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与上海经济发展阶段比较中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论文,上海论文,发展阶段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重庆与上海经济发展阶段比较
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方法有多种,目前中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时期。
首先,让我们来给出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见表1)。
表1 工业化阶段划分的主要指标
资源来源:根据《经济改革与发展》1995年第2期,国家计委规划司课题组:《工业化评价指标及中国的工业化阶段》文中资料整理。
其次,我们将重庆市、上海市的有关资料整理见表2。
表2 重庆、上海目前的工业化阶段判定的指标依据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00》及1999年、2000年重庆市、上海市《统计公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等有关数据整理。由于缺乏与表1对应的数据,表2用了不少近似数据,但不影响分析结果。
由表2可见,重庆市工业化的主要指标更多地接近于工业化中期的数据,上海市的指标则更多地接近工业化后期或超工业化阶段的数据。需特别注意的是:其一,重庆是一个农业落后,轻工业发展滞后,重工业片面发展的城市,因此,重庆的工业结构是一种虚高度化,并不表明重庆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已高级化。其二,重庆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值/全部出口值偏高,并不表明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所处阶段高于上海。尽管上述指标体系主要是描述一个国家的工业化阶段,但由于重庆和上海的人口均相当于中等国家的人口,因而上述指标可近似地表明:重庆仍处于工业化中期,上海则已达到了工业化后期。
关于一国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国际上还有一种方法是以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提出的十项指标来衡量。我们试图将重庆市、上海市的情况与英格尔提出的现代化的国际标准作对比,见表3。
表3 重庆市、上海市现代化水平比较
资源来源:根据重庆统计局编:《重庆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上海统计局编:《新上海:半个世纪的回眸》(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0年重庆市、上海市《统计公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等资料整理而成。
从表3看出,重庆离现代化的主要指标还有较大差距,而上海的多数指标已超过现代化要求的国际指标。
总体说来,重庆目前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期阶段,重庆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要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重庆尚有较长的路要走。
二、思考一:重庆要实现现代化,其经济发展目标必然是多重的
重庆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纵向地看,她在近半个世纪取得惊人的历史性进步。但从全国、全球角度看,她仍是一个落后地区:中国沿海基本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亚洲“四小龙”已进入了超工业化阶段,欧美、日本则处于由超工业化阶段向知识产业化阶段转变的时期。从未来世界经济走向看,知识产业化、信息化经济将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经济就不是简单纯粹地按部就班式地一步一步发展,即不是简单地循着工业化中期目标→工业化后期目标→超工业化阶段目标→知识产业化目标严格分阶段地发展,不是在每一阶段仅一重目标,而是在同一时期有多重发展目标。例如,在现阶段,重庆整体上既有工业化后期目标,又有超工业化阶段目标和知识产业化阶段目标;在广大农村地区甚至还有工业化中期目标。这种多重目标,是由重庆的现状及她所处的时代特点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目标的多重性是战略之必然。但并不等于说,在每一具体时期,重庆要不分轻重地同时组织力量实现这多重目标。相反,在每一具体历史时期,要确立一项主导目标,解决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和特殊矛盾的解决。如,未来十年,重庆应以工业化后期目标为主导目标,但在农村地区要兼顾工业化中期目标的实现,在有条件或可创造条件的地区或领域,要争取超工业化阶段目标部分实现。
总之,一旦我们确定了工业化后期目标为未来十年奋斗目标后,不要将此目标凝固,而要经过主观努力,在争取主导目标实现的同时,及时研究、启动目标群中次要目标和特殊目标的实现工作,一旦条件成熟就及时转向新的主导目标。
三、思考二:重庆经济发展存在着与多重目标对应的多重任务
重庆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建成中国西部和长江上游重要的增长极和核心区。具体说来,重庆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未来十年的主导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后期目标。这就意味着到2010年,她要实现的具体战略目标是:(1)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由1999年的57%下降到30%左右;(2)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城市人口由2000年33%提高到48%左右;(3)提高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机电产品出口值在成倍增长基础上占全部产品出口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4)加快经济发展,使人均GDP由2000年的622美元提高到1500美元左右;(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12.8%提高到25%以上;(7)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7.8∶41.3∶40.9提高到10∶44∶46。
结合重庆目前的区情特色和未来十年重庆所处的世界发展趋势,重庆未来十年的任务是多层次和多重的。
首先,重庆必须解决工业化后期必然面对的共性问题:资金、技术、人才从何而来,劳动力、人口、产品到何处去。也即资金短缺、人才短缺、技术短缺、一般劳动力过剩、人口过剩、一般商品过剩等问题。由此制定了重庆未来十年的主要任务:(1)筹集工业化所需巨资;若2010年要达到上海2000年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一半,重庆至少要筹资1.5万亿元;(2)开发和引进适用先进技术;(3)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和每年安置80~100万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就业;(4)培育和引进大量的企业家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找准既在国际国内有较强竞争力、又能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6)建设能容纳1500余万居民的大中小城市群;(7)开拓市内外、海内外市场,使重庆的主要产品销往市外和海外;(8)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的软环境建设,使重庆成为西部最富吸引力的城市。其次,重庆还必须解决好工业化前期,中期未解决好,以及新的区情特色提出的特殊问题: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质量差、农村过度贫困、国有经济缺乏活力、改革滞后、开放力度小、移民安置量大难度高和直辖市建设难等问题。由这些特殊问题又制定了重庆未来十年的特殊任务,主要有:(1)由老工业基地派生的国有企业传统技术改造和制度创新以及国有资产战略重组问题;(2)由历史上落后、西部后开发派生的二、三百万人的脱贫及防止新贫困问题;(3)由三峡工程派生的百万移民安置问题;(4)由长江上游生态破坏、本地地质构造特点及三峡工程派生的生态环境整治问题;(5)由内陆制约、思想不够解放派生的改革滞后,开放层次浅、范围小问题;(6)由西部开发、直辖市建设派生的培植西部直辖市特色都市文化、特色乡村文化,培育西部艰苦创业精神等问题。最后,重庆还面对外来挑战提出的一系列特殊问题:如高科技、外向型人才短缺,区域经济中心缺乏强有力的知识产业支撑,高新技术引进难、开发难、生根难,中国加入"WTO"将在一定时期内使内地民族产业受到较大冲击等,由这些特殊问题还制定了重庆未来十年不能回避的特殊任务,大致有:(1)超常规发展科学教育,培育综合素质高的创新人才;(2)开发具有重庆特色的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保技术,通过引进和开发,使重庆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3)培植以知识为基础的通讯、信息、环保产业及其他知识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传统工业、传统服务业;(4)在民族产业中组建“航空母舰”式的大型企业集团,以便有力地在“入世”后的环境中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等等。
客观存在的这些任务要求重庆的领导者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像弹钢琴一样,在每一特定时期,均要在安排攻克主要任务的同时有机地组织力量完成多重任务的适度攻坚。
四、思考三:重庆必须有长期向贫困落后宣战的精神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
重庆的落后是长期形成的,重庆的基础薄弱是历史积淀下来的,重庆的贫困是普遍的,不仅农村大多数地区仍是深度贫困,而且城市仍有相当大量的贫困居民,因此,重庆现代化基础的夯实,反贫困的决定性胜利,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重庆的发展目标是多重的,尽管在某一特定时期有明确的主导目标,但是她迄今仍较落后,而又身处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急剧变化的世界),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她必然要面临多重目标,而且还可能增加新目标,这些复杂的目标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和摩擦,惟其如此,可以预测,重庆经济将是快速发展(多重目标相容或协调较好)与治理整顿(多种目标矛盾激化或未协调好)交替出现。经济的波动加上因外界环境变化而致的目标参数变化使多重目标的攻克不能不是持久的。
同理,重庆的多层面多项任务也自然会发生冲突,而且由于内外环境变化而引出的新任务还会加剧这种冲突,这些冲突也使得复杂任务的完成成为持久的。
不仅客观目标的攻克,客观任务的完成是持久的,而且主观力量的组织也不是短期能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观力量的组织也是持久的。包括:(1)攻克的客观目标、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对经济开发的普遍规律及本市发展的特殊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有的规律性的东西甚至可能要经历多次失败才能找到;(2)政府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变得强有力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运作当代世界罕见的经济发展过程,攻克若干国家级、世界级的难题,这对任何政府组织者都是一个严峻挑战,这个组织者本身的精神强盛,战略得当,策略得体,战术正确,运作高效也要经历一个培育的过程;(3)在政府组织之下,对各个层次的主观力量及多层次民众的组织、动员也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一种崭新的攻坚精神力量的培育也有一个过程;(4)外部力量的援助,中央的政策扶持也有一个渐进过程。
总之,重庆的经济开发在根本战略上是一场持久战。
重庆经济开发的根本战略是持久战,但并不排斥在某些发展阶段、某些部门、某些地区出现经济局部跳跃发展的可能性。
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