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眼中的衡水中学——以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衡水论文,人民网论文,新浪网论文,为例论文,眼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衡水中学是网络媒体近年的热点话题,笔者以“衡水中学”为关键词,百度网页高达2500万条,显然,无边界地对海量信息进行归类、分析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本研究秉承科学研究可能性原则,将研究视野限定于主流网络媒体。何谓主流网络媒体?学界至今仍无一个权威的界定。我们权且将受众面比较广泛、报道衡水中学信息相对集中的大型综合门户网站视为主流网络媒体,以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三家媒体的报道信息为研究对象。这是由于人民网具有官方背景,它的议题更具有行政导向;凤凰网具全球视野、言论相对比较自由,多种观点能得以呈现;新浪网是民间综合门户网站,能更好地传递普通民众声音。媒体从2013年7月开始登载大量关于衡水中学的文章。笔者将研究时间节点确定为2013年7月~2014年11月,即以此段时间内三家媒体关于衡水中学的报道为样本。经过筛选整合,去除重复文章,三个媒体共有73篇关于衡水中学带有观点性的文章(见图1)。

图1 三个媒体刊发文章数及重合情况 不同月份所刊发的文章数量存在很大差距(见表1),2013年9月、10月比较多,主要是报道社会各界到衡水中学参观学习,衡水中学国际化办学等方面的报道。2014年10月、11月尤其多,主要是因为2014年8月教育部通报批评了衡水中学违反“三限”(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社会各界开始普遍反思衡水中学模式。

在反映特定的议题时,媒体会从其词汇选择、文章论述重点等方面来体现自己的观点,或为自己所论述的议题赋予某种感情色彩,这些观点和感情色彩就构成了媒介话语的总体价值倾向。本研究将三家网站关于衡水中学模式的倾向基调分为三类:反对、中立、肯定,并得出其分布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三家媒体对衡水中学模式的观点倾向性并无明显差异,因此,笔者不对三家媒体的观点进行单独讨论,而把其统一称为媒体。在这73篇文章中,反对的有28篇,占38.36%;中立的有19篇,占26.03%;肯定的有26篇,占35.6%。分布情况见图2。

图2 媒体对衡水中学模式观点倾向分布 二、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关于衡水中学报道分类 (一)反对衡水中学模式 反对衡水中学模式的文章主要可以分为四类:考试机器加工厂、洗脑教育、超级中学、应试教育。 1.考试机器加工厂 在众多批评衡水中学的文章中,最主要的就是反对其“考试机器加工厂”这一模式。衡水中学“考试加工厂”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校管理工厂化,《穆鋆:学校不是工厂,输出人才岂能是“制造机器”》说道:在当下教育界,衡水中学无疑是一个“奇迹”,作为“超级中学”的典型,一直被社会各界所诟病,被认为是泯灭人性的“考试加工厂”。《揭秘衡水中学内部管理:学生发呆吃零食都扣分》《争议衡中:高考训练营和考试机器加工厂》等文章也表达了相同观点。其二,生源(原材料)来源广,高考升学率高(产品)。“整个河北省的初中,都是衡水中学的原材料供应商,衡水中学能轻松从全省甚至从北京遴选优秀生源。这个工厂的产品,便是每年6月份的高考升学率。” 2.洗脑教育 对衡水中学洗脑教育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激情教育。《衡水中学到底哪里不正常》:从“激情班会”到“激情课堂”,从“每日激情领誓”到“激情跑操”,师生是一团火在燃烧。正常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衡中人眼里的那种“激情教育”更像是“洗脑”。第二,学校管理精细化,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能力。诚如一位毕业生所言:“在这里是以分钟计时的,你的老师会把你的每一分钟规划好,让你时刻被无处不在的卷子、课本、笔记本包围着。”这种无微不至“关照”下的“磨砺”,恐怕很难帮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传递有害成功学。为了达到目的(高考大捷),可以不择手段,可以牺牲其他。 3.超级中学 对衡水中学超级中学现象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学校规模超级大,班级超级多,人数超限。《一个班级上百人,“超级中学”成“超级工厂”的背后》如此描述:“我们学校很多超级大班,每个班级超100人,老师上课得用扩音器……”。其次,高考升学率超级高,无校能及。2012年,北大、清华在衡中共录取96名考生,占这两所大学在河北省录取总人数的86%,总分600分以上的有2109人,本科一批上线率达87.8%。2013年,衡中包揽了河北省文理状元以及文科前10名,6人进入省理科前10名。再次,超级待遇。曲征在《超级待遇铸就超级中学》一文中写道:正是地方政府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的“超级待遇”,才促成了学生越来越多的“超级中学”。最后,超级中学破坏教育基本规则。“美国卡内基基金会主席博伊尔曾说,学校的规模多大为好?以师生相识为好。而衡水中学现在不仅反其道而行之,更达到一个极端,不仅丧失了作为学校基本的健康和安全的条件,也丧失了师生关系这些基本的条件。” 4.应试教育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的《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一文中这样写道:对衡中模式比较幼稚的辩护,是以高考竞争的现实性论证其合理性,逻辑是既然存在高考竞争,应试教育就是合理的,就不要指责衡水中学。这篇文章深刻地批判了衡水中学将应试教育极致化。同样,《衡水“超级中学”是应试教育的怪胎》《衡水中学的现实与未来,专家:错就在评价体系上》等文章都指出应试教育才是衡水中学模式的根本问题。 (二)对衡水中学模式持中立态度报道 在众多媒体文章中,也有部分是客观报道关于衡水中学新闻的,如《河北衡水中学:“人间炼狱”包揽省文理状元,培养河北8成北大清华生源》《教育部通报5起乱收费典型问题,衡水中学在列》《教育部通报衡水中学违规收择校费洗浴费》等,这些新闻主要是关于衡水中学高考取得的成绩以及教育部对衡水中学违反“三限”的通报批评。 (三)肯定衡水中学模式 对衡水中学模式进行肯定的文章相对构成比较复杂,有绝对肯定,也有为衡水中学鸣不平的,还有反思其模式的。 1.绝对肯定衡水中学模式 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先生认为,衡水中学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有出色的发挥,体现了一种卓越的精神,取得的成绩难能可贵。应该说,这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在73篇媒体报道中,共有26篇报道对衡水中学的模式进行了绝对肯定,这之中又分为新闻类肯定、评论性肯定两种。新闻性肯定是指报道衡水中学相关事件采用肯定性话语,共有13篇。评论性肯定是指对衡水中学模式进行评论,采用肯定性话语,也有13篇。在新闻性报道中,媒体主要在高考辉煌成绩、社会各界参访学习、国际化办学等方面正面肯定了衡水中学的模式及其广泛的影响力;在评论性报道中,分别从学生角度、家长角度肯定了衡水中学模式。 (1)家长角度 “毋庸置疑,绝大多数家长对衡中的教育是拥护的,主要从教育促进社会流动功能方面对其模式进行了肯定。但是,为什么一些人妖魔化衡中呢?他们只看到素质教育提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没有看到教育对人才的选拔功能;他们只会分析国内国外教育体制的区别,却没有看到乡村学生‘人往高处走’的渴望。”毕业生胡小鹤的家长在《衡水中学家长:洗脑是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文中如是写道。很显然,无论社会各界如何批判衡中无人性化的高考训练营教育,家长们总是非常肯定衡水中学的:有什么比让孩子多考点分数更加实在?又有什么比考上名牌大学更加令家长欣慰呢? (2)学生角度 在《牛栏山一中学生眼中的衡水中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被问及在衡中的得失时,衡中的同学告诉我们:他们学会了负责、知道了感恩、找到了梦想、体会了真挚的同学友谊和师生之情,总之是成长了;当然同时也失去了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失去更让人懂得珍惜。《学生眼中的衡水中学:若有了孩子仍会送他去那学习》:“其实衡中教给我们的东西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一种抗压能力。所以现在我遇到一些事都觉得没什么,但是我舍友就会觉得好多事情都扛不下来,我觉得这也是衡中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吧。”这两篇文章从学生的角度表达了对衡水中学的肯定,在军事化管理下,学生们也有很多收获,而不是社会所批评的那样没有人性的教育。 2.为衡水中学鸣不平 虽说衡水中学的教育方式弊端无需多言,但是如果不是如此,这些来自一般家庭甚至是农村贫穷家庭的孩子还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名校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凤凰网、人民网均刊登的《河北衡水中学“军规” 不能退步不能心情不好》一文表达了对衡水中学模式的理解。《衡水中学惹谁了》:“我们今天要思考的不只是衡水中学做错了什么,而是衡水中学有没有被妖魔化,有没有被媒体的选择性描述所遮蔽的东西。”作为一所备受关注的学校,我们要研究和借鉴的是经验中合理的那部分,而不是一味地咬住问题不放。这两篇文章都为社会、专家、媒体片面的批判衡水中学而鸣不平。 3.反思衡水中学模式 在众多关于衡水中学的文章中,反思衡水中学模式的共有9篇。 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衡水中学模式进行反思。一是高中阶段基础教育双重功能:筛选与育人。《单向度责备衡水中学有失公允》一文中写道:现实的“筛选功能”根深蒂固地左右了中学在生存层面上的惨烈竞争。在现有选拔体系下,学校最大化遵循“筛选”逻辑,注定需要严格凸显流水线式异化的工具性“育人”逻辑,而最小化或无视考虑理性化的“育人”逻辑。衡水中学等“超级中学”作为当前规则的受益者,要他们主动变革不仅存在现实的利益阻拦,还存在摆脱路径依赖的艰难。二是高考制度。《更需要改变的不是衡水中学》也提到:衡中的所谓“洗脑”式“激情教育”不过是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显得更加出类拔萃,比别人更有优势,这正是现下我们国家的教育所导致的。错就错在我国高考制度这一评价体系上,衡水中学只是将这一唯分数论发挥到了极致而已。熊丙奇老师也在《衡水中学的现实与未来,专家:错就在评价体系上》表达对这种观点的认同。 在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凤凰网、人民网、新浪网的报道中,反对的和肯定的比例基本持平。这也说明,从整体来看媒体对衡中模式的看法还是比较客观的,并没有出现“一边倒”情况。但是也有部分媒体存在追求“标题效应”,为了吸引读者注意,断章取义,夸大衡水中学问题,把教育娱乐化的倾向。那么衡水中学模式形成的根源是什么?笔者认为应从两个面进行讨论。 一是教育有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有着明显的等级社会分工,人们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取向上流动的通道。衡水中学为促进消费者(家长)更多的消费,为了赢得更好的品牌口碑,吸引更多的顾客(学生),他们将提高服务水平(教育水平)作为宗旨,并且做到了极致,不能说因为衡水中学将服务水平做到了极致就对其进行猛烈抨击,而其他做得一般甚至很差的学校就平安无事,这和“枪打出头鸟”有何差别?首先应该改变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大环境不改,求生存者们只能通过自己努力“出人头地”。 二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人多地广,不管是在教育人力、物力还是财力资源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此前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学者晋军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超级中学”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源于资源的集中。资源不仅表现在最好的生源和师资,同时还借由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得到许多其他的优先待遇。在一则政府网站的新闻报道中不难看出当地对衡中的支持:衡中扩建时,“涉及哪个部门、哪个单位,都要尽职尽责,密切配合。”不管是教师资源、政府财力政策支持还是招生,衡水中学都享受了“一路绿灯”的待遇,这对于其他学校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其教学水平就顺理成章的很高。为了享受更好的师资,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人们就会选择教学条件、教学水平更好的学校,这点也无可非议。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循环:衡中高考成绩单越辉煌,人们对衡水中学越向往,来的好学生越多,衡水中学成绩也会越辉煌。因此,要想解决择校趋之若鹜的问题,应该平衡教育资源分配,让学生们在哪一个学校都能接受一样的教育,“超级中学”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衡中都不是一个完美的模式,还有许多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标签:超级中学论文; 衡水中学论文; 衡水论文; 高考论文;
媒体视野中的衡水中学--以人民网络、凤凰新媒体和新浪网为例_超级中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