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卦》卦序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杂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易传·杂卦》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杂爻成卦讲义歌,其卦序的排列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主要是按照“一爻变”连成法,结合“中爻变”自然得到的各组错综卦之间的卦象义相互比较而串连成序的。在今传七种易卦序中,《杂卦》卦序是较为原始的一种。
《杂卦》作为今传本《易传》中的一篇,文字最少,而争议最多。二百五十余字的一首说解卦义的歌诀,几千年来竟令众多研易者感到“实难索解”①。笔者在此仅就《杂卦》的卦序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杂卦》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杂”爻成“卦”讲义歌,其所传卦序自有规律可循。
《杂卦》何以命名?《系辞》曰:“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中爻不备。”又说:“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杂卦》的“杂”正是“六爻相杂”之义。《杂卦》就是讲杂爻成卦、“辨是与非”的一首卦义歌。《系辞》指出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爻者言乎变者也”,可以说正是《杂卦》的宗旨所在。《杂卦》讲杂爻成卦自有其一套“爻变”理论。这从《杂卦》提供的一套卦序中可以看出来。
《杂卦》何以以乾起首以夬结尾排列64卦呢?前人多有看出《杂卦》卦序以两两相综相错思想排列的规律。船山先生在《周易内传》中就说过“以综为主,不可综而后从错”。但是,两两相综相错是如何得来的?错综两卦组与组之间又是如何串连成一个完整的卦序的?这些问题论者较少。有的学者认为:“乾刚坤柔”与下句“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之间毫无联系。其实,《杂卦》错综两卦组得来是有规律的,其串连成64卦卦序亦是有规律可循的。其规律集中表现在《杂卦》的爻变理论之中。
所谓《杂卦》的爻变理论,简略地说就是“六爻相杂”、互变成卦的理论。《系辞》指出的“非中爻不备”的中爻爻变论是《杂卦》爻变的一大理论特色。所谓中爻爻变论就是指以六爻中的二、三、四、五中爻进行交叉相杂而变得新卦的理论。《杂卦》中的32对错综卦与《序卦》中的32对错综卦前后顺序不同,正是由于中爻爻变的结果。下面是中爻爻变得到的32对《杂卦》错综卦:
1.乾、坤中四爻变得:乾、坤,剥、复,大过、颐,姤、夬四组错综卦。2.剥、复中四爻变得:比、师,临、观,屯、蒙,损、益四组错综卦。3.解、蹇中四爻变得:震、艮,谦、豫,噬嗑、贲,晋、明夷四组错综卦。4.渐、归妹中四爻变得:大畜、无妄,萃、升,随、蛊,否、泰四组错综卦。5.既济、未济中四爻变得:解、蹇,睽、家人,渐、归妹,既济、未济四组错综卦。6.姤、夬中四爻变得:咸、恒,大壮、遁,大有、同人、革、鼎四组错综卦。7.大过、颐中四爻变得:涣、节,小过、中孚、丰、旅,离、坎四组错综卦。8.睽、家人中四爻变得:兑、巽,井、困,小畜、履,需、讼四组错综卦。
根据以上32对错综卦卦组中的前后两卦排列顺序,如“渐”排在“归妹”前,“既济”排在“未济”前,“大过”排在“颐”前。“姤”排在“夬”前,结合各对错综卦之间的排列规律,可以改定《杂卦》后八个卦“错乱失正”②的次序。笔者认为其改定后次序应该是:“渐,女妇待男行也;归妹,女之终也。既济,定也;未济,男之穷也。大过,颠也;颐,养正也。姤,遇也,柔遇刚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这个改定不仅从音韵学上考虑恰当,而且结构上也合理。其先具体讲“女”讲“男”,再归结为抽象的“柔遇刚”、“刚决柔”,层层递进,体现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古代早期修养思想(“渐”讲“女子”,“未济”讲“小人”,“颐”讲“养”。“小人”贪也,“女子”色也,贪与色乃君子修养之难也)。并且这是由中四爻爻变自然得到的先后排列,所以这个改定比宋人苏轼、蔡渊等的改定恐更符合《杂卦》原排次序。从后面八个卦的排列中,“夬”卦排在最后还可以说明《杂卦》并不是仅仅从形式上用两两相对的错综卦来随便解卦,任意组合,而是寓意深刻的,“夬”卦置于最后与首卦“乾”首尾相连,正揭示了《周易》“生生之谓易”、周流不断的哲理。
《杂卦》用中爻爻变理论得出与《序卦》前后顺序不同的32对错综卦后,再按照一爻变理论,结合各卦的象义而串连成64卦完整卦序。所谓“一爻变”理论是指一个卦(旧称“遇卦”)中的某一个爻爻变后可得到一个新的卦(旧称“之卦”),之卦和遇卦是通过一爻变而相互联系的。例如夬卦通过上六这一爻变则可得到乾卦(反之亦然),所以夬卦和乾卦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在《左传》时代因为还没有出现今传本《易经》中“初某爻”、“某二爻”、“某三爻”、“某四爻”、“某五爻”、“上某爻”和“用某”之类的称爻术语,所以就用这样一种“一爻变”的联系规律来称呼“某卦之某爻”,如《左传·昭公十二年》中有“坤之比”的称呼,“坤之比”即指“坤之六五爻”,这是因为坤卦通过六五爻变则可得到比卦,坤卦与比卦就是通过第五爻爻变而联结起来的。所以,《杂卦》讲“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这里的“从乾到坤”、“从坤到比”、“从师到临”都是通过一爻变规律联结成序的,即“乾→坤”通过“用九变”,“坤→比”通过“六五变”,“师→临”通过“初六变”。而“从比到师”则是通过“乐”和“忧”的卦象义串连的,同时也是通过前面讲的“中爻变”自然得到的。“从临到观”亦是通过“与”和“求”的卦象义串连的,同时也是通过前面讲的“中爻变”自然得到的。综观《杂卦》的整个卦序排列都是按照“一爻变”连结法,结合“中爻变”自然得到的各组错综卦之间的卦象义相互比较而串连成序的。可以说,《杂卦》卦序从“乾刚坤柔”到“小人道忧”,前后每一句之间都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它体现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而变化之道在于杂爻成卦“周流六虚”的易理。所以说,《杂卦》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杂”爻成“卦”的讲义歌。
二、《杂卦》卦序是今传的各种易卦序中更为原始的一种卦序。
今传的易卦序有七种,即《序卦》的通行本卦序、《杂卦》卦序、《玉函山房輶佚书经编》所载《归藏》卦序、马王堆帛易卦序、伏羲六十四卦先天图卦序、京房易卦序、贾公彦《周礼·太卜》疏易卦序。以上七种卦序分属于两大卦序系统,即前三种属于“二二对偶”系统,后四种属于“八组连体”系统。一般来说,“二二对偶”系统的卦序明显早于“八组连体”系统的卦序。因为在安阳四盘磨出土的卜骨上就出现了“对偶”排列的两卦③。说明卦与卦之间按“对偶”排列的观念产生很是古老。而将“二二对偶”改编为“八组连体”显然是在八卦卦象得到广泛运用后据八卦方位排列的。
关于这七种卦序出现的先后问题,易学界意见不一。笔者认为,相较之下《杂卦》卦序应该是更为原始的卦序。前面已指出,《杂卦》卦序的排列贯穿了一种杂爻成卦的“爻变”思想,其中按一爻变联结两卦法出现得较早,在《左传》时代就有用一爻变的联系规律来称呼“某卦之某爻”,如《左传》所载筮例中经常出现“坤之比”、“师之临”之类的称呼,说明这种称呼已成为春秋时代日常易占的一种习俗。《杂卦》的一爻变联卦法,与《左传》易占习俗一致,说明《杂卦》卦序极有可能被春秋易占采用,在春秋时代已流行着,出现较早。加之,《杂卦》解卦风格与《左传》记载的“屯固、比入”,“坤安、震杀”之类用一字断卦义十分相似,明显带有春秋时代的易说特点。并且,《杂卦》的构句用韵与《诗经》往往不谋而合。如《杂卦》开头云:“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明显与《诗经》四始之首的《关睢》开头四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构句用韵一致。这说明《杂卦》作者所处之地当时还有相当浓厚的西周遗风,所以通过这种类似《诗经》的句式用韵使当时当地的学人便于讽诵学习。从中也可看出《杂卦》的产生距离西周不会太远,否则也就难以使当时的人理解接受了。《杂卦》卦序按其爻变理论和当时传授的易象义来排列,以乾起首以夬结尾,这种排列绝非《序卦》之类的战国说易作品所能把握的。因为时代已变迁,春秋《易象》已失传,即使要摹仿春秋说易风格也难了。韩康伯指出“《序卦》之所明,非《易》之蕴也。”④这种看法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读《序卦》和读《杂卦》,两者之不同相当明显,《序卦》的卦序显然是没有把握《杂卦》易象义,改动《杂卦》卦序的产物。当然这种改动也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不过《序卦》卦序已再不是原始的卦序了。
《杂卦》卦序以乾起首,次为坤卦。这种《乾坤》卦序比孔子在宋国得到的《坤乾》亦即商代的《归藏》易卦序要早。据《周礼·春官·大卜》记载,古《易》有三:“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易》在夏代称为《连山》,在商代称为《归藏》,在周代称为《周易》,都是由64卦排列而成的。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考察,“归藏”很明显是“坤乾”的音转,所以《归藏》易是以坤卦起首的,称为《坤乾》易。而《连山》律以上古音韵,“连”归元部,“乾”归谈部,谈元通转则“连”应为“乾”;“山”归元部,“坤”归文部,文元对转“山”应为“坤”,因此,“连山”即是“乾坤”,《连山》易显然是以乾卦起首的。周灭商,因而《周易》恢复了夏代《连山》易的卦序,以乾起首,所以《杂卦》“以乾起首、次为坤卦”的卦序应是很为古老的。《大戴礼记·保傅篇》云:“《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终云尔。”说明以乾起首的卦序确实很早就有了。
值得注意的是,《杂卦》卦序以“乾、坤、比……”排列,“比”卦排在第三最能显示《杂卦》卦序与原卦爻辞的一致性,体现出这种卦序的原始色彩。何以见得呢?这可以从乾卦爻辞所用的“首吉”和比卦爻辞所用的“首凶”两个“首”字中看出来。乾卦没有“凶”字爻,有一个“吉”字爻曰:“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句话历来理解不一,一般理解为“见群龙无首,吉。”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与乾卦本身十分矛盾,乾本居首这里又说“无首吉,”岂不怪哉!!(《说卦》云:“乾为首”可资证,且历来释“无首吉”都有解释不通之嫌,实乃断句之误也)这句应理解为:“见群龙无,首吉。”指”呈现群龙消失的状况,始吉。这样理解可以衔接上九爻“亢龙有悔”,因为龙飞得很高所以接着有“群龙无”(群龙消失在遥远的天空)的状况出现,于是有“首吉”。“首”字在我国最古的词书《尔雅》中被释为“始”,有“最先”、“初始”的意思。在《易经》中“首吉”只出现过这唯一的一次,因为这是64卦的第一个带“吉”字的爻辞,以后各卦爻辞中就只有“初吉”“大吉”之类的称呼,再也不称“首吉”了。有“首吉”必有“首凶”,有第一个带“吉”字的爻辞必有第一个带“凶”字的爻辞。乾卦无带凶字的爻辞,坤卦亦无带凶字的爻辞,直到第三个比卦的上六爻真的出现了“首凶”之称,其曰:“上六:比之无首凶。”这句爻辞一般理解为“上六:比之无首,凶。”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实有必要纠正过来。此句应理解为“上六:比之无,首凶。”即:“上六:没有可亲辅的,始凶”(“比之无”乃“无比”的倒装句,“比”卦辞云:“比,吉。”故“无比”即“凶”,此爻辞与卦辞十分吻合,应在“无”处断句是也)。这个“首凶”在《易经》中亦只出现过这唯一的一次,因为这是64卦的第一个带“凶”字的爻辞,以后各卦爻辞中就只有“凶”“终凶”之类的称呼,再也不称“首凶”了。从乾卦出现“首吉到比卦出现“首凶”这种称呼,有力地说明《杂卦》“乾、坤、比……”的卦序确是《易经》64卦所传卦序中更为原始的一种,这是没有疑问的。
《杂卦》全篇用诗韵体写成,便于讽诵而广泛流传,最有可能反映原始卦义和卦序情况。我们知道,先秦故籍,经始皇焚烧大抵均已散佚,而《诗经》三百五篇“遭秦而全,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⑤《诗经》因为是诗韵体作品便于讽涌所以流传了下来。《杂卦》恐亦有此种类似情况。《隋书·经籍志》载:“及秦焚书……唯失说卦三篇。”这种记载虽然并不一定是事实,但可以肯定一系列较原始的说卦作品因其受儒者重视而又本身冗长,被秦火烧掉而导致失传之事确是会有的。《杂卦》有便于讽诵这一特点,估计完整地流传下来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当不在失传之列(当然,众口相传亦会有“错乱失正”的情况发生,如今传本《杂卦》后八个卦序就有这种现象,因为背诵到后面往往出现记忆紊乱,这是情理上常见的)。有资料表明《杂卦》确实在汉初还流传着。如《彖传》几次云:“君子道长,小人道消”,这句话显系直接引自《杂卦》无疑,而《彖传》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明确记载过。这都说明《杂卦》未曾失传是无疑的。从《杂卦》保留原始卦义来看,如所释“乾刚坤柔”,据考“乾”字本为“键”⑥,《说卦》云“乾,健也”可为证,故“乾”释为“刚”当是乾卦本义;“坤”字本为“川”⑦,《焦氏易林》以川为水,故释“坤”为“柔”亦当是坤卦本义。《杂卦》保留原始卦义多,说明今传本《杂卦》确实保留了其古老的面貌,提供了一套更为原始的易卦序。
总之,《杂卦》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杂爻成卦讲义歌,它保留了更为原始的一套易卦序。这就是本文的结论。
注释:
①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52页。
②孙氏《周易集解》引郑玄语。
③张政烺:《试谈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④十三经本《周易正义》。
⑤《汉书·艺文志》。
⑥⑦见帛本《易经》,其保留了较多古用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