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体育专业教育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国论文,中日论文,体育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代日本体育专业教育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1878年在日本文部省的倡导下,第一所培养体操教师的学校——体操传习所正式创建,从此,揭开近代日本体育专业教育100多年的历史。该传习所于1895年并入东京师范学校,后经东京教育大学体育学部发展成为今日国际著名的筑波大学体育专门学群。截止到2000年,日本全国已有79所大学可提供体育专业教育计划,每年为日本全社会培养大约6000名体育专业人才。
百年以来,日本体育专业教育通过不断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论及教学管理体系,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为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促进我国体育专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对中日两国在体育专业教育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试图分析找出其间的异同、特点,以学习、借鉴日本在体育专业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丰富我国的体育专业教育改革思路。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法
查阅了中日两国体育大学、系部的有关体育专业教育专题研究文献,就有关体育专业教育诸多问题访谈了中日两国资深学者及专家,掌握了翔实的第一手材料。
1.2 比较研究法
选取了我国的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日本的筑波大学、日本体育大学等体育大学、系部在入学选拔与录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数据,并进行了比较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日两国体育专业学生入学选拔与录取的比较
近年来日本的体育大学、系部在新生选拔与录取方面,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推荐录取;二是个别学历测试录取;三是AC自我推荐录取。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选拔录取方式(见图1)。
图1 日本体育大学、系部新生多元选录取方式流程图
2.1.1 推荐录取 20世纪9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日本高等体育专业都招收了推荐生,近三分之一的新生是作为推荐生被录取的。推荐生必须是在体育专项方面成绩突出、并极具培养前途的学生。推荐生除必须出具毕业高中学校校长的推荐信外,
填写高中阶段情况调查表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依据。另外,招生学校还要对学生的突出才能进行全面综合考查。总之,招收推荐生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专长,并为在大学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2.1.2 个别学历测试 是主要通过对考生的体育专项测试及面试与口试和提交小论文等以评估考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种选拔录取的形式。也是目前日本体育大学、系部新生入学的主要选拔录取形式,占新生入学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2.1.3 AC自我推荐录取 AC自我推荐录取,既不同于一般的高考方式,也不同于推荐入学选拔方式。它是通过与考生的面谈及包括报考志愿理由在内的考生自我推荐书等个人资料的审查,评估考生的能力、素质。也就是说,大学除了重视考生的学力以外,更加看重学生的素质以及对大学教育的适应程度。
多元选拔录取方式的改革举措对日本体育大学、系部在选拔与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对过去那种只见成绩不见人、只问学历不问素质的选拔录取考生的方式有了相当程序的改变,使招生选拔录取方式向人才本位转变。
日本筑波大学体育专门学群2002年新生入学状况统计表明(见表1),个别学历测试入学占实际录取学生总数的61.6%,推荐和AE自我推荐入学的新生分别占实际录取学生总数的34.2%和4.1%,两者之和达38.3%。这说明,近年来日本体育大学、系部在新生选拔与录取方式上,已摆脱只凭考生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的传统选拔录取方式,向多元化的选拔与录取方向改革。
表1 2002年日本筑波大学体育专门学群新生入学情况统计
招收 报名学 报名学 合格学 实际录 占录取学生
人数 生总效 生倍数 生效 取学生效 总数(%)
前期个别学历测试入学
128524 4.7137128 52.2
后期个别学历测试入学2035517.8 23 23
9.4
推荐入学
84190 2.3 84 84 34.2
AC自我推荐入学
826533.1 10 10 4.1
与日本的情况比较,我国体育专业基本还延续传统的招生录取方式,主要是以体育专项考试结合学力考试来确定综合成绩的录取分数线,决定考生的最终录取。虽说近年来在某些选拔录取环节上相应增加必要的改革措施,如高水平运动员可免试入学等,但并没有大的变革。由于我国体育专业新生入学选拔录取方式单一,且主要强调重视考生基本学历能力,学生为应试过于依赖教科书的内容,导致学生学习单调等弊端,致使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科学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更不能客观、准确、全面地考核评估考生综合素质。
2.2 中日两国体育专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比较研究
传统的日本体育大学、系部专业设置一般只有4个,即保健体育、健康体育、社会体育和武道教育。这主要是依据日本体育专业教育自创建以来就一直以培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师资为宗旨而定。其中虽然也担负着培养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任务,但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都是围绕教育教学实践。因此,专业设置区别并不十分明显。进入80年代后期,为适应日本社会的需求变化,即随着学校对体育教师需求逐年减少,而其他领域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及人才需求日趋多样化,一些学校在稳固原有的体育专业基础之上开始改革增设了一些新的专业。据日本文部省《全国大学一览》的相关资料报道,日本体育大学、系部现有8个专业,即社会体育学、体育与运动、运动科学、运动管理、体育学、健康教育学、体育健康教育学和武道学。而且一些专业还呈现出进一步分化的趋向。就社会体育而言,一般细分为2~3个专业,大阪体育大学社会体育专业设有余暇运动和企业健康两个专业。日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则设有运动与健康、社会教育和室外休闲3个专业。另外,还有一些体育大学、系部在维持原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校的教学资源等具体实际,通过创建包括运动科学在内的新系部。充分发挥学校综合学科优势来培养新型体育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变化和要求。如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改革,2003年4月在原有的教育学部体育专业基础上,创立体育科学部,并下设了体育医学、体育文化学2个专业。
我国高等体育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学科专业调整,确定了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5个专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相继调整增设了体育新闻、体育管理、体育保健康复等专业。但从专业设置的发展历史和目前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看,始终还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线。就目前而言,我国体育专业设置依然还存在着宽窄适度欠合理的状况,有些专业设置过宽,有的又过窄,造成有的专业内涵量很大,有的则很狭窄,如“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包含的内容极宽,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所包含的内容又过专、过细。这就极易使得专业研究方向包罗万象,界线不清,使学生“博而不专”,人才的适应性差;专业过窄除造成人才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后劲不足、缺乏创新精神,也使得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安排上有明显的困难。这些都会影响到培养目标的最终落实。
与日本的体育院系比较,日本的改革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做法是将大的专业分解成2~3个子专业;保留主体专业的主干课程,减少非必修、非主干课程;增设子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增设必修课,将相近的专业一些专业课程或学科的课程纳入进来,使得每个专业的特点更加明显,并使各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和分布更科学合理,较好地解决于“专业宽度”不合理的问题,最终使培养人才类型更具科学性。
2.3 中日两国体育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专业设置决定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则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多数日本体育大学、系部办学及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理念。由于各校存在很大差异,课程设置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体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各具特色的改革指导思想。同时,因处时代背景相同,面对社会需求一样,因此,课程设置改革又呈现出某些相同特征。
日本传统的体育专业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较大,一般在70%左右,与我国体育专业现在设置比重相差不多。而随着日本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各体育大学、系部已逐步由大学主导型向学生自主型的方向转变,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了大幅度改革调整,增大了选修课的比重。表2表明,除日本体育大学选修课比重在34.3%外,其他学校的系部均在60%~80%之间。提高选修课的比重除适应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的需要外,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志向,进行能动的学习。这也充分表明,日本体育专业教育以培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为办学宗旨的传统格局已被打破,正朝“国际化、未来志向、个性化、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广泛的运用能力和优秀的实际指导能力的指导者”为办学宗旨的方向变革。
表2 中日两国体育大学、系部课程设置比重(%)
学校名称 必修课选择或限任意或自
制选修课由选修课
日本体育大学 65.7
34.3
筑波大学体育专门学群32
58 10
鹿屋体育大学
8.8
84
7.2
仙台大学体育学部 29.8
44.425.8
北京体育大学 58.8
16.412.9
*沈阳体育学院 53.3
17.914.6
武汉体育学院 75.4
18.5 6.1
注*,除必修课、限制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外,还设置有实践环节,占14%。
与日本的体育大学、系部比较,我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比重,必修课在58.82%~75%左右,选修课比重在25%~30%左右。这表明,专业课设置还是强调基础课及专项课的学习。这与我国体育专业教育现阶段以培养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师资为主要任务有关外,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虽说这对稳固学生在基础课和专项课的学习及确保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教育教学观正在受到挑战。与此相适应,新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取代旧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将是今后我国体育大学、系部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必然趋势。因此,如何结合我国国情的具体实际和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变化,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应是今后急待解决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4 中日两国体育专业教育在教学形式方面的比较研究
从表面上看,日本体育专业学生上课时间并不如中国学生那么多,但日本的大学教师经常要求学生提交论文和课堂发言。因此,学生在课外需要查阅和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学到更多的知识。日本体育大学、系部的上课进程较快,教师经常省略教科书上的内容,更多地讲授教科书没有的知识和最新科研信息,另一重要的授课内容,就是及时传授教师本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多数的日本体育大学、系部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能力和掌握自学方法,教科书上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方式来掌握,课堂上的时间主要用来讲授学生一般无法接触到的知识内容。从教学形式、内容上分析,强调学生学的学习。从教学结构上分析届学生自主型。注重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更有利于学生在学的能力、个性化、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上,日本的体育大学、系部非常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经常提出一些课题让学生们思考,并让学生们就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发表意见,教师只进行总结和指导,并且还特意设置演习课。演习课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课题,由个人或小组分别负责研究,并写出按规定要求的研究报告,最后由学生自由报告研究成果的课程。教师只作为一名幕后导演或听众,演习课全部过程都是由学生来导演。学生们通过课堂发言和演习课来提高自己研究和报告能力。教师要求学生能尽量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不难看出,日本体育大学、系部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与日本的情况比较,我国体育专业学生主要通过以教师为中心的听课学习,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和处在支配的地位,即教的学习。从教学结构分析属教师依存型。其教学形式比较单调,讲座与专题研讨等教学科研活动普遍缺乏。由于学生学习过于依赖教师,而教师的授课内容又依赖于教材,从而导致多数体育大学、系部的教师普遍缺乏竞争和创新意识。每年开一样的课,以同样的内容重复讲授多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过于陈旧,跟不上科学技术和社会飞速发展的步伐。虽说这一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教学中确实存在着诸如对学生创新意识、自学能力及个性化等方面培养的明显不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中日两国体育专业教育比较研究,我国体育专业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新生入学选拔录取方式单一,且不能客观、准确、全面地考核评估考生综合素质。
2)专业设置还存在着有些专业过粗和过细,宽窄适度欠合理的状况。
3)有必修课比重过大,选修课比重过小的倾向。
4)教学结构属教师依存型,教学形式多以教师为主导的教的学习。
3.2 建议
1)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及对人才需求变化趋势,应及时转变体育专业教育观念,改革我国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单一培养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师资的办学模式,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需求变化趋势,培养多方位体育专门人才,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扩大选修课和缩小必修课比重,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志向,有选择、能动地学习。对培养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以及提高与适应就业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3)为解决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宽窄适度欠合理的状况,可将大专业分解成几个子专业。保留主体专业的主干课程,减少非必修课和非主干课程,增设子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增设必修课,特别是将相近专业的某些专业课或跨学科的课程纳入进来,使各专业特点更明确,课程设置分布更合理,最终使培养人才类型更具科学性。
4)改变我国体育大学、系部传统的以教师依存型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模式,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组织教学。教师能尽量地与学生缩短距离,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运用情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激活学习过程。作为现代高等体育大学、系部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正是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教师即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又是传统课程的反思者、革新者、现代课程与教材的研究者。使教学结构逐步由教师依存型向学生主导型转变,教学过程由教的学习向学的学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