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工人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广西柳州 545005)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对冠脉综合症患者皮下出血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6月期间我院心内科采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抗凝的冠脉综合症患者7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类实验性研究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方法,改进组采用改良式注射方法。观察两组皮下出血和疼痛情况。结果:改进组皮下出血和疼痛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脉综合症患者采用改良式皮下注射方法,可帮助缓解皮下出血情况和减少疼痛发生。
【关键词】注射方法;低分子肝素;冠脉综合症;皮下出血;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4-0164-02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溶栓抗凝剂,可抑制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是治疗冠脉综合症患者的有效方法[1]。然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易发生多种不良反应,包括瘀斑、血肿、皮下出血、注射点疼痛等,引起患者不适感,产生恐惧心理,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而影响治疗效果[2]。因而,减轻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患者的不良反应是临床护理关心的重点。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6月期间我院心内科采取低分子肝素注射抗凝的冠脉综合症患者70例,采用改良式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以改善患者皮下出血和疼痛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2018年1月—6月在我院心内科采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的70例冠脉综合症患者,男37例,女33例,年龄41~76岁。纳入标准: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均正常,腹部皮肤无破损、出血或色素沉着、对低分子肝素无过敏史,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凝血机制障碍者、腹部皮肤破损者、妊娠期患者。将符合条件的7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3.02±2.49)岁。改进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1~46岁,平均年龄(63.23±2.87)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每例患者选择脐周5cm附近的两侧作为皮下注射点,随机先后选择一侧作对照组,12h后选择另一侧作改进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注射法,患者取平卧位,灭菌注射用水稀释低分子肝素,常规消毒后提起皮肤后垂直进针,匀速注射10s,快速拔针按压10min。改进组采取改良式注射法,患者取端坐位,注射前用毛巾热敷注射部位2min后常规消毒,生理盐水稀释低分子肝素,注射时要求患者屛住呼吸,拔针后再正常呼吸,采取垂直进针的方法,匀速注射10s,停留10s后拔针,按压注射部位10min。
1.3 评价指标和统计学方法
1.3.1评价指标 (1)注射12h后观察注射点皮下出血情况,记录淤斑面积大小。淤斑直径<4mm视为无淤斑,≥4mm视为有淤斑;(2)每次注射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进行疼痛评估,0~10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 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1.3.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用[n(%)]表示,计量资料(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皮下出血情况比较
改进组的出血面积和皮下出血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注射低分子肝素易导致皮下出血和疼痛,这与皮下注射后局部药物浓度较高,及其凝血抑制作用和抗血栓形成作用有关[3]。临床多项研究表明,对注射体位、进针角度、注射持续时间和呼吸方式等进行改良均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4]。本研究通过文献查询并结合临床经验,为患者制定了改良式注射方法,包括注射体位采取端坐位、药物稀释用水、注射前局部热敷、注射时患者屏气、注射后停留10s等,对比改进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皮下出血和疼痛情况。
本研究中,改进组的皮下出血情况和疼痛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改进组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与现有的文献观点基本相符。患者采取端坐位时,皮肤张力较对照组的平卧位小,更易捏起且疼痛感小,而端坐位时机体血容量可转移到腹腔和下肢,减少回心血量,外周静脉压降低从而减少皮下出血情况的发生[5]。笔者过往临床经验中发现采用生理盐水稀释的注射疼痛为轻度,灭菌注射用水的疼痛为中度,其原因可能在于生理盐水可抑制肝素电离效果,进而减少神经刺激,降低疼痛。吴和平[6]等认为,注射前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药物吸收,降低局部药物浓度,同时也可降低局部神经兴奋性和感觉性,减轻疼痛。李香花[7]等指出,呼吸方式可能影响皮下注射瘀斑的形成。患者自由呼吸时,腹壁会随着呼吸明显运动,而针尖会因腹壁的运动而不易固定,增加局部组织的损伤,从而加剧疼痛和加重皮下出血反应,而注射时嘱咐患者屛住呼吸可改善这一影响。研究发现,在皮下药物推注完毕后停留10s可保证组织充分吸收药液,避免针尖残留药物在拔针时进入浅表皮层,减轻局部刺激,从而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和疼痛[8]。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合文献报道和过往经验,对冠脉综合症患者采取的改良式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可减少皮下出血和疼痛的发生,对帮助患者缓解恐惧心理、提高舒适度和治疗依从性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焦燕,段凤梅,李红燕,等.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早期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效果[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10):93-95.
[2]姚丽,王新丽,袁萍,等.系统化方案对老年ACS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血率及疼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17-19.
[3]吴静华,王斌,李永权,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辅助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J].医学综述,2016,22(10):1999-2002.
[4]李艳玲,赵滨,徐开丽,等.运用循证护理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按压时间的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0):1221-1224.
[5]陈丽燕,鄢丽萍,李妹芳,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注射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3):2911-2914.
[6]吴和平,陈淑萍,孙惠萍,等.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对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6,15(6):582-583.
[7]李香花.改良注射方法在减少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引起皮下出血和疼痛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110-111.
[8]黄玉婷.两种不同低分子肝素注射和按压方法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5):132-133.
作者简介:王颖媛(1986-),女,大学专科,护师,柳州市工人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论文作者:王颖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9
标签:肝素论文; 皮下论文; 患者论文; 疼痛论文; 分子论文; 方法论文; 综合症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8月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