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第一要务: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队伍论文,高素质论文,第一要务论文,校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6)07 /08—0023—03
办好一所学校,要具备很多条件,最主要的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比较完善的教育设备;有比较高的管理水平。其中,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居于办学条件之首。这是因为办学校归根结底不是靠校长的孤军奋战,也不是靠学校漂亮的校园、豪华的设备,而是靠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如果说校长是核心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关键,没有后者,成功的理想将永远无法实现。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校长才能依据教学为主、依靠教师、全面发展的三大办学规律去办好一所学校。
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标志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校长的第一要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标志是:
(一)事业心强,具有奉献精神。事业心,是一个人对自己职业的根本态度,产生于他对工作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教育工作从来是崇高而又普通,古老而又新鲜,精神富足而又物质清贫的职业。这支队伍应具有强烈的献身教育的愿望以及崇高的师德。陶行知先生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高度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有名师充任各学科的带头人。名师是指年年在教学科研上有所创新、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在学校里有较大凝聚力、教书育人效果明显、懂得教育规律、善于教育教学、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教师。名师有着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巨大作用,包括领导作用、示范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名师是学校的“金字招牌”,也是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是指数量结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性别结构合理。
数量结构具体表现为生师比。生师比往往能够反映一所学校教育资源以及师资的使用效益。过大的生师比反映出一所学校教师数量和教育经费的不足;较小的生师比则表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较大,教育质量较高。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全国约有60多万所中小学,2亿中小学生,近1000万名教师,生师比高达20,但实际上城镇与乡村教师数量分布严重不平衡,师生比差异很大,这样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教师数量结构合理,每个教师都有一定的工作压力,才会有动力。
年龄结构合理是指一所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既要有经验丰富的老年教师,又要有中流砥柱的中年教师,还要有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是优化教师队伍的重要方面。只有年龄结构合理,才能避免出现教师队伍的“年龄断层”和“素质断层”。科学的年龄结构,按5年一段,一般可分成7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的教师比例应控制在14%左右为宜。
素质结构合理是指教师的素质能力结构的优化组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是通过一定学科教师群体(包括教辅人员)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共同完成的。素质结构合理,一方面取决于教师个体素质能力结构的优化组合,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群体素质能力上的一种互补效应。这种优化组合及其互补效应,有助于科研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性别结构合理是指男女教师比例合理。我国中学普遍状况是女教师比例略高于男教师,小学女教师比例过高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在不少学校中男教师当属“凤毛麟角”,不少学校除了体育课,在校园里和学生朝夕相处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教师。由于小学中女教师的比例过高,造成了学生教育中的一系列令人担忧的不良结果。就学校而言,男性教师过少,使得很多教育教学活动难于开展,甚至正常工作不能进行。就学生而言,因为缺少男性教师那种独具特色的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四)具有同化作用和向心力。新陈代谢中所说同化作用就是把非己变成自己。同化作用引申到学校管理中是指一所学校的优良校风形成后,对新来成员的优缺点的选择吸收能力。向心力是由校长的忠心、诚心、爱心、耐心、恒心凝聚而成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有高素质的校长带领,有高素质的校长就能带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就能办成一所高素质的学校。一个高素质的校长,应当是一位教育专家,一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作风民主、有思想、善管理、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心、有献身精神的教育家,一位有改革意识与创造精神的改革家,一位具有强大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团结全体教师为共同目标奋斗的组织家。
二、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以人为本。校长应依据教师的劳动特点、心理特点,把调动教师的积极因素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以教师的劳动特点为依据,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校长以教师的劳动特点为依据对教师进行管理时,要充分认识到由于教师承担的任务、教师面对的劳动对象及所采用的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这种职业具有劳动过程的示范性和教育性、劳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劳动产品的集体性和社会性以及劳动价值的迟效性和终身性等劳动特点。
一是要使全体教师意识到,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你。世界上没有任何人的工作受着这样的监督;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人的工作能对年轻的心灵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美好起来。
二是教师在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知、情、意、行形成的客观规律,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因人施教。
三是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如开展具有知识性的参观访问活动和课外活动小组,寓教于乐,融知识于一体。教师应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义务感,并磨练学生的毅力和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增强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逐步形成优良的品质,不断健全并完善个性。
四是要教育教师不能过高地评价自己对工作的贡献。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应把自己的工作成效与别人的劳动联系起来。在评价教育成果时,应注意看变化成果与教师工作的联系,看工作过程,从全程进行评价。
五是要使教师懂得,教育学生不仅要从当前的社会需要出发,而且还要考虑到未来,要以未来社会需要设计。最终衡量学校是否成功,绝不可能是当年的升学率,而是看若干年后,到底培养了多少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因此,教育工作要高要求,低起点,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每门学科、每个年级都要把好质量关,基础打牢了,根深才能叶茂,将来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六是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使其工作方向同社会的发展方向保持完全一致。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每一个教师应同时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七是要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力量,教职工之间应相互容纳、相互信任、相互支持。鼓励教师在个人刻苦钻研的基础上,发扬协作的精神,用集体的力量开展科研,克服因个人信息不灵,事倍而功半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弊病。
八是校长对教师要有长期培养使用计划,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尽量相对稳定。这样,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而且对那些事业心强的教师是一种最大的愉快。因为,他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对学生的培养,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奥秘,可以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可以在连续地和学生相处中建立真诚融洽的师生感情。这种真诚融洽的师生感情,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是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
(二)以教师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校长要充分了解教师职业的心理特点,即:热爱学生,期望学生成材;强烈的求知欲;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一是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热爱学生,期望学生成材是党和国家对每一个教师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要求,也是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一种最重要的心理表现,是一种带有献身精神的无私纯洁的感情。
二是教育教师懂得,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的工作,它需要感情作为基础和先导,“热爱”是德育科学化的前提,先有感化,后有理喻,通情才能达理。做学生工作要以真挚的感情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一种最佳的精神状态中学习、生活,才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是要帮助教师理解爱生的艺术。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教师的爱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的环境因素,可以使年龄小的学生把对父母的爱迁徙到教师的身上,可以使年龄大的学生陶冶情操,引发对人生的信心,激发奋然上进的力量和信心;教师的爱是思想教育的一种心理“过滤剂”、“催化剂”,可以使教师由关心—知心—交心—贴心,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可以提高学生认识活动的效率,可以促使学生更加自尊和自强,可以使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教师的爱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产生模仿教师的意向。
四是要教育教师面向全体。教学中,无论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提出的问题多么简单幼稚,教师都要认真听取,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或以罚代教,教师要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全部的爱心,去关心、帮助学生。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友好的动作,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使他们备受感动,从而对你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心理学表明:成功与兴趣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兴趣带来成功,成功激发兴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更多的是成功激发兴趣。教师要研究成功教育的机制,创造成功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成功的愉快,尤其要给差生多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基本题型的黑板演示等宜多在差生中进行,由于是基础知识练习,他们很容易取得成功,从而改变他们的自卑心理,激发学习的热情。
五是要培养教师,在教育质量上,要有竞争意识;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更新意识;在思想观念上,要有开放意识;在工作态度上,要有奉献意识;在教学关系上,要有民主意识;在师生关系上,要有平等意识;在教学对象上,要有全体意识。从而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坚定信念、发展潜能大、后劲足、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多种层次和类型的骨干教师群体,并进而遴选培养出有影响力的名师或教育教学专家。
六是教育教师终身学习。现代社会是知识社会,作为传递知识的教师应具有自我更新和发展的能力,善于发现信息源、吸收处理信息,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探求知识、更新知识、储备知识。要具有操作现代化科技教育手段的能力。自觉地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中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要具有教育科研能力,这是教师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是教师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尤其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会出现许多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结合改革的实践进行教育科研,把丰富的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七是校长要充分考虑教师精神需要的优先性。教师的精神需要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渴盼学生人人成材,不仅力求自己的学生在校时是出类拔萃的,更力求以自己的心血使学生在将来能有所建树。教师精神文化需要的优先性,并不否定其物质生活需要的必要性,“精神粮食”不能取代“物质食粮”。要防止将创造、成就需要和相应的物质需要对立起来。不注意必要的物质条件的满足,创造需要、成就需要也将落空。在管理中。一方面要创造条件,通过有效的工作来充分发挥教师的精神需求,为教师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按需要的发展顺序,切实解决好低层次需要的满足,适当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以便使精神需要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八是校长要充分理解教师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为人师表的地位。历史上的尊师传统,现实中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工作本身的要求和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对培养人才的价值,都是发展教师的自尊、荣誉需要的客观条件。尤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社会政治地位更为提高。教师自尊的实质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本人自感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重要性;二是要求他人的认可,后一方面特别重要。因此,在教师的专业范围内,横加干涉最容易挫伤教师的自尊。教师的自尊与荣誉相关。教师的荣誉需要并不一定都与外加的荣誉称号直接相联系。他们通常不表现为追求“锦上添花”,更多的是表现在“无求益之,惟忌损之”,而对自己才学的声誉有着特别的重视和关切。校长必须重视和妥善对待教师的这一需要。
标签:充分条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