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乐天小学 250300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下的调查测试十分重视考查学生阅读与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
由此可见,读题对于成功解题至关重要。在学生做题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学生拿到题目,无从下手,干脆停笔不动。
2.题目不看或粗略一看,拿起笔来就做,结果错了好多。
3.干脆呼喊求救:什么意思啊?怎么做啊?
这时如果老师将题目读一遍,甚至读到一半时,就有学生喊:“哦,原来如此!”马上列出了解题算式。
由于小学生特殊的年龄特点以及识字量少等缘故,在平时的数学解题中,读题失误是“家常便饭”。学生们常会以“马虎”二字来解释,但我们不能这么马虎地看待这个问题,在数学课中读题教学举足轻重。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
下面我就小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中不同教学内容的读题方法
现行的教材,非常重视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供学生学习。在素材选择上,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这些固然从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探索、交流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但从另一方面也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各类概念题的审题方法
在题目上,可让学生进行批注、分析的过程写出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做题的准确率、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做错题目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不理解,一知半解。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把错的题目抄在这里,以后复习的时候翻出来重新做一下,他会重新去读题,重新去理解题意,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在解决问题中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读题
数学课本从教科书的角色已经渐渐地演变成“学材”,不仅仅是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自学学习和探究,帮助学生能通过阅读教材,读懂教材,理解题目所阐述的问题。从数学课上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一旦接触到一些文字较多或者知识拓展性题目的时候,就会出现读不懂题目意思、无从下手的现象。然后可从抠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提高学生“计算题”的读题能力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题型之一。因此,计算教学的读题,主要通过看、想、圈、查等等方法进行培养,将原式结构进行分解、组合等变形。计算题的读题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计算题算得正确、迅速。此外,在教给读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读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读题的习惯和提高读题的能力。
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训练学生的读题能力
1.读题的基本方法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能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由于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2.指导学生动眼观察题目信息
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人教版数学题目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读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理解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再把有用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进而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3.指导学生对题目有关的信息进行动手操作
读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低年级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比如折折、剪剪、画画、点点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读题。
4.以身示范,促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近朱者则赤,近墨者则黑。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教师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学生许多学习习惯正是受教师行为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有的教师读题出错、板书出错、计算出错、批改出错等,次数多了,学生在不自觉中也就形成了不良习惯。因此,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要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学生。
论文作者:程蕊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6
标签:学生论文; 题目论文; 能力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提高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