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连锁业发展态势、存在的问题以及环境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机遇论文,我国论文,环境论文,连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连锁经营从20世纪初期出现(第一家连锁公司始建于1859年的美国大美国茶叶公司)。它以围绕大众日常消费、便利、高质、廉价、大批量销售为特征,相继出现大型购物中心、食品超级市场、杂货超级市场、仓储商店、无店铺销售等多种经营形式。在经营方式革新的同时,经营计划、部门管理方式、自助服务、专业物流配送、POS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经营管理技术相继问世,使得经营管理技术逐步提高,从财产制度到具体经营管理手法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连锁方式和方法,使得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一场根本性的革命。
到目前为止,全球销售额最大的100家零售集团,几乎全是连锁企业,跨国经营。据日本国际流通研究所参照零售集团的年度经营报告和决算报告以及美国《连锁商店》和德国《全德时代》等杂志的资料显示,100家大型零售集团中,美国占38家,日本14家,德国13家,英国11家,法国8家。销售额最大的是美国沃尔玛公司高达1650亿美元,而销售额最小的也有40多亿美元,百强合计销售额达14160亿美元。
1 连锁经营的竞争力
连锁经营是以工业化大生产方式在流通领域中,以组织反应迅速和组织创新能力表现其巨大竞争力。
1.1 实现规模经济 一般来说商业经营获得规模效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体规模的扩大,如百货公司大型化,购物中心的巨型化等,这是一种传统的经营方式;二是扩大群体经营规模,即通过广泛布点、组合经营、分散销售来实现规模效益,这是一种现代化经营方式。连锁经营就属于这一方式。它弥补了传统的单体规模经营方式的局限,解决了规模经济与消费分散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区域相对分散的众多连锁店深入消费腹地适应了消费分散性、区域性和多中心化等特征;另一方面连锁公司的统一管理将分散性、小规模的商业机构组合成一个庞大的营销网络,形成在集中前提下的分散和分散基础上的集中的规模经营格局,主要表现在成本的降低以及大规模销售等方面形成的竞争优势。
1.2 降低不确定性 零售企业分散经营和柜台服务导致经营活动中存在着若干的不确定性,而连锁经营本身更突出快捷、低成本的信息收集系统的特点。因为连锁系统一般拥有众多的店铺,覆盖区域为全国甚至是世界市场,这些店铺直接面对顾客,能够更多的了解顾客的需求,每天都有大量的、丰富的市场信息源源不断的进入总部,以及EOS电子订货系统,POS销售时点系统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又使得信息传送简单、正确、迅捷,这就为连锁总部的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再加上连锁店通常将企业的作业流程制成简明扼要的操作手段,具体规定每个细节的工作方法,从采购、库存到销售,使整个流通过程成为一处可控制的技术密集活动,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
1.3 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连锁经营在规模效益上追求群体扩张方式,但从组织角度来看,它仍是一个大企业、大公司。通过连锁经营,零售也具备了联购批发功能,减少了交易环节,节约了采购费用,同时,可以获得批量采购优惠,提高讨价还价的能力;另外,通过连锁经营使各个分店的进货变成无交易行为,而是企业内部的一种协作关系。这种将外部市场交易“内部化”,在大企业的组织结构关系框架下,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连锁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这种高经营效率构成连锁经营重要竞争力方面。
1.4 连锁经营激励机制 连锁经营有三种产权形式,不同的产权形式控制企业的方式不同,因而产生的激励效应也不同:一是正规连锁。它的产权属于同一所有者,其产生和发展受资本逐利性影响,只能通过加强信息流管理使监督成本不断降低,这种产权形式对经营者的激励还将扩大;二是特许连锁的加盟店。它是由被特许人自己控制和所有的,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剩余索取权,这种连锁形式通过合约维系集中统一的管理方式,既保证总部的协调,同时又能得到帮助和扶持,而且减少了不必要的干预,因此,特许权所有人乐于用它扩大事业,提高效益,特许权受让人也能借此使自己的事业尽快发展;三是自由连锁。它是不同企业之间的互助互利形式,目的在于创造共同的竞争优势,使自由连锁店店主的经营绩效与个人的努力程度关系密切。这三种连锁形式通过合理的产权设定,从不同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从而不断激励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到连锁经营业态中。
2 我国连锁业发展状况
首先从国内零售企业总体来看,销售额下降,管理费用上升,负债额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对560家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的统计,1999年商品销售收入净额比上年下降0.9%,商品销售利润下降1.8%,利润总额下降19.6%;费用率上升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从1998年的140家增至168家。销售额下降是企业盈利减少的主要因素,销售不畅使企业平均毛利率为13.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商品销售利润减少了1.9亿元。造成这一方面的原因有:其一企业自身缺乏经营特色,在与其它经营业态的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特别是部分地区的大型零售企业出现萎缩。以商战著称的河南省已成为1999年大型零售企业下降最快的地区。其二管理费用的大幅度上升“吃”掉了部分利润,影响了利润总额。1999年重点零售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减少了5.4亿元,管理费用却比上年增加9.1亿元,上升了12%,管理费用占全部费用比重的51.1%,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因此,企业减员增效的任务迫在眉睫。其三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企业利息支出增加。近年来。大型零售企业资产负债率连年增长,1999年重点零售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69.9%,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负债合计比上年上升6.9%。企业负债的增加,使企业的利息支出不断上升,财务费用也随之增加。1999年财务费用比上年增长2.2亿元,上升14%。综上所述,我国的零售业大环境并不乐观,而作为零售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的连锁商业,尽管其发展的速度很快,如上海的华联超市、北京的物美商城、广东的美佳超市等都有了较大规模和较强的经营能力,但总体上发展还不够成熟。
3 我国连锁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经营失范,管理滞后 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在运行中大部分都存在着经营失范、管理滞后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连锁经营的统一性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有的连锁经营做不到集中进货,经营上难以保证统一,各店铺之间没有建立内在的经济联系;二是多数连锁店没有独立的或共同的配送中心,连锁店的职能分工不合理,缺乏标准化,经营特色难以形成;三是没有认真研究不同类型连锁企业在采购、广告、财务、物流、形象设计等方面的独特要求和内在规律,在管理上照搬单体商店的方法,难以适应多店铺发展的需要,制约了连锁经营规模优势的充分发挥。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国连锁经营的管理人才的缺口较大,一些经营管理人员对连锁经营的本质和利弊缺乏深入了解,对连锁经营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配送中心功能、人员培训、营销体系、制度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培育等重视不够,随着连锁经营规模的扩大,沟通困难、组织混乱、信息滞后、单店失控等问题自然就产生了。
3.2 政府行为不当 一些地方政府在改造旧网点、老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的过程中,按旧体制下的行政关系确认总店与分店,将主管部门翻牌为重点,下层经销店变成分店,搞行政捏合。这种政府行为混淆了连锁经营原理与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指令的本质区别,没有认识到连锁经营中总店与分店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分工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种行政捏合严重影响了我国连锁业的发展。
3.3 产权不清 国内一些相当有规模的连锁企业很多是依托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发展起来的,这种产权关系在为连锁店的市场扩张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形成了连锁公司的经营决策和人事管理受到集团的限制,影响连锁总公司的积极性。再加上产权界定不清,内部关系复杂,从而影响了连锁业的发展。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和单位联合发展连锁经营,目的只是“救活”陷入困境的部分国有商业企业,采取行政手段“劫富济贫”,抽肥补瘦甚至以连锁为名甩包袱,这种连锁业的产权也难以理清,从而影响了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未来的发展。
4 我国连锁经营存在的障碍
4.1 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 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使我国连锁经营难以按市场规律优化配置资源,难以跨地区、跨系统、跨部门发展,成为封闭型的连锁系统,只能在同一隶属关系内“近亲繁殖”、就地“联姻”、有限发展。体制分割也给连锁系统内部的统一经营和管理带来困难。如各分店需在本区登记、纳税,公司不能实行内部报账制,资金与经营难以统一安排调度;各分店均登记为法人,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使管理人员、环节和费用都相应增加,这使连锁经营的最基本的统一性要求都难以实现。
4.2 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 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落后、信息技术不发达和条形码制度普及率低等几个方面。配送中心是连锁系统最重要的职能部门,其任务是批量采购,并将商品适时地送达每一个分店。紧张的城市交通给连锁店的集中送货和快速分拨带来困难。如北京、上海等地白天市区不能通行货车,只能晚间作业,影响了配送中心的功能发挥。由于通讯设施不够发达,计算机运用没有普及,分店不能及时向总部输送信息,总部对分店也无法及时进行业务指导和销售管理,总部、分店和配送中心之间难以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商品的配送、调剂。此外,条形码普及率低,也不利于连锁经营现代化管理,不能形成供应商、中间商、配送中心和连锁店的数据动态管理,也就不能形成快速反应系统。据上海华联超市反映,国内进货渠道仅有20%左右的产品采用了条形码。
4.3 资金“缺口”与规模效益两难问题 连锁经营的发展重在发挥多店经营的规模优势,通过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但连锁店的发展在起步阶段大都面临资金不足、网点开发缓慢、缺乏规模效益,进而又制约网点开发再投入的两难局面。我国商业企业自有资金普遍缺乏,有的不到1%,贷款困难且利息负担过重,大部分网点采用租赁方式,而网点的开设费用却极为昂贵,改造网点的费用也较大。一般来说,开发500m[2]左右的超市需要投资200万元,改造几十平米的便民店也要投入几十万元。如上海华联超市连锁公司,每开一家大店要投资300万元,小店也要150万元。广东东莞美佳连锁店改造几家店铺共投资830万元,平均每家约52.2万元人民币,这样的投资在企业的起步阶段是难以承受的。至于租赁,要价更高且有许多附加条件。一般来说,连锁经营要发挥规模效益,其分店数至少要在11家以上,如果不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仅靠延长营业时间、增加服务内容、扩大经营品种等方式,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此外,连锁经营的发展还面临价值观念的束缚。比如日本提出自由连锁是一个“共同体”或“利益共同体”,本部和加盟店要求高度的分工合作。因此,自由连锁不仅仅要联合开展各项连锁经营活动,而且还应具备共同的价值观念:即依靠组织的共同经营提高竞争力,最终为自己的店铺带来更大的利益。
5 我国连锁业发展的环境机遇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为连锁经营在我国的良好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也是我国连锁业发展的机遇所在。
5.1 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发展迅速,尤以工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最,加工、包装等技术发展较快,市场供应丰富,适于连锁经营的精加工商品品种较多,大多数消费工业品都形成了买方市场的格局,商品替代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
5.2 市场体制逐步完善,全国统一市场正在形成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打破过去那种封闭的、狭隘的地方性市场,转向开放的、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并与国际市场接轨。20年的改革开放,使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技术、信息、资金、劳动力等各种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价格、资源、信息等诸多方面也逐渐对接和融合。为连锁经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连锁经营的产生与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5.3 在与对手面对面的竞争中学习先进管理方法 近年来国外的大型零售商已纷纷抢滩我国零售市场,为我国零售业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提供了机会。客观地讲,我国目前的基础设施条件制约了国外零售商某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与功能发挥。如交通设施不够发达、供应商规模较小、物流及信息系统不完善等。在这样的环境中,给我国的零售企业提供了抓紧时间学习的机会。
5.4 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进 大中城市的居民新村和生活小区发展很快,居民住房、城市交通和运输条件有了相当改善,铁路、公路、民航发展较快,这为集中进货,开展便民活动创造了基本条件。通讯设施、计算机和电子收款机等自动化设备和工具在我国流通领域得到了利用和推广。据统计,我国已有100家零售企业配置了可用于内部管理购销调存商品的POS系统,电子收款机在全国零售业快速推广与应用。此外,电子订货系统也在开发应用之中,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管理对我国连锁店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扩大规模将是一个有力的支撑。
5.5 连锁店的经营管理水平日趋提高 具体表现在连锁商业的营业时间不断延长,经营特色进一步突出,经营功能不断强化。在上海的连锁商店中,营业时间最长的是超市和方便店,有的甚至实行24小时服务。如位于市中心的八仙超市。华联超市推出了便民特色服务,如吃早餐的顾客,可以从早上6点半开门的早市中买到当天新鲜面包等。从单店来看,上海益民百货有限公司利用气象预报调整营业时间,做活生意,不少国营商场开始清退出租柜台,强化经营功能。显然,单店经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其向连锁方向发展。
我国连锁业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又要承受对手面对面的竞争压力。连锁业真正的竞争应当是加入WTO之后,因此,我国连锁业应抓紧时间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应当提高“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有这两方面都进步了,我国的零售业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