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高效教学,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数学在学校中考的考查内容中占有一百二十分的分值,比重非常大,学生必须学好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学生在能在应试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生拉开差距。而数学的学习过程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很多学生由于受到数学学科特点的影响而产生了畏难心理,使得学生产生抵触数学,甚至厌恶数学的消极情绪,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选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三方面入手,以改变当前环境下,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在当前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与困难即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长久以来,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影响,“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思想深深的印刻在教师的脑海之中,且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所带来的影响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虽然意识到了现行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存在的不足,但仍然一味的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单向的向学生开展知识灌输,将生动、灵活、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变成了数学知识、数学公式、数学概念的“生搬硬套”与“死记硬背”的机械重复过程,学生不能在浓厚的兴趣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能够得到保障。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僵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本身提出了新的诉求,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更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了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在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教师普遍认为,帮助学生提升数学书面成绩,即是数学教育的本质,而忽略了数学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功能性,以及其学科特点能够为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固有经验,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与状态。
二、初中数学高效教学策略探究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想要有效的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当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似乎并不重视,基本上完全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不断机械重复的过程当中被逐渐的消磨殆尽。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务必将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起来,并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本方法。
例如,教师在执教《基本平面图形》一章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结合当前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展开教学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课前的备课环节中,教师通过FLASH等软件制作相关的教学动画,并在课堂中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看到“线段、直线、射线”与“角”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上升,同时,以学生的逐步上升的学习体验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一旦学生拥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其学习过程又会受到积极影响,逐渐形成良性循环,进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教师在执教《一次函数》一章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使用“几何画板”教学软件辅助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不断的改变函数中的变量,让学生观察,变量的改变在图像当中的反馈,进而是学生更加直接的认识到图像函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选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中选用的教学方法,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慎之又慎,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实际需求为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同时,教师必须要明确,任何教学方法都是教师为了满足某种特定需求而认为创造的,也就是说,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与局限性。如,上文提到的“多媒体教学法”,虽然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的看到数学知识的变化过程,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脱离了实际操作与练习,却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方面只能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以谋求每一种教学方法的收益最大化。
例如,教师在执教《反比例函数》一章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采用了“几何画板”,让学生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特征、变量与函数图像的关系,并通过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在此之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应用于解题过程的技能,从而取得更加优秀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区别对待”学习能力较强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时,教师可以采用深入挖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余,挑战更高的难度;而面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时,教师则需要采用学生较为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高效的掌握基础内容,进而在这种“分层”教学的模式下,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的空间。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的学习过程,即是思维的过程。在当前阶段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了热门话题,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提升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掌握与浅显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及时的向教师反馈,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受到了思维导图的引导与提示,能够形成数学学习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习惯这种思维模式,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开展更加高效的数学教学工作,必须要对现阶段数学教学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产生深入的分析,并根据现状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距离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更近一步。首先,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兴趣的积极影响,进而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产生转变,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渡;其次,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认知水平、心理需求与实际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谋求教学方法功能的最大化;最后,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在接受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显著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彪年.新课程下的初中教育教学实践及其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29.
[2]贾象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15):125.
[3]谭艳.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1):146-147.
论文作者:秦胜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数学论文; 过程中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高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