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分类划分学生习作,分别下批语,指导学生习作修改方法,进行互批互改,做到以教师的“批”作引子,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位学生改的兴趣,提高他们写作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方位提高。
关键词:创新 批改作文 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长期以往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而素质教育着眼于尊重、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性,按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来促进人的发展。而作文教学更是需要学生发挥主体性,体现主动性,表现出作品的灵动之气。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处于主动地位呢,又怎样引导和指点呢?
一、划分类别,据类抓“药”
医生给病人看病,若能对症下药,那么病人会在最短时间内康复。教师若能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智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具体的做法如下:
1.据现状划分类别。第一大类属于错别字较多、病句随处可见的作文。第二大类是语句通顺,但语言不美,干巴巴的几句,不生动的作文。第三大类是记流水帐文章布局需要重新构思的作文。第四大类是档次较高的作文。
2.按类别,下批语。针对第一大类作文下的批语,大都是订正错字,比一比组词,修改病句。第二大类作文的批语,均在学生的文章之中,即哪儿该写具体,写哪方面的,教师给予明确指出。第三大类作文的批语是:在非重点处,教师这样写,这儿与中心关系不大,请概括写;在重点之处,教师这样写,此处是重点应详写,如写人记事的文章,应指明写人的相貌应略写,人所做的事应详写,然后在该添加的地方同第二大类的批语。第四大类作文的批语,指出好的地方及好在哪里,然后提出更高的目标。不难看出,这样的批语,针对性强,易操作,有层次。修改作文的方法在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实践证明,教师点明其根源,指导修改方法,学生“知其然,明其理,有所悟”,“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较好地处理了“鱼”与“渔”的关系。
二、扶放结合,逐步提高
作文教学从小学起就要求逐步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怎样培养?笔者认为,要先扶后放,逐步提高。
1.扶中授法,逐步渗透。初步修改自己作文的学生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扶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既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又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扶”就是上边提到的教师根据四大类别的作文下的批语。对于写第一大类作文的学生来讲,他们把教师批过的作文拿到手后,马上明确自己作文中的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要么翻工具书,要么问同学老师,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要知道翻工具书、问同学问老师,这就是拐棍,就是基本功训练的有效途径。他们不仅仅是改,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以后的作文中努力避免错别字、病句的出现。实践证明,一学期之后,这类学生的作文已很少出现错别字和病句,基本上能达到文通字顺。对于写第二大类作文的学生来讲,他们之所以写不具体,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写哪些方面,教师在应具体写的地方给标明,并指出添什么,这一点拨,学生就会茅塞顿开,改出的作文就具体、生动了。他们读着自己修改的作文,心中充盈着成功的愉悦。久而久之,他们受到启发,悟出写作文具体的方法,再不需要老师给指点,这才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对于写第三类作文的学生来讲,他们存在问题的关键是不懂取舍,教师批,意在引导他们明确围绕中心,哪些该取,哪些该舍。对于这类学生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要保护他们写作的热情。教师的批语就要委婉些,多用几个“如果……就……”,最终目的是在保护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同时给他们提出不足,让他们渐渐明确怎样取舍材料。对于写第四类作文的学生来说,在指出优点的同时,不妨来点“鸡蛋里挑骨头”,挑出他们作文中的问题,目的是让他们避免出现浮躁、骄傲的情绪,让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不管是哪一类的学生,最终他们的作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笔者认识这种坡度小,可操作性强,易激趣的方法在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方面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借他山之石,自能提高。学生自改这一环节是最难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自己很难发现毛病,哪怕一个错别字,这种现象不仅是学生,教师也有同感。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
可以先让不同类别的学生之间开展互改。主要是推磨式的,第四类改第三类的,第三类改第二类的,第二类改第一类的,第一类改第四类的。前三类之间所改的作文都比自己的作文低一个档次,改起来很顺手,而第一类改第四类主要是让第一类学生向第四类学生学习写作文的技巧,这种不同类别学生互批互改的方法,实现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的效果。学生改中学习,改中借鉴,改中提高。
实践证明,教师的分类批改,使学生的作文有的放矢;学生的互改可以促进共同提高。他们改的能力在迅速提高,真正做到了教师的“批”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改”,最终达到学生自改,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学生的各项基本功得以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素养全方位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徐胜兰《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成新 中学生作文阶梯训练研究[J].教育艺术,2012,09,39。
[3]陈秉章《中学生作文教学艺术》.北京出版社,2013。
论文作者:张玉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5
标签:学生论文; 批语论文; 教师论文; 大类论文; 病句论文; 错别字论文; 方法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