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空间错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流论文,流质论文,中国论文,旅游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近20年来,中国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2010年中国接待的入境旅游者已达5566.5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已达458.14亿美元[1]。2010年我国接待的过夜旅游者人次数在世界排名中为第三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排在第四位[1]。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但与世界旅游强国相比距离较大:中国人均接待入境旅游者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均较低,我国入境旅游流游客停留天数与人均花费均与世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对入境旅游流质量的研究有助于将我国由旅游大国建成旅游强国,提高国际旅游地位。
旅游流研究在旅游理论研究中一直是热点,该领域研究成果颇为丰富。Zhang Jie与Camilla Jensen通过分析影响旅游流过程的因素,提出了供给、资源、技术、基础设施等对国际旅游流有着重要的作用[2];Christine Lim在时间序列的角度上研究了韩国到澳大利亚的流量及其影响因素[3];日本学者井田仁康研究了新西兰的航空客流[4]。2005年以前,我国研究行为模式和市场空间结构的较多,2006年研究视角向消费模式、满意度、空间转移和扩散性发展,近年来对空间场效和流动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马耀峰对中国入境旅游进行了系统研究[5],最早进行了旅游流的空间分析[6];黄沛基于区域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场效应,对入境旅游流东西部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分析了旅游流时空转移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7];马耀峰、李永军以热点旅游城市为对象,分析了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动态规律[8];张佑印对一级城市入境旅游流的流量、时间、流向等因子进行了分析,指出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受经济、资源、区位三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9];刘宏盈以上海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为例对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省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耦合分析[10];席建超以2005—2006年入境游客旅游消费为截面数据,对中国入境游客消费变动以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11];李振亭提出了流质概念并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变化[12]。这些研究多是从数量规模的角度分析中国入境旅游流,对旅游流的质量研究较少。研究中国入境旅游流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各省的入境旅游流质量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概念整合与数据来源
2.1 旅游流
旅游流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流是指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旅游客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能量流、文化流的集合系统;狭义的旅游流主要是指旅游客流[6]。
2.2 中国入境旅游流
中国入境旅游流是指来我国大陆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即中国的海外游客[1]。
2.3 旅游外汇收入
中国旅游外汇收入是指在中国大陆旅行游览过程中用于交通、参观、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的全部花费[1]。
2.4 流量
旅游流流量是指在单位时间的特定空间内形成的规模,是聚集扩散的游客规模。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持续、均衡、大规模的旅游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旅游流流量越大,意味着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影响越大,越有利于当地旅游收入增加。
2.5 流质
式中,Q为旅游流流质,为第i个旅游区域旅游收入的市场份额;为第i个旅游区域旅游人数的市场份额,t表示年份。Q的数值有3种可能:Q>1,表示特定规模的旅游流(流量)所带来的资金流规模大于客流规模,旅游流流质为优;Q=1,表示特定规模的旅游流(流量)所带来的资金流规模等于客流规模,旅游流流质为良;Q<1,表示特定规模的旅游流(流量)所带来的资金流规模小于客流规模,旅游流流质为差。Q的数值越大,表示旅游流质量越高;数值越小,表示旅游流质量越低。
2.6 空间错位
空间错位是反映城市快速空间重构影响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的理论假设[13],本文是指特定省区的旅游流流量是否与旅游收入达到同步。一般情况下,旅游流流量大的地方旅游收入也大,即同步。但在某些情况下旅游流量大的地方,旅游收入却较低或旅游流量较小,旅游收入反而高,就是所谓的空间错位。
2.7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0年和2011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以及国家旅游网,研究区域为中国内地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数据统计中更多的是采用各省区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以近两年的数据来分析迅速发展的各省区入境旅游[1,14],并结合2009年统计资料,用较新的数据分析各省区的旅游流质量,避免因数据陈旧不能反映各省区的现实情况(见表1)。
3 实证分析
3.1 流量分析
2009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总计为8039.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7.2%;2010年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为9659.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20.2%。从图1可见,广东省出现了一个极大的峰值,2009年接待入境游客2747.80万人次,2010年3140.93万人次,稳居第一。北京和上海也显现出峰值,2009年两地接待人数分别占中国入境市场的5.13%和6.63%,2010年占5.07%和7.6%。北京占市场份额虽有小幅度降低,但接待人数比上年增长了18.8%,上海涨幅明显。除江苏、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接待人次超过300万人次外,辽宁、山东等北方沿海省份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较大,西北地区的陕西、西南地区的云南接待的入境旅游人数较多,其他省份接待的入境旅游者较少,特别是宁夏、青海等西北内陆省份较少。2009年世界旅游业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我国入境外国客源人数也比上年下降了9.8%。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业状况改善,入境旅游人数比上年增加了5.8%。从图1可见,除个别地区入境人次所占份额有所变化外,各省区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变化并不剧烈。
3.2 流质分析
2009年,中国各省区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424.17亿美元,2010年为519.91亿美元。2009年流质指数最高的地区为北京,流质指数为2,2010年北京流质指数为1.9,保持第一位。从图2可见,北京市的流质指数下降明显,降幅为0.05,东部沿海的上海、福建,西部的陕西流质指数下降0.08,降幅明显。特别是陕西省2010年流量占中国市场的份额增加了0.39%,旅游外汇收入占中国市场的份额仅增加了0.13%,指数降低也较明显,说明增加的入境旅游流流量并没有带来与之相对的资金流等,旅游流质量降低。流质指数增加最明显的是辽宁、新疆。新疆是流质量改善最明显的省份,从2009年的0.52上升到2010年的0.67,增加了0.15。为方便进行空间错位分析,根据2009年与2010年各省区旅游流流质指数得出平均值,各省区流质指数数值见表2。
图1 中国入境旅游流接待人数市场份额及2009—2010年变化
图2 中国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及2009—2010年变化
对各省区的旅游流流质进行整理,得到流质指数的平均值在1.2以上的为北京、上海、天津、辽宁、福建、江苏6个地区;在1.05—1.2的为浙江、山东2个地区;在0.8—1.05的为湖南、海南、重庆、内蒙古、黑龙江、陕西、西藏7个地区;在0.65—0.8的为河北、山西、吉林、安徽、河南、湖北、广东、四川、云南、青海10个地区;在0.6以下的为江西、贵州、广西、甘肃、宁夏、新疆6个地区。其中,北京的指数数值最高,达到了1.95,入境旅游流质量非常好,收入比例远远大于人次比例;指数最低的为贵州和宁夏,贵州和宁夏的旅游收入占中国市场的比重仅为接待入境人次比重的1/2,旅游流质量较差,这与省区的内陆性有很大关系。广东的流质指数虽然仅为0.71,这是由于流量比重较大的缘故,广东在区位上占有很大的优势,距离香港、澳门、台湾较近,又是远程客源国游客的中转地之一,流量较大,其流质在中国的比重也较大。流质指数为中等的黑龙江、内蒙古边境省份,西部的陕西省,中部的湖南省其流量也处于中等地位。
3.3 流量与流质的空间错位分析
旅游流的流量与流质紧密相连又有区别,没有一定规模的入境游客人次,就没有它带来的资金流、物质流、文化流、能量流等。大规模的流量不意味着高的流质,一些省区出现流量较大但流质较低的现象。只有优质的旅游流才能实现一个地区旅游业高品质的发展,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效应才会更加突出,因此流质的重要性是旅游研究不应忽视的问题。
从几何学角度看,空间错位是指紧密相连的两种生产要素,其几何重心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分离现象,认为一个区域内某要素的重心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此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其分布重心向该要素的高值区偏移。因为重力模型只是在宏观角度上阐释流量与流质的空间错位,没有从区域的角度进行等级类型划分。所以,本文根据统计出的数据资料,用二维组合矩阵方法分析各省份的流量占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份额与流质指数。
二维组合矩阵模型:在数学上矩阵是一个二维数表,本文将其转化为表示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分布的一种相位图进行空间错位分析。如表3所示,横轴表示流质指数的取值,将其分为等n个层级,纵轴表示流量占中国市场份额的取值,将其分为等n个层级,横轴与纵轴交错变成一个二维数表(表3),在表格内填入相应的地区。在二维矩阵里利用对角线可明确地看出错位,黑色区域为同步,其右上方为正向错位,左下方为反向错位。
二维组合矩阵对流量与流质空间错位的分析:以流量占中国市场的份额为纵坐标,将其分为大(>7)、较大(3—7)、中等(1.5—3)、较小(0.3—1)、小(<0.3)5个层级;以2009年与2010年流质指数平均值为横坐标,将其分为高(>1.2)、较高(1.05—1.2)、中等(0.8—1.05)、较低(0.65—0.8)、低(<0.65)5个层级。利用二维组合矩阵分析出我国各地区的流量与流质两者之间的关系见表4。
从表4可见,流量大的地区其流质也多处于最高或是较高的层面,如上海、浙江;流量较大的地区其流质也可处于最高层面,如北京、江苏、辽宁、福建;边境省份其流量相对较大,但流质没有达到与其相对的规模,如云南;流量很低的地区其流质也会较低,如西北地区的青海、宁夏、甘肃。在中国入境旅游流方面,流量是流质高低的条件,但并不是唯一的,还受该地区的区位条件的影响。根据表格的矩阵模式,将我国31个省区分成5种基本类型:①同步双高型。指流量与流质均高的省区,包括流量与流质都处于最高层次和较高层次,如上海市和山东省。②同步中间型。指流量与流质均处于中等水平,如湖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4省区。③同步双低型。指流量与流质均低的省区,包括流量与流质都处于较低和最低层次,如河北、吉林、四川、山西、宁夏、甘肃6省区。④正向错位型。指流量较大流质很高的省区,如北京、江苏、辽宁、福建和天津;流量较小流质中等的,如海南、重庆,以及流量最小流质中等和较低的,如西藏、青海。⑤反向错位型。指流量最大或较大却流质相对低的,如浙江省、广东省、云南省以及流量较小流质很低的,如江西省、新疆自治区、贵州省,流量中等但流质偏低的,如湖北省、安徽省、河南省和流量中等流质很低的,如广西壮族自治区。
4 结论
旅游流的流量与流质问题不仅仅是人次与收入的关系,流质还有更丰富的内容需要研究。本文仅从各省区接待入境旅游人次以及旅游外汇收入的角度研究了旅游流流量与流质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计算出流质指数,通过二维组合矩阵研究了流量与流质的空间错位。
研究表明,旅游流的流量和流质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而是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同步的省区仅有12个,存在错位的却有19个,且这种错位存在较强的空间规律。发生正向错位且流质较高的有北京、江苏、辽宁、福建和天津5省区市,均地处东部地区;发生反向错位且流质偏低的有广东省、云南省、江西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贵州省、湖北省、安徽省、河南省和广西,除广东外均地处中西部地区。旅游流流量与流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脆弱性和波动性,但也受区位条件、服务水平、旅游创意质量以及重大节事活动等的影响。通过旅游宣传促销增加旅游流流量,提升服务层次,延长停留时间,增加旅游花费,可提高旅游流质量,减少旅游流反向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