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仅是论文,网瘾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焦虑不安的母亲
又到假期,家有“网虫”的家长们开始发愁了。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最近接到不少家长的电话,都是咨询如何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陈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语气急切,当即约好第二天带女儿来和我见面。
第二天上午,陈女士果然“押”着女儿前来咨询。经过交谈,我得知这个17岁的女孩在网上管理着一个“爱猫之家”论坛,里面各行各业的人士因为养猫的共同经历聚集在一起,在论坛里共同交流、探讨“育猫经”,或为流浪猫、刚出生的小猫咪寻找主人。说起论坛的创建和管理,女孩俨然一个“大姐大”一样春风得意,因为管理这个论坛,她感到自己很有用,也因此结交了不少好朋友。
但是她的母亲忧心忡忡地抱怨:“这样下去可怎么好啊?要玩物丧志的呀!她明年就要考大学了!”说到“玩物丧志”,我觉得陈女士有点言过其实了,她女儿通过论坛,不仅满足了自己的社交需要,也锻炼了管理才能,而且从最近的考试成绩来看,管理论坛对她的学习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可是,这位母亲为什么还是如此焦虑不安呢?
还是她本人的一句话告诉了我答案。她说:“我又不懂她在网上搞的那些名堂,万一她识了坏人,学坏了怎么办?”原来是因为母亲不懂网络,所以感觉女儿不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了。那么,我不禁想问:她到底是真的爱女儿,还是更想控制女儿呢?
现在,母亲一看女儿上网就数落她,有时甚至强行阻止,这激起了女儿的强烈反感,和母亲的关系日益恶化。为逃避母亲的絮叨,同时也为了表达自己对强制压迫的反抗,现在女孩不在家上网了,而是改去网吧,且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母亲眼看女儿犹如脱缰的野马管不住了,这才逼着女儿和自己一起来找心理咨询师想办法的。
我问了女孩一些问题,她对答如流,交流起来毫无障碍。看来,她在网吧长时间上网,目的一是逃避母亲的絮叨,二是必须上网管理论坛。而躲避母亲,占了大头。
我想,虽然这个女孩现在还没有达到上网成瘾的程度,但是,如果哪天她真的成了夜不归家的网瘾患者,不知这位母亲是否能意识到,其实她才是这个悲剧的始作俑者。
谁解网瘾孩子内心的无助
网络成瘾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了一种顽疾,犹如洪水猛兽般淹没了不少青少年,无数孩子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无数家长和老师痛心疾首。
“网瘾似毒瘾”,我从很多家长嘴里听到这句话。到我这里咨询孩子网瘾问题时,许多家长的血泪控诉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他们的故事大都是同一个模式:孩子自从迷上网络游戏或网络聊天后,茶饭不思、彻夜不归、荒废学业、自甘堕落,家长、老师的管教不听,打骂更是无效,让身为父母的他们束手无策,忧心忡忡。
就在不久前,一名15岁的男孩沉溺网络,数日不归。父母好不容易在深更半夜把他找回家,受到父母责骂的他竟然从六楼纵身跳下,坠楼身亡。
曾经,一位母亲为了劝阻孩子不要再去网吧,当众跪倒在孩子脚下哀求。
曾经,一对夫妻为了让12岁的孩子戒除网瘾,竟买来狗链,不惜用链子将孩子拴在家里,结果孩子仍然逃脱。当这对夫妻又一次把孩子从网吧里揪出来时,怒不可遏的他们剁下孩子的一节手指,并喝道:“以后去一次网吧,就剁你一节手指!”
上个星期,到我们医院咨询的一个富翁,焦急地悬赏:只要能让他的儿子戒掉网瘾,他愿意拿出百万酬劳。
过去,在心理咨询时,每遇到这些忧心忡忡的家长,我都非常同情。但是,随着接手愈来愈多类似的案例,我开始将同情的目光转向了孩子。因为我发现:每个屡教不改、“罪大恶极”的网瘾儿童的内心都蕴藏着深重的痛苦和无助。
就像上面提到的在儿子面前下跪的母亲,儿子还小的时候她和丈夫离了婚。作为单亲妈妈,她生怕儿子学坏,从小就要求孩子对她言听计从。儿子虽然在生活上被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毫无自由,已经快20岁了,连穿什么衣服、交哪些朋友都得遵照母亲的指示。他渴望逃脱母爱的桎梏,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选择投入网络游戏,于他而言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而那个愿意付百万酬劳帮助孩子戒掉网瘾的父亲,平日里却不舍得花一天时间陪伴自己的儿子,聊聊心里的想法。当问及整日忙于生意和应酬的他,孩子的喜好、孩子好朋友的名字,甚至孩子的年龄时,他茫然以对。把孩子送进医院病房后不久,他就忙不迭地走了,因为还有所谓重要的生意等着他去谈。他转身的瞬间,我在男孩的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愤怒和绝望。
因为拒绝接受网瘾戒断治疗而割腕自杀的清华大学学生曹××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从心底恨爸爸妈妈,因为我觉得童年应该是快乐的,但是他们没有给我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我的童年在打骂中度过。父亲很粗暴,由于单位离家远,他每周只回家一次,所以我们很少交流,但是只要我犯一丁点儿错误,就会遭到父亲的毒打,母亲对我也非常严厉。我在家里几乎找不到温暖。”
看看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们除了物质,还需要许多其他的“养料”,但是他们有吗?父母给过他们吗?
要知道,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被理解、被认同、被尊重这样的心理支持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的精神需求是多余的,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子女由父母所生,就是父母的附属品。因此,身为被抚养者的孩子必须听话,必须担负起为父母争光、为家族添彩的使命,坚定、不可动摇地走在父母为其设定的道路上,不断与周围的同伴竞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勇攀高峰……
而孩子自己的想法、独立的选择、个人的隐私……被家长们遗忘在了角落里。甚至当孩子坚持己见时,父母会感到无比愤怒,仿佛这是对他们的背叛。
在这种情况下,弱小的孩子只有把心中的愤怒、怨恨掩藏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反抗,那就到网络、到虚幻世界中张扬。
有个孩子告诉我,在某款游戏中,他是一个大型工会的会长,率领手下叱咤风云、所向披靡,那种感觉非常棒!而回到家中,他却是个屡屡被家人呵斥,被父亲骂成“猪头”的失败者。
有个孩子说,只有在网络中,他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的交友必须经过家长的筛选。
有个孩子甚至向我透露了他的个人隐私:他经常偷偷浏览黄色网站,对着淫秽照片和影片手淫,因为从小父母就对他和异性的来往严加控制,以杜绝“早恋”,使得已经读高中的他现在一和女孩说话就脸红。
成就感、被人尊重和认可、自由的选择权、友谊、异性的秘密……这些就是孩子们在网络中苦苦追求的东西,也是我们人类美好生活的必需养料。然而,我们的家长却忽视了供给孩子这些养料,甚至残忍地剥夺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这些养料的能力,逼得他们只能到虚幻世界中寻找。
更可悲的是,直到这个时候,家长仍然希望得到一种方法,可以继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继续压抑孩子的精神需求,让他们按照家长希望的模式成长。于是,无数所谓的“戒网中心”、“行走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运用如限制个人自由、军事化管理、捆绑、体罚、电击、药物等诸多“疗法”,给孩子洗脑,来迎合父母“让孩子听话”的需要。然而,从这些“戒网中心”、“行走学校”出来的孩子,表面上变得听话、懂事了,其实,他们只是识趣了,把对家长的愤怒更深地隐藏起来,等到有朝一日自己变强大时,再加倍奉还!这一切,就如腹痛难忍时,不去寻找原因治疗疾病,而一味地服用止痛药物压制疼痛,必然落得肠穿肚烂的结果。就像父母们从网吧里把孩子揪出来、用狗链把孩子拴起来、在门轴上把孩子吊起来、用小黑屋把孩子关起来,最后的结果只会是两代人爆发战争,孩子用出走、暴力甚至自杀的方式,向父母发泄积聚已久的愤怒和怨恨。
网瘾绝非孩子一个人的问题
诊断网络成瘾很简单,但是要真正戒除网瘾很难。因为网络成瘾原因复杂,其形成、发生、发展受心理、社会、生物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网络成瘾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家庭问题,也是医学问题,而决非孩子一个人的问题。
然而,目睹孩子一天天沉迷其中,家长、老师自然把矛头、怨恨全部指向网络、指向孩子,理直气壮地控诉:是网游公司昧着良心赚钱,让我们的孩子坠入万丈深渊;是孩子自制能力不强,管不住自己,不求上进,自甘堕落。
的确,这样做比承认自己的教育有问题、承认自己的管教方式有问题,容易得多。但是,家长在为自己推卸责任的同时却将孩子推得更远了。因此,如果家中有网瘾孩子,不管自已有无问题,我都建议家长首先自省,否则网瘾将永远是盘踞在家长头顶上的一个噩梦。
咨询过程中,我发现中国家长管教孩子,物质上特别慷慨,父母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好东西都给了孩子。与物质上的慷慨相比,家长在精神上却非常吝啬,很少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赞赏,总是挨批,最终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网络中的满足感和现实中商人赚了好多钱的满足感没有区别,生活中越失败、学习越差的孩子,网瘾可能越严重。
陈女士的女儿现在上网的时间长了一些,但是并没有形成网瘾。我建议陈女士首先从改变自身做起,不要再数落孩子,而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所作所为。
其次,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要一味排斥,要向孩子学习。有些东西,如果你有所了解,就不会再把它视为洪水猛兽了。
再次,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她规划美好未来。让孩子看到前景,这样孩子就知道自己目前应该怎么做,自己要在哪个方面花费更多的精力。
最后,我把我对网瘾的所思所想告诉了陈女士。她听完非常震惊,连连表示自己一定会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力求把走到网瘾边缘的孩子拉回来,而不是推出去。她女儿听完这话,飞快地看了母亲一眼。这一眼里,少了些许的敌意,多了些许的柔和。
我想,这对母女很快就会有好消息传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