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军与南朝政治_禁卫军论文

禁军与南朝政治_禁卫军论文

禁卫军权与南朝政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禁卫论文,军权论文,南朝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禁卫军权是专制君权的有机构成,也是其实现形式之一。在古代中国的帝制时代,皇帝通过任命各级禁卫军将领(禁卫武官)以行使禁卫军权;禁卫武官统率禁卫军,或宿卫皇帝左右,或守卫宫殿,或维护京师安全,从而达到巩固专制统治的目的。由于禁卫军权的机要性,使它在君主专制政治中占有突出地位,能否有效控制禁卫军权及以何种方式进行控制,是衡量专制君权强弱兴衰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于认识某一时期的政治特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术界以往的政治史研究中,对这一点恰恰是不太重视的。本文将以南朝为个案来考察禁卫军权与政治的关系,这主要是考虑到南朝政局变迁频繁,政治现象错综复杂,对认识禁卫军权与君主专制政治具有典型性。

考察禁卫军权的关键在于统率禁卫军的各级禁卫武官。由于禁卫兵的具体情况史书记载极少,加之其政治上的盲从性,其对禁卫军权不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在考察禁卫军权与政治关系时,这一问题可忽略不计。由何人担任何种地位的禁卫武官,其与皇帝、与王公大臣以及禁卫武官之间的关系如何,对禁卫军权的行使,对政治局势,无疑都会发生重大影响。因此,南朝禁卫武官制度——名位、职掌及组织结构等问题,便是首先需要加以了解的。

南朝禁卫武官制度基本上是对魏晋以来旧制的继承。汉代负责禁卫的主要有郎中令/光禄勋、卫尉、中尉/执金吾、八校尉/五校尉、城门校尉等职,分别掌宫殿掖门户、宫门卫屯兵、徼循京师、京师城门守卫以及宫城外围和京师要处之守卫。汉魏之际的社会巨变对禁卫武官制度也有很大影响,随着三公九卿制的没落,上述诸职禁卫职能萎缩殆尽,而在兼并战争中曹操的幕府壮大起来,统率侍卫亲兵保卫霸主曹操的将领逐渐变为新的禁卫武官,出现了领军/中领军和护军/中护军两个新的禁卫将领,并在曹魏建立后确定为新朝的禁卫军长官。曹魏西晋时期,正常情况下,领军将军(中领军)掌内军,负责宫城内包括殿中之禁卫,而护军将军撑外军,负责宫城外京师地区保卫。曹魏时期,最为机要的禁中宿卫主要由武卫将军负责。魏晋之际,出现了左右卫将军,取代了武卫将军而成为禁中宿卫的担当者。比较而言,保卫宫城的内军长官领军将军(中领军)以及具体负责禁中宿卫的左右卫将军显得更为紧要,因为皇帝的安危与其息息相关。晋室南迁后,禁卫武官制度沿袭晋中朝之制,并未有太大变化。(注:以上参见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5月。 )南朝继承了东晋禁卫武官制度,不过有一些看起来细微但比较关键的变化。一是都城结构的变化,东晋末年在原来的台城和石头城之外,又新筑了东府城且往往成为权臣军府所在地,三城的保卫及分工与政局颇有关系。二是禁中宿卫制度的变化,在刘宋后期出现了直閤将军与直卫诸职并延至南朝末年,而且还有制局监、外监等的禁卫权力问题。不过就制度来说,南朝仍是领军将军(中领军)掌内军,护军将军(中护军)掌外军,领军下辖左右卫、四军(前后左右)、骁骑、游击将军及五校尉等禁卫武官,承担宫城保卫及殿省宿卫的任务。直閤将军出现以后,军校骁游主要是通过兼任直閤将军来实现其禁卫职能的。梁武帝官制改革时对禁卫武官制度亦进行过一些变革,但实质性变化并不大。正史官志对南朝各主要禁卫武官品位的记载是:刘宋领、护军为第三品(居后),二卫至五校尉列第四品之首;梁代十八班官制中,领、护军将军为十五班,左、右卫将军为十二班,左、右骁骑、游击为十一班,云骑、游骑及朱衣直阁(閤)将军为十班,前左右后四军将军为九班;陈代九品官制中,领、护军及中领、护军为第三品,左、右卫将军亦为第三品,左右骁骑、左右游击等将军及朱衣直閤、云骑、游骑将军为第四品,前左右后军将军为第五品,步兵、射声、长水、越骑、屯骑五校尉为第六品。(注:参见《宋书·百官志下》、《隋书·百官志上》。)禁卫诸职品级的变化反映了在南朝各代其地位和政治职能之差异,亦表明禁卫武官制度处在渐变之中。梁武帝改革后的禁卫武官制度,《隋书·百官志上》的一段记载颇具概括性:

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骑(击)等六将军,是为六军,又有中领、中护,资轻于领、护。又左·右·前·后四〔军〕将军、左·右中郎将、屯骑·步骑〔兵〕·越骑·长水·射声等五营校尉,武(虎)贲·冗从·羽林三将军、积射·强弩二军、殿中将军、武骑之职,皆以分司丹禁,侍卫左右。天监六年,置左右骁骑、左右游击将军。改旧骁骑曰云骑,游击曰游骑,降左右骁·游一阶。又置朱衣直阁(閤)将军,以经为方牧者为之;其以左右骁·游带领者,量给仪从。

梁陈禁卫武官制度的概貌基本上被勾勒出来,其职能便是“分司丹禁,侍卫左右”。与宋齐的六军及四军五校体制相比,差别并不太大。在南朝禁卫武官制度中,与政治关系最大的是领军、左右卫及直閤将军,我们的考察主要也是看这些禁卫武官特别是作为禁卫军最高长官的领军将军与中领军的政治动向,在必要时也连带考察其他禁卫武官。

晋宋之际,刘裕特别重视对禁卫军权的控制,在他与桓玄斗争取得初步胜利后便担任了禁卫军长官领军将军。《宋书·武帝纪上》载:元兴三年(404)三月,桓玄“将子侄浮江南走”,刘裕“镇石头”, 被推“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领军将军、徐州刺史”。这意味着当时建康的禁卫军权已掌握于刘裕手中,是刘裕起家后首次控制京师。刘裕以领军将军的身份对朝廷秩序进行了整顿。上书又载:“先是朝廷承晋氏乱政,百司纵弛,桓玄虽欲厘整,而众莫从之。高祖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二三日间,风俗顿改。”排除其中的过誉溢美成分,刘裕“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还是可信的。不过当时的局势是:刘裕与桓玄较量,在将其赶出朝廷而重新拥立了司马氏皇帝后,禁卫军权暂时退居次要位置,决定时局的主要还是战场上的力量抗衡。经过十余年征战,刘裕在与桓玄及卢循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并通过北伐扩展了北界而获致了极高声望,篡位时刻即将到来。只有到了这时,禁卫军权的重要性才又凸现出来。要行易代之举,必须排除一切可能的干扰因素,对京师的控制特别是对晋帝的控制以及刘裕自身的保卫显得尤为重要。《宋书·檀祗传》:

(义熙)十四年,宋国初建,天子诏曰:“宋国始立,内外草创,禁旅王要,总司须才。右将军祗可为宋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按檀祗为刘裕创业的重要亲信,高平檀氏代表人物之一。刘裕在宋国初建之时便以其元从亲信檀祗为领军将军以“总司禁旅”,反映了他对控制禁卫军权的高度重视。高平檀氏“世居京口”,与刘裕同乡,刘裕“建义”,檀韶与其弟祗、祗子道济等“从平京城”,从而成为刘裕亲信集团重要成员。同年十月,檀祗卒,其子道济继任为宋国中领军。此前道济为刘裕中军司马,负责刘裕中军府之军政事务。(注:参见《宋书·檀韶传》、《檀祗传》、《檀道济传》。)大约与檀祗、道济父子同时,刘裕之侄刘义欣亦任中领军,不过义欣当时年龄较小,实际禁卫军权当由檀氏父子掌握。中领军的一个基本职责便是保卫刘裕的安全,在其出征时“卫辇毂”(注:《宋书·刘怀慎传》。)。

公元420年刘裕篡位时,建立了以领、 护军将军为禁卫军长官的禁卫体制。《宋书·谢晦传》:

宋台初建,为右卫将军,寻加侍中。高祖受命,……晦领游军为警备,迁中领军,侍中如故。……寻转领军将军、散骑常侍,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殿省,总统宿卫。

羊祜在西晋建立前夕,“迁中领军,悉统宿卫,入直殿中”(注:《晋书·羊祜传》。)。两相对照,可知晋宋之际的中领军和魏晋之际职掌完全相同,均为禁卫军最高将领,由权臣之亲信担任,并为其篡位立下殊勋。

宋武帝在位仅三年便因病而死,当时太子刘义符年纪尚轻,政治威望不高,为了稳定建立不久的刘宋朝政,武帝临终任命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为顾命大臣辅佐新帝执政。谢晦以领军将军加领中书令,掌握禁卫军权。由于少帝暴虐无道,辅政大臣遂行废立之举,迎立荆州刺史刘义隆即位。除了利用谢晦控制的禁卫军外,徐羡之等还召回禁卫旧将兖州刺史檀道济助其废立。(注:参见祝总斌:“晋恭帝之死与刘裕的顾命大臣”,《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在此后南朝历次政局更迭变迁中,都有禁卫武官参预其中,发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元嘉三十年(453)正月,宋文帝为其太子刘劭所杀, 这是一次成功的宫廷政变,东宫禁卫军担任了这次政变的主力。《宋书·元凶刘劭传》及《资治通鉴》卷127对此都有极详细的记载。 文帝在将其弟彭城王义康的影响消除之后,大力扩充东宫禁卫军权,史谓太子劭“意之所欲,上必从之,东宫置兵与羽林(指台城禁卫军)等”。入宫政变之前,“劭乃密与腹心队主陈叔儿、斋帅张超之等谋为逆”。“因使张超之等集素所畜养兵士二千余人,皆被甲,召内外幢队主副,豫加部勒,云有所讨。夜,呼前中庶子右军长史萧斌、左卫率袁淑、中舍人殷仲素、左积弩将军王正见并入宫。”率东宫卫队以诱骗方式进入宫门,将正在与亲信大臣徐湛之商谈废黜太子之事的宋文帝杀害。宋文帝的错误在于:将东宫禁卫军扩充到和宫城禁卫军相当的程度;发现太子异动后未采取果断废黜措施;加强台城及宫殿禁卫措施不够得力。这三者缺一都不可能使太子发动一场成功的宫廷政变。文帝被害之时,“门阶户席直卫兵尚寝未起”,面对早有密谋的太子,文帝之大意和禁卫之松驰可见一斑。

宋孝武帝临终前,遗诏安排后事:太子即位后,政事由中书监江夏王义恭和尚书令柳元景处理,大事则与沈庆之参决;军旅之事委沈庆之,而禁卫大权则交与领军将军柳元景。受委任者还有颜师伯、王玄谟等大臣。(注:《资治通鉴》卷一二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闰五月条。)前废帝“狂悖无道,诛害群公”(注:《宋书·始安王休仁传》。),其所凭依的即是其身边的宿卫兵。史载“帝自率宿卫兵,诛太宰江夏王义恭、尚书令骠骑大将军柳元景、尚书左仆射颜师伯、廷尉刘德愿”(注:《宋书·前废帝纪》。)。前废帝“恒虑有图之者,疑畏诸父”,“并囚之殿内,殴捶凌曳,无复人理”(注:《宋书·明帝纪》、《始安王休仁传》。)。前废帝得以行狂暴之举,便是其身边的宿卫兵可以被利用,亲信禁卫武官为其效命,主要是直閤将军宗越、谭金、童太一、沈攸之等人。(注:参见《宋书》宗越、谭金、童太一、沈攸之等传,《前废帝纪》。)在生死较量中,废帝左右亲信及禁卫武官也发生了分化,湘东王刘彧终于抓住机会,乘“越等并外宿”之机,其亲信阮佃夫、李道儿因结帝左右寿寂之等,将前废帝诛杀。(注:参见《宋书·明帝纪》、《阮佃夫传》;《资治通鉴》卷一三○宋明帝泰始元年(465)二月条。)

在后废帝时代复杂动荡的政局中,萧道成凭其军事政治才干成长起来,成为禁卫军长官领军将军。后废帝亦属昏狂暴虐之徒,萧道成以领军而专朝政,废帝颇为不满,双方矛盾严重。《资治通鉴》卷134 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四月条:

殿省忧惶,食息不保。阮佃夫与直閤将军申伯宗等,谋因帝出江乘射雉,称太后令,唤队仗还,闭城门,遣人执帝废之,立安成王准。事觉,甲戌,帝收佃夫等杀之。……六月甲戌,有告散骑常侍杜幼文、司徒左长史沈勃、游击将军孙超之与阮佃夫同谋者,帝登帅卫士,自掩三家,悉诛之。

在谋废昏主的密谋中,禁卫武官直閤将军申伯宗、游击将军孙超之皆参预其事,而废帝得以免祸,则与其仍控制着殿内禁卫兵,有一部分宿卫武官为其用命有关。当时阮佃夫以黄门侍郎领骁骑将军,“管内任”(注:《宋书·阮佃夫传》。),为殿内文武侍卫之长。参与此次密谋者还有禁卫武官朱幼、于天宝,而于天宝之反戈告密则使其事未能成功。史书虽不提及领军萧道成参与其谋,但很可能阮佃夫等人密谋乃萧道成指使,反映了他的意志。诸人皆道成部下,而当时道成与废帝矛盾已表面化,亟欲除之而后快。

阮佃夫等人的密谋虽未成功,但萧道成决计要除掉后废帝,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废帝除了身边亲信左右可以依赖外,别无强有力的后盾;萧道成却掌握禁卫军大权并有力地控制着朝局。废帝亲信左右因惧怕诛杀而人人自危,并非死心塌地。依附于萧道成的直閤将军王敬则找到机会,联结废帝左右杨玉夫、杨万年等二十五人,“谋共取昱”,终将其诛杀。萧道成拥立刘准即位,两年后即篡宋立齐。(注:参见《南齐书·高帝纪上》、《王敬则传》;《资治通鉴》卷一三四、一三五。)

齐武帝临终前,对政事作了具体安排,以使太子能够顺利执政。但事与愿违,萧鸾很快便控制了军政大权,并利用禁卫力量废黜皇帝萧昭业而另立萧昭文为帝。政变几位主谋萧鸾、萧谌、萧坦之曾多年为武帝之禁卫武官。萧鸾曾历任右军→骁骑→左卫→中领军→领卫尉→领右卫等禁卫要职,在禁卫军中有极强的影响力;(注:参见《南齐书·明帝纪》。)萧谌历步兵校尉、领御仗主→左中郎将、后军将军,“斋内兵仗悉付之,心膂密事,皆使参掌”(注:《南齐书·萧谌传》。)。萧坦之曾为殿中将军,东宫直閤,时任射声校尉,郁林王对之“亲信不离”(注:《南齐书·萧坦之传》。)。郁林王被杀后,政权完全由萧鸾控制,数月后萧鸾篡位,亲自称帝。

明帝死后,东昏侯萧宝卷即位称帝,谋反和叛乱不断发生。先是始安王遥光与外戚江祏、江祀兄弟因谋反而死。在平定萧遥光时,领军将军萧坦之率领禁卫军与叛军展开激烈较量,终于获胜。平叛后,萧坦之迁尚书右仆射、丹阳尹,但东昏侯并不能容忍在其身边再有一个掌握军政大权者,史载“遥光事平二十余日,帝遣延明主帅黄文济领兵围坦之宅,杀之”(注:《南齐书·萧坦之传》。)。右卫将军刘暄迁领军将军,“其年,又见杀”(注:《南齐书·刘暄传》。)。其后徐孝嗣、沈文季等大臣亦被杀。沈文季为护军将军,在萧遥光反叛时,“与尚书令徐孝嗣守卫宫城,戎服共坐南掖门上”(注:《南齐书·沈文季传》。)。朝中较量未能成功,与东昏侯在不同时期利用了禁卫长官率禁卫军平叛,之后又将其处死,特别是以直閤将军为首的群小为其用命,有着很大关系。以荆州西中郎长史、行府州事萧颖胄及雍州刺史萧衍为首的荆雍地方势力终于将东昏侯消灭,在兵临台城的危急形势之下,守卫台城的兼卫尉张稷和王珍国斩东昏而投降萧衍。不久萧衍便行禅代,建立了梁朝。

梁陈时期,朝廷政治比较稳定,禁卫武官也就不可能与政局更迭发生太大联系。

“禁旅王要,总司须才”,南朝历代君主一般都比较重视任用禁卫长官对禁卫军权加以有效控制。只是不同君主在不同政局之下有各不相同的手段和策略,故其所达到的效果也极不相同。

谢晦由刘裕太尉府参军入仕,历太尉主簿、从事中郎及宋台右卫将军,刘宋中领军、领军将军,受顾命辅佐新帝。刘裕元从亲信檀祗、檀道济父子相继为宋台领军,道济本为刘裕中军府司马,刘宋建立后转任护军将军。刘义隆被拥立为皇帝,由荆州入主朝廷,在其所进行的多次人事调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南蛮校尉到彦之为中领军”(注:《宋书·文帝纪》;参见陈勇:“刘宋的皇权与禁卫军”,《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南蛮府设于江陵,为荆州管内之重要军府, 到彦之为文帝藩邸旧臣。与此同时,文帝入朝之初即以其镇西司马行府州事王华为左卫将军,长史王昙首为右卫将军,领骁骑将军,以其中兵参军朱容子为右军将军,掌控机要禁卫军权。(注:参见《宋书·到彦之传》、《王昙首传》。)禁卫军的核心及主力无疑便是由其荆府旧部转变而来。由于有效地控制了禁卫军权,宋文帝不费吹灰之力便将旧宰辅徐羡之、傅亮置于死地。接着又利用禁卫军和檀道济北府兵讨平谢晦,从而最终将政权完全掌握于己手。(注:参见《宋书·文帝纪》,徐羡之、傅亮、谢晦、到彦之、檀道济诸传;《资治通鉴》卷一二○宋文帝元嘉元年至三年。)

宋文帝元嘉三十年间,共任命了九位领军将军(中领军),其中到彦之任职仅数月,建平王铄刚上任文帝即被杀害,刘义融任职半年余而死。赵伯符、赵伦之父子出身外戚,分别任职二年半左右;殷景仁两度任职约近四年;刘湛任职长达八年之久;沈演之任职四年半左右;刘遵考任职亦达近四年。文帝三十年政局相对稳定,与他较好地处理禁卫长官人选问题有关。刘湛任领军时主要依附于执政宰辅彭城王义康,湛与护军殷景仁矛盾激化,文帝与景仁密谋除掉刘湛,并将大权从刘义康手中夺回。(注:参见《宋书·文帝纪》,殷景仁、刘湛、彭城王义康诸传;《资治通鉴》卷一二三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 万斯同:《宋将相大臣年表》,《二十五史补编》册三。)

宋孝武帝刘骏从江州起兵反抗刘劭,夺得帝位,在位十一年间,先后有六人担任领军将军。除孝武帝之弟湘东王祏外,其他五人都是最初积极参预刘骏阵营为其反抗刘劭立下卓著战功的著名亲信将领,有些原本就是其旧府僚佐,负责府中军政事务。显然孝武帝是以其亲信旧将控制禁卫军权,从而专制朝政,控制禁卫军权在孝武帝朝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领军萧道成在直閤将军王敬则协助下消灭了昏暴的后废帝,并协助萧道成稳定动荡中的朝局,平定了司徒袁粲和领军刘韫的反叛行动。齐台建,王敬则为中领军控制禁卫军。齐台之左卫将军李安民和江谧亦为萧道成之亲信旧人。李安民在萧齐建立后转任中领军/领军将军。 《南齐书·王敬则传》:曾任刀戟左右。“补侠毂队主,领细铠左右。与寿寂之同毙景和(即前废帝)。明帝即位,以为直閤将军。”元徽二年(474),任员外郎的王敬则与萧道成一起击桂阳王休范叛军于新亭,二人的密切关系当自此时起。“苍梧王(后废帝)狂虐,左右不自保,敬则以太祖有威名,归诚奉事。每下直,辄往领(军)府。夜著青衣,扶匐道路,为太祖听察苍梧去来。太祖命敬则于殿内伺机,未有定日。”在杀后废帝之后,王敬则协助萧道成入宫并拥刘准称帝,从而更加确保了萧道成对朝政的控制。王敬则以骁骑将军等职“知殿内宿卫兵事”,为萧道成控制机要禁卫军权。“沈攸之事起……太祖入守朝堂。袁粲起兵夕,领军刘韫、直閤将军卜伯兴等于宫内相应,戒严将发。敬则开关掩袭,皆杀之。殿内窃发尽平,敬则之力也。迁右卫将军。”随即迁齐台中领军。从王敬则身上我们看到了禁卫军权对政治的重要影响,以及控制殿内禁卫在政治斗争中的关键作用。

萧衍率荆雍之兵反抗齐东昏侯萧宝卷取得成功,占领建康不久便篡齐建梁。在梁武帝即位之际,王茂担任领军将军。王茂是平定建康的前锋主将,可谓梁朝第一功臣。(注:参见《梁书·王茂传》。)在梁武帝一代近半个世纪中,共有二十人担任领军将军(中领军、兼领军),其中萧氏九人,外戚一人。异姓亦有十人,前期主要是协助梁武帝创业之亲信功臣,后期则以掌机要之亲信为主。(注:参见《梁书·武帝纪》;万斯同:《梁将相大臣年表》;《二十五史补编》册四。)从领军担任者的成分可以感受到,梁武帝十分重视对禁卫军权的控制,其统治时间之长,政局之稳定,都与此有很大关系。梁代禁卫军权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从吕僧珍、臧盾、朱异等人的经历中可以得到明确认识。吕僧珍刘宋时曾任领军主簿,时梁武帝父萧顺之为领军。后从萧衍出征,从此便与梁武帝结成了密切的关系。出为萧衍军府之中兵参军,“委以心膂”。《梁书·吕僧珍传》:

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高祖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义兵起,高祖夜召僧珍及张弘策定议……高祖以僧珍为辅国将军、步兵校尉,出入卧内,宣通意旨……建康城平,高祖命僧珍率所领先入清宫,与张弘策封检府库,即日以本官带南彭城太守,迁给事黄门侍郎,领虎贲中郎将。

吕僧珍与萧衍之特殊关系可见一斑。自为中兵参军起,吕僧珍便是萧衍心腹,且为其幕府之禁卫将领,统率亲兵侍卫左右,出入卧内,保护萧衍安全,并为之出谋划策,冲锋陷阵。梁朝建立后,僧珍历冠军将军、前军司马,给事中、右卫将军。“顷之,转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入直秘书省,总知宿卫。”天监七年三月,自南兖州徵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僧珍有大勋,任总心膂,恩遇隆密,莫与为比。”于天监十年“卒于领军府舍”。梁武帝诏书褒奖道:僧珍“器思淹通,识宇详济,竭忠尽礼,知无不为。与朕契阔,情兼屯泰。大业初构,茂勋克举。 及居禁卫,朝夕尽诚。”臧盾于中大通五年(533)任兼领军,大同二年(536)改中领军,一度出任吴郡太守,大同七年(541)任领军将军至九年卒于任,前后执掌禁卫达八九年之久,是梁代担任领军之职最长的一位。盾父未甄于齐梁之际曾任萧衍霸府之刑狱参军,卒于江夏太守任上。臧盾历任至御史中丞,“盾性公强,居宪台甚称职”。梁武帝诏称:“总一六军,非才勿授”,臧盾“志怀忠密,识用详慎,当官平允,处务勤恪,必能缉斯戎政”,故任命为兼领军。史谓“领军管天下兵要,监局事多。盾为人敏瞻,有风力,长于拨繁,职事甚理。”(注:《梁书·臧盾传》。)朱异在梁武帝后期长期兼任中书通事舍人,“自周舍卒后,异代掌机谋,方镇改换,朝仪国典,诏诰敕书,并兼掌之。”其间又曾兼任太子右卫率、右卫将军、左卫将军领步兵校尉、中领军等禁卫武官。史谓“异居权要三十余年”,为中书舍人掌机要自无疑义,但兼任禁卫武官掌握禁卫军权则更加重要。侯景叛乱时便“以讨异为名”,遂因惭愤发病而卒。梁武帝下诏谓,“故中领军异,器宇弘通,才力优赡,谘谋帷幄,多历年所”云云。(注:《梁书·朱异传》。)

陈朝国祚短促,辖境日渐缩小,国力衰微,面对北方强寇而得以苟延残喘,亦与历代皇帝对禁卫军权的有效控制不无关系。无论领、护军,在废帝被废前十余年间(557-568),担任者几乎全是随陈霸先创业的开国功臣。宗室大臣担任禁卫长官自宣帝始,其后宗室与异姓担任领、护军将军的比例相当。(注:参见《陈书·帝纪》;万斯同:《陈将相大臣年表》,《二十五史补编》册四。)陈朝首任领军将军为徐度。《陈书·徐度传》:“侯景之乱,高祖克定广州,平蔡路养,破李迁仕,计划多出于度。兼统兵甲,每战有功。”由此可知,徐度为陈霸先重要亲信谋士,在其创业之初,文谋武功,并皆显著。徐度长期为陈霸先之部下。“高祖东讨杜龛,奉敬帝(萧方智)幸京口,以度领宿卫,并知留府事。”陈朝初年,政局动荡,徐度担任领军将军,负责以建康为中心的沿江防务。在陈武帝去世、重将出征在外,朝局十分危急的时刻,中领军杜陵“独典禁兵,乃与蔡景历等秘下发丧,奉迎世祖”(注:《陈书·杜陵传》。),从而稳定了朝局。文帝即位后,杜陵迁任领军将军。陈朝外忧大于内患,但领军之职在政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禁卫军权与南朝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更迭频繁的南朝政局中,禁卫军权的影响十分显著,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为了巩固统治,就必须有效控制禁卫军权,南朝政治提供了典型个案。建立新朝之皇帝,委任其亲信担任禁卫军长官领军将军(中领军),加强自身保卫并有效行使专制君权;权臣或亲自担任领军(中领军)而专断朝政,或以其亲信掌握禁卫军权而控制朝政;昏暴的幼主则往往利用其左右亲信禁卫武官为其用命,控制外朝宰辅大臣,实施暴政。而左右亲信禁卫武官与禁卫军长官领军将军的密谋往往成为推翻昏主的有效方式。在正常情况下,皇帝有效控制禁卫君权,实施君主专制统治,禁卫武官为皇帝效力,受制于专制君主。而在非常朝政下,禁卫武官特别是最高长官领军将军及閤内禁卫武官直閤将军游离于君权之外,成为反君权的主要力量,在经过一番较量之后,终于在旧禁卫军权基础上衍生出新的专制君权并呈常态运行。南朝时期与朝代更迭等相联系,禁卫军权和专制君权处于常态和变态的交替运行之中。

标签:;  ;  ;  ;  ;  ;  ;  ;  ;  ;  ;  ;  ;  ;  

禁军与南朝政治_禁卫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