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卷诗歌选择题浅析论文_莫艳玲[1],宋金敏 [2]

2017年全国卷诗歌选择题浅析论文_莫艳玲[1],宋金敏 [2]

1.(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 广西 贵港 537100)

2.(贵港市教育培训中心 广西 贵港 537100 )

摘 要:2017年的高考语文命题秉承立德树人“一堂课”、考试改革“一面旗”、社会时代“一扇窗”、为国选才“一把尺”的功能指向,既反映了时代的特色与高考改革的具体要求,也落实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基本知识与技能。2017年全国卷的三套试题与往年高考题比较,变化较大的是诗歌。全国卷诗歌设置了“五选二”式选择题,由原来的两大主观题变成了一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研究2017年全国卷的诗歌选择题特点,把握考试方向,指导高考复习备考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全国卷诗歌 命题特点 选择题例析 新课标卷

一、了解2017年高考诗歌命题特点。

1、选材偏重唐宋诗词,2017年三套课标卷都是唐宋诗。课标卷1卷选的是宋代欧阳修的诗,课标卷2卷选的是宋代苏轼的诗,课标卷3选的是唐白居易的诗。

2、作家大多是不同朝代较有影响、有代表的诗人和词人,关注名家非名篇。

3、从考点分布上看,很多省市注重对诗歌情感、内容进行整体的考查。除此之外,表现技巧与字句的理解同样是重要考点。

4.设置五选二选择题。

二、2017年全国卷诗歌选择题例析。

(一)2017年新课标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分析:“无哗战士衔枚勇”,无哗不喧闹安静,如果理解衔枚这个词,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写出的是紧张肃穆。“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要拜托同仁,这是谦虚的说法,其实是谆谆嘱托同仁要好好的挑选国家人才,表达出要为国家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不论是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还是当前实施的高考制度,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17高考语文特意设计了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相呼应的试题,选取欧阳修的这首《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表露出诗人对考生“如春蚕食叶而不断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全面彰显了文化自信,体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体现时代精神,体现高考的功能与价值。

(二)2017年新课标卷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用李揆的典故不是为了突出因为中原人才济济,豪杰辈出,苏轼兄弟不敢自居第一,而是

苏轼对苏辙的告诫,要像李揆不能自居第一,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分析:苏轼目的不是要苏辙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而是在出使时要有大国风范,但又不可追求盛名,防止被扣留。理解难度较大,要很好理解李揆典故,理解苏轼对苏辙出使既要不辱使命又要安全归来的复杂的情感。

我们要培养解题思维,从出题人的角度去考虑标准化答案, 夯实基础,打磨思维与技巧。如子由是他的兄弟,契丹是一个国家,这涉及到家国情怀。我们可以辩证思维,这是一个家国,从个人和家的层面,他对兄弟是什么感情,在国的层面,对国家是什么感情。当家和国这时出现矛盾,因为他是我弟弟,我们现在要分别。另外,你出使是为了国家。当家和国出现了冲突的时候,选家还是选国,这是第三层。很简单就把它们的内在联系梳理出来,再去读作者的态度或者作者的性格。

(三)2017年新课标卷1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分析: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读题:“戏赠”开玩笑似的赠送给朋友,不是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而是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深厚的情感。D选项作者并不是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此句隐含的是作者对自己命运不公的牢骚,世间的富贵大概和我没有缘分。

三、精准做答,拿高分。

小结:2017年3套选择题陷阱设置点都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内容情感理解有误。

我们在复习备考“古代诗歌选择题解法”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做高考真题。把每道题目做精做透、分析清楚。一定要搞清楚一道题出题人到底在考什么?这道题到底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看到正确答案的时候,思考为什么正确答案会有这些点?它是怎么出来的?我们要反复琢磨这样一件事情,因为里面有内在的标准化和逻辑。我们要多花时间把题目做精,去替代多做题目。我们把这个问题搞透,搞透一道题,可能胜过一百个知识点和一百道,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2.读懂诗歌是关键。要正确理解诗歌,不仅要弄清诗句(或词句)的字面意思,更要读懂其深层含义。通过平时诵读积累,提高语言感知能力;通过直抒胸臆的词语或句子,明确诗歌思想情感;通过分析标题、意象,再现意境,揣摩作者情感;通过作家的生平、思想,作品的风格、背景,帮助理解诗歌。

3.审清题目明要求,细读选项划要点。我们答题时有审题意识,先思考再动笔,可以把题干中的关键字圈出来,提醒自己看清题目要求。它是一种能主动、全面地攫取试题所包含的提示性信息的心理倾向。重视审题训练,增强学生的审题意识,使之养成主动、全面审题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4.要有“原文意识”。它指的是凡解题必定仔细推敲上下文,并在原文中寻找答案。比对选项和原文,既咬文嚼字,又不拘泥,重在领会意思;适当归纳错误类型,更重要的是在误选项上下功夫,优化思维,由“判正为误”到“知正,之所以正”。

5.运用知识作判断,对照诗句细分析,参照陷阱明意图。正选排除巧妙用,确保选项得满分。

论文作者:莫艳玲[1],宋金敏 [2]

论文发表刊物:《品读》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2017年全国卷诗歌选择题浅析论文_莫艳玲[1],宋金敏 [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