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
法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
刘振宇
摘 要 :囿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高校的法社会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应当坚持以中国化、本土化和现实应用为根本宗旨,逐步构建法社会学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引入互动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影视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式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法社会学教学模式,进而持续推进法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新局面。
关键词 :法社会学;“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问题导向教学;翻转课堂
一、法社会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法社会学是研究法律与社会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法学和社会学相结合形成的旨在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阐释法律现象、探究法律实际运行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的交叉边缘学科与跨专业课程。[1]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史上,法社会学作为法学或社会学专业的独立课程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囿于法社会学课程设置历史较短,专业师资队伍相对匮乏,缺乏即有成熟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范式,长期以来该课程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都处于不断摸索前进的状态,因此在法社会学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
(一)法社会学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法社会学教材建设取得了不少业绩。迄今为止,国内主要的法社会学教材包括:苏梅凤的《法律社会学》、马新福的《法社会学导论》、田成有的《法律社会学的学理与运用》、李瑜青的《法律社会学经典论著评述》、朱景文的《法社会学》和《法社会学专题研究》、高其才的《法社会学》、郭星华的《法社会学教程》等。此外,赵震江、刘焯、陈信勇、付子堂等也编写过相关教材。[2]但与其他发展成熟的课程相比,法社会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少缺陷。其一,教材数量较少,一些教材实为学术论文汇编,学理化色彩浓重,一方面难以为学生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教师选择范围也受到很大限制。其二,教学内容零散杂乱,教材之间内容框架、结构体例分歧很大,就连教材名称都尚未实现统一。故而教学实践中,具有法学背景的教师往往把法社会学讲授成“法社会学思想史”;而具有社会学背景的教师又常常将该课程教授成“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其三,教材受西方法社会学学说影响,忽视法社会学的“中国化”和“本土化”,缺乏对中国现实法律问题的充分关注。[3]
当然,目前市面上在售的8K电视非常稀少,仅来自夏普、三星等,而且价格异常昂贵。以夏普的第二代旷视系列8K电视为例,60吋在日本市场的价格约合人民币4.6万元。
目前,国内无土栽培基质消毒基本上还是人工操作,效率低下,安全性差,对环境影响大。部分设施生产单位采用了进口的基质蒸汽消毒设备,存在设备价格昂贵、占地面积大、零部件更换仍要全部进口,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等弊端。根据我国设施农业基质消毒设备发展的需要,设计开发了无土栽培基质蒸汽消毒机,生产率达到2.8m3/h,通过灭菌检测达到99.9%以上。
本次TGP超前预报实验是在蓄积峡引水发电隧洞开挖中对于掌子面前方未开挖岩层进行地质岩性变化的界面、构造破碎带、岩溶和岩溶发育带等不可预测的情况进行探测,炮孔布置在入洞口右侧,其布置情况如表2所示。
(二)法社会学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法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属于“问题导向”型,即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新的法律问题才会引起法社会学家的关注,先有现实法律问题,然后才有法社会学研究,因此应当贯彻“问题导向”教学思路。法社会学教学不应是“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而应围绕“问题导向”思路对教学体系进行重组调整,运用具有严密逻辑的一系列“问题链”将教学内容有机链接起来,在提高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注重培育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把“学”和“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结合基本理论、典型案例、社会因素来设置问题,将学生引入课程学习,在“基础篇”和“理论篇”部分,教师可运用典型案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互动研讨,在“应用篇”教师可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与传统“填鸭式”的教育理念不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主体和外部环境在反复交互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采取“一言堂”的教授方法,教师主动讲授与学生被动接受成为该教学方法的重要组织形式。但是单向度的知识灌输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氛围显得乏味沉闷,甚至还有可能扼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6]互动式教学法是将教师主导教授和学生自主认知进行有机整合,通过营造多向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平等交流探讨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状态,在不同观点交流碰撞中产生教学共振的一种教学形态。法社会学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思考,教师作为教学情境的有效组织者,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布置问题、设计预案,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讲授、对话、交流、点拨使学生完成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的学习过程。[7]笔者的教学实践效果表明,互动式教学法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本期主题的设定是清柔简致,以亮色和暗色两大色系作为拍摄的主题,通过清新简洁和厚重柔和两种风格来展现出人物最真实自然的一面。在这次的拍摄之
为践行上述教学改革的精神原则,在充分借鉴即有教材结构体例的基础上,结合笔者长期教学实践经验和思考,可以按照“三编六模块”的体例重组调整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法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
随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加之法社会学的性质本就属于实践性教育而非理论性教育,因此在坚持注重教学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传统理论教义法优点的同时,应当积极探索法社会学新型教学方式方法,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之不足。借鉴现代教育方法最新成果并结合亲身教学实践反思,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创新法社会学课程教学方法。
二、构建法社会学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针对当前法社会学教材数量偏少、分歧较大、内容泛化、学理化浓厚和缺乏本土案例等缺陷,应当根据其学科交叉特点、教学规律和实际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重组,打破以往按照教材“章节体”的教学设计,搭建“专题式”模块化教学内容,使原先分散的学科知识体系化。
构建法社会学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的理论导向,在批判吸收西方学说流派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法社会学。[5]二是要关注“中国问题”和“现实应用”,依据中国现实社会中发生的重要法律现象组织知识模块,凸显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和实践性,这也是中国法社会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三是教学内容应贯彻“必需”和“够用”原则,注意“防深”与“防泛”,力戒课程体系的过度学理化和随意性,推动形成中国法社会学共识性的知识谱系和内容范式。四是每个知识模块又可细分为若干单元,知识模块和单元之间密切协同,各教学内容之间应体现缜密的逻辑关联。
再次,传统案例教学方法存在问题。一是教学挖掘空间有限,与动态视频案例相较,静态文本化的案例教学形式不够直观形象。二是即有教材中的案例多是西方化的,一方面迥异的社会文化背景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教师教学中忽略“中国问题”。三是达不到法社会学应有的教学目标。传统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解读案例,分析具体的法律概念、规则和制度,以达到对法律内部逻辑的一致性理解。
表1 法社会学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三、创新法社会学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基于对法社会学教学实践的反思,认为对法社会学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教学改革创新,使之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成熟化的轨道具有积极意义。第一,有利于创新教学内容模块,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针对现有法社会学教材的局限性,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调整重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关注中国社会现实法律问题,能够增强中国法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4]第二,有利于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通过引入互动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影视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新式教学方法,组织全程、充分的师生交流互动,强化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有机衔接,彻底改变师生课堂角色,可以有效提升法社会学教学效果,推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转变。第三,有利于深化“内涵式”教育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作为一门应用实践型课程,法社会学教学应当着眼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塑造学生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为培育合格的实践型法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大力推行互动式教学方法
其次,传统理论教义教学注重知识讲授,而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法社会学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课程基础理论和知识点,更应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阐释与应对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不是要给予这些问题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建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模式。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多媒体教学的成熟,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将电影电视、戏剧文学、法制栏目、新闻短片等视频案例或实例运用到法社会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知识模块精心选择典型案例,组织和引导学生以个案社会学和法律与文学的视角围绕影视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充分的互动交流。例如,通过《刮痧》探讨中美法律制度和法律运行之间的法文化差异;通过《被告山杠爷》发掘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结构下社会治理的困惑;通过《马背上的法庭》解读民族地区基层法治实践以及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的关系。
(二)构建“问题导向”教学思路
首先,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与角色感,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
(三)引入影视案例教学方法
我国的地铁系统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在多个城市已经构建出较为完善的地铁线路网,同时在地铁建设当中所使用到的网络系统也在逐渐增加其科学技术含量。地铁的装备制造相关行业为地铁的建设提供了设备基础和控制软件基础,成为列车各项指令传达以及执行的前提。网络控制系统作为地铁系统的核心技术,对于地铁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影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影视案例素材不能随意选择,必须能够服务于教学目的,教师在挑选影视案例时应坚持专业性、典型性、真实性、本土性、信息丰富、生动活泼等原则。[8]第二,要合理控制影视案例的时间,教学目的和影视案例两者之间应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影视案例服务于教学宗旨,应当根据课程教学必要和重难点知识设计影视案例教学环节,并非越多越好,同时应对影视素材进行适当剪辑,以便能够简洁精炼、突出重点。第三,影视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师要能筛选合适的影视案例、剪裁编辑视频资料,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平衡好知识讲授、影视赏析、课堂互动等教学环节。
(四)科学合理设计“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亦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即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由原先教师先教学生后学转变为教师教前学生先学的教学模式。[9]“翻转课堂”要求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知识预习,课堂活动主要围绕答疑解惑和交流对话展开,它是实施互动式教学和影视案例教学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结合笔者长期教学实践经验,法社会学课程“翻转课堂”可由前后衔接、上下相继的五个教学环节构成。一是课前预习环节。教师提前告知学生教学任务和预习内容,并提供教学讲义、知识点提示、讨论案例及思考问题。二是教师讲授环节。教师对专题模块的内容框架结构、重点难点知识和相关背景进行提纲挈领式地教授。三是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充分运用提问回答、PPT汇报、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等多元化教学设计积极引导有效的课堂互动,启发学生对问题和案例的多样化思考。四是教师总评环节。课堂互动结束后,教师再次展开知识讲解或将问题引向深入,以得出更为深刻的结论和启示。五是课后自学环节。通过读书笔记、单元测试、案例分析、撰写论文等方式巩固和拓展法社会学知识。
为确保法社会学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教学实践中还须坚持“六个结合”。一是要将互动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和影视案例教学等新式教学方法与理论教义法、比较分析法等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相结合。创新法社会学教学模式绝非是要取缔一切传统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应当扬长避短、协同配合,发挥“1+1>2”的整体效能。二是互动教学设计、影视案例安排、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与教学时间合理配置相结合。影视案例和互动研讨环节太少则达不到创新教学模式的效果,太多又易冲淡正常教学内容。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按照60%~70%的理论讲授时间和30%~40%的师生互动时间安排较为稳妥。[10]三是师生互动交流与教师必要引导相结合。“翻转课堂”倒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水平,不仅要有扎实的教案准备、深厚的知识积淀,而且还要具备优秀的课堂组织和出色的应变能力。四是问题导向和影视案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与翻转课堂紧扣教学大纲相结合。五是教师教授书本知识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相结合。六是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自学相结合。
(五)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必须改变法社会学课程期末考试定分数的传统考核评价方式,应当增加过程考核权重,将学生课前准备、到课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平时测试作为最终成绩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注重课程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与过程性。
综上,法社会学课程教学应努力探索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变,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变教师讲授为师生互动、变满堂灌输为引导启发、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变解读理论为提升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掌握运用法社会学来分析、阐释现实法律现象和应对、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自主学习、批判思考、创新实践能力的培育,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
[1]郭星华.法社会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许娟.边缘法学讨论教学教材建设研究——以法社会学为切入[J].群文天地,2012(7).
[3]任帅军.法社会学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自觉[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4]秦强.理论自觉与中国法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尝试[J].社会科学论坛,2012(4).
[5]谢鸿飞.建构中国风格的法律社会学[N].人民日报,2015-7-13.
[6]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章群.高校法学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改革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
[8]苏道敬.论影视教学法在《刑事侦查学》教学中的运用[J].法制与经济,2015(4).
[9]范艳萍.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法学教学实践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9).
[10]张建.论本科层次的《法律社会学》课程设计[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5(3).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531(2019)-0034-04
*宁夏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法社会学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创新和教学方式改革研究与实践”(NXDX2018004);宁夏回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法社会学(YKC201605)
刘振宇/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宁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博士(宁夏银川750021)。
责任编辑:何 言
标签:法社会学论文; “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论文; 问题导向教学论文; 翻转课堂论文;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论文; 宁夏大学图书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