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哲学的不朽活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本质论文,活力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O-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2)06-0055-10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适应21世纪建设新型 社会主义,需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要求,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 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 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 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1 65页。)“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同教条主义的对立、斗争,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 不断解决又不断出现。实质上是以什么认识路线、思想方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问题 ,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个讲话深刻揭示了马克思学说诞 生以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同教条主义反复斗争的不可避免,科学地阐明马克思 主义在不断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得到发展的规律性,突出地提出在新世纪发展马克思 主义的迫切要求,科学地论述了当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出新概括以发展马克 思主义的具体途径。为了深入领会讲话的理论观点和精神实质,必须追本溯源,从马克 思主义的创始人揭示的马克思主义本质着眼,深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 根据和实现机制,才能完整掌握和自觉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清醒地 识别和坚决地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在新世纪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哲学本质规定的要求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利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在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 创立马克思学说。马克思学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观点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 的原生形态。马克思学说和以其为本原的整个马克思主义,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 社会主义学说为基本框架组成。其中,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体系的中心,政治经济学是 体系的理论基础,哲学是贯穿体系的灵魂(有关这方面的论述,请见拙著《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生形态探微》)。因此,探究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与实现机制 ,必须首先从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着眼。马克思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经历了反复的长久 的讨论,各有各说,不同见解不可胜数。这一方面体现了学术自由的精神,另一方面也 暴露了某种程度的思想混乱。现在,《学术研究》从2001年第10期起始,约请“知名学 者”,就“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展开笔谈,期望有所前进。我认为,要深化对这个 问题的认识,关键在于选准和用好研究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 先利其器,这是具有真理性的认识。认识对象的方法,是由对象规定的。选择何种根本 方法研究马克思哲学,应以马克思自己的论述为依据,而不是由其他论者主观确定。马 克思指出,他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他声言,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里,“说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 0、111-112页,本文所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均为中文第2版。以下引用时,不再 说明版本。)在《<资本论>第1卷1872年第2版跋》中,他进一步阐述,“我的辩证方法 ,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 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 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 110、111-112页,本文所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均为中文第2版。以下引用时,不 再说明版本。)从马克思的论述里,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马克思研究哲学的根本 方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哲学,是物质世界的辩证运动及其普遍规律经 过思维加工的创造性反映。对此,恩格斯1886年仍然指出:“不仅我们发现了这个多年 来已成为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而且德国工人约瑟夫·狄 慈根不依靠我们,甚至不依靠黑格尔也发现了它。”(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243、112、217、628、742-743、681、691-692、681、692、681、427、509-512、 726-727、699-705、519-524、444-445页。)这就是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 是方法论,既能科学地解释世界又可能动地改变世界。
马克思哲学既然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应该进一步探求唯物主义辩证法本质。在《<资 本论>第1卷1872年第2版跋》中,马克思阐明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 证法截然相反后,紧接着论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本质。他指出,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 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 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112、217、628、742-743、681、691-692、681 、692、681、427、509-512、726-727、699-705、519-524、444-445页。)恩格斯在188 6年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同样认为,“辩证哲学推翻 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 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 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 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 3、112、217、628、742-743、681、691-692、681、692、681、427、509-512、726-72 7、699-705、519-524、444-445页。)从恩格斯此书的其他有关论述还可以看到,这种 批判的革命的本质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唯物 主义历史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辩证法等共同具有的。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以上的论述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本质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把握:1.对物质世界的认知与评价:肯定 世界是不断生成和消亡的运动过程,一切现成事物既有生存的合理性又包含灭亡的必然 性,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2.作为上述认知与评价的发展思想:对 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揭露一切事物的暂时性,不承认发 展的最终状态与最终的绝对真理;3.以上因素决定的科学态度:不崇拜任何东西,批判 地对待一切事物的既成形式,反对认识的停滞、僵化。这一马克思、恩格斯特有的唯物 的辩证的和批判的革命的发展思想,构成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亦是整个马克思学说的本 质。
马克思学说基本创立后,逐渐为日益增多的反对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的工人、劳动者 、知识分子所掌握,并用以指导、推进革命活动。通过不断的实践,马克思学说经受反 复的检验、使真理得以逐步证实,问题得以逐步暴露,错误得以逐步修正,理论得以逐 步更新,形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在这 个过程中,批判的革命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坚持作为马 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对自身的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可以取得 清醒的全面的认识。它明确自身同样受人类认识运动规律的制约,包含着思维至上性与 非至上性的矛盾。“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 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 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7、80、769、770页 。)所以,列宁说:“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 但决不会穷尽它)”。(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103、72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第2版。本文以下《列宁选集》的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说明。)人类认识在不断丰富 、更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也必须不断丰富、更新、发展。另一方面,坚持作 为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能够自觉地批判和积极地清除教条 主义的侵袭、曲解。
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坚决反对鼓吹迷信权 威和把具体理论绝对化的教条主义。马克思说:“恩格斯和我最初参加共产主义者秘密 团体时的必要条件是:摒弃章程中一切助长迷信权威的东西。”(注:《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4卷,第243、112、217、628、742-743、681、691-692、681、692、681、427 、509-512、726-727、699-705、519-524、444-445页。)恩格斯强调说明:“马克思的 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 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112、217、628、74 2-743、681、691-692、681、692、681、427、509-512、726-727、699-705、519-524 、444-445页。)他具体批评了当时存在的教条主义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是在实际工 作中,脱离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万应的公式,从外部灌输给劳动群众。恩 格斯指出:“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自己通过自己亲身 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注:《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112、217、628、742-743、681、691-692、681、692、681 、427、509-512、726-727、699-705、519-524、444-445页。)二是在理论研究中,不 深入研究具体资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做现成的标签,贴到不同的对象上作为解释。 恩格斯批评说:“对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 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注:《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112、217、628、742-743、681、691-692、681、692 、681、427、509-512、726-727、699-705、519-524、444-445页。)针对当时教条主义 的种种表现,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 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112、217、628、742-743、681、69 1-692、681、692、681、427、509-512、726-727、699-705、519-524、444-445页。) “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 诀窍。”(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112、217、628、742-743、681、 691-692、681、692、681、427、509-512、726-727、699-705、519-524、444-445页。 )教条主义是小生产的依赖性和宗教蒙昧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表现,把无产阶级解放运 动的领袖作为偶像以至神来崇拜,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作教义来信奉。教条主义在思 想方法上属于绝对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和万应公式,可 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条件下套用,形成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特征。随着历史的演变, 教条主义在现代并没有消失,其表现形式反而愈来愈繁复,其倾向既有右的又有“左” 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通过歪曲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篡改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造 成亡党祸国殃民的危险。可见,批判的革命的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只有从马克 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的高度,才能认清教条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不懈地反对教条主 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地丰富、更新、推进马克思主义。
二、用自我批判揭露自身的问题
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批判是它认识世界的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的行 动方法。1843年9月,马克思在创立其哲学过程之初,已明确提出,“新思潮的优点就 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6页。本文采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均为中 文第1版。以下引用时,不再说明版本。)可是,长时期里,不少人对马克思哲学的批判 方法存在种种误解,缺少认真的研究和科学的阐述。现代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及其滋生 的“左”的思潮,更把它歪曲得面目全非。“左”的思潮把批判等同于阶级斗争,视批 判为阶级斗争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表现,变批判为打击、扼杀不同见解的工具,歪曲了 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质与方法。而长期以来,人们在个人迷信、政治权势的压抑下,不 敢公开提出异议。因此,未能就马克思哲学批判方法的涵义,得出一个一致认同的解答 ,这是可以理解的。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批判有物质的批判和精神的批判 。精神的批判,可以从一般和特殊两个层面理解其涵义。从一般的视角来看,批判是一 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强调认识世界的普遍联系、永久运动及其根源。从特殊的视角来看 ,批判是科学地研究事物的矛盾运动及其对事物变化的作用的方法,强调通过分析事物 自身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矛盾去揭示事物发展的可能趋势。从后一角度说,批判是 从对象的实际出发,准确地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充分说理的批判。马克思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哲学和它所代表的普鲁士社会制度的批判,马克思、恩 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青年黑格尔哲学和私有制、阶级统治的批判,都树立 了马克思哲学理论批判的典范。
马克思认为,他的批判方法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世界运动过程中的“每一种既 成的形式”。因为马克思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批判的对象必然涉及自然、 人、思维、社会历史的运动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哲学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直接地为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服务的。因此,它把阻碍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 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为维护这种生产方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哲学批判的重 点。即使马克思哲学批判的对抗性现象,其中既有政治性批判,又有学理性批判,绝不 可一概而论。如,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不足的批判属学理性批判,对剩余价值生产的 批判属政治性批判。马克思哲学的批判不仅彻底否定旧的,并且力图发现新的。马克思 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及其成果,就是以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历史、资本主义经济 的现实运动和为资本主义制度论证的经济学理论为根本内容。通过批判不仅深刻地揭示 、阐明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根本矛盾、总体联系和运动的规律性,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 的必然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还科学地预测出未来社会某些基本特征。如,预测对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 建立个人所有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2页。)预测未来社会物 质生产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以及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由王国只是存在于真正物质 生产的彼岸,在物质生产“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 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 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 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 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 页。)预测“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294、366、470、55-56、251页。)
马克思哲学批判的重点对象不是唯一对象,重点不能取代“一切既成的形式”。其他 还有,对历史上哲学家、哲学流派的批判,对现实的工人运动中的教条主义、机会主义 的批判,对自然科学中某些错误思潮的批判,等等。在对“一切既成的形式”的批判中 ,马克思主义对自身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法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马克思主 义生存、发展的基本机制。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注:《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112、217、628、742-743、681、691-692、681、692、 681、427、509-512、726-727、699-705、519-524、444-445页。)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 想发展的伟大成果,是现代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只有依据唯物主义 辩证法本质的要求,敢于承认自身同样存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运用自我批判揭露存 在的问题,通过辩证否定实现更新、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发展的内在机制,如 果取消自我批判,窒息内在机制,就会丧失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继续存在和不断 发展的可能性。而“左”的思潮把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重点对象夸大为唯一对象,进一步 把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对象视为反马克思主义的,甚至是反动的。因此,否认马克思主 义的自我批判方法,认为这种自我批判是否定马克思主义,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僵死 的宗教神学。
人类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和客体互相对立、互相作用、互相统一的无穷尽的运动过程 。在运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有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实践。这里,先谈谈前 二者对认识的制约、作用。认识主体可分为个体、群体、总体,个体即单个的人,群体 是有限的个人的组合,总体是无数世代、无数地域的个体、群体历史地形成的人类复合 体。他们都是认识活动的启动者,认识过程的主导者,认识结论的判定者。作为认识主 体的个体、群体,一方面受到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和自身的 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知识累积、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实践范围等限制。另一方面又 受到认识客体的限制。进入认识范围的自然、人、社会、思维,是由各种不同要素和无 数多样变化形成的复杂的动态网络。认识客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完全被动,而通过影响 认识主体制约认识结果。当客体的内在结构尚未充分暴露或其变化尚未明显影响整体, 主体对其难以达到完整的认识。当客体的发展处于低级阶段,主体难以取得对客体高级 阶段的确切认识。所以,恩格斯强调指出:“至于说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所能达到的认识 的至上意义,那么我们都知道,它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根据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经验看 来,这些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 多得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112、217、628、742-743、681 、691-692、681、692、681、427、509-512、726-727、699-705、519-524、444-445页 。)
即使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超群人物,也难以完全避免理论上和实践中出现失误。对 此,他们都有过坦诚的说明。1850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欧洲革命刚刚失败 后,曾经宣称:“发展不会采取这种和平进程。相反,革命已经迫近”。(注:《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366、470、55-56、251页。)不久,马克思在《1848年 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否定了上述看法,认为“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 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 ,也就谈不上什么真正的革命。”(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366、47 0、55-56、251页。)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欧洲进入相对的和平发展时期。马克 思在《法兰西内战》却写道:“在1871年的圣灵降临节以后,法国工人和他们的劳动产 品占有者之间,已经既不能有什么和平也不能有什么停战了”,“斗争定会一次又一次 地爆发,规模也将越来越大,最终谁将取得胜利——是少数占有者还是绝大多数劳动者 ——那是非常清楚的。而法国工人阶级还只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注:《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7、80、769、770页。)1895年3月,恩格斯在《卡·马克思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总结了马克思和他在1848年欧洲革 命失败后,对新的革命爆发可能性的认识的变化。他指出,当二月革命爆发时,他们认 为“伟大的决战已经开始,这个决战将在一个很长的和充满变化的革命时期中进行到底 ,而结局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他接着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 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错误呢?恩格斯分析了两个方 面的原因:一是当时对“革命运动的条件和进程的看法上,我们大家都受历史经验,特 别是法国经验的影响。”二是“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 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112、217、628、 742-743、681、691-692、681、692、681、427、509-512、726-727、699-705、519-52 4、444-445页。)除了上述主观与客观原因外,他们在认识欧洲社会阶级斗争状况和革 命发展可能趋势上出现失误,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的强烈 期望与热切追求超越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家对现实的具体分析与冷静思考。至于理论阐释 方面,他们也出现过失误。恩格斯于1893年7月14日给梅林的信中指出,在经济和社会 意识形态的关系中,他们曾经过于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而忽略社会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在这方面我们大家都有同样的过错。”“我也这样做过,而且我总是在事后才发现 错误。”(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112、217、628、742-743、681、 691-692、681、692、681、427、509-512、726-727、699-705、519-524、444-445页。 )应用自我批判揭露自身存在问题,是修正错误更新理论的根据与前提。正是由于揭露 了出现的失误,深入认清了错误的所在与原因,恩格斯晚年总结实践的新经验,修正了 上述两个片面性的认识。一是他提出、阐明了在最本原、最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运动的 基础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合力”,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注:《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112、217、628、742-743、681、691-692、681、692 、681、427、509-512、726-727、699-705、519-524、444-445页。)二是他肯定、论述 了在阶级斗争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采用参与选举、参与议会等合法斗争形式, 对于争取、教育组织广大人民,准备展开最后的斗争,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他写道:“世界历史的讽刺把一切都颠倒了过来。我们是‘革命者’、‘颠覆者’,但 是我们用合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和用颠覆的办法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112、217、628、742-743、681、691-692、681、6 92、681、427、509-512、726-727、699-705、519-524、444-445页。)马克思、恩格斯 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严肃的认真的自我批判,给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树立了光 辉的榜样。教条主义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 ,就是要阻塞马克思主义修正错误、发展理论的道路。左倾教条主义鼓吹无产阶级的革 命领袖是“天才”,可以“洞察一切”,他们的话“句句是真理”,其著作不包含任何 错误。这是彻头彻尾的蒙昧主义观念,是毫无事实和理论根据的。其目的是宣扬个人迷 信,把错误包装为真理,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
三、在反复实践中发展理论
运用辩证思维,进行自我批判,可以揭露问题,发现失误;认清更新理论的必要性。 但是,要修正错误,发展理论,就不能停留在认识领域,而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经 过反复实践与反复认识,才能确立与新的实际相符合的新的理论观点。马克思在创立马 克思学说的初期,同样十分重视揭示、阐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1844年,他在批评旧哲 学未能解决理论之间的对立时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 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 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到1845年,他进一步明确地指出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 此岸性。”“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 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366、470、5 5-56、251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服务、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发展理论,既是马克思 主义本质的规定,还是马克思主义担负的历史使命与现实任务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本 质认为,没有绝对不变的认识,认识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也是这样。从一般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避免停滞,防止僵化 ,生机勃勃,活力常在。从特殊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作为现代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理论武器而产生的,承担着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和指导社会 主义运动不断前进的现实任务。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 实行这个历史使命和推进这个现实任务过程中,既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性,更要研究 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把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还要更新自身的理论,去适应新的社会时代、历史时期的新的经济、政治 、文化条件。这些问题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 。
为什么理论必须在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简单地说,因为实践具有高 于理论、优于理论的特征。在实际活动中,理论和实践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但加以分析 、比较,可以发现实践具有一系列高于、优于理论的基本特征。首先,与理论的相对稳 定性比较,实践更具流动性,趋向于不断改变现状,集中体现唯物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 本质。其次,实践的强劲流动性,使实践往往先行于理论,从而向理论提出新问题、新 要求,促使理论的更新、丰富、发展。再次,实践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实 践具有常新性的特征。它展现的新情况和创造的新经验,给理论的更新、丰富、发展提 供可能性。第四,实践具有理论所缺乏的对象性、直接现实性的特征。实践具有对象化 的机能,可以使主观见之于客观,把科学的观念、理论、思想变为直接现实的事物。理 论的正确与否,适用与否,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实践变为现实。理论如果不适应当前的实 际,就必须加以更新、丰富、发展。因此,实践成为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从以上简要论述可以看到,发展理论必须倾听、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要求,研究、总结实 践提供的新情况、新经验,通过反复的实践检验其是否与新的实际相符合。要在反复的 实践中发展理论,同样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及其残余。这方面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 面对当前实践的新要求,主要不是努力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做出新 概括,以更新、丰富、发展理论,而是着力发掘老本本,对其中某些观点进行所谓“现 代诠释”,用以回答新问题,或者把总结新经验的现代新理论说成是以老本本中的某个 观点为依据的。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有的报刊(见1989年5月29日《光明日报》和1989年第2期《中国 社会科学》)发表文章,引发了对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在特定条件下可能跨越 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以下简称“跨越说”)的地位、作用、意义的热烈讨论 。其中主流一派认为,以“跨越说”为中心构成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它不 同于马克思早年的“西方社会理论”,这是马克思的研究方向以至历史观的根本转折, 给后来的俄国、中国革命“以无穷的动力,也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行动指 南。”(注:《马克思的伟大转向》,载《岭南学刊》2001年第2期。)由于俄国农村公 社的发展前景,是当时俄国社会改革运动中争论的热点。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这个问题 有过论说。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 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7 、80、769、770页。)的设想,在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三封复信草稿,一 封正式复信,当时并未发出)中论述最详细。而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1882年俄文版序言》里公开而又明确地写道:“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 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 或者相反,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对于这个问题 ,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 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注:《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366、470、55-56、251页。)实际上,只要有关论者依据 而不是脱离马克思原本的论说,求实地而不是随意地解释马克思论说的本来含意,客观 地而不是主观地阐明马克思这一设想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中的地位、作用、意义。那么, 对马克思的有关论说和俄国农村公社的演变,就可以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其中主要有 :1.马克思根据对“农业公社”内部二重性的考察,认为当时俄国农村公社的演变趋势 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内部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制因素,同时在外力(主要是沙俄 政府力量及其支持发展的资本主义势力)的综合作用下,导致俄国公社瓦解、消亡;另 一种是在外力的重大作用下,公社内部的集体制因素战胜私有制因素,俄国农村公社成 为向高级的共产主义所有制发展的起点。在思想上,马克思倾向于肯定后一种可能性。 2.马克思认为后一种可能性的实现,需要多种特定条件的综合作用。最重要的不可缺少 的条件是:“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3.马克思论 述的“跨越”主体是俄国农村公社,“跨越”的内涵是俄国农村公社从“原始的公共土 地占有形式”“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4.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 社的可能灭亡,抱有严重的危机感。他写道:“一方面,‘农村公社’几乎陷入绝境; 另一方面,强有力的阴谋正等待着它,准备给它以最后的打击。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 须有俄国革命。可是,那些掌握着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人正在尽一切可能准备把 群众推入这一灾祸之中。”(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7、80、769、770 页。)马克思不想见到的结局出现了,到俄国十月革命前夕,俄国农村公社基本消亡了 。恩格斯在1894年写道:“克里木战争期间的失败清楚地表明,俄国必须迅速发展工业 ,首先需要铁路,而大规模修筑铁路不能没有本国的大工业。产生大工业的先决条件是 所谓的农民解放;随着农民的解放,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从而也进入了土地公有 制迅速灭亡的时代。”“现在世界上也没有一种力量能在俄国公社的解体过程达到一定 深度时重建俄国公社。”(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112、217、628、 742-743、681、691-692、681、692、681、427、509-512、726-727、699-705、519-52 4、444-445页。)由于条件的变更,列宁关于俄国公社的评价,和“超越说”根本不同 。他在1895年底——1899年1月间研究、撰写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肯定 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对“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另 一方面阐述农民冲破“农民村社的等级闭塞状态”,“外出到城市去,可以提高农民的 公民身份,使他们跳出乡村根深蒂固的宗法式的与人身的依附关系的深渊”,认为“这 种或那种类型的资本主义演进因素,可能有无限多样的结合,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 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 题。”(注:《列宁选集》第1卷,第234、208、216、162页。)根据以上几点,可以对 上述主流派的一些主要观点提出质疑。1.马克思的“超越说”的主体是俄国农村公社, 而主流派把主体拔高为俄国社会甚至东方社会。对此,既没有提供理论依据,又没有阐 明如何从个别到特殊再到一般的历史与逻辑进程,纯属主观推断。2.马克思的“超越说 ”的涵义是,从原始的公有制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公有制。而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社会虽然经济、文化落后,不同于英国、法国等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却是正在发 展的资本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前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于资 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它们当时面临的是落后国家实行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不 是马克思设想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主流派把它们简单地等同起来, 在事实与理论方面都没有说明。3.马克思的“超越说”始终没有得到实践的证实,只是 一种设想、一个假说。主流派把它夸大成“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并且宣扬它给后来的 俄国、中国革命“以无穷的动力,也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行动指南”。无 视实践检验的情况,不顾时代、社会、国家的条件差别,否定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 克思主义的发展,这不是坚持“与时俱进”,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是典型的教条 主义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证明,真正坚持“与时俱进”,要能够敏锐地发现不同时代或不同 历史时期的实践提出的新要求,在实践中实行理论和实际结合,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 题,创造新经验,概括新观点,并且在指导新的实践过程里接受检验和继续发展。列宁 关于俄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并不是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个具体观点(如“超越说 ”)形成的,而是像他总结说的那样,“针对共产主义客观发展的特点来运用共产主义 普遍的和基本的原则”,(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197、570、510、10页。)即把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他的“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 利”的理论和“新经济政策”思想,就是把马克思学说的基本原理和自己所处的时代 与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学说的社会发展理论、特别是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在英、法、美等国的发展状况,曾经 提出过共产主义必须在多国同时胜利的理论,并且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剥夺剥夺者 后,社会立即进入阶级消灭和自由人组成的自主联合体的社会。列宁在新的垄断资本主 义时代,通过研究帝国主义特别是帝国主义战争,揭示战争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加剧 的表现,发现战争使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薄弱环节易于突破,从而提出帝国主义时代“ 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 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注:《列宁 选集》第2卷,第103、72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本文以下《列宁选集》的 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说明。)从文本资料方面看,列宁的新观点与马克思的“超越 说”并无联系。从思想路线方面看,列宁最可贵的是不把“多国同时胜利”的理论变成 教条,而是敢于依据新时代的具体实际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 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在这里,丝毫看不到“超越说”怎样成为俄国革命的“无穷的动 力”。以“新经济政策”为名的新社会主义,是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的巨大的 发展。他从当时俄国因战争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而导致的工农 群众强烈不满等具体实际出发,大胆解放思想,敢于理论创新,坚决排除来自右的与“ 左”的方面的阻力,及时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急剧转变。“战时共产 主义”,一方面是因战争而被迫实行的强制政策,另一方面又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层有 意识采取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直接方式。列宁1921年10月回忆党的领导层在1917年底到 1918初,在估计俄国可能的发展道路时,多半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设想 出发的。他说:“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 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 说明我们错了。”(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197、570、510、10页。)内容上,“新 经济政策”和“超越说”更是彼此对立的。因为,前者的实质在于利用资本主义作为中 间环节,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改造小生产,发展大生产,使俄国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列宁认为,我们既然不能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 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 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197、570、51 0、10页。)“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 产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19 7、570、510、10页。)而后者的实质在于越过资本主义,从原始的公有制直接过渡到高 级的共产主义公有制。可以说,“战时共产主义”才是“超越说”的翻版。如果不是及 时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俄国无产阶级政权就将陷于覆灭。
至于宣称“超越说”给“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以无穷的动力”,“成为我们今天建设 社会主义的重要行动指南”,不仅是毫无根据的“天方夜谈”,更是无视以至否定毛泽 东、邓小平等中国党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地发展。在文本文献上,至今未发现 毛泽东、邓小平等人阅读、评述马克思的“超越说”的直接或间接资料。在思想理论上 ,他们从世界的不同时代和中国的不同时期的实际出发,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大胆超越 前人的某些具体理论结论而实行理论创新。中国党是通过俄国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毛 泽东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列宁主义。毛泽东说:“中国有许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 俄国相同,或者近似。”他提出不少例证,但没有谈到“农村公社”或“原始土地公共 占有形式”。他还明确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注:《毛泽东选集》(四卷本), 第358-1360页。)毛泽东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是中国革命的出发点。 由鸦片战争开始的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 ,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与可能,另一方面又与中国封建主 义相互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性,使党领导的中国 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力量包括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经济包括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等。凡此种种,并不是继承 “超越说”,而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贡献。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 下,取得了夺取全国政权和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后,革命与建设虽然取得不少成果,但党在指导思想上逐 步陷于个人迷信、教条主义、封闭僵化、唯我独“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实际工作反复出现全局性的失误,国家的经济停滞、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在危亡的 严重关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力挽狂澜,拨乱反正。提出、恢复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使党掌握了科学的认识工具,认清国内外的形 势和确定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各方面的论述 、阐发已经很多。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就如何在实践中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造 性提出、阐明社会主义模式多样化理论,略做阐述。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在认清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基础上,必须确定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 这个问题,用理论概念说是采取何种社会主义模式,用通俗语言说是走什么社会主义道 路,它实质上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成败。邓小平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指出:“我们 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 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注:《邓小平 文选》第3卷,第2、261页。)邓小平的讲话说明建设社会主义,过去有苏联模式,现在 可以有中国模式,各国都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走自己的道路。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主 要是根据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新要求,对当时苏联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教训的科学总结。苏联是首个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也是其他建设社会 主义的国家的楷模,因而苏联模式基本上成为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历史证明,苏联模 式是具有严重弊端的社会主义模式,这同它孕育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的现实条件密切 相关。列宁认为,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介于西欧文明国家和东方落后国家之间的大国, 具有与前二者区别的自身特色。大致说来,经济方面是不充分的资本主义和广大的自然 经济的交结,政治方面是军事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的交结,思想文化方面是宗法等 级观念和沙文主义意识交结。十月革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是在内外战争、经济 危机、政治大清洗、农村集体化等社会动荡中进行的。对沙俄时期的一些社会(特别是 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弊病,不仅未能清除,反而在社会主义旗号下强化了。其社会主 义模式在形成过程中,积淀、凸显出中央高度集权的体制,后来更演变为个人专权体制 。在经济领域,它集中表现为中央指令性计划经济。在政治领域,它集中表现为等级管 制和等级依附。在思想文化领域,它集中表现为政治化、自我封闭和停滞僵化。这种体 制在某种特殊的历史环境里,可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历史环境的逐渐改变和 体制弊端的日益突出,其消极作用就不断扩大与增强,最后酿成党内危机和社会危机, 导致苏联瓦解。社会主义模式弊端的恶化和改革的严重失误,是苏联崩溃的内在根源。 其具体表现和具体过程已有很多论述,本文不再涉及。20世纪40—50年代匆匆开始社会 主义建设的国家,思想、理论的准备不够充分,照搬照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成为不可 避免的选择。中国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创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的丰富经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反复重申必须坚持上述原则。在 党的八大文件中,还具体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阶级与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但是 ,由于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存在的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左倾思想的严重影响,背离了正 确的思想、政治路线,强制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一 方面使党的工作一直未能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影响了对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模 式的彻底认识与根本改革。“文化大革命”的灾祸,是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党中央 领导核心背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路线共同作用的恶果。1988年5月,邓小平又对到 访的莫桑比克总统说:“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 式,莫桑比克也应该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61 页。)邓小平明确提出、阐述社会主义模式多样化的理论,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一致性和 模式的多样性统一起来,鲜明地显示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的特 色,既否定了社会主义单一模式论,又突破了割裂“西方社会发展道路”和“东方社会 发展道路”关系的二元论,给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为坚持马克思 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和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树立了新的榜样。
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与 时俱进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验和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表明党在 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上达到高度的自觉性。这是全党面对新世纪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时, 坚决反对教条主义,自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夺取新胜利的根本指导与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