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期望类型对6岁和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_期望效应论文

他人期望类型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语论文,不同类型论文,认知论文,类型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4

1 问题提出

反语(irony)是一种常见、复杂的语言现象,在中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1,2]。反语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语句表达本意,也称反话、反辞。牛津英语词典将反语定义为:“1.使用与字面义相反的语句表达本意,其常见形式为嘲笑或嘲弄,即以褒扬语句表达谴责或蔑视之意;2.以对个体所承诺事件的嘲弄,来表达与期望或实情相反的本意……”[3] (作者译);我国《修辞通鉴》认为,反语是“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语句表达本意,也称反话、反辞”[4]。一般说来,英语反语的内涵广泛,包括词语反语(verbal irony)、情景反语(situation irony)和戏剧性反语(dramatic irony);汉语反语的内涵相对狭小,仅相当于英语的词语反语[5]。

过去,人们主要将反语作为修辞现象来探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反语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兴趣。目前开展的反语研究主要涉及4个方面[6]:(1)反语的本质,以区别于修辞学研究;(2)反语的限制条件与诱发机制,旨在弄清反语的语用环境;(3)反语的语用价值,旨在揭示反语的语用动机;(4)反语的理解与加工,旨在了解反语的认知机制。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探讨反语的角度不同。语言学家关注反语字面意义与意欲表达意义之间的关系,如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与Giora的间接否定理论及有关研究;心理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注反语的特征与理解机制,如Kreuz和Glucksberg的提醒理论、Clark和Gerring的假装理论、Kumom-Nakamura的暗示假装理论及有关研究[7]。反语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反语理解是极其复杂的认知过程。探讨这一过程,有助于揭示言语行为的认知机制,为建立语言的通用假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反语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通过揭示反语产生与理解的语用环境、特征与语用动机,可帮助个体深入了解反语的使用规律,促进个体更有效地进行交际。

虽然近年来反语认知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1)国外的研究多,国内的研究少,国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的就更少[8]。虽然人类的认知具有某种程度的跨文化一致性,但语言认知易受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影响,所以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反语认知深入探讨。(2)成人反语认知研究多,儿童反语认知研究少[9]。对儿童而言,反语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认知对象。通过探讨儿童反语理解中的认知机制和困难根源,不仅能丰富儿童语用和认知发展的资料,还可为成人反语识别理论提供检验和支持[10]。鉴于目前许多研究一致表明,6岁儿童开始表现出初步的反语理解能力[9,11~14],而且儿童的二阶心理理论[15~18] 和元语言能力[19] 获得也在6岁左右,所以选择此年龄阶段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合适。(3)反语批评研究多,反语恭维研究少[13],发展性研究更是如此[20,21]。词语反语可分为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两种,以积极话语表达消极意义为反语批评,以消极话语表达积极意义为反语恭维[12,20]。目前,研究者在两类反语理解是否存在差异问题上,各执一词。有人认为反语批评比反语恭维更容易理解[14,22,23];有人认为两类反语理解不存在显著差异[21];还有人认为两类反语理解是否存在差异不能一概而论,与测量指标有很大关系[20]。目前,研究者采用的测量指标主要有:(1)态度探测,在一个反语故事后,询问被试说话人对受话人是满意还是不满意;(2)话语含义探测,询问被试说话人是在表扬还是在批评受话人;(3)语言现象探测,询问被试说话人为什么对受话人这样讲话。因此,进一步研究应同时采用上述测量指标进行更全面的探讨。

通过观察和初步实验,我们发现,儿童能否理解反语,可能与能否理解他人期望有关。如用自然语调给儿童呈现这样的反语故事:“星期天,小强写完作业后,不仅把自己的脏衣服洗干净了,房间也收拾得很整洁。妈妈对他说:‘你这个孩子,怎么一会也不闲着。’你认为妈妈为什么这样说?”有的儿童回答说:“妈妈很疼爱他,不想让他干活,当妈妈看见他在打扫卫生时,非常生气”。又如,给儿童呈现这样的反语故事:“爸爸生病躺在床上,小丽用给爸爸买药的钱,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爸爸对她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认为爸爸为什么这样说?”有的儿童回答说:“爸爸很宠爱她,希望她去买自己喜欢的小汽车,所以当爸爸看到她用给爸爸买药的钱买了一辆玩具汽车时很高兴。”这表明,在自然语调条件下,儿童反语理解的困难可能与反语故事中不存在外显的、有关他人期望的线索有关。因为在许多反语中,他人期望以社会标准或共同期望形式存在,或许此年龄段的儿童,在缺少外显线索条件下,还无法识别这种内隐的社会标准或共同期望,所以导致自然语调条件下儿童反语理解的困难。因此,我们预期,在自然语调条件下加入外显他人期望线索,应能促进儿童对反语故事中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为检验该假设,我们拟在研究中采用自然语调呈现反语故事,引入他人期望类型这一变量:他人期望以内在社会标准或共同期望形式存在于反语故事中即为内隐他人期望;他人期望以明确、具体的话语形式存在于反语故事中即为外显他人期望,以此来考察他人期望类型对6~10岁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

2 方法

2.1 实验设计

采用2×2×3的三因素混合设计,自变量为他人期望类型(内隐他人期望、外显他人期望)、反语类型(反语批评、反语恭维)和年龄(6岁、8岁、10岁),其中他人期望类型和年龄为被试间变量,反语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被试在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上的正确率。

2.2 被试

从广州某普通幼儿园和某普通小学随机抽取160名汉语儿童为被试,男女各半。6岁组为64名幼儿园大班儿童,平均年龄6.23岁;8岁组为48名小学二年级儿童,平均年龄8.19岁;10岁组为48名小学四年级儿童,平均年龄10.21岁。

2.3 实验材料

首先由3名心理学教师拟定故事材料,然后用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为指标,对30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根据回答情况,检验故事的内容效度。结果表明,不论字面故事还是反语故事,所有被试均能做出正确回答。他们对字面故事做字面推论并给出相应解释,对反语故事做反面推论并解释为“反语”、“反话”、“反着说”或“讽刺”,说明所选故事适用于本实验。

字面故事指说话者话语的字面形式与真实含义一致。如:“爸爸生病躺在床上(希望有人帮他去买药),小丽去药店买来了药。吃完药后,爸爸的病慢慢好起来了。爸爸对她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表扬型,括号内的话语只在外显他人期望的条件下呈现)又如:“爸爸生病躺在床上(希望有人帮他去买药),小丽用给爸爸买药的钱,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爸爸对她说:‘你怎么乱花钱。’”(批评型,括号内的话语只在外显他人期望的条件下呈现)。

反语故事指说话者话语的字面形式与真实含义相反。如:“爸爸生病躺在床上(希望有人帮他去买药),小丽用给爸爸买药的钱,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爸爸对她说:‘你真是个好孩子。’”(批评型,括号内的话语只在外显他人期望的条件下呈现)又如:“爸爸生病躺在床上(希望有人帮他去买药),小丽去药店买来了药。吃完药后,爸爸的病慢慢好起来了。爸爸对她说:‘你怎么乱花钱。’”(恭维型,括号内的话语只在外显他人期望的条件下呈现)。

实验故事由来自2个故事脚本的16个故事片断组成,每个故事脚本包括4个字面故事片断(内隐他人期望、表扬型;内隐他人期望、批评型;外显他人期望、表扬型;外显他人期望、批评型)和4个反语故事片断(内隐他人期望、反语恭维型;内隐他人期望、反语批评型;外显他人期望、反语恭维型;外显他人期望、反语批评型)。

参照已有的研究[1,13,21],故事片断由不了解实验假设的播音员朗读录制。为确保播音员不知道研究目的,把故事主体与说话者的最后评论分别单独录制。为排除语调影响,不论是内隐他人期望片段还是外显他人期望片段,均要求播音员以自然、无强调的语调朗读。为便于儿童理解故事内容,每一故事片断均配有3幅图片(控制说话者的面部角度,避免出现面部表情线索影响儿童理解),图片与声音采用POWERPOINT软件合成。故事材料详见附录1。

2.4 实验程序

在安静房间里个别施测,时间约为10分钟。首先,呈现指导语:“今天,阿姨(或叔叔)给你看一些故事,每个故事后面都会问你几个问题,请你仔细看,认真听。你听懂了吗?咱们一起来看故事吧?”然后,呈现故事内容。故事脚本呈现顺序有两种:(1)脚本1,脚本2;(2)脚本2,脚本1。各有一半被试接受其中一种呈现顺序。故事脚本内各片断呈现顺序为,先呈现字面故事片段(目的是使被试了解和熟悉实验程序),再呈现反语故事片断。为消除顺序误差,对各片断呈现顺序进行了平衡,各有1/4被试分别接受以下四种呈现方式:(1)字面表扬型、字面批评型、反语恭维型、反语批评型;(2)字面表扬型、字面批评型、反语批评型、反语恭维型;(3)字面批评型、字面表扬型、反语批评型、反语恭维型;(4)字面批评型、字面表扬型、反语恭维型、反语批评型。为确保被试听清楚故事内容,在呈现故事时,首先播放第一个字面故事中一段内容,询问被试是否能听清楚,根据被试反应调节音量,当被试认为能够听清楚时,实验正式开始。

主试每呈现一个故事片段,首先要求被试回答记忆和理解方面的问题。如:“你听懂这个故事了吗?”“小强(或小丽)做了什么事情?”“妈妈(或爸爸)对小强(或小丽)说了些什么?”如被试能正确回答,实验继续进行(否则再让他观看一遍该故事,直到回答正确)。接着,让被试回答以下三个与故事内容有关的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问题:(1)态度探测:主要考察在被试看来,说话人对受话人的行为是感到满意、不满意还是无法确定?如“你认为爸爸(或妈妈)对小丽(或小强)所做事情感到满意?不满意?还是无法确定?”主试提出问题同时,呈现三张面孔图,让被试从中选择一张他(或她)认为正确的图片。面孔图根据Jeffrey等人和Dews等人的研究绘制[20,12],见附录2。(2)话语含义探测:主要考察在被试看来,说话人是在表扬受话人还是在批评受话人,或者无法确定?如“你认为爸爸(或妈妈)是在表扬她(或他)?还是在批评她(或他)?还是无法确定?”(3)语言现象探测:主要考察被试能否对该种语言现象做出正确解释,说出理由。如“你认为爸爸为什么对她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要求被试说出讲话者这样做的理由。采用与故事中播音员相同的语调重复。主试逐字记录被试答案,当被试完成所有测试后,对他(或她)表示感谢,将其送回教室。

附录2 用于态度探测的面孔图

2.5 计分方法

字面故事和反语故事的正确答案见表1。

表1 字面故事和反语故事的正确答案

  测量指标

故事类型

态度探测

话语含义探测

语言现象探测

字面故事

表扬型

  满意 表扬做字面及相关解释

批评型

 不满意批评做字面及相关解释

反语故事  反语批评型

不满意批评

作反面推论,将其解释为“说反语”“说反话”“反者说”

  反语恭维型

满意 表扬

“说反义词”“是讽刺”“好就是不好的意思”等均算正确

在本实验中,无论字面故事还是反语故事都有三种测量指标(态度测量,话语含义测量,语言现象测量)。每种测量中又包含4种实验条件。对字面故事而言,由于本实验是混合设计,故事类型是被试内变量,他人期望类型是被试间变量,所以每个被试只从事两种实验条件下的任务。对于反语故事而言,实验也是混合设计,反语类型是被试内变量,他人期望类型是被试间变量,所以每个被试也只从事两种实验条件下的任务。对字面故事,被试在每种测量中,要对每种实验条件下的两个脚本问题做反应,每答对一个问题计1分,回答错误或不知道计0分。这样,每一被试在每种测量的每种实验条件下的满分为2分,最低分为0分。用每一被试在每种实验条件下的原始分数除以该实验条件下的满分即为该被试在该实验条件下反应的正确率。将每一被试在每一测量2种实验条件下的原始分数相加,除以每种测量的满分,即为该被试在该测量中反应的正确率。对反语故事,被试在每种测量中,也要对每种实验条件下的两个脚本问题做反应,每答对一个问题计1分,回答错误或不知道计0分。这样,每一被试在每种测量的每种实验条件下的满分也为2分,最低分为0分。用每一被试在每种实验条件下的原始分数除以该实验条件下的满分即为该被试在该实验条件下反应正确率。将每一被试在每一测量2种实验条件下的原始分数相加,除以每种测量的满分,即为该被试在该测量中反应的正确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控制问题的回答情况

首先分析儿童对全部故事自我报告的记忆和理解情况。结果表明,在字面故事中,所有被试均报告理解了故事内容并成功回忆出事实信息和目标话语;在反语故事中,2名被试在报告目标话语时发生错误,但重复呈现一遍后,均成功记住了目标话语,说明故事句子长度和句法难度适合儿童理解与记忆。所有儿童在字面故事上的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正确率均达100%,说明6~10岁儿童成功地理解字面故事。

3.2 6~10岁儿童反语认知的基本状况

6~10岁儿童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的平均成绩见表2。

表2 6~10岁儿童在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上的平均成绩[正确率(标准差)]

年龄组(岁)  态度探测

话语含义探测 语言现象探测

 60.438(0.396) 0.434(0.386) 0.031(0.137)

 80.693(0.302) 0.677(0.301) 0.151(0.241)

 10

  0.875(0.186) 0.870(0.186) 0.464(0.330)

由于实验采用选择题考察儿童的态度和话语含义探测,为检验是否存在猜测倾向,参照已有研究[12],以0.33(因为每题有3个选项)为猜测指标进行差异检验。t检验表明,各年龄组儿童态度和话语含义探测的正确率与猜测分数均有显著差异,6岁、8岁和10岁儿童在两项指标上t检验结果分别为t(63)=2.17,p<0.05,t(63)=2.15,p<0.05;t(47)=8.33,p<0.001,t(47)=8.00,p<0.001;t(47)=20.31,p<0.001,t(47)=20.12,p<0.001。这表明,儿童对态度和话语含义探测的回答并非来自猜测。同时也表明,6岁儿童已具备初步的理解反语中说话者态度和话语含义的能力。但是,各年龄组儿童语言现象探测正确率均很低。即使是10岁儿童,正确率也仅为46.4%。这说明,10岁儿童仍不能很好地解释反语,他们对反语的解释能力仍在发展之中。

3.3 他人期望类型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

3.3.1 他人期望类型对儿童不同类型反语的态度探测的影响 不同年龄儿童态度探测的平均成绩见表3。

表3 各实验条件下儿童态度探测的平均成绩[正确率(标准差)]

反语类型

年龄组(岁

反语恭维反语批评

  内隐他人期望

外显他人期望

内隐他人期望

外显他人期望

 60.313(0.416)

0.531(0.474)

0.343(0.410)

0.563(0.488)

 80.542(0.327)

0.813(0.247)

0.542(0.464)

0.875(0.221)

 10

  0.813(0.288)

0.854(0.232)

0.854(0.232)

0.979(0.102)

方差分析表明,他人期望类型主效应非常显著,F(1,154)=17.73,p<0.001。从表5可见,与内隐他人期望条件比,在外显他人期望条件下,儿童对反语故事的态度探测成绩更好,说明他人期望类型影响儿童对说话者态度的理解。反语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154)=2.41,p>0.05,不同年龄儿童对两类反语态度探测成绩无显著差异。年龄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154)=30.08,p<0.001,说明不同年龄儿童对说话者态度的理解有显著差异。分析表明,各年龄组之间态度探测成绩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说明6~10岁之间,儿童对说话者态度的理解有了显著提高。他人期望类型和反语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F(1,154)=0.60,p>0.05。他人期望类型和年龄交互作用不显著,F(2,154)=1.63,p>0.05。反语类型和年龄交互作用不显著,F(2,154)=0.30,p>0.05。他人期望类型、反语类型和年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2,154)=0.17,p>0.05。

3.3.2 他人期望类型对儿童不同类型反语的话语含义探测的影响 不同年龄儿童话语含义探测的平均成绩见表4。

表4 各实验条件下儿童话语含义探测的平均成绩[正确率±(标准差)]

 反语类型

年龄组(岁)

反语恭维

  反语批评

内隐他人期望

外显他人期望

内隐他人期望

外显他人期望

 6 0.313(0.416)

0.516(0.449)

0.359(0.386)

0.547(0.481)

 8 0.563(0.340)

0.771(0.255)

0.563(0.450)

0.792(0.292)

 100.792(0.292)

0.854(0.232)

0.854(0.232)

0.979(0.102)

方差分析表明,他人期望类型主效应非常显著,F(1,154)=12.48,p<0.01。从表6可见,与内隐他人期望条件相比,在外显他人期望条件下,儿童更容易理解讲话者话语的含义。反语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154)=2.49,p>0.05,不同年龄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话语含义探测成绩无显著差异。年龄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154)=29.44,p<0.001,说明不同年龄儿童对话语含义的理解有显著差异。分析表明,各年龄组之间话语含义探测成绩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说明6~10岁之间,儿童对话语含义的理解有了显著提高。他人期望类型和反语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F(1,154)=0.14,p>0.05。他人期望类型和年龄交互作用不显著,F(2,154)=0.60,p>0.05。反语类型和年龄交互作用不显著,F(2,154)=0.60,p>0.05。他人期望类型、反语类型和年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2,154)=0.15,p>0.05。

3.3.3 他人期望类型对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语言现象探测的影响 不同年龄儿童语言现象探测的平均成绩见表5。

表5 各实验条件下儿童语言现象探测的平均成绩[正确率(标准差)]

 反语类型

年龄组(岁)

反语恭维

  反语批评

内隐他人期望

外显他人期望

内隐他人期望

外显他人期望

 6 0.031(0.123)

0.031(0.123)

0.031(0.177)

0.031(0.177)

 8 0.083(0.241)

0.104(0.255)

0.208(0.388)

0.229(0.329)

 100.188(0.288)

0.354(0.403)

0.565(0.425)

0.750(0.417)

方差分析表明,他人期望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154)=3.05,p>0.05,说明他人期望类型不影响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反语类型主效应非常显著,F(1,154)=42.79,p<0.001,说明儿童对两类反语现象的解释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比,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年龄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154)=46.81,p<0.001,说明不同年龄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有显著差异。分析表明,各年龄组的语言现象探测成绩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说明6~10岁之间,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人期望类型和反语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F(1,154)=0.02,p>0.05。他人期望类型和年龄交互作用不显著,F(2,154)=2.15,p>0.05。反语类型和年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2,154)=19.43,p<0.001,说明年龄影响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现象的解释。进一步分析表明,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解释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解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反语恭维相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他人期望类型、反语类型和年龄交互作用不显著,F(2,154)=0.02,p>0.05。

4 讨论

已往的反语研究,或采用一种探测任务,或采用两种探测任务,因此研究结果存在着很大纷争。本研究同时采用了三种探测任务,可以更全面和更准确地反映儿童反语认知的发展状况。对本研究结果,我们作如下讨论:

4.1 儿童反语认知的发展

本研究表明,年龄在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上都有显著的主效应。这说明,6~10岁是儿童反语认知能力迅速提高的时期。和其他认知能力一样,反语认知能力发展不是“全或无”现象,而是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的过程,体现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4]。但是,儿童在反语认知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具备初步的反语认知能力,开始能理解反语中说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但是,不同儿童之间还有较大差异。6岁儿童态度和话语含义探测成绩的标准差都很大,有的甚至大于平均数,就是由于不同儿童的探测成绩相差悬殊所致。6岁儿童还不能正确地解释反语现象,语言现象探测成绩极低,无论是在内隐他人期望条件下,还是在外显他人期望条件下,正确率都不足5%。8岁儿童语言现象探测成绩有了一定提高,特别是对反语批评的探测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直至10岁,儿童解释反语的能力仍在发展中。10岁儿童在内隐他人期望条件下和外显他人期望条件下对反语批评的回答正确率分别达到50%和75%,但对反语恭维的回答正确率却只有35.4%和18.8%。因此,未来的研究有必要选择更大年龄的儿童,进一步探讨反语认知的发展趋势。

4.2 他人期望类型对儿童反语认知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在态度和话语含义探测上,他人期望类型主效应非常显著,他人期望类型与年龄交互作用不显著,与反语类型交互作用也不显著。这说明,6~10岁儿童均可利用外显他人期望线索进行态度和话语含义探测。这是本研究的一个新发现。这一结果与国外研究虽有类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不同。Sperber等人发现,受话人可通过识别话语中的提醒线索,帮助推测说话者的态度[1];Gibbs等人表明,与内隐线索相比,在外显线索条件下,受话人理解话语含义所需的时间更短,正确率更高[25]。Keenan等人研究表明,与内隐线索相比,在外显线索条件下,6~10岁儿童更易理解反语故事中的话语含义。Nakassis等人认为,不论是内隐线索还是外显线索,只有当它被受话人充分认识时,才能促进反语理解[21]。但是,上述研究的提醒线索或是故事主人公的自我期望(如积极的自我评价),或是反语讲话者直接重复故事主人公的先行观点,这种先行观点与后来的事件结果不符,它们并未涉及他人期望。而我们的研究则发现,他人期望类型(外显或内隐)影响儿童对反语的理解。所以如此,可能的原因是,处于此年龄段的儿童,社会认知能力尚在发展之中,他们对内隐社会标准和共同期望的知识掌握相对较少[9,10,14],不能识别反语故事中的内隐他人期望,难以进行二阶心理推理[15,16,18],进而无法探测反语使用者的语用虚伪性,最终导致反语理解失败。Dews等人认为,6岁以前儿童反语理解的困难在于他们不能推断讲话者的信念和意图[12];盖笑松等人也认为,年幼儿童基本不具备二阶心理推理能力,他们难以识别反语使用者的语用虚伪性[10]。而外显他人期望线索由于易被儿童识别,可为反语理解提供明确线索,因而有助于儿童进行二阶心理推理和识别反语使用者的语用虚伪性,进而促进儿童对反语的理解。而在语言现象探测上,他人期望类型主效应不显著。这说明,外显他人期望线索的加入,并未提高儿童对反语现象解释的正确率。这是因为语言现象探测主要与儿童的语言学知识有关,外显他人期望作为一种直接知觉线索,只能提供说话者要传达的有关信息是什么,不能提供说话者为什么如此传达该信息的知识。

4.3 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的认知特点

Jeffrey等人[20] 使用话语含义探测和话语意图探测(友善对恶意)技术考察了5~6岁儿童的反语认知,发现儿童对反语恭维和反语批评的话语意图探测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话语含义探测上存在差异,与反语恭维相比,儿童能更好地理解反语批评。Nakassis等人[21] 表明,5~7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话语含义探测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和他们的研究结果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本研究表明,在态度和话语含义探测上,反语类型主效应不显著,反语类型与年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6~10岁儿童对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的理解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如此,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材料和技术的差异。如在态度探测上,在本研究中,儿童在理解故事内容基础上,不需要理解反语,就可以理解讲话者的态度,就能正确回答有关讲话者态度的问题,这就减弱了反语类型效应。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态度和话语含义探测主要与儿童二阶心理推理能力有关[20],而二阶心理推理能力又受信息加工能力而非元语言能力制约[17]。Nakassis等人指出[21],那些正在开始理解说话者意图的儿童,已形成对两类反语同样起作用的理解策略。因此,儿童对反语的理解包括普遍的认知技能的发展。儿童在进行态度和话语含义探测时,并非以语用的元语言知识为基础,而是以认知加工为基础。儿童能理解讲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可能只反映了儿童的一般认知水平,不能很好地反映儿童的反语认知水平,即不能很好地反映儿童的元语言知识水平。这并非说元语言知识对反语认知不重要,而是说它并非存在于反语理解的每一环节之中。

在语言现象探测上,本研究表明,反语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反语类型与年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解释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批评相比,他们更难解释反语恭维。这一结果与deGroot等人的研究[14] 可以相互印证。deGroot等人以反语生成为测量指标,发现6岁儿童无法生成反语,8岁儿童表现出初步的反语生成能力,但他们还难以生成反语恭维。我们认为,儿童的言语产生以言语理解为基础。儿童生成反语的困难与他们理解反语的困难有关。由于语言现象探测主要与语言学知识有关,所以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儿童的元语言知识就显得更为重要。儿童解释反语恭维的困难可归因于反语的使用频率,即反语恭维出现频率相对较低,所以儿童获得反语恭维的语言知识或经验相对较少,从而阻碍了儿童对反语恭维的解释。至于为什么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解释不存在差异,则可能与他们对该测量任务反应的“地板效应”有关。与8岁和10岁儿童比,6岁儿童由于缺乏正规学校教育,反语知识较少,他们还无法解释反语这种语言现象。

5 结论

(1)他人期望类型(内隐的和外显的)影响儿童对反语的态度和话语含义探测,但不影响语言现象探测。

(2)儿童在反语认知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具备初步的反语认知能力,开始理解反语中说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直至10岁,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仍在发展之中。

(3)儿童对不同类型的反语认知水平不同。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解释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解释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标签:;  ;  

他人期望类型对6岁和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_期望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