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构成及发展趋势_社会民主主义论文

冷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构成及发展趋势_社会民主主义论文

冷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构成与发展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欧论文,战后论文,态势论文,力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社会主义现实力量的考察与评价从来就是一个一致性有限的争议论题。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上来界定社会主义力量的内涵和范围,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力量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如社会主义组织及其成员的多寡、社会主义运动的规模以及社会主义党派在政权中的地位等,而且体现在精神方面,如社会主义理想对人们的感召力、社会主义学说对人类思想文化的贡献及其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等。因此,应当从地域、流派和形态三个相互交叉的方面入手透视世界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结构。从流派而言,现实社会主义主要由6大力量因素构成,即共产党人、社会民主党人、无党派左翼人士、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民族主义者、新社会运动从事者、托派及其他极左派。[1]这种观点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现实力量的宏观的和比较宽泛的判断和理解,对于全面把握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总体发展态势具有重大意义。不过,社会主义力量在精神方面的体现往往是难以衡量和把握的,因而,人们一般从狭义即社会主义政治组织或流派方面来考察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这些组织或流派或以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或同情和倾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组织当属最主要的社会主义现实力量,其他力量因素一般是在它们的行为或理念与社会主义要求相交叉时才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据此判断,冷战后东欧地区的社会主义力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共产主义政党;二是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三是同情和倾向社会主义的其他政治派别和组织。本文拟就构成东欧社会主义力量的各主要部分的发展态势及其原因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力求展示剧变后东欧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面貌。

艰难发展的共产主义政党

剧变过程中,东欧绝大多数原执政的共产党改名易帜,变成社会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但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组织并未完全消失。各国坚定的共产党人重建和新建了一些共产主义政党组织。这些共产主义政党组织名称不同,数量众多,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坚持不改名易帜的原执政的共产党。在东欧地区,捷克—摩拉维亚共产党(简称“捷摩共”)是前执政党中唯一坚持不改名的共产主义政党。剧变后,捷摩共内部就是否改名问题进行了长时间激烈的讨论和斗争,但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反对改名。在党的三大上,该党决定维持共产党的名称不变。第二类是原执政的共产党改名易帜后,各国共产党人重建和新建的共产主义政党。这部分政党主要有:1989年12月和1990年1月分两阶段召开14大得以重建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1993年3月改名为工人党)、1990年3月成立的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阶级”、1990年4月成立的保加利亚劳动人民党(后改称保加利亚共产党)和1990年10月成立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以及1991年3月成立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革命派)、1990年11月成立的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和1991年6月成立的罗马尼亚共产党、1990年11月成立的共产主义联盟—维护南斯拉夫运动、1991年3月建立的91—斯洛伐克共产党、1991年11月成立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1997年10月成立的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工人党等。

剧变后的十多年来,东欧各国的共产主义政党组织经历了极为艰难的发展过程。剧变之初,各国共产党组织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围攻与打击,甚至被剥夺了政党的合法地位,处境极为悲惨。随着各国政治生活逐步理性化,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得到确认。同时,通过各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努力,共产党的组织有所发展,党员数量也有所增加。在一些国家,共产党努力适应新的政治经济环境,调整战略和策略,重塑政党形象,党的社会影响有所扩大。比如,捷摩共专门成立了研究剧变问题的小组,系统总结了剧变和丧失政权的原因,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纲领目标和“入阁参政”的近期目标,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以议会斗争为工作重点和主要阵地,利用一切合法手段和议会讲坛,代表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表达劳动者的呼声的斗争策略。与此同时,注重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宣传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健全基层组织,积极吸收青年入党。捷摩共的努力产生了一定成效,现有党员12万人,基层组织5000多个,是捷人数最多、组织结构最为严密的政党。在捷克斯洛伐克分家后的历次国会大选中,捷摩共都维持了10%—15%的选票,保住了捷议会众议院第三大党的地位,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有一定的影响。然而,总体上看,东欧国家的共产党组织发展艰难,力量薄弱,社会影响极为有限。除捷摩共等极个别共产党外,其他共产主义政党均未能进入议会,基本上处于政治上的边缘化地位。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极为不利的社会政治环境。在剧变后的一段时间内,东欧各国都笼罩在反共的喧嚣之中。剧变后上台的右派政治势力对共产党极尽疯狂打压之能事。共产党组织被宣布为非法,财产被没收,党员干部遭到攻击,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岗位。即使在社会政治生活逐步理性化、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得到确认的情况下,各国右翼势力仍然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制造反共事端。与此同时,基于对共产党执政时期体制僵化和社会停滞状况的强烈不满,社会上普遍存在恐共、疑共心理,对共产主义政党组织极不信任。凡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联系的政党和思想,统统被看成是保守和僵化的。捷克社民党主席霍拉克曾无奈地说,“任何党信奉社会主义就几乎等于自杀”。[2]因此,各国共产党组织的生存环境极为艰难,在社会上长期处于被孤立的状态。

第二,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刻意疏远共产主义政党,生怕被贴上共产主义的标签。共产党与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同属左翼阵营,并且同属社会主义力量,本该积极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然而,剧变后,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几乎都采取了远离共产主义政党的立场。作为共产主义后继党,各国改建社会党为摆脱极为沉重的历史包袱,一再宣示与前执政党划清界限,对前政权的“极权统治”加以谴责,并且用实际行动表示出对新政治经济制度的认同。然而,右翼政党始终揪住其“出身”问题大做文章。在此情况下,各国改建社会党为了证明自己已经同以往历史一刀两断,无不对共产主义政党敬而远之。老社会党和新建社会党为了显示本党的纯洁性,更是拒绝同共产主义政党合作。捷克社民党一直拒绝与捷摩共合作。1998年大选中社民党和共产党的议席总数为99席,如果这两党合作,再加上其他小党的支持,可以顺利执政。但是,社民党主席泽曼根本不考虑与共产党的合作问题,深怕这样会影响自己的声誉。社民党的这种政策不仅严重影响了左翼的政治能量,而且也使共产党失去了参政的机会。

第三,党的领导集团思想僵化,拿不出充分适应新政治环境要求的有力举措。经过十余年的经济政治转型,东欧各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共产主义政党要谋生存和求发展,就必须主动适应新环境和新条件,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战略策略,提出并实施新的纲领和举措。应该说,东欧一些共产主义政党在此方面作了努力,但东欧大多数共产主义政党仍然固守传统思想观念,继续坚持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和主张,被称为正统派共产党。由于它们理论僵化,斗争策略死板,拿不出适应新政治环境的新纲领和新举措,难以得到选民的认可和支持,因而发展势头日衰,力量和影响都在减小,甚至可以说已无足轻重。

二、社会主义力量的主体:社会民主主义政党

在剧变后的东欧各国,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不仅是社会主义力量的主体部分,而且也是各国左翼阵营的中坚和主导力量。东欧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由原执政的共产党演变而来,即“改建社会党”,属于所谓的“共产主义后继党”(Communist Successor Parties),如波兰共和国社会民主党、匈牙利社会党、斯洛伐克民主左翼党等;二是二战前后的老社会党重建或恢复活动,即“重建社会党”,如捷克社会民主党、波兰社会党、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匈牙利社会民主党、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党等;三是剧变后新建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即“新建社会党”,如波兰劳动联盟等。在剧变后东欧各国政党政治发展中,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尤其是前两类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东欧国家政治制度发生根本转变、左派政治力量面临极为不利的政治气氛的情况下,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卧薪尝胆,艰苦努力,力量不断壮大。许多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赢得或多次赢得了议会大选上台执政,在有些国家甚至获得了连续执政的机会。波兰社会民主党/民主左派联盟党两次执政(1993—1997年、2001—2005年);匈牙利社会党三次执政(1994—1998年、2002—2006年、2006年—);捷克社会民主党两次执政(1998—2002年、2002—2006年);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两次执政(1992—1996年、2000—2004年);保加利亚社会党两次执政(1990年7月—1991年11月、1995年1月—1996年12月);阿尔巴尼亚社会党两次执政(1997—2001年、2001—2005年);塞尔维亚社会党在2000年前始终是执政党;马其顿社会民主联盟两次执政(1994—1998年、2002—2006年);克罗地亚社会民主党一次执政(2000—2003年)。而斯洛伐克民主左派党、斯洛文尼亚社会民主主义联合名单和波黑社会民主党虽未执政,但获得过参政的机会。可以看出,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已经成为东欧各国主流政治生活的有机部分,对东欧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之所以得到如此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积极适应新社会制度要求,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与共产主义政党一样,剧变后的很长时间内,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也遭到了右翼势力的打压。为改变不利的处境,各国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普遍把塑造新的政治形象作为当务之急。为此,各政党纷纷制定政治纲领,界定政党性质,确定政治发展目标。在此过程中,各党努力表明自己作为议会民主政党的政治身份,公开宣布认同新的社会发展方向,遵循议会斗争的基本规则,把议会作为政治斗争的中心舞台。新建或重建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自不必说,作为原执政的共产党的后继党,改建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为了表明自己的新政治身份,更是在其纲领中明确表示支持新的多党议会民主制度。匈牙利社会党纲领明确提出,党的目标是“民主社会主义”,建立“以混合经济所有制、社会市场经济的自治体制为基础的多党制议会民主”;而在波兰,“1991年选举后,无论民主左派联盟的议会党团还是作为政党的社会民主党都清楚地遵循有纪律的民主反对派的规范行事。”[3]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消除人们的误解,一些改建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在自己的纲领和宣言中甚至避免使用社会主义等字眼。与此同时,各政党制定了积极的政治战略,努力宣传本党的纲领主张,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壮大党员队伍,扩大党的社会影响。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也极力展示新的政治形象:在台下,遵循议会政治原则,在议会中恪尽职守,充分展现了“建设性反对派”的良好形象;在台上,延续上届政府的基本政策,保持了政策上的连续性,稳步推进政治经济转轨进程,甚至完成了右派政府许多想做而不敢做或未能做的工作。正是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台上台下所表现出的对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和适应性,使其在民众中树立了新的政治形象,逐步消除了社会的不信任,这是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第二,制定和实施积极的社会经济政策,努力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从来都是与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社会政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保障社会公正,才能保证社会民主党人的身份特征。”[4]东欧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获得社会广泛支持、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提出并实施了符合广大民众要求的积极的社会经济政策。针对右翼政府实施以自由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激进转轨战略,导致经济急剧下滑、社会剧烈动荡、贫富差距迅速扩大、民众生活急剧下降等状况,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明确提出应建立将市场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与国家对经济的有效干预相结合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合理分配转轨代价,尽量减轻中下层民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痛苦。在1993年议会选举中,波兰以社民党为核心的民主左派联盟制定了以调整经济、增加社会保障、减少失业、改善人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竞选纲领,提出了“经济是为了人,而不是人为了经济”、“改革的代价不是贫困”等口号。这一纲领主张得到了选民的普遍认可。匈牙利社会党为迎接1994年大选,提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内外政策主张,强调要平稳转轨,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强调必须建立多种成分的、多层次的社会福利制度,使生活贫困者得到生活保障。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上台执政后,普遍将改善社会福利视为国内政策的重中之重,制定和实施了积极的社会政策。1993—1997年波兰民左联与农民党联合政府大幅度提高了退休金和面向弱势群体的补贴,并且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通货膨胀,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减轻经济转轨给百姓带来的负担。罗社民党政府大幅度提高了退休金和大学生的助学金,并实施了年轻人“安居计划”,为小学生免费提供“面包加牛奶”的课间加餐;捷克社民党执政后,提出了建立“瑞典式福利社会”的口号,实施以增加中低收入为重点的分级调整税收的政策,同时在住房、医疗、退休制度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人们的实际收入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各国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立足本国实际,努力构建适应新经济制度的社会福利体系。东欧国家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在制定社会政策、调整利益关系、减轻社会代价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新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是与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的努力分不开的。可以说,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无论是在台下还是台上,都努力发挥社会中下层民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者和政治代言人的作用。这是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获得民众支持和认可的重要原因。

第三,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拥有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现代多党民主制国家,左右翼两大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是政治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两者之间的力量严重失衡,会造成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不稳定。伴随政治经济的急剧转型,东欧国家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分裂。这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基于文化和价值观分歧的政治分裂,即价值分裂;二是基于社会经济利益分歧的政治分裂,即利益分裂。前者表现为左右翼政治力量的对立,后者表现为各政党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之间的斗争。这两种分裂贯穿于整个转型时期,但在不同的阶段,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主次之分。在剧变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基于文化一价值观分歧的左右分裂成为东欧各国主导性的政治分裂,主要表现为剧变后上台的右翼政党与所谓“后共产主义政党”之间的尖锐对立。不过,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极不平衡。右翼政党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左翼政党尤其是所谓后继党处境艰难。左右翼力量之间的严重失衡,导致了东欧各国普遍出现严重的社会政治动荡。由此,左翼政治力量的迅速发展成为东欧各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无疑为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另一方面,随着转轨的不断推进,因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动而必然导致的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分化日益凸显,基于文化一价值观分歧的左右分裂逐步退居次要位置,而基于社会经济利益分歧的政治分裂在东欧各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价值分裂到利益分裂的分裂结构的变迁,反映出这些国家政治场域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必然转变,同时也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已逐步成为影响政党变迁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的政治经济主张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既深受右翼政党的过激政策之苦而又不愿回到过去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愿望和要求,因而拥有较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是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能够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三、同情和倾向社会主义的政治派别和组织

在东欧地区,除了共产主义政党和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外,还存在着一些自称代表工人和农民利益的政党和组织。它们并不明确以社会主义为目标,难以被看成是身份明确的社会主义力量,但对剧变后成立的右派政府持反对派立场,与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密切或结成反对派同盟,因而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力量的有力同盟军。[5]在分析东欧地区社会主义力量的现实构成时,不能将其排除在外。这些政治派别和组织主要包括左翼农民党、工会等社会组织、绿党等,其中有些组织后来与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实现了组织上的合并。

1.左翼农民党。剧变后,东欧各国出现了众多代表农民利益的政党。这些政党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张存在较大差异。比较极端的右翼农民政党与其他右翼政党站在一起,对社会主义力量采取了敌视态度,而比较温和的中左翼农民政党则反对搞政治清洗和“非共化”。由于在包括维护农民利益在内的许多问题上,中左翼农民政党和社会主义政党有相同或相近的政治立场,在反对右翼政党极端政策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因而往往能够达成一致,彼此合作,成为社会主义政党的有力同盟和合作伙伴。在波兰,社会民主党与农民党于1993—1997年和2001—2005年两次携手组建了联合政府;在捷克,农民党与社会党和绿党组成的自由社会同盟两次进入议会;在克罗地亚,农民党与社民党等结成了“六党联盟”,与执政的右翼政党民主共同体抗争;在阿尔巴尼亚,农民党在1997年参加了以社会党为主体的左翼联合政府。总的来看,中左翼农民政党在社会主义政党反对右翼政治势力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政治理念、政策主张以及现实利益的差异,中左翼农民政党在与社会主义政党的合作中经常出现矛盾和分歧,这种矛盾和分歧有时会非常尖锐,甚至发展到双方分道扬镳的地步。波兰社民党与农民党组成的第一届左翼政府,因两党利益分歧和观点不同,前后重建过三次,总理也换了三次。两大政党的关系经常紧张,严重破坏了执政联盟的一致性,阻碍了许多必要的改革。最为严重的是在1997年议会大选来临之际,两党又因农产品和粮食收购问题发生争执,农民党甚至与反对党站在一起,在议会内对左翼总理提出不信任案,极大损害了左翼执政联盟的“形象”和整体实力,结果在1997年议会选举中两败俱伤。由民左联党与农民党组成的第二届左翼政府同样始终矛盾重重,2004年3月农民党退出执政联盟,从而导致政府危机,左翼政府沦为少数派政府,处境极为艰难。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同作为同盟军的左翼农民党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政党面临的重要问题。

2.工会等社会团体。工会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是维护广大工人阶级和其他社会群体利益的重要组织。这些组织和团体虽然没有明确的社会主义目标要求,但出于本身的现实利益,反对右翼政党的激进政策和反共立场,而对社会主义政党往往采取同情或支持的立场。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尤其是社会民主主义政党都力求与这些组织和团体建立密切的关系,获得它们的有力支持。在波兰,社民党始终得到了拥有470多万会员的波兰工会全国协议会以及民主妇联等社会组织的支持。在1991的议会选举前,这些组织参加了由社民党倡导和组织的竞选联盟——民主左派联盟,由此迈出了左派政治力量联合的重要一步。1993年大选中,该联盟获得了胜利,使波兰成为东欧地区“左翼复兴”的领头羊和急先锋。在匈牙利,社会党同样获得了工会等社会组织的支持。在1994年大选前,社会党与最大的劳工组织匈牙利工会全国联合会建立了密切关系,并形成竞选联盟。可以说,在东欧社会主义力量发展过程中,许多工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实际上成为社会主义政党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

3.绿党等新社会运动组织。与西方国家相比,东欧国家的绿党等新社会运动组织起步较晚,发展也较缓慢。随着经济政治转型和公民社会的发育,绿党等新社会运动组织在东欧各国逐步发展起来。这些组织绝大多数并无社会主义的政治诉求,而且出于历史或现实的种种原因,其中一些组织(如斯洛文尼亚绿党)明确站在了社会主义政党的对立面,但是,也有不少组织支持社会主义政党的政策主张,并与后者保持合作。比如,波兰绿党在1993年和1997年两次大选中都参加了民主左派联盟,成为社民党的支持者;保加利亚“生态公开性政治俱乐部”与农民联盟“斯坦姆博利伊斯基”派参加了以社会党为首的“三党联盟”并获得了1994年议会选举的胜利,使社会党获得了重新执政的机会。

四、几点认识

第一,社会主义力量在东欧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剧变之初,许多人预言,东欧国家共产党在组织上的继承者将消失在政治历史的垃圾箱,[6]社会主义力量将会彻底消亡,然而,社会主义力量在东欧国家不仅没有消亡,反而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力量总是与公平公正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东欧国家剧变后政治经济的发展演变不仅没有完全解决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而且不断产生出新的更大的社会不公平不公正问题。这正是社会主义力量在东欧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第二,东欧社会主义力量不同组成部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作为社会主义力量的主体,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已经成为东欧各国主流政治生活的有机部分,在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共产主义政党总体发展缓慢,迄今仍未从根本上摆脱边缘化的地位。两大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固然是与各自的努力分不开的,但更为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各自所面临的客观生存环境。

第三,东欧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演变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这包括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政治与经济等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有:极为沉重的历史包袱,政治经济转轨的根本取向与实际进程,由转轨必然带来的社会与政治分裂结构的变迁,社会主义力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演变,极具延续性与渗透力的政治文化的嬗变等等。东欧社会主义力量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战略策略,充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要求。

第四,社会主义在东欧的真正复兴还有极为漫长的路要走。社会主义力量在东欧国家的发展壮大固然令人欣慰,预示着包括东欧在内的世界所有国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就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而言,社会主义力量在东欧国家的发展壮大,还远非意味着社会主义本身的复兴。这首先是由东欧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于东欧社会主义政党远未能够提出和实施符合时代条件和各国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愿望和要求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关于新社会主义的思考尚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而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不仅未能超越其西方前辈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在政治理念和纲领目标上更为模糊和更为实用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危机以社会党的自由主义化来实现”,[7]这在东欧国家似乎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现在谈论社会主义在东欧的真正复兴问题可能还为时尚早。

标签:;  ;  ;  ;  ;  ;  ;  ;  ;  ;  

冷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构成及发展趋势_社会民主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