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高考中的五个不当作文命题_高考论文

2001年高考中的五个不当作文命题_高考论文

2001年高考作文命题五不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不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问题较多,对写作教学造成误导,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跟形势,趋风套题

看到题目所言“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不论命题者的初衷如何,考生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师“紧跟形势”的叮嘱的正确。不少学生是有备而来的,写起来自然是胸有成竹、一挥而就。(一般准备的是“传统美德”这个大话题,在“传统美德”的范围内不论讲的是亲情、友情、友谊、礼貌、善良、诚信……,一套一个“准”,但由于所备的外延太大、内涵太小,套出来的文章往往就有“泛而不切”之感。另一种类型准备的是“传统美德”下的小话题,如信任、友情、谦虚等,用这些来套“诚信”,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无备而来的也同样轻车熟路,因为关于“道德滑坡”一类话题,报刊上出现频率极高,“道德滑坡”大都与“诚信沦丧”有关;弘扬传统美德,“待人以诚”“一诺千金”,也是各类作品中说不尽道不完的永恒的主题。现成的“范文”,对考生无疑有着极大的诱惑力。这就使得今年考生试卷“套题”“盗版”层出不穷。从福建省评卷点的情况看,已发现数十种套题的“版本”,每一种“版本”均有数卷至数十卷不等的程度不同的套题卷,以致评卷工作几乎成为一场反“套题”、反“盗版”的专项打假行动,给评卷教师带来了严重困扰。

命题紧跟形势,这表明命题者还没有走出语文课程性质认识上的误区,以“政治性”凌驾于“言语性”之上,把语文课当作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此风一开,贻患无穷。不仅给投机取巧者大开方便之门,给语文教改以误导,给语文素质教育以巨大冲击,而且助长了猜题、押题不正之风,败坏了学生健康的写作学习心态和写作人格。

二、暗示立意,窒息思维

命题的意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认知导向,所设置的话题也就很难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命题由寓言引出话题,具有过强的暗示性、倾向性,违背了话题作文的命题规律。本来话题作文的好处就在于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只要在话题范围内,尽可以见仁见智,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好。由于“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道德价值一贯被人们所肯定和褒扬。这就使话题本身包含着明显的对“立意”的暗示,这就是肯定“诚信”,否定“不诚信”。没有多少考生甘冒“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风险,为了立意的新颖而把前程作为代价。这就使今年的作文的命意难以展示学生的思维活力,话语空间十分局促,难以表现他们真实的写作创新能力。

三、已有定论,禁锢情感

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由于已有主流观点的预设,这就在相当程度上禁锢了真情实感的表现。

在“诚信”的话题下,很可能恰恰摧毁的就是考生的“诚信”!毋庸讳言,提倡诚信,正是由于诚信的阙如,不诚不信的滋长。面对某些诚信失落、奸邪得志的社会现实,有的学生必然会产生对诚信的质疑与困惑,以至形成一些偏颇或不当的认识(据悉在某报的一次关于“诚信”的社会调查中,对“诚信”表示怀疑的与否定“诚信”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在高考作文中,必定有不少的学生虽心存疑问,因害怕被判为“立意不当”,不得不违心地说些肯定或颂扬“诚信”的不诚不信的话。这就很有几分反讽意味了:话题是“诚信”,评分标准也要求“感情真实”,然而,所写的文章要“立意得当”,可能感情就不真挚;而要感情真挚,可能就“立意不当”。这大约也如寓言中艄公所言“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吧,要取“立意得当”,就得弃“感情真挚”。在当今学生话语人格已经很不健全的情况下,高考命题不应将他们置于这种两难选择的尴尬处境,逼着他们去说假话,加剧其话语人格的分裂。同样是持否定“诚信”的观点的学生,说一番虚情假意的话的可能得高分,说一番诚心诚意的话的则可能得低分,“感情真实”的评分标准也就形同虚设,这种具有很强的导向意味的命题鼓励什么不是很值得检讨吗?

四、编撰失察,寓意不当

寓言让年轻人不得不在七个“背囊”中进行选择,将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与“诚信”简单地对立起来,以年轻人“把‘诚信’抛进了水里”,寓贬意于“诚信”的失落,这种不作具体分析,在抽象的层面上对“诚信”加以肯定,对“诚信”的失落加以否定的寓意,从方法论上看是形而上学的、是绝对化的,也是不合逻辑的。

首先,辩证地看,“诚信”未必都是可取的。这一点,在老祖宗那儿原来还是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的。孔子说过:“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朱熹注: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必于信。就是说讲诚信不能不辨是非。孔子还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这说的是言语一定守信,行为一定果决的人,是一个见识浅狭的小人(属于第三等的“士”)。孔子对这种不问是非、不看实际情况的、绝对的诚信是否定的。孟子进一步为诚信设立了一个是非标准,这个是非标准就是“义”。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意思就是“主于义,则信、果在其中矣;主于信、果,则未必合义。”符合“义”的诚信才是可取的,不符合“义”的诚信是不足取的。《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所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不“诚信”未必就不好。抛弃“诚信”未必就错,得看抛弃的是什么样的诚信,得做具体分析。在对敌斗争中,对不仁不义之人时,是不必讲诚信的。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有的时候也不得不说谎,如对身患绝症的病人,对有某种禁忌的人,因受到某种约束(如为了国家的利益需要保密),在某些特殊的语境中,有时候就不能实话实说。不得不说的谎言可称为“必要的谎言”“善意的谎言”。毛泽东在毛岸英牺牲后,就曾瞒着他的儿媳刘思齐两年,在这两年间不知编造了多少谎言来敷衍刘思齐的询问。这一类的“不诚信”就很难说是好还是不好,其动机肯定是好的。

再次,取诚信而舍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中的某一项也未必就好。如舍掉了才学或机敏,变成了一个愚昧无知的呆头呆脑人,他连什么样的诚信是可取的、该对什么人讲诚信都不知道,留下了诚信又有何用。这样的人,就是那农夫与东郭先生们,会因了傻乎乎的诚信而送命的。

抽象的命题,极强的立意暗示,留给考生的是绝对化的思维。绝大多数的考生就是在抽象的层面上肯定、颂扬诚信,否定、批评不诚信的。如说诚信是为人之本,诚信是成功的基石,不诚信的人必然会众叛亲离、自食恶果、身败名裂等。考生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思想的肤浅与片面,未能作辩证的分析,这固然跟平时的写作训练有关,但跟命题本身体现的绝对化的思维更有着直接的关系。今年考生优卷中议论文优卷大大少于叙事文,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叙事虚构类的作品,还可以想象的奇特、题材的新鲜、描写的生动、结构的巧妙等取胜,而说理感悟类的文章则必须以思想的辩证、深刻取胜的。在议论文中,花言巧语是掩盖不了思想的苍白的。

五、标准疏漏,操作困难

评分标准考虑欠周之处主要有三:

一是对大量存在的“套题”现象没有相关的条文。“套题”是历年高考作文的“常见病”,在评分标准中居然不着一字。在“基础等级”的“四等”中虽有“偏离题意”一条,但是,除非智商太低,多数“套题”的考生是并不会取“偏离题意”的来“套”,大多“套”得还是很“切合题意”的。由于“套题”的情况较为复杂,又没有“标准”可循,操作起来就较为困难,各省就得为此请示,临时制订“补充标准”或“评分细则”。

二是“基础等级”评分标准“说明”称:“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这也是没有考虑“套题”与“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等情况的。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全面衡量”还有什么意义呢?一篇“套题”文,写得再好,都是从别人那儿剽窃来的,难道还得全面衡量给高分吗?都“偏离题意”了,与规定的题意无关的内容、语言、文体再好,也无异于南辕北辙,而且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套”错“题”的;都“中心不明”了,题意、语言、文体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又有什么价值呢?可见,“全面衡量”的要求是不适用于“四等”卷的评分的。

三是“发展等级”标准分为“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创新”“有文采”四类12个评分点,也不无欠妥之处。“有创新”与“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文采”等是不应并列的,因为“有创新”应是“发展等级”的总的要求,“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文采”等都是“有创新”的下位概念,是“有创新”的具体表现。由于分类标准不一,就造成了交叉。如在“有创新”类下的“⑦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其中“见解新颖”就包括了“深刻透彻”类下的“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③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材料新鲜”就可能体现为“生动形象”类下的“④善于描写;⑤记叙生动,形象丰满”。而“构思精巧”则几乎可以囊括其他所有的评分点。文章的哪一方面的优点不可以涵覆在“构思精巧”下呢?(类似的语病也表现在作文题目中:“……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可以……,也可以……”当是并列复句,而上文中的“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前一分句讲的是写作的内容,后一分句讲的是写作的文体,二者显然是不同类的,是不应并列在一起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今年的命题就一无是处。像“评分标准”中对“发展等级”的“说明”就较去年有所进步,将去年的“多点突出”与“一点突出”并重的要求,改为“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这有利于鼓励写作个性特点鲜明的学生的发展,也便于操作。但是,无论如何,作为国家考试的作文命题,居然存在如此之多的不应有的毛病,从命题观念、规范、导向,到评分标准的设定,以至题目的文字表述都有不同程度的疏失,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标签:;  ;  ;  

2001年高考中的五个不当作文命题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