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卜浪沟泥石流灾害特点及防治建议论文_田恒召1,邓家福2

四川省地矿局九0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2013年8月夏卜浪沟爆发泥石流,多处硬化道路和砂石路被冲断,给周围村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沟内物源丰富,有利的地形和降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本文通过分析夏卜浪沟泥石流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危害方式和发展趋势,提出可行性的治理建议。

关键词:泥石流 成因分析 发展趋势 防治建议

夏卜浪沟泥石流位于曲么龙洼河河谷右岸山前的沟口地带,仁县年都乎乡夏卜浪村南侧。地形南高北低,且相对高差大,有两个支沟,分别为夏卜浪沟壑勒俄隆瓦沟,沟口以上流域面积较大,为10.33km2。该泥石流区域地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日温差及年温差较大,干湿季节分明,降雨随时间的分布极不均匀,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

一、成因分析

夏卜浪沟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地形地貌条件、松散固体物质储量条件和水源条件。第一是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条件主要是指泥石流沟的沟床比降、沟坡坡度、坡向、集水区面积和沟谷形态等,它制约着泥石流的形成与运动,使泥石流具有不同的规律和特性。第二是松散固体物质储量条件,松散固体物质的提供方式、速度和数量,直接影响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和规模。第三是水源条件,它是泥石流发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主要水源是大气降水。

1.1地形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区发育于中高山区,地形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带状,沟坡坡度大,泥石流固体物源丰富。流通区沟谷狭窄,纵坡降较大。夏卜浪沟泥石流主沟长约5.2km,流域相对高差909.8m,中上游沟谷形状呈“V”字型,沟底宽2.5—12.0m,沟谷两边山坡坡度在40°~55°之间,沟道下游,纵坡较缓,沟谷平均纵坡降约65‰。夏卜浪沟泥石流支沟长约3.9km,流域相对高差898.4m,沟谷平均纵坡降约210‰,沟谷形状呈“U”字型,沟底宽5.0—15.0m,沟道内物源以碎石为主,厚度0.9-13.0m,沟谷两边山坡坡度在30°~40°之间,沟道无明显急跌水、卡口,沟谷平均纵坡降约65‰,勒俄隆瓦沟长约2.35km,流域相对高差499.1m,沟谷平均纵坡降约212.4‰,该泥石流沟主沟呈树枝状,沟谷形状呈“V”字型,沟底宽8.5—15.0m,沟谷两边山坡坡度在40°~65°之间,植被覆盖率65%左右。

1.2 固体物源条件

固体松散物质是泥石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固体松散物质的补给条件及其储量大小直接控制着泥石流的性质和规模。

夏卜浪沟及勒俄隆瓦沟内松散固体物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堆积物源、沟床堆积物源、坡面侵蚀物源、支沟物源等。其中以沟道物源补给为主。

据调查,夏卜浪沟流域内共发育大不稳定斜坡共计3处,体积0.87×104m3;沟床坡积物质总量17.67×104m3,坡面侵蚀物源19.7×104m3,人工堆积物质总量1.0×104m3,各类松散物质储备量达39.24×104m3;勒俄隆瓦沟流域内沟床坡积物质总量2.12×104m3,坡面侵蚀物源2.4×104m3,各类松散物质储备量达4.52×104m3。

1.3 水源条件

工作区内泥石流沟为季节性冲沟,平时无常年流水,也没有地表水体蓄积,夏卜浪沟和勒俄隆瓦沟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大雨、暴雨多集中在7、8月份,且较大暴雨多集中在傍晚或夜间发生,夜间降雨量占年降雨总量的64%。区内降水总量不大,但雨量较为集中,这种短时的集中降雨常成为泥石流的主要激发因素。根据历次发生的泥石流资料统计,强降雨出现与泥石流灾害发生大体吻合,激发本区泥石流灾害主要为历时短、降水集中的强降雨或大雨。

二、泥石流危害方式及发展趋势

2.1 泥石流危害方式

区内泥石流危害区主要是形成流通区沟谷及沟谷两侧及沟口流通堆积区的区域,危害方式以淤埋、冲刷为主:

(1) 淤埋:是区内泥石流最大的危害特点,夏卜浪沟泥石流出口后由于沟道突然变宽,沟谷纵坡降变缓,泥石流往往来不及排泄越过排导渠后,大量的泥沙停留下来,在沟口处淤埋各种目标。

(2)冲刷:受暴雨作用,沟道内及两侧大量堆积物被带走,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沟岸冲刷贯穿整个沟道,泥石流沿程接受岸坡及沟床松散体的补给,重度不断增高,尤其在形成流通区纵坡降较大地区和沟谷弯道的凸岸一带冲刷增强,使得沟岸受掏蚀而破坏。

2.2 泥石流发展趋势

泥石流发展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其所处的阶段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中,地形条件的变化比较缓慢,降水条件受区域气候变化规律控制,而固体松散物质条件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所以流域内固体松散物质的状态及其累积速率是控制其泥石流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经过勘查及综合分析区域资料及沟谷发育特征,工作区沟谷泥石流发展处于逐步增强的趋势。

三、防治建议

夏卜浪沟为常流水沟,泥石流物源丰富,其中沟道中的固体物源占总物源量的70%左右, 因此夏卜浪沟泥石流治理方案主要采用以“固底为主,拦排结合“的治理思路,在充分利夏卜浪沟自然河道的调节能力基础上,在流通区的沟道适宜位置,主要为藕节河段的窄处且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部位,修建谷坊或拦挡坝,降低泥石流中大颗粒的含量,降低泥石流的运动能量,使泥石流的规模和冲击力得到一定的减弱,此外针对夏卜浪沟泥石流主要物源为沟道物源,因此在沟道物源丰富的中下游冲刷严重地方布置固底肋坎群,减少沟床物源启动量。在主要危害区布置防护堤工程,使平常水流和泥石流被顺利排导,防止泥石流对两侧居民区及村道公路产生威胁,另外考虑沟口段排导顺畅,对主沟沟口段采取截弯取直。

参考文献:

[1]王永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夏卜浪沟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报告[R].青海九〇六工程勘察设计院.2016年.

[2]黄定华.普通地质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唐兰,陈洪凯.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形成机制及减灾对策[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2(02)

作者简介:

田恒召(1982.10-),男(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四川省地矿局九0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的研究。

论文作者:田恒召1,邓家福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  ;  ;  ;  ;  ;  ;  ;  

夏卜浪沟泥石流灾害特点及防治建议论文_田恒召1,邓家福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