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洁1 邹旭彤2 马毓俊1(指导) 李祥云3
(1上海市闵行区古美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102)
(2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古美分院 上海 200102)
(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 200032)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补肾祛瘀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给以补肾祛瘀中药方(治疗组)及丹那唑(对照组)治疗,疗程3个月,对患者症状体征进行治疗前后的评价,以及血清白介素、CA125等水平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4%与53.9%。结论:中药补肾祛瘀方相对于丹那唑,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具良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少,适用于社区基本医疗服务。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补肾祛瘀方;丹那唑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8-0298-02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等症状的疾病,多发生在20-45岁的妇女[1]。本病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报导发病呈上升趋势。本病的病因病理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免疫功能异常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因免疫功能紊乱,导致免疫监视机制不能成功地清除异位内膜,而在雌激素、细胞因子等作用下,种植生长而形成异位病灶。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痛经”、“癥瘕”、“不孕症”范畴,传统中医有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之说,故本病以往治疗都用活血调经止痛法,疗效不是很理想。上海市名中医李祥云教授从医50余载,以善治妇科疑难病证及不孕症著称。李师在长期妇科科研和临床实践中提出“肾亏瘀阻”学说,认为本病起因是肾虚血瘀,由于肾虚导致肾气的温煦推动作用减弱,形成气滞,血行不畅,瘀血内停;同时肾气虚导致气的固摄作用减弱,血不循经,逆流腹腔,瘀积于内。肾气虚又使气的防御功能失调,不能清除逆流到腹腔中的经血,致瘀血形成,引起内异症的发生发展[2]。近年来我们在李样云教授指导下研讨补肾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乐杰主编第7版《妇产科学》[3]临床表现特点。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妇科中西医诊断治疗学》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4]。基本症状:继发性痛经,并呈进行性加重;一般症状:月经失调、肛门坠胀、性交疼痛、不孕。具有基本症状,或基本症状1项、一般症状2项以上,结合相应中医肾虚体征即可诊断。
1.1.2病例纳入标准 符合本病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属肾虚血瘀证患者,年龄20-45岁之间,在门诊就诊并同意纳入治疗观察,愿意接受追踪随访的患者。
1.1.3排除标准 排除盆腔炎、卵巢囊肿、盆腔结核、下腹部感染等器质性病变,及中途放弃治疗并拒绝配合追踪随访的病人。
1.2 一般资料 60例病例均为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所属医疗站点就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未婚9例,已婚21例,已婚未孕6例;平均年龄(29.4±6.12)岁;对照组未婚12例,已婚18例,已婚未孕5例,平均年龄(27.4±5.56)岁,病程最长9年,最短6个月,平均(22.43±5.08)月。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疾病分期、孕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痛经程度、卵巢内膜样囊肿大小、白介素、糖类抗原125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二组间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基本方(三棱9g、莪术9g、路路通12g、地鳖虫12g、肉苁蓉12g、菟丝子12g、巴戟天12g、锁阳12g、龟版18g、鹿角片9g、仙灵脾30g、苏木9g、夏枯草9g)口服,每日一剂,二次煎服。二煎时多煎150毫升,保留灌肠;同时口服穿山甲粉 5g/日[4]。治疗三个月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门诊常规丹那唑对症治疗:每次200mg,每日2次口服,从月经第1日起,连服3个月(本药可致肝功能损害,治疗期间定期检测肝功能)。
1.4 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B超、血检指数,并观察月经失调、痛经、不孕等临床体症变化情况。
1.4.1临床症状 治疗前后采用计分法(参照《实用妇科中西医诊断治疗》相关标准)观察主要临床体症:痛经:无1分,偶有2分,常有3分,持续4分;月经失调:月经正常1分,经量较多2分,量多延后3分,经期无排卵4分;性交痛及直肠刺激症:无1分,偶有隐痛2分,常有隐痛3分,疼痛较剧4分。
1.4.2临床疗效判定 临床疗效判定参照《实用妇科中西医诊断治疗》相关标准,①治愈:体征基本消失,B超观察病灶缩小;②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减善;③显效:症状有所改善,停药旧病复发;④治疗前后体征无明显改变[3]。
2.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0.0%与43.3%,治疗组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讨论
《素问·六节藏象化》:“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医贯》:“五脏之真,惟肾为根。”子宫内膜异位征主要表现为内膜周期性出血,中医属“离经之血”,由肾虚瘀阻,血滞胞宫、胞络而发病。盖肾气不足,胞脉失于濡养,冲任气血不畅,正虚瘀滞,癥瘕积聚,故纠结缠绵,病久难治[5]。本课题在龙华医院妇科专家李祥云教授指导下,观察本病从肾治疗的证治理念,将李师治病求本、标本兼顾的学术思想融入临床实践,既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又注重本病患者体征多变的复杂病机,对改善疼痛、缓解症状等方面有较好疗效。
近年研究表明,本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体液免疫功能增强,导致免疫监视机制不能成功地清除异位内膜,从而使异位内膜逃避免疫监视,而在雌激素、细胞因子及酶的作用下,种植、生长而形成异位病灶[6]。本课题所采用温肾暖宫、补益类及活血化瘀类中药(苁蓉、巴戟、锁阳、龟版、鹿角、淫羊藿、菟丝子、黄芪、党参、白术、三棱、莪术等),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具有双相性和多效性,能起到补肾、益气、活血、化瘀、消症、散结等功效。现代研究发现,温阳补肾类中药可增强NK细胞活性,提高T细胞转化功能;黄芪、党参、三棱、莪术等益气活血类中药具有维持人体免疫功能稳定的作用,诸药配伍,可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内异灶消退,起到治疗作用[5]。
《血证论》:“离经之血既与好血不相合,反与好血不相能”,“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机。”李师认为,血瘀患者,多伴有微循环障碍,血流有浓、稠、黏、聚的特点。活血化瘀类中药能改善血液流变学,使血瘀患者血液的浓、稠、黏、聚状态得到改善;并解除微血管痉挛,使滞缓的血流加速。活血化瘀中药还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局部病灶的炎性渗出,进而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起到抗炎作用。在治疗痛经方面,活血药除了本身祛瘀止痛,有一定镇痛作用,改善器官供血也有消除局部疼痛的作用。还有文献报导,活血化瘀药可通过抑制胶原蛋白合成,使增生变性的异常组织增生转化吸收,这对异位病灶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7]。
综上所述,本病病程缠绵复杂,复发率高,迄今为止尚无积极治疗预后措施,中医中药在社区的应用,独辟蹊径,为治疗基医疗机构治疗本病开拓一条新的思路,既能减少应用激素类西药带来的副作用,又便于随访,巩固预后,有利于改变传统医学模式,促进医患和谐,对治疗包括妇科在内的社区各科常见疑难疾病,具有前瞻性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郎景和,冷金花.第八届子宫异位症学术会议记要.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0):638-640.
[2] 李祥云治疗妇科病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4.
[3] 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3.
[4] 实用妇科中西医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00.
[5]李祥云治疗不孕不育经验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8.
[6]周华,齐聪.益气活血中药对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IL-2、IL-6的影响.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06期:89.
[7]冷金花.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进展[J].北京: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1期:134.
论文作者:施永洁1,邹旭彤2,马毓俊1(指导),李祥云3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6
标签:内膜论文; 子宫论文; 体征论文; 疗效论文; 患者论文; 妇科论文; 本病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