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_数学论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四种论文,培养学生论文,学中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同时完成的任务。现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谈一点个人体会。

一、重概念明算理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要背的东西虽然不像语文那么多,但一些定义、法则、定律、口诀、公式等却必须牢记在心,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如何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这类知识呢?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于是我利用练习设计、教学提问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应用。如在讲“圆周率”概念时,先让学生用线测量大小不等的纸图片的直径与周长,然后分别用量得的周长除以直径(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将答案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会惊讶地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圆周率”的概念就自然形成了。又如,在讲“及格率”概念时,先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我们班有学生四十余人,这次期末考试有38人及格,求及格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学生列试并计算:38÷40=0.95=95%,老师告诉学生这个百分率就是及格率。这样,学生很快总结出及格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百分率)就叫做及格率。再如,让学生计算"23+48+52+77"这道题时,让一组同学按运算顺序计算,另一组同学利用运算定律计算,比较结果是否一致,哪一种方法简便,省时,并让学生说出理由。这样学生对加法的结合律、交换率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记忆也就牢固了。

二、重实践比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知识来自实践,又服务于实践,重在应用。为使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教学内容,把数学课变成“赛动手、比操作”的活动课。如在讲第七册“土地面积”时,让学生测量学校的操场、跑道,校园里的绿地面积等;结合常用的计量单位,让学生测量课本的长、宽、厚,测量课桌的长、宽、高,还测量自己的身高等,看谁测量得快,测量得准,单位选得恰当。通过这些操作实践,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并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数学的积极性。

三、重启发抓点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在做练习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在这些灵活度较高的题目面前往往不知所措。如在解答“求1至9个自然数的和”时,有的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有的竟一个数一个数的用竖式加起来,这时我便提问:"1+9=?2+8=?3+7=?……"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我再问:“那么1至9个自然数中有几组和为10?”学生很快找出共有4组并且还剩一个"5",即10×4+5=45。在此基础上再讲解利用计算公式计算,即(1+9)×9÷2=45[(首项+未项)×项数÷2]。通过此类题型的练习,使学生既懂得了加法交换律、结合率的应用,又掌握了解题的技巧。

四、重开拓破常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观察问题的角度,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虽有常规,但不能局限于一种模式,否则必将造成思路单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破常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练习设计上培养学生的解题新意。例如教学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一般来说:通常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7份,用分数表示是。若根据分数的意义,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圆形还可以表示一个集合整体。因此,可以将两个圆形看作一个整体,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7份即

又如:教学“把1.25:1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时,学生按常规法进行化简。

即:1.25:1(一式)

=(1.25×100):(1×100)[前项是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变成整数]

论证后,教师设疑让学生思考,1.25:1只能化成125:100这个整比吗?(学生讨论)得出

1.25:1(二式)

=(1.25×4):(1:4)

1.25:1(三式)

=(1.25×8):(1×8)

=10:8

引导学生观察以上3式,进行对比。学生发现:(二式)化成整数比是5:4,就是最简比;(三式)化成整数比是10:8,虽不是最简比,但能很快看出10和8有公约数2,约分得5:4。通过对比,学生觉得(二式)、(三式)的化法都比(一式)的常规化法简单,并称(二式)为最佳化法。

我接着出巩固练习:

①用最佳化法把0.25:4化成最简比。

②用常规化法把0.25:4化成最简比。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分析问题,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决不能墨守陈规,要灵活处理数学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求异意识,培养创造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标签:;  ;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