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精神病医院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 276600
摘要:本文对免疫系统和焦虑症之间的互致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目前中医药在焦虑症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医学在焦虑症治疗上的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焦虑症;免疫系统异常;中医药
引言
焦虑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随着对焦虑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焦虑症与免疫异常之间存在着互致关系,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加。但是由于焦虑症自身的复杂性,致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不高。
1.免疫异常产生焦虑行为及机制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免疫系统异常能够使焦虑行为或者焦虑症发生的风险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患者心理受到疾病的影响以外,还有免疫系统的激活改变了中枢神经的生物化学状态。
在免疫系统引起的焦虑行为中,炎性反应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当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炎性反应信号会通过迷走神经、神经轴等途径传递到中枢,并引起与焦虑相关的脑区神经递质传递异常以及组胺、五羟色胺、血清素的释放,导致焦虑、抑郁等异常行为的产生。其次,部分炎性因子在机体发生免疫异常时可以通过激活JAK-STAT通路、P38MAPK通路,继而激活色氨酸-犬尿氨酸通路,从而减少色氨酸的合成,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焦虑行为。另外,当炎性因子导致中枢的兴奋性递质释放增多,抑制性递质释放减少时,也会导致焦虑行为的产生。
2.焦虑症引起免疫异常及机制
2.1焦虑症与细胞因子假说
随着近年来细胞因子疗法导致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细胞因子增高等现场的报道不断增多,对于细胞因子与精神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在增加。根据相关试验显示,细胞因子的激活能够使动物产生焦虑行为;抗抑郁药物对于细胞因子的激活起到了逆转作用。因此提出了精神疾病发作的“细胞因子假说”。
细胞因子是一种生物活性蛋白,由免疫细胞分泌,并参与进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细胞因子除了能够对免疫反应进行协调,还能够在神经化学和神经内分泌调节中产生作用。根据细胞因子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目前认为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是导致机体出现焦虑行为的主要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焦虑症与细胞因子
2.2.1细胞因子调节5-HT及其转运蛋白
5-HT对于人们的睡眠、痛觉、食欲等活动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而5-HT通路及其转运蛋白SERT的异常被认为与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存在一定的联系。
细胞因子对5-HT及其转运蛋白大的调节作用可能为:(1)炎性因子的激活使大脑中枢对5-HT的合成、释放、转运过程进行了调节,导致5-HT及其前体TRP和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的水平增高。(2)促炎因子能够激活SERT的转录,而抗炎因子则能够对SERT的转运活性进行抑制。
2.2.2氧化应激反应
机体氧化与抗氧化的失衡被称为氧化应激反应。这种反应能够导致机体内产生过量的氧化产物,继而引起蛋白质、DNA等大分子出现变性,从而使细胞的功能被改变,目前有研究证明氧化应激反应与焦虑症的产生存在一定的关系。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焦虑症的机制可能为:(1)ROS因应激反应的发生而大量堆积,对细胞内的线粒体膜、蛋白质、核酸等造成破坏,同时ROS还能够作为中间信使导致神经损伤。(2)应激反应激活了免疫系统,而促炎因子的产生又会加剧ROS的堆积,同时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失衡也加剧了应激反应。
2.2.3炎性细胞转录因子
促炎因子导致机体发生异常精神行为的机制与炎性细胞转录因子的激活关系十分密切。以核转录因子(NF-kB)为例,NF-kB一般是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以p50/p65二聚体形式最为常见。当细胞受到损伤等应激时,此时NF-kB会暴露出核定位信号,并结合靶基因开始转录。根据有关研究显示,当大鼠出现焦虑行为时可以在特定的脑区检测到激活的NF-kB。
2.2.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与CRF
HPA轴的激活与机体受到的刺激有着密切的联系,此时机体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异常行为。而免疫系统的激活是应激状态下HPA轴的激活以及负反馈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与HPA轴的激活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根据有关研究显示,CRF能够使淋巴细胞加快增殖,并使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被激活。此外,CRF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还能够促进促炎因子的释放。
3.中医药关于焦虑症研究现状和展望
在中医学理论中并没有“焦虑症”这一病名,从该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其应属于中医理论中的情志病范畴,其临床症状散见于“心悸”、“不寐”、“郁证”、“脏躁”等疾病中。由于中医理论中对于该病的论述较少,因此在该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治疗上也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中医学对于焦虑症的研究尚处于以临床经验为基础的疗效观察,在焦虑症的证型分类和病机研究上较为缺乏,因而导致中医学在焦虑症的研究上一直没有较大的进展。
在焦虑症这一类情志疾病中,五脏均与其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其中又以肝的联系最为重要。同时,由焦虑症引起的免疫系统异常也体现出了这种慢性应激反应与中医学的情志病症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慢性应激反应与肝的疏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由应激导致的精神类疾病与中医肝郁证候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焦虑症的中医研究上,笔者认为要应激医学入手,根据应激的方式和时间建立起焦虑症的动物模型,其次,要对中医理论中的肝以及肝郁证候及其衍化证候进行关注,选择相应的方剂对动物模型进行治疗和佐证。此外,还要对以免疫系统为靶点的中药进行研究,并探索其对于焦虑症的治疗作用。通过对以上几个方向进行研究,能够使中医药在焦虑症治理上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润琛,李华南,刘斯文,等.中医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12):3015-3018.
[2]付治凤,王博龙,李伟,等.中药的抗焦虑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7,28(28):4003-4007.
论文作者:葛秀芝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焦虑症论文; 细胞因子论文; 因子论文; 焦虑论文; 异常论文; 免疫系统论文; 机体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