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文化壁垒创设和谐校园-基于Gudykunst文化适应理念的对外军事培训研究论文

突破文化壁垒创设和谐校园-基于Gudykunst文化适应理念的对外军事培训研究论文

突破文化壁垒 创设和谐校园
——基于Gudykunst文化适应理念的对外军事培训研究*

王 寰,张 玮,彭 鹏

(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 教学科研处,河北 石家庄 050053)

摘 要: 对外军事培训是我军新时期新形势下外交活动领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外军留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在华接受培训期间经历着从文化吸引到文化冲突直至文化适应的过程。基于美国著名跨文化交际学者Gudykunst的跨文化交际理念,文章试从文化适应的角度,对外军留学生在华接受培训期间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展开分析,提出冲突调对和融合策略,以使我军对外军事培训任务顺利展开和完成,实现对外军事培训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 文化冲突;文化适应;对外军事培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交往日益紧密,每个国家在政治、经济、金融、军事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渐增加,也在各个领域中开展着形式多样的外交活动,以赢得广泛的国际支持。中国对外军事培训工作作为中国外交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和培植对华友好力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Gudykunst文化适应理论综述

每个人一旦脱离自己的社会或群体,就将面临适应新的或不熟悉的文化环境这一现实情况。异文化客体的交际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其文化适应全过程。Taft将跨文化适应的主要背景分为五大类:短期居住、长期居住、支文化流动、隔离、社会流动。因为跨文化适应情况的不同,进入异文化的客体在适应新文化方面的动机、过程、内容也差异巨大。在我军对外军事培训对象中,外军留学生主要分为半年制、一年制和四年制。该客体主要以学习中国军事知识和文化为来华动机。

(一)文化适应的过程

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包含文化适应与文化忘却(Gudykunst,Kim 2002)。客体进入异文化会产生既想保持原文化的习俗和认同,又想与当地文化保持一致的矛盾。当该矛盾产生时,文化冲突便层出不穷。文化冲突本身是文化适应的需要与文化忘却之间互相阻抗的结果。对外军事培训过程中文化冲突的产生不但影响外军留学生的在华培训、我军对外军事培训任务的执行,还将影响中国与第三世界国之间的国家关系。因此,在对外军事培训任务中设置文化课程十分必要。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试验点设3个处理,3次重复。以供试果树规格为基础,每个小区5株,且植株的树龄、树势和产量相对一致,具体试验处理如下,处理1:施用腐植酸螯合肥;处理2:与处理1等养分含量不含腐植酸的普通肥料(金正大复合肥15-15-15、普通尿素46.6%、全胜钾50%),施肥时期、方法与处理1相同;处理3:常规施肥(仅不施膨大肥,其他用肥按当地习惯施肥进行,施用肥料:金正大复合肥15-15-15、商品有机肥)。不同处理施肥量如表2所示。

经过一系列标准化工作的实施,重庆市婚管中心初步制定并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完善的服务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参考GB/T 24421.2——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标准体系》制定,由通用基础、服务提供、服务保障三大子标准体系构成。其中,针对“家和计划”项目专门建立了管理标准体系,为工作人员有序管理“家和计划”项目单位、保障项目服务质量、扩大项目服务规模提供了重要参考,使其能够做到服务工作有标可依、管理工作有标可据、成果评估有标可凭。

(二)影响文化适应的因素

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因素主要包括异文化客体的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个体因素涉及异文化客体的民族性、性格因素、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外军留学生自己的民族性与异文化主流民族性之间的差异度越大,适应难度就越大。外军留学生对模糊的容忍力、冒险精神、慷慨、积极取向、责任感、尊敬他人、自我控制等均有利于有效适应(Gudykunst,Kim 2002)。由于教育本身就涵括了异文化的语言、文化等有关知识,外军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因素还包括年龄及教育程度等。年龄越大,思想越成熟、固化,在新文化环境中做出改变的可能性主要分两种情况:思想守旧的学生适应能力比思想开放的学生差些,对新文化接受能力较低,能够做出适应改变的可能性越低;反之,思想开放的学生能够做出适应的可能性要高。年龄较小的外军留学生能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之年龄大的学生强。此外,受教育程度高的外军留学生较之受教育程度低的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更强。

军队院校外训工作是国家总体外交在军事外交领域的战略部署,是军队外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的有效举措,是国际间军事合作与交流的特殊形式(薛强,邓波 2012)。它也是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平台。对外军事培训有时间长、空间距离近、交流互动深、人力资源雄厚等特点(薛强,邓波 2012)。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看,对外军事培训属于长期适应的类别。由于参训学生均在国内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在华的文化适应较之其他留学生更为容易。外军留学生来华培训一方面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实用技能,另一方面是要开阔自身视野,多角度接触中国人民,了解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薛强,邓波 2012)。外军留学生的来华动机纯正,是传播中华文化的绝佳对象。

二、中外国情文化简析

社会环境因素涉及敌对情绪和种族认同感两个内容。Kim指出:适应过程不仅仅受异文化客体性情倾向的影响,也受异文化社会条件的影响(Gudykunst,Kim 2002)。社会环境通过“互动潜力”影响客体的文化适应。“互动潜力”取决于客体对异文化社会的接受程度,指异文化对客体所持的开放型与接受性的态度(Gudykunst,Kim 2002)。历史和现实政治中的敌对情绪会使异文化客体接受度低,难以交际。对外军事培训对象是第三世界国家。从历史上看,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援助、合作为主。来自于这些国家的外军留学生对中国持有敌对情绪的可能性较低,多数学生对中国充满向往之情。因此他们在中国的文化适应较之其他文化适应情况更为容易。此外,进入异文化客体的族群强度对文化适应过程也影响颇深。从长远来看,种族认同感强度越大,越不利于与当地人交往与适应。因此,外军留学生的个体性情及种族认同感,是对外军事培训应当着重考虑的因素。

1.国情文化课建设

(一)中国国情文化

对外军事培训是传播中华文化,树立国家形象的一次绝佳机会。开设中国国情文化介绍课程是外训工作中首先应当涵盖的内容。外军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一般通过书籍、媒体报道、第三方讲述等形式获得(许佳,曾佑军,齐志 2013)。这些途径所接收的信息有些是失真的,有些甚至是负面的。中国国情课程是对外军事培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原则上应尊重外军留学生文化的多样性,“以我为主”(徐厚礼 2014),内容上应涵盖中国地理概况、人口民族、行政规划、民俗禁忌、科技教育、历史文化艺术等章节(许佳,曾佑军,齐志 2013),还应突出军事文化特色。“人民军队军事文化在上世纪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萌生,在血与火、苦与难的严酷环境下形成,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发展,与外军文化精神标识存在显著差异。(陈学斌 2012)”作为设置文化课程,传播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孙子兵法》、《国防白皮书》等课程应纳入对外军事培训课程体系之中。

国情课程的设置可使外军学员获取更为全面、系统、直观、真实的中国文化信息,感悟中国文化。把中国国情的历史变化和中华文化的精髓要义有机结合,设置文化教学模块,以文化教学为阵地,能够帮助外军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最终接受中国主流文化。

(二)外军留学生国情文化

对外军事培训对象国的国情研究是整个外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对外军事培训任务中,先进军事文化传播的目标群体是在我军接受培训的外国军事人员,以亚、非、拉国家的军事人员为主(曾佑军,姜双斌,崔晓晖2017)。他们思想普遍成熟、素质较高、发展潜力大。但他们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却与中国人不同。从地理区域来看,亚洲国家的外军留学生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与中国有很多共同点,如思想比较保守、传统,表达含蓄、谦虚、委婉等等(许佳,曾佑军,齐志 2013)。一些亚洲国家甚至与中国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因此,亚洲学员在华留学期间的文化适应会较为快速、顺利。

由此,战场当在一临近洛阳“马市”的“石桥”,即建春门石桥,而非河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对“建春门石桥”和“河桥”均有记载:

相比而言,来自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外军留学生在很多方面与中国人相差迥异。多数非洲、拉丁美洲的外军留学生长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与中国人极为不同(曾佑军,姜双斌,崔晓晖 2017)。他们的思想更为开放、自我,表达个人思想时善于单刀直入、直切主题(许佳,曾佑军,齐志 2013)。他们在华培训期间会出现明显的不适应情况,如思维习惯、生活习惯等。

三、对外军事培训文化适应策略探析

对外军事培训本质上是对外传播的过程,而这种对外传播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传播。着眼于友好工作,把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有机地融合在对外军事培训过程之中,使外军留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国情的真实风貌和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对中华文明和核心价值观表示认同,从而达到为实现国家战略利益创造人脉资源这一根本目的,是整个对外军事培训的本质要求(贾利芳 2012)。施训过程中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传播真实的中国文化内容,不故意隐瞒不足,这是搞好对外军事培训的前提(曾佑军,姜双斌,崔晓晖 2017)。因此,在培训中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从传播对象(即:外军留学生)的需求、兴趣、学习习惯等角度出发,设置合理的文化课程和文化实践活动。

(一)完善课程建设,助力文化适应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它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分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周一良曾提出“深义文化”这一概念,即:一种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贾利芳 2012)。

压疮是由于其他原发病没有得到很好的护理而造成的皮肤破损[2];对患者疾病恢复和生活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小米垫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对压疮的预防效果显著,有着很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价值观的传播。中国文化的特性突出表现在“深义文化”上。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特殊性,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的崛起肆意扭曲和诋毁,造成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人民对中国及其传统文化存在诸多误解。为了让对华友好力量了解中华灿烂文化,让世界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中国,对外军事培训工作发挥着十分重要和不可取代的作用。

“任何文化都是有载体的,但是要超越载体和符号,实现精神上的默契(贾利芳 2012)。”要实现价值观的传播,中外精神上的契合,必少不了对中华文化精髓的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包含民族精神、民族品质、伦理规范。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与国同体的爱国精神,事业奉献和献身精神一直是中华精神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儒家经典的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以及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塑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温馨和谐(贾利芳 201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慎战、和平”的军事文化软实力不但顺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也在世人面前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展现了中华军事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被内含中华军事文化要义的《孙子兵法》所吸引。此书中传递着“全胜”、“慎战”和“非战”的思想,鼓励人们运用非暴力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与当代世界多数国家追求和平的愿望契合(贾利芳 2012)。

2.语言文化课

僧人念了声“阿弥陀佛”,说:“老衲和施主同乡,是卿县人。卿县有个副将叫常遇福,就是他杀了主将,把胡人引进来。他第一个报复的人是莫员外。他率军士杀入莫家,对莫员外骂道:‘十年前,你说我心术不正,不把闺女嫁给我,今日我就叫你后悔!’纵马上前,把莫员外砍成几截。常遇福不解恨,又把莫员外的女儿女婿一家杀得干干净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积淀、文化的映像,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陈俊森,樊葳葳,钟华 2007)。文化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是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胡文仲 2004)。汉语文化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外军学员用汉语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丰富外军留学生的语言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领略中华语言文化的魅力(许佳,曾佑军,齐志 2013)。

3.文化讲座课

为了肃清市场环境,围绕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等突出问题,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会同公安部等9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特殊食品专项整治,整治对象涵盖食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全过程和全环节。

元丰八年(1085),山谷有诗《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其时山谷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山谷忆昔相聚宴游之乐,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则思念有加。虽仕途平顺,心境却如“江湖夜雨十年灯”,有孤寂之感。

精心设计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和富含中国文化闪光点的讲座,以文化专题形式呈现(如:中国饮食文化讲座、中国节日文化讲座、中国茶文化、中国红色军事文化等等),是帮助外军留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又一途径。专题文化讲座针对性更强,传播的知识内容更清晰、明确,目标性强。外军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讲座课程,丰富个人人文知识储备。

文化讲座可分为两大类,即传统文化讲座和军事文化讲座。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以来厚厚的历史沉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与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对外军学员有深深地吸引力。中国军事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军事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涉及军事思想、作战理论和装备科技等多个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胡振威2015)。

(二)开展实践活动,助力文化适应

1.实地考察

文化传播的途径除双向传播外,还有包括“传授”。“传授”指老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的学习(许佳,曾佑军,齐志2013)。带外军留学生赴中国不同地区进行参观见学,通过现场观赏,实地体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可使外军留学生更好地完成在华期间的文化适应。实地考察应选取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中国地标,如:名胜古迹、革命圣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等等。

2.互动交流

外军留学生是军队外训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对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是军队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焦维东2005)。外军留学生的互动文化交流可以以多种形式展开:内训与外训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校内阅兵活动、文艺演出、运动会、影视欣赏、节日庆典、汉语文化周、文化长廊等等。文化互动交流活动不但可以让外军留学生更深入直接地了解中国,中国学生也可以通过此类活动更好的了解外国,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现今我军对外军事培训活动的开展已颇有成效。但对外军事培训过程中也浮现出一些问题。为了帮助外军留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正确看待在华培训,积极正确地传播中华文化,更新“中国观”,纠正偏差认识,顺利地克服文化冲突,突破文化壁垒,成功地实现文化过渡,完成文化适应,实现和谐校园的创设。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抓住对外军事培训这一机会,通过设置文化类课程,丰富外军留学生文化活动,传播中华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感召力。

参考文献:

[1]William B.Gudykunst,Young Yun Kim.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2.

[2]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学斌.先进军事文化建设[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1).

[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胡振威.外军留学生中国军事文化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6]贾利芳.立足外训平台 传播中华文化[J].语文教学通讯,2012(7).

[7]焦维东.加深了解 增进友谊 相互融合——军队外训院校文化建设的方向[J].教育平台,2005(3).

[8]徐厚礼.海军特色先进军事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5).

[9]许佳,曾佑军,齐志.军事外训中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实践探索[J].东南传播,2013(7).

[10]薛强,邓波.中国文化传播对军队院校外训工作的影响[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2(2).

[11]曾佑军,姜双斌,崔晓晖.对外军事培训中我军先进军事文化传播的实践与路径思考[J].东南传播,2017(2).

Abstract: Foreign military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field of diplomatic activ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our army in the new era.Because the foreign military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they have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from cultural attraction to cultural conflict to cultural adaptation during the training in China.Based 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cept of Gudykunst, a famous Americ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cholar, the article intends to analyze the culture conflicts and integration of foreign military students in China from the acculturation perspective.Strategies for conquering the culture conflicts and realizing acculturation are proposed in the paper.The aim of the paper is giving helps to foreign military training in China.

Keywords: culture shock;acculturation;foreign militar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00X(2019)19-0008-03

*基金项目: 2018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教学研究课题“基于Gudykunst跨文化交际理念的对外军事培训研究”(编号:XQLX1803)

作者简介: 王寰(1984-),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张玮(1982-),男,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军事装备学;彭鹏(1983-),男,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训教育研究。

标签:;  ;  ;  ;  

突破文化壁垒创设和谐校园-基于Gudykunst文化适应理念的对外军事培训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