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心房颤动围术期的应用论文_赵法军

浅析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心房颤动围术期的应用论文_赵法军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157011

【摘要】目的:探究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心房颤动围术期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的50例心房颤动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患者的分辨率为96.5 %(P > 0.05)。结论:心脏磁共振成像(MRI) 具有高分辨率的优点,能准确地评估软组织结构,为患者的心房颤动围手术期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关键词】核磁共振;心房颤动;围手术期

【中图分类号】R445.2;R541.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99-0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不协调的心房活动可导致心房肌纤维化、心房电重构及血栓形成,临床上表现为心房结构改变、心房颤动持续、脑卒中等危险。目前心房颤动复律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复律、电复律、介入手术、外科手术等,其中介入手术包括射频导管消融及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血管核磁共振显象技术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诊断、评估具有准确性,无电离辐射性,从而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研究等方面。为此,我院能对其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入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的50例心房颤动患者,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41 - 78岁,平均年龄为(67.20±9.41)岁。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患者心房颤动围手术期间进行核磁共振。

2.结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患者的分辨率为96.5 %(P>0.05)。

3.讨论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60岁以上的人有1%出现房颤,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成倍增加。其中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占3%~11%。Framingham研究发现房颤患者死亡率较无房颤者高1.5~1.9倍。房颤的发生与年龄和基础疾病类型有关,高血压病是最易并发房颤的心血管疾病。伴发房颤的患者发生栓塞性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为更好防治及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主要病因有:1.器质性心脏病。(1)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房颤动病因的33.7%,以二尖瓣狭窄及闭锁不全多见。(2)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心绞痛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5%,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8%;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发生率为8.2%。而因胸痛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1%。总之冠心病的发生率是较低的。(3)高血压性心脏病:其心房肌的很多小动脉管腔可因内膜增厚而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变化及纤维化。(4)甲状腺功能亢进 :早期心肌有局灶性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病程久者心肌常呈细小局限性纤维化,发生率为5%,多见于40~45岁患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青年患者较少见,即使发生也多为阵发性。(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当窦房结动脉局灶性肌纤维结构发育不良,胶原结构异常及窦房结周围的变性,特别是窦房结周围变性以及窦性冲动的异常,可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6)心肌病:各类型的心肌病,常因伴有局灶性的心房肌炎症、变性或纤维化、心房扩大易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其中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常是该病的首发表现,发生率高。(7)其他心脏病:如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率为4%~5%,大多为阵发性,呼吸功能改善后发作会减少);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心房颤动皆属于自律性增高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而部分的阵发性及部分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为心房内、肺静脉、腔静脉局部微折返机制所致。2.预激综合征。可能是由于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旁道不应期很短,一旦建立了折返条件,经旁路的冲动增加,这种冲动又折返进入左心房应激期即能诱发心房颤动。预激并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1.5%~39%。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被认为情况严重,因为旁路没有像房室结那样生理性传导延搁的保护作用,所以经旁道下传的心室率多在180次/分钟以上,严重影响心脏的排血量。3.其他疾病:(1)全身浸润性疾病是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白血病、淀粉样变等。(2)肺和全身性感染以及慢性肺功能不全。(3)心脏手术和外伤。(4)洋地黄中毒、乌头碱类、尼古丁等中毒均可诱发房颤。(5)各种心导管操作及经食管电刺激、电复律术中等可直接诱发房颤。(6)酗酒和吸烟、情绪激动、过度吸烟、排尿等可直接发生或在原有心脏病基础上诱发房颤。4.家族性房颤是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方式属AD遗传,多在成年之后发生,呈阵发性,房颤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和终止。房颤发作症状较轻,多由劳累、精神紧张、感染、疼痛、饮酒、吸烟等诱发,心功能保持正常。一般预后较好。5.原因不明:健康人发生的特发性房颤,往往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依据。

核磁共振成像也称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19F、31P,在物理、化学、医疗、石油化工、考古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大量研究证明,心律失常病灶常在正常心肌组织与瘢痕组织交界区形成折返环,以正常心肌为快传导途径,瘢痕组织为慢传导途径,形成一个闭合折返环,构成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解剖基础。行DE-MRI检查时,产生心律失常的折返环路位于低信号的正常心肌组织与高信号的瘢痕组织之间,因而在 MRI中呈现中等强度信号。与常规透视相比,MRI除了无辐射外,还可清楚地观察软组织的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比邻关系,特别是DE - MRI技术已成熟地运用于对瘢痕组织的评估,找出复杂心律失常的病灶,为制定手术策略提供重要客观依据。随着MRI融合技术的发展,MRI 逐渐运用于心房重塑的评估,为心房颤动消融术前提供患者入选标准。MRI 可正确评估瘢痕组织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心肌壁中的分布情况MRI为cEP提供精确靶病灶,指导导管准确消融,减少非靶病变组织损伤,提高由瘢痕组织引起的房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手术成功率。形态复杂、面积大和分布在导管消融能量难以到达的心肌层中的瘢痕组织,其消融效果差,MRI 准确评估后可排除该类患者入选消融术人群。许多证据表明,心房颤动的触发和维持由心房重塑延伸至肺静脉引起,左心房重塑的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的效果比非重塑者差。然而,由于缺乏直接识别心房重塑的技术,临床中常将左心房大小及持续性心房颤动作为左心房重塑的间接标志。DE-MRI技术的出现为评估心房重塑带来希望,近年来DE-MRI技术被认为是检查心房重塑的一种最好的非侵入性方法,为心房颤动患者提供重要消融术后复发预测参数。综上所述,心脏磁共振成像(MRI) 具有高分辨率的优点,能准确地评估软组织结构,为患者的心房颤动围手术期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参考文献

[1]陈明鲜,肖宜超,刘启明,等.心脏核磁共振成像与心内电生理[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4,35(3):320 - 321.

[2]陈明鲜,周胜华.心脏磁共振成像在心房颤动消融手术前后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5,21(8):1467 - 1469.

[3]肖婧雯 ,张建成.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心房颤动围术期应用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36(2):169-171.

论文作者:赵法军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  ;  ;  ;  ;  ;  ;  ;  

浅析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心房颤动围术期的应用论文_赵法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