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问题与趋势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效、问题及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成效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过程,没有产业结构的演变,就 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台湾从20世纪50年代起经历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为产业重心的 产业演进过程。经过几十年的演进,台湾产业结构升级已取得显著成效,表现最为明显的是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出口导向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及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成 长迅速。然而,其升级过程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未来,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台湾产业 结 构势必进一步调整,而祖国大陆与台湾加入WTO之后,海峡两岸经贸的深层次发展必将为 台湾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效

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经历了几十年的演进过程,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十分发达。战后,服务业占台湾GDP的比重一 直处于较高的位置。1952年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就已高达48.1%,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大量军 政人 员的涌入,使内需急剧扩张的结果。而此后的30年间,其产值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相对的稳 定状态。进入80年代后,台湾第三产业在民间长期累积巨额财富带动消费的作用下,开始迅 猛发展。到1988年时台湾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已达50.1%(注:张冠华.跨跃新时期门槛之路[M].台海出版社,1998年.

),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 业之和,这标志着台湾经济已迈入了后工业化社会。此后,其比重逐年攀升,到1999年已高 达64.2%(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2000年台湾研究年度报告[R].时事出版社出版,2001.

),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近几年来,台湾当局为寻找经济发展的再突破, 提出建设“亚太营运中心”的计划,积极推动台湾海运空转运、金融、电信、媒体等服务 业的发展。金融业、保险业、建筑业所占比重的大幅度上升,在客观上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 的趋势和要求。

2、劳动力大量从农业部门转移至工业和服务部门。从台湾半个世纪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结 构转变看,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不断减少,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 人口比重增加。自50年代起,台湾农业部门劳动力就业比率呈不断下降趋势,从1952年占整 个劳动力就业量的56.6%下降到1999年的5.36%(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2000年台湾研究年度报告[R].时事出版社出版,200

)。而工业部门的就业比例则一路快速增长 , 到80年代初期时,已超过其他两个产业。此后,虽然工业部门的就业比例有所下降,但其增 长的态势并没有停止或下落的迹象,这充分说明了工业内部的有机构成已得到较大提高,技 术水平已经升级。至于服务业就业比例已从1952年的27%上升至1999年的54.51%(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2000年台湾研究年度报告[R].时事出版社出版,2001.

)。由此可 以看出,伴随着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的演进,其劳动力大量从农业部门转移至工业和服务业部 门,反映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必然趋势。

台湾产业结构与各产业就业人数比例

三次产业各占GDP的比例 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例

年份 农业工业服务业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5231.219.748.1 56.1

16.9 27.0

196127.45

26.57

45.9849.84

20.88

29.27

197113.07

38.94

47.9935.14

29.91

34.96

1981 7.30

45.47

47.2318.84

42.39

38.78

1986 5.55

47.11

47.3417.03

41.57

41.39

1991 3.79

41.07

55.1412.95

39.93

47.12

1996 3.29

35.47

61.2410.12

37.49

52.39

1999 2.56

33.19

64.25 5.36

37.21

54.51

注:1996年、1999年数据来自:《台湾重要社会经济指标》载于《2000年台湾研究年度报 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著),第233页,第236页。

资料来源:《TaiwanStatistical Data Book,1996》。

3、出口向导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50年代的台湾根据当时的国际产业分工,抢占了充满巨 大发展空间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是当时台湾经济的重要支 柱。台湾也藉此种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工业化,并逐步接近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但进入 80 年代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面临两个巨大的挑战:一是岛内经济环境的恶化,如新台 币大幅度升值、劳动力短缺、工资成本大幅度上扬、地价飞涨及环境保护运动等一系列经济 与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成本上升;二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利用其低廉的资源和劳 动力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出口替代。由此,台湾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削 弱,被迫进行出口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其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 化。据统计,在1986—1999年的十三年间,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金额已由1986年的1098.6亿美 元增加到1999年的6390.5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4.5%,占出口份额比例也由27.6%上升至52 .5%。而非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每年仅递增5.5%,比重由72.4%下降至47.5%(注:林安乐.台湾传统产业的困境与脱困[J].经济前瞻(台)2000,(3).),显示出台湾 出口导向产品结构的优化。

4、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密集型产业成长迅速。80年代中期后,台湾经济迈入后工业化 社会,其工业结构进行了裂变式的调整,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粗放式的经营转移到以 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集约化经营上来,高科技产业不断涌现,主导了制造业的发展 方向。一大批新型企业的诞生和成长,尤其是资讯业的投资与发展,使台湾经济找到了新的 增长点。而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心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重心,再向知识技术 密集型产业为重心的方向转移的发展趋势在产业经济理论中称为“知识技术集约化”,这意 味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资本和技术等资源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若将台湾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各分成高、中、低三档,依据1981年到1996年这 些产业生产指数的成长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越高的产业,成长越快 ,显示出台湾工业内部结构升级已初见成效。

1986—1996台湾制造业之生产指数(以1991年为基期)

资本密集度技术人力密集度

年度高

中 低高 中 低

1986

56.28

60.37

154.53 45.33

56.99

133.11

1987

61.80

68.73

162.91 51.15

65.30

139.95

1988

65.13

71.45

158.39 56.23

69.29

132.54

1989

68.90

75.05

147.61 60.87

72.00

130.33

1990

70.89

74.60

132.06 63.39

72.67

120.05

1991

76.58

81.23

133.07 69.65

78.75

124.05

1992

82.63

84.04

122.91 76.95

81.88

118.72

1993

87.50

84.53

117.63 80.59

86.35

109.59

1994

94.02

89.52

115.90 88.79

91.79

108.44

1995

97.34

96.15

109.30 94.66

98.76

101.54

1996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资料来源:于《台湾经济研究月刊》第23卷第8期(2000年8月),第17页。

二、台湾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

台湾产业结构升级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三大产业的比例不断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逐渐代 替了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的主力军,高科技产业成长迅速,但产业结构升级并没有彻底 完成,其结构根本性转变和产业技术实质性升级有待进一步深入,新的国际比较利益优势也 未完全确立。因此,目前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1、出现产业空洞化问题。所谓产业空洞化是指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新的主导产业尚未 形成,而旧的产业已失去存在基础的状态。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台湾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面临着岛内经济环境的恶化及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等因素,纷纷出走。但另一方面, 虽然台湾高科技产业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但要在短时间内弥补传统产业出走留下的空缺无 疑是困难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台湾制造业成长指数近几年来急剧下滑,并落后于GDP 的成长率。从另一个侧面看,自1992年后,台湾工业制造业注入资本逐年少于资本外移的金 额,也充分说明了“产业空洞化”一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台湾工业制造业注入的资本与外移资本数量比较

年份注入资本(百万美元) 外移资本(百万美元)

1991 1241.7 1059.1

1992 742.5

624.9

1993 672.9 3833.1

1994 918.6 1442.2

1995 1975.7 1567.6

1996 890.2 1764.8

1997 2309.9 3906.1

资料来源:依据《台湾产业外移与产业空洞化之检验》(谢宽裕著)载于《台湾经济金融月 刊》1999年第8期表一、表三。

2、传统产业遇到困境。从60年代开始,台湾传统产业持续了20余载的兴旺。它的高速增长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出口的迅猛增长,使台湾用不到西方发达国家十分之一的时 间走完了工业化的进程。但进入80年代后,传统产业裹足不前,升级缓慢。制造业内部的发 展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高科技产业一枝独秀,传统产业日薄西山”。而产业结构优化的 内在要求之一,就是要强调产业发展的内在均衡性,虽然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产业部门 的增长速度不均衡,但也不能差距过大,否则会造成再生产过程中的结构性滞差,其直接表 现结果就是“朝阳产业”与“夕阳产业”之间的连接或交替的不均衡。造成台湾传统产业今 日之困境,既有其外在因素也有其内在因素。从外因看,除投资环境恶化外,更主要的是台 湾虽然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列为产业升级的内容之一,但重视程度远不及高科技产业,对 传统产业的投入寥寥无几。从内因看,传统产业自身缺乏技术升级的能力和动力,这主要因 为是传统产业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靠自身小规模投入研发基本上是无效的。因此,台 湾的传统产业在这种内外交困中,只能采用消极性转移生产据点,借以调整企业的成本结构 ,使企业得以继续生存。

3、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技术创新推 动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过程。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地推进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近年来, 台湾产业技术和研究开发水平进步很快,但仍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与发达国家或 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统计,从制造业R&D经费占营业额比重1991年至1997年的年平均 值看,美、日、英、德等工业国家分别为4.0%、3.5%、2.3%与4.2%,韩国为2.5%,而台湾仅 为1.0%(注:梁宏彦.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台湾研究集刊,2001(1).

)。研发投入不足,造成技术创新能力较低,这主要是因为研发具有高风险,而广 大中小企业难以承担高额投资,加上整个研发体系不健全,使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支持力度不 够。据调查显示,在目前固定资产总额少于50万的台湾小企业中,仅有1.2%厂商有从事研发 活动。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使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只能采取“紧跟”战略而难以超越发达 国家,仅信息产业一项每年对外支付的专利费就高达15亿美元左右。可见,技术创新能力不 足已成为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瓶颈。

4、新的国际比较利益尚未完全确立。近年来,台湾资讯电子发展迅猛,年产值高达280亿 美元,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且有超过十项的资讯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为全 球之冠。从表面看,资讯业似乎已成为台湾产业出口的顶梁柱,但仔细分析,可发现台湾资 讯业多为监视器、电源供应器、键盘、鼠标等集中在个人电脑等少数硬体部件的生产和整机 的组装上,技术含量有限,加上资讯电子业产品生命周期短,投资风险大,产业发展容易呈 现不稳定状态的特性,使台湾资讯电子业产品极容易受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的影响,一旦电 子资讯产品出口受挫,整个台湾经济无疑将受到重大冲击。据分析显示,台湾整体制造业在 国际三大市场占有率的衰退幅度明显超过其高技术人力密集产品在三大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幅 度,显示出台湾资讯电子业并未完全取代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其新的国际比较利益优 势产业。

注:EC代表欧盟

资料来源: 《台湾经济研究月刊》第24卷第3期

(2001年3月)表一、表二。

三、未来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

1、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台湾产业结构升级势必向深层次发展。台湾产业结构升级已使 其从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上升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高层次产业结构阶段,事实证 明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的演进历程,使台湾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大潮流,积极参与了国际分工, 台湾在新的产业结构下具备了更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其高科技产业已占国际市场一定份额 ,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同时,台湾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更注意发挥本岛优势 ,克服自身研发水平低、产业空洞化等问题。当前,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纷纷制定自己的产 业升级发展战略,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传统的国际分工模式“雁行结构”已开始被打破,许 多高新技术已绕过一些新兴工业国与地区,直接进入了发展中国家。因此,在目前在这种激 烈国际产业竞争和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台湾只有使其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开发 高新技术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 只有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2、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为台湾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目前,海峡两岸的经济 依存度不断提高,截止2000年底,在大陆台资企业已达4万7千家,合同台资金额486.6亿美 元,实际投入金额263.8亿美元。但据台湾“中央银行”的估计,合资流入大陆已达700亿美 元。海峡两岸的贸易总额已达1909.3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为310.4亿美元,自台进口 为1598.94亿美元,台湾顺差1288.54亿美元。台湾已成为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 市场。大陆则成为台湾第二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两岸贸易占台湾贸易比重由19 82年1.71%上升到去年的11.1%。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总输出的比重,更由1982年的0.82%上升 到去年17.01%(注:郑竹园.两岸经济关系现势及前景[D].第十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在这种两岸经贸依存度与日俱增,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可以预见 的是,海峡两岸携手迈进WTO大门之后,两岸产业分工必将进一步整合,从而为台湾产业结 构的进一步升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标签:;  ;  

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问题与趋势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