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注意维护社会稳定_经济论文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注意维护社会稳定_经济论文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注意保持社会稳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社会稳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结构的调整,由于会造成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于是就出现“二难困境”;调整结构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保持社会稳定就不能调整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也对经济结构进行过一些调整,但力度不大,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怕影响了社会稳定,事实上,为了保持社会稳定而不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既是错误的,到头来社会稳定也难保。因为从长远来看,社会稳定必须得到经济基础的支持,不合理的结构若不调整,经济发展就要受阻。社会稳定就失去了经济上的基础。

一、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是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

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不是速度不快,而是结构不合理。所谓经济结构,是关于国民经济体系、国家工业体系中的产业、行业分布状况,以及在同一行业中企业组织分布状况,也包括工业产品在品种、产量、档次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国内存在着大量的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对94种主要工业产品的统计,1995年有近2/3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其中能力闲置20~30%的产品有26种,占27.7%;生产能力利用严重不足,闲置达50%以上的产品有35种,占37.29%,主要是一些轻工家电产品、部分机械、化工产品以及部分纺织产品,其中,机械行业的金属切削机床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为46.2%,汽车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为44.3%,家电行业的洗衣机生产能力利用率为43.6%;录像机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为40.3%[(1)]。生产力利用率最低的是照相胶卷和电影胶片,分别为13.3%和25.5%。[(2)]

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的大量结构性亏损,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统计,至1996年11月,全国国有企业的亏损面达到43.7%,其中大部分企业亏损的原因就是结构失衡。许多企业,自投产就开始亏损,这并非都是企业管理行为中有什么失误造成的,而是由于该行业生产能力本已过剩,如果再投产,只能因更大的过剩而导致亏损。在这些由于结构性原因造成亏损的行业中,又以一些传统行业如加工工业、煤炭采掘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等部门较为突出。这些行业,由于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生产结构老化、过时,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统计资料表明。1990年以来,煤炭、石油、机械、纺织、化学部门的亏损额占我国全部工业亏损额的比重平均为60%以上。[(3)]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与我国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合理的投资行为有关。在计划经济下,指令性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投资的主体是政府主管部门,投资行为往往不能遵循市场规律,而是受到决策者的左右;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作祟,投资时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高速度、高产值,不顾实际,盲目上马,为了地方利益而不惜花费大量资源进行重复投资、重复引进、重复建设。造成地区产业结构的严重趋同化,中部与东部工业结构相似率达93.5%,西部与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达97.9%。近年来,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又开始了。30个省、市、自治区在制定本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的就有22家,将电子列为支柱产业的有24家,将机械、化工列为支柱产业的各有16家,将冶金列为支柱产业的有14家。[(4)]重复建设、分散投资的结果,既形不成规模经营,又加剧了相互竞争,使国内企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于是,尽管国内的许多产品已经供大于求,但国外同类产品仍然能在国内市场上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政府投资行为的不合理,还表现在某些产业的技术更新慢。由于建设资金几乎全部被新上马的项目所占用,每年能够投入原有企业、用来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的资金数目太少,使这些企业缺乏资金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企业中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不足20%,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尚处于60~70年代,有些甚至还是40~50年代的水平,以这种落后的技术与其他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去竞争,只会出现亏损的结果。

经济结构的失衡也同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有关。据国外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它处于高速发展时,往往会伴随有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动,一些较先发展起来的行业,在经历了一段急剧扩张之后,很快就会进入相对饱和、或生产过剩直至衰退,整个行业陷于严重困境;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主要是由投资行为不合理造成,但也有一部分结构性问题与经济高速增长有关。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在这十几年中,一部分行业经历了由供给不足到供需平衡、再到供大于求三个阶段,生产结构出现了不合理。同时经济的高速增长,要求企业能够及时地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加大产品技术升级力度,但是由于投资不到位,企业往往不能及时跟上经济的增长,从而造成了发展的结构性障碍。

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如果在今后几年中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势必成为一大隐患,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这种消极后果,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今后我国的综合国力能否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能否达到小康标准,主要取决于经济能否进一步发展、改革能否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国有经济能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果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状况继续存在下去,国有企业的亏损面继续扩大下去,将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遭到动摇。人民群众也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实惠。另一方面,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企业中存在大量的富余人员,不仅不能为新增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富余人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迟早会被推向社会,因为企业无法永远承受这一包袱,从而造成大量的人口失业,引发严重的社会震荡。因此,及时而认真地调整好经济结构,是保证我国今后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当前结构调整中保证社会稳定的关键

经济结构的调整可确保今后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但是在调整过程中,如果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协调好各方利益,同样也会造成一部分人不满,引发社会震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调整中解决好企业职工的就业问题。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目前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抓大放小、推进规模经营等途径,对国有企业进行存量调整;同时,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引导国有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一来,原有的大量存在于国有企业中的富余人员势必要被调整出来,失业问题将会变得十分严峻。

据劳动管理部门统计和专家估算,我国现有的登记失业人数为520多万,失业率为3%;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750万人,约是登记失业人数的1.5倍;尚存于国有企业中的冗员为1500~3000万人,约是登记失业人数的3~6倍。显然,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在现有的1500~3000万的企业冗员中还将有相当一部分人转入下岗职工的队伍。这就有可能使实际失业率超过10%(这还不包括大量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如此庞大的失业者队伍及其生活保障问题的解决好坏,对于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如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解决好就业问题?应当根据我国当前“隐性失业”与“显性失业”并存的特点,将两类失业问题在解决中加以区别对待,本着尽量减少登记失业人口、控制下岗人数、缩短失业和下岗人员的再就业时间、妥善安置好失业和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确保社会稳定的原则来进行。具体办法有:

一是企业自救。这是对企业中存在的富余人员采取的一种“内部消化”的办法。企业自救就是依靠企业自身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用工结构的调整来解决内部的“隐性失业”问题,由于这种办法没有将企业中的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和国家,政府应当对之进行鼓励和扶持。企业可以通过兴办劳动服务公司,开展多角化经营,利用现有设备开发新产品或通过整体转产等方式,组织职工进行生产自救;若整体扭亏无望,但部分车间尚可独立生存和发展,就剥离经营,分散突围,局部解围;或是清退计划外临时工和农民工,将辞退临时工、农民工的工资转移加到苦、脏、累、险的岗位上,以吸引富余人员前往这些岗位,从而解决企业内部劳动力总量过多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二是企业互救。这是对企业中存在的富余人员采取的另一种“内部消化”的办法。企业互救就是在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鼓励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通过兼并、联营等方式,来解决一部分困难企业职工的就业问题。最近国务院发出规范破产、鼓励兼并的通知,要求“多兼并、少破产”,也就是要充分利用企业互救的办法解决企业中的富余人员问题。对那些负债率较高、亏损严重,但没有完全丧失生命力的企业,鼓励其他优势企业进行兼并。被兼并企业在兼并以后,可以在兼并企业的带动下,恢复一部分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解决好本企业内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

企业自救与企业互救,其优点是能将相当一部分富余人员在企业内部吸纳,既搞活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又解决了就业问题;既进行结构调整,又保持了社会稳定。

三是职工培训。这是对企业内富余人员和企业外的下岗、失业人员同时都可以采取的办法。根据国外经验,普通职工每10年基本上要完成一次职业再培训,而我国职工有的终身也难得一次培训。因此,企业可以不断以撤离下岗的富余人员作为替换劳动力资源,组织全员轮训,包括定岗培训和转业培训。每次集中培训1年,每年培训率为10%左右,到期后再换上新的下岗人员,争取10年内对职工普遍轮训一次。轮训等于间接安置富余人员,培训期间只发基本工资,结业时,技术水平必须高于原水平,经考核上岗、试用,表现好的可相应增加工资福利待遇。对拒绝参加轮训或结业成绩不合格的人员,不予调级或安置。

对于已经下岗离开企业或是失业人员,也必须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动员各方力量兴办各种技术培训学校,鼓励甚至约束(如通过经济报酬或是给予再就业安置机会)他们参加转岗、转业培训,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至两门专业技能,尽快实现再就业。从目前失业下岗人员的现状看,大多数技术水平较低,落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由于其中大部分是由结构性问题造成的失业,如果不拥有社会需要的技能,其再就业的难度就比较大,或即使找到工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可能会再次失业下岗。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尽快提高失业下岗人员的素质。

四是再就业工程。就是采取各种办法,使失业下岗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1995年我国政府推出了“再就业工程”,运用政策扶持和各种社会就业服务手段,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安置相结合的办法,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等帮助,促使他们能够尽快找到一份工作,实现再就业。

在实施再就业工程当中,除了上述的职业培训以外,还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利用大众传媒搞好宣传,转变劳动观念。传统体制影响下形成的就业观,认为只有到国有、集体等公有制企业单位才能算是真正的就业。不愿意通过自谋或招聘的方式就业。这就造成了目前“很多人没活干,很多活没人干”的怪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当利用传播媒体,加大新就业观念的宣传,表彰失业下岗人员自谋出路、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改变人们的就业观,使他们接受在任一行业就业都可、也都有前途的思想,尤其是鼓励失业下岗人员克服依赖心理,自谋职业。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力度,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制度的建立健全,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到其中就业的后顾之忧。

——尽快完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价格,进行劳动力配置的场所。由于以往的劳动力配置受到政府指令性计划干扰,使得长期以来形成的劳动力配置不合理,目前只有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为失业下岗人员提供寻找再就业机会的场所,以促使他们尽快就业。据调查,现在失业下岗人员通过劳动力市场调剂从而再就业的不到10%,绝大多数靠“拉关系”、“碰运气”来自谋职业。因此抓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应当是有很大社会效益的。

——建立健全劳动就业信息网络和咨询系统,为失业者提供劳动力需求信息。利用报刊和各种传媒,介绍与就业有关的经济形式、劳动力需求信息、相关政策规定等,指导劳动者就业。

——制度并落实一系列促进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的政策。国务院颂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件》,对为安置富余职工兴办的第三产业,已作了减免税收的明确规定。如果再在资金、信贷、场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将会受到更好的效果。又如,在符合用工单位要求、条件相等的前提下,失业下岗人员应享有优先推荐就业的权利;对于优先招聘失业下岗人员或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各级政府可给予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控制使用外来民工,优先安置本地失业下岗人员;从国有企业调剂到县以上集体企业或乡镇企业从事工作的职工,可暂保留其全民所有制职工的身份;对自愿从事个体经营的职工、工商、城建、税务等部门应优先办理手续;对失业下岗人员兴办的民营企业,可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武汉市就采用了免收所得税、三年减办的办法。

五是失业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也是当前结构调整中保证社会稳定的一条途径。失业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物,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不可能实现“零失业”。就我国情况而言,由于目前结构调整要造成一批结构性的失业者,同时每年又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者队伍,因此,总会有一批失业者在短期内不能够实现再就业。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对于这些人以及社会稳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失业保险是对失业达到一定期限失业者,由国家发放失业救济金,同时在医疗费用等各方面给予优惠的一种保障制度。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覆盖面较窄,制度也不健全,一旦出现较严重的失业问题,这种不完善的保险制度难以承受。因此,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重视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问题。诸如:

——建立失业保险基金,作为失业救济金的稳定来源。对于那些失业超过一定期限的人,由国家按照规定统一发放失业救济金,以保障他们再就业之前能够保证基本生活。失业保险基金可以由全社会的职工工资中支付,由国家统一管理,将保险面扩大到全体失业者。

——完善失业保险方面的法规、制度、政策等。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方面的政策、法规尚不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缺乏统一标准,在具体实施中也常常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因此,必须依据现有状况,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失业保险管理机构,同时完善失业保险方面的立法。

——建立健全与失业保险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失业问题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仅仅搞好失业保险,而其他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制度不完善,也会影响到失业者的利益。为了能够切实地保障失业者的利益,使他们不致对社会形成过大的负面影响,必须完善包括失业保险在内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注释:

(1)参见《人民日报》,1997年1月23日。

(2)参见《人民日报》,1997年2月19日。

(3)参见秦平撰:《论我国制定产业调整援助政策的几个问题》,载《当代财经》1996年第6期。

(4)参见《人民日报》,1996年12月4日。

标签:;  ;  ;  ;  ;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注意维护社会稳定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