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现状及培育路径探析-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论文

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现状及培育路径探析
——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

任 璐

(四川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 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成长,也关乎我国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基于此,对四川省雅安市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进行调研,发现雅安市绝大多数青少年对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能够自觉在公众场所注意言行举止,但部分青少年依然存在公德意识淡薄、公德内化不够以及公德行为知行不一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强青少年自我教育以及摆正德育和智育等举措。

关键词: 青少年;社会公德;雅安市

当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甚至缺失这一现象也日益凸显。青少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其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与和谐程度。本文将考察的青少年群体锁定在学习生活的四川省雅安市,以期在提高雅安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素养的同时,为青少年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雅安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现状

为了解雅安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现状,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雅安市部分区(县)15—19 岁在校青少年学生这一调查对象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随机发放,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雅安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状况及建设情况整体良好,但同时也发现了部分青少年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③安装原因,测量精度低,安装偏差过大,螺栓安装深度不足,吊装过程吊点选择不合理,焊接质量差,吊挂位置及方式不合理等;

(一)社会公德意识不强

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同学认为社会公德是小事,致使公德意识不强。例如,在调查中,完全不关心环保问题,也从未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渠道关注环保问题的占绝大多数,偶尔关心的青少年占少数。对于“教室占座”和“教室的课桌‘文化’(用笔甚至小刀在课桌上写字、画画)”这两种行为的看法,大多数表示,不关自己的事,持无所谓的态度,表现出社会公德意识不强。

(二)社会公德内化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多元社会文化的出现使社会不良现象不断涌现,拜金主义泛滥、急功近利盛行、价值观念颠倒等都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判断力;同时,现今迅猛发展的数字化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覆盖面广,在传递给青少年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对其身心危害极大。另外,社会经济的繁荣刺激着大众的物质欲望,对物质享受的追求致使大众逐渐遗忘了传统美德,拾金不昧、爱护公共环境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正在被淡化。

(三)知行不一问题突出

词汇选择(Lexical choice)是批评话语分析中用到的基本分析工具。梵迪克认为,词汇选择可以反映人们话语中隐藏的观点及意识形态。(Van Dijk 1988: 177) 因此,词汇选择的研究对批评话语分析具有很大的价值意义。

二、雅安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不良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公德意识的培养

对社会公德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和观念上显然是不够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内化。个体的公德认识只有实现内化,形成自身行为的评价标准,才能排除一切干扰,做出正确、合乎要求的公德行为[1]。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你认为遵纪守法的培养,受到什么影响最大?”时,有70%的学生认为是“学校教育”,这说明“遵纪守法”等类似事情不再被学生认为是自觉行为,而是需要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来加以约束的行为。这种对社会公德建设要依赖于制度力量的认识,完全忽视了个体社会公德的反思和内化,显然是错误的。

(二)自我教育不足导致青少年忽视公德内化

学校教育方面,存在重应试教育、轻道德教育的错位现象。学校作为学生良好公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引导者,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公德教育相对不足,尽管某些青少年知晓社会公德的内容,但很少参与集体活动或公益活动,仍旧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三)重智轻德教育造成青少年知行不一的行为

首先,政府要对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利因素加以监管。比如,加强学校治安管理和周边环境的整治,杜绝黑心网吧出现,保证健康安宁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社会公德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青少年给予及时表彰和奖励,对因仗义助人而致伤致残的青少年予以社会福利保障,同时对缺乏社会公德的人和事也要客观地曝光并鞭挞,让青少年对公德行为有清醒的认识。

雅安市青少年在自我教育方面明显不足。一方面,青少年缺乏强烈的自主意识,教育者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未能成功唤起他们养成公德意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社会公德的自我教育不是个人孤立地闭门修养,还需要教育者引导青少年在遵守道德内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和集体活动进行,让青少年自己管理自己直至实现社会公德内化。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自主意识的欠缺、自我管理的不足都导致了对社会公德内化的忽视。

三、雅安市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培育路径

(一)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把家庭教育理解为纯智育,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有利于提高分数的各项活动上,极少关心或者忽视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另外,某些父母自身素质不高、言行粗鲁以及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自身的不良行为也形成了“负面示范”,无法做到良好的言传身教。

最后,社会各界志愿组织应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青少年慰问敬老院、参加植树造林等活动,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弘扬“敬老、友爱、团结、互助”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世界各国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层出不穷。若说过去150年石油带来的是流动的黄金,不如说过去150年石油带给世界更多的是血和硝烟。然而,这并非是石油的错,疯狂的是人心,是强权对世界的控制欲。

调查结果发现,当被问及“售货员多找你钱,你会怎么做时”,仍有少数选择“不承认,径直走开”“若没有被发现,就不退还”;对“会从学校草坪、绿化带上走过吗?”这一问题的回答,大部分选择“不会”,但通过观察发展,仍有不少学生平时经常从学校草坪和绿化带走过。从中可以看出,尽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要诚实守信、保护环境、尊老爱幼……但不少学生却难以做到,也就是说在公德认识、公德行为方面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

其次,大众传媒充当了社会风气风源的角色,可以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比如,对有关社会公德内容的新事迹、新风尚进行积极报道,促使广大青少年学习新事迹,追随新风气;在正面报道、积极传播的同时,网络服务商也要重视信息的筛选和清理,让不良信息没有可乘之机。

翻转课堂教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以学为本建设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开启课程资源共享与应用模式,学生课下先学习老师提供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问题就可以记录下来,在课堂上由老师答疑或同学讨论来解决。翻转课堂通过把传统的课堂学习和线上学习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更好地加强面对面的互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开启学生深度学习,满足不同学生对象的学习需求[5]。

(二)加强青少年自我教育,使公德意识内化为公德品质

一方面,公德意识内化为公德品质,培养青少年的自主意识是前提。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2],当青少年有了自律的愿望时,才会拥有强烈的道德自我建构意识,既而才会出现符合社会要求的公德品质。所以,在对雅安市青少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另一方面,公德意识内化为公德品质,遵循道德内化规律是根本。道德内化的过程是“知、情、信、意、行综合作用的过程”[2]。具体来说,教育者在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时,首先要强化社会公德知识教育;然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情感,公德情感会积极调节和影响人的社会公德行为;接下来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社会公德信念,通过信念的强大动力指导学习和生活;最后引导青少年自觉磨炼道德意志,克服并解决践行公德时的种种困难。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促使公德品质的养成。

(三)摆正德育和智育的位置,以培养青少年知行合一的行为

家庭教育中要转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研究表明,“青少年道德水准的高低,与家庭的道德影响呈正相关性”[2]。首先,家长应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其中的公德教育对塑造青少年人格的重要作用,并在教育时将家庭美德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相结合,使它们在内容和功能上相得益彰,进而在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的同时助力社会公德教育。其次,家长要成为践行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榜样。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社会公德方面要为子女做出表率,才能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家长可以关注相关教育类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新闻等,了解社会的主流价值和道德观念,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为孩子树立社会公德榜样。

不一会儿,“包子西施”门前焕然一新,拱门、横幅、花篮一样不少,两位穿旗袍的礼仪小姐,对顾客点头哈腰,不停地说:“欢迎光临!欢迎光临……”老板打扮得花枝招展,对男士敬烟,给女士发糖。

学校教育中,既要重视智育,也要重视德育。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广播、黑板报和班会等形式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还可以邀请道德楷模进行讲座,楷模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可以让青少年受到鼓舞;同时,教师也要做到言传身教,言谈举止要文明健康、亲切得体,时刻做好表率。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创新校外实践活动,注重培养青少年知行合一的行为。如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社区、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时机,引导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通过参与校外实践活动,使青少年深化对社会公德的认识,进而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林琼斌.青少年社会公德行为特征向度分析[J].前沿,2006(8):80.

[2]黄娜,何齐宗.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11(7):50-52,76.

中图分类号: D4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10-0289-02

收稿日期: 2019-10-08

基金项目: 雅安市2018 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雅安市青少年社会公德培养探究”(项目编号:YA2018054)。

作者简介: 任璐(1994—),女,重庆人,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10.130

(责任编辑:张红雨)

标签:;  ;  ;  ;  

青少年社会公德缺失现状及培育路径探析-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