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与优化途径分析论文_陈健

高校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与优化途径分析论文_陈健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3)

摘要:所谓高校“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和指导,并将这种教育和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准确进行职业定位,及时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奠定基础。

关键词: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

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这四年将经历探索期、定向期、冲刺期、实现期四个阶段,四个年级侧重各不相同,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特点,有侧重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一)大学一年级:探索期。大一时主要是使学生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 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初步的设想。主要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通过具体的问卷调查、职业兴趣测定、专场讲座等工作,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性质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树立职业理想,确立职业目标。

(二)大学二年级:定向期。主要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重在自我认知和做好从事职业前的心理准备。通过介绍职业人物的人生、社会、生活,引发学生对生涯的自主性认识,进一步思考职业生涯规划的模式和学习目标;通过与师长的交流和结合本专业的职业定位,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

(三)大学三年级:冲刺期。主要是进行职业适应,落实职业规划。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除了常规的就业指导课,比如可以聘请专业人士为学生授课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施展演练。

(四)大学四年级:实现期。进行就职前的培训以及转变角色,适应社会,着手制订一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时期是实施行动的阶段,教育学生认识自我,探讨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强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教育他们关注社会需求,关注市场就业形势,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从高校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程度来看,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与占据地位还是相对明显的。目前,针对现实状况,对其自身的实施与优化途径分析如下:

1、健全机制,搭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机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每一步,离不开学校主管部门的引导和帮助,学校应该建设功能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机构,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有效的机构必须采取合理规范的运行机制以保证其顺利运转,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采取项目运作制,分门别类的搭建教育服务部门,开展不同角度与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活动。

2、系统教育,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高校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加强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指导课程建设,使广大学生在走向职业生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可以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人在这一年龄段的生涯发展特点进行,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性地开设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职业素质塑造、成功校友经验分享、职业体验等内容的课程学习,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增设“职业能力拓展训练”,“精品职业指导讲座”和“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等特色讲座,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立体式的服务,强化大学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会合理地规划未来的职业。

(1)加强师资,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

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重要保障。队伍建设要分层次、有梯度,专题研究、协同配合,形成专兼职人员通力合作,课堂内外相辅相成的局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多种形式,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除了在开设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以外,高校还应该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提供个别和团体辅导,开展学生职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大赛,组织学生开展实岗实训、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包括行业、职位、工作性质、工作内容、职业道德要素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现实生活世界及个人生涯发展水平的状态。

(3)重点关注,遵循职业生涯教育个性化的原则

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倾向、心理特征、兴趣和能力等方面,分析社会的职业性质,引导如何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自我评价适合的职业种类,帮助其确定就业意向和进行职业潜力开发,确立职业目标。高校就业指导机构除开展对全体学生进行的“通用”职业辅导外,还着重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学生可预约与辅导教师面谈,或通过网络获得具体细致的指导。同时,高校还应重点关注心理问题学生、贫困生、大一新生、学生干部等特殊学生群体的成长,对其基本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制定具体职业生涯教育对策。

(4)创新模式,实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班级管理模式

以班级为团队的参与,在实践中帮助学生进行自身的探索,建立一个专业的促进职业发展的交流空间,促进学生发展职业兴趣和丰富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初步学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帮助学生缩短寻找到自己发展方向的时间,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氛围。

(5)规范管理,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制度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通畅、有效的信息渠道,逐步健全和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做好全程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及时的信息更新与反馈,不仅更好的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挖掘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潜力、能力倾向、存在的不足,再结合职业期望和职业方向,确立未来的就业定位。

3、加强对就业指导的系统化、科学化、全程化、规范化建设

(1)系统、科学地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和其他就业指导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求出发,以学生就业能力的终身发展、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全面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系统化服务。 实施全程化就业教育,要求我们从新生进校开始,根据各个年级的学生身心特点、不同需求和接受程度,确立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他们四年的学习规划中。教育引导学生加快个人社会化进程,自觉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及时进行择业调整,正确应用政策,抓住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

(2)加强就业指导的社会化,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要充分整合丰富的社会资源,建立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家庭多方位互动式的工作格局。将学生推向社会,去实践、去锻炼;将企业引入学校,指导学生做好就业准备,形成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社会化就业指导体系,为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提供根本保障。

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延续,形成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的循环更新与扩大。从学校指导就业,到学生成功就业,再到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反馈就业,进而将更新的理念、信息转化,指导下一批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循环。而在无形中,大量的毕业生又因为他们的经历和优秀表现,为母校吸引或介绍回来更多的用人单位及就业机遇。

参考文献

[1]王立明. 标本兼治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2)

[2]唐霄,如何看待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J],科技信息,2010(23)

[3]吉群,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交通高教研究,2004(04)

[4]黄瑞芹,张广科,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运行分析[J],江苏高教,2004(06)

[5]李海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Z2)

论文作者:陈健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  ;  ;  ;  ;  ;  ;  ;  

高校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与优化途径分析论文_陈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