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小出版企业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国内出版界关于建立出版集团、“造大船”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运作已形成一股热潮,认为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出版业应该多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尖端、规模巨大的出版集团,只有这样才能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经受住国外出版业进入国内市场后带来的竞争考验。的确,按照亚当·斯密提出的市场容量限制劳动分工的著名定理,典型的产业结构应该是垄断。然而大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力不能及或不能包涵的地方。而且,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其产品的成本水平,成本越低竞争力越强。规模经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但大企业集团的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超过技术所能容许的界限范围后,就会产生有规模但不经济的结果。这一点可从现代科技的发展得到验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日益精细,许多生产部件和生产流程都由大企业集团来生产并不经济。现代企业理论也认为,只有当外部交易成本大于内部组织成本时,才会有企业集团或企业兼并的产生。如果外部成本小于内部成本,则这种情况不会产生,分工协作反而更有利。
基于对上述理论的认识,我们才有了如下关于发展中小出版企业的思考。
一、中小出版企业与出版集团同时并存,将是未来中国出版业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尽管特点不同,但它门都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中小企业在很多方面受规模小的制约,没有大企业集团那样雄厚的物力和财力,但中小企业外在的技术创新和内在的竞争活力已成为中小企业自身迅速发展的动力。
1.中小企业是大企业集团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中小企业虽然淘汰率很高,但它是大企业集团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众多的大企业集团都是由中小企业规模起步,经过几年、几十年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虽然中小企业的淘汰率较高,但一些中小企业的消失通常是被大企业集团兼并或与其他中小企业合并,因此不仅不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反而为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
2.中小企业是大企业集团技术创新的源泉
大企业集团往往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大企业集团在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时,往往会碰到规模经济的壁垒,这主要由于新技术、新产品在初期达不到必要的生产和应用规模,使企业集团不能或不愿采用。其次,对大多数大企业集团来说,生产的是成熟的产品,使用的是成熟的技术,不可能在经常性条件下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革新。第三,大企业集团往往具有一些行业的垄断地位,对生产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压力具有自我调节和抵御能力,技术创新往往不是它们的首选。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情况与大企业集团完全不同。中小企业受到自身规模限制,一般都没有左右市场的能力,因而必须适应市场要求,努力改善产品及劳务质量,尽量降低成本和产品价格。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内在的竞争机制被激活,中小企业只有通过对技术的不断更新,才能求得立足与生存,技术创新成为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必要手段。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科技成果在中小企业的应用一般是大企业集团的1—3倍。而当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达到一定规模后,将激发起大企业集团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
3.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规模对企业不再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高度发达的通讯手段使中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集团一样及时掌握各种数据与资料,掌握当代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信息,这使反应灵敏的中小企业更易发挥优势。在一些高风险、高利润的高技术行业,技术前景和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使大企业集团在涉足这些领域时持谨慎保守的态度,而中小企业则可发挥其灵活多变的优势,大显身手,并因此而步入大企业集团的行列。美国世界闻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如微软、康柏、苹果等公司就是这些企业中的典型。
因此,对于中国出版业来说,仅有出版集团或仅有中小出版企业都是不够的,出版集团和中小出版企业都是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集团是中国出版业的支柱,中小出版企业则是中国出版业的基础。失去了基础,支柱就无从依托、无从发展;而基础不稳固,同样会影响甚至导致支柱发展的停滞和失败。只有形成大小企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中国出版业才能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在出版业中建立一种以大企业集团为“骨骼”、以中小企业为“血肉”的企业共生体,以此激发活力,将是中国出版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格局。
二、出版业生产特点适合中小出版企业的发展
出于简化问题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出版社在出版集团中的核心作用,本文将中小出版企业的主要考察对象定为中小出版社。
我国出版业的现状是几乎所有图书出版社都是中小出版社,而这一现状并不是我国独有的,即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请看下表。
中外各国相同的出版结构状况,是由出版业的生产品种结构决定的。图书产品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非常适合中小企业运作。目前国内一个图书出版社年出新书约140—150种,加上重版书可达到200—300种,而每种书的平均印数只有5000—10000本。可见,图书产品是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产品,很适应中小企业灵活多变的经营特点。
部分国家中小出版社分类比例统计
三、中小出版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量的发展和质的发展。量的发展表现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即产品产量、销售额、资产、利润和人员等方面的增加;质的发展则表现为企业素质的提高,具体包括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工艺技术的革新、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的创新等。考虑到我国中小出版企业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着眼于质与量两方面的同步发展,当前我国中小出版企业可采取如下发展战略:
1.协作联合战略
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把协作联合视为求得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策略之一。随着社会化分工的日益深入,协作联合既有利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又可以很好地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实现中小企业的规模化成长和技术创新成长。
(1)以大企业集团为中心的专业化协作。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集团不同的企业规模赋予了各自不同的功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目前我国中小出版社与国外出版集团的协作联合,主要形式是版权贸易。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如辽宁教育出版社与美国汤姆森出版集团、德国贝塔斯曼集团的合作,接力出版社与美国时代华纳公司的合作等等。在这种协作联合中,中小出版社与出版集团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出版集团依赖中小出版社为其提供的专业化配套服务与生产(中文版图书的编辑出版),开拓了市场,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中小出版社也可从与出版集团的协作联合中受益。在辽宁教育出版社与汤姆森出版集团合作出版中文版《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时,其具体运作完全采用了原书的操作模式,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流专家进行编译,同时还借鉴原书的编排方式,既出版全部五卷的精装本,还出版按不同主题编排的单卷本,从而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最重要的是,中小出版社还从中学习了先进的经验,锻炼了编辑队伍,也创出了自己的图书品牌。出版集团与中小出版社实现了“双赢”。
(2)中小出版企业间的协作联合。中小出版企业之间的协作联合,能有效发挥各自在出版资源、编辑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产生规模效益和互补效益。如岭南美术出版社与西藏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天界》,就是中小出版社之间的协作联合。两个出版社一方拥有壮美神奇、多姿多采的西藏风情这一独一无二的出版资源,另一方则拥有成熟的编辑人才、先进的图书市场运作经验,在合作中各自的优势得到了有效整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出版界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地科联”、“美联体”,实际上也带有中小企业的协作联合性质。
中小出版企业之间的协作联合也可形成协议性的分工,使中小出版企业不需要投资就具有新的生产营销能力,促进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在群体内产生规模效益,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在出版业内部,可通过加强出版社与国有书店的协作联合,构建社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出版社与国有书店形成协议性分工,充分发挥出版社和国有书店各自的编辑、发行优势,建立起规范、高效、有序的图书生产流通体系,从而省去“社办发行”的成本投入,产生规模效益,实现共同发展。
2.技术创新战略
也就是说,通过技术创新使企业的成长空间得以扩大。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出版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有作为。中小出版企业可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关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速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促进科技成果更为快速地向生产力转化,使中小企业获得发展。
中小出版社的技术创新,一是要进行自身的技术创新,实现出版社网络化。加快出版社网络化所需要的硬件建设,尽快将编辑工作各个环节电脑化,将出版资源数字化,建立规范的数据库。在网络基础设施和出版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起出版社的内外网络系统。二是要实现产品的技术创新,开展网络出版,尤其是实现电子书(e-book)的技术创新。目前国内已有的辽宁出版集团的“掌上书房”,可提供5000种可下载的电子图书。当然,此类技术创新耗资巨大,不是一两个中小出版社所能承受的,还需要采取协作联合战略,集中力量攻坚。三是要实现企业间协作联合形式的技术创新。在版权引进中,中小出版社要改变过去“扫描”或“电分图”的高投入、低质量的操作方式,采用光盘或FTP(网络下载服务器)的形式进行编辑制作。四是要实现图书发行中的技术创新。一方面中小出版社要建立网络出版技术平台,有选择地把适合网络媒体的图书上网发行,另一方面也要将库存图书制作成可供目录,上网销售。
3.拾遗补缺战略
中小出版企业应对图书市场、读者需求作出详细的研究,进行严格的市场细分,寻找被出版集团或竞争者忽视或被放弃的市场,找准拾遗补缺的对象,实施重点战略,从而为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图书产品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也为中小出版企业实施拾遗补缺战略提供了方便,降低了风险。拾遗补缺战略的目标是“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和“小而新”,树立自己的图书品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目前“教辅”出版形势变得格外严峻的情况下,通过对图书市场的深入研究,针对农村、城市不同的市场特点,采取不同的编写、印制、发行策略,实施拾遗补缺战略。如在教辅内容一致的前提下,考虑到农村经济收入较低,面向农村发行的教辅图书,在用纸、装帧上不及城市版讲究,价格自然也相对低些;相比之下,城市版采用了铜版纸四色印刷,价格则适中偏下。由此,该社在教辅出版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总之,发展中小出版企业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其最终能否形成大的出版集团也是一个自然的、竞争的过程,不能搞一哄而上、行政命令,忽视我国现存的为数众多的中小出版企业,从而妨碍中国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标签:企业协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