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_欧阳小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_欧阳小国

安徽省太湖县徐桥镇桥东小学 246420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环节,阅读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学习主体的情感活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年龄、阅历、心理、知识等特点,注重情感的渗透,引导他们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能否把情感渗透到整个文本的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是事关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情感渗透 学习主体 审美乐趣 情感活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环节,阅读教学过程始终伴随着学习主体的情感活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非常重要的基础阶段。在小学各学段中,虽然语文阅读教学特点和要求有所不同,但各学段都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始终贯穿着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新课程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年龄、阅历、心理、知识等特点,注重情感的渗透,引导他们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能否把情感渗透到整个文本的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是事关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对语文阅读教学做两个方面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引起共鸣

1.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是学生,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阅历、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文本,精心做好课堂设计,创设有效情境,使之既适合文本,也适合学生,从而构建有效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如,在教学《珍珠泉》(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时,为使学生感受珍珠泉的美,从而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怀,我利用“班班通”并准备好了相关图片、音乐,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他们齐声朗读课文,同时播放音乐。这样,课文中美妙的境界、优美的词句,加上优美适合的音乐,一下子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美好的境界,激起了他们对课文浓厚的兴趣,孩子们深深地被感染了,课文中抒发的情感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他们的心灵沃土之中,这就为理解文本、掌握课文创造了非常有效的情境。

在教学《荷花》(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时,我利用课件、“班班通”准备了相关图片、音乐,教学开始前,我先播放相关轻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夏日荷花开放的情境,然后根据想象画出荷花图,启发他们试着用学过的好词好句描绘那种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音乐这座桥梁,连接起了作者和文本,文章中表达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便很自然地渗入到孩子们的心灵,这样,随着情感的渗透,孩子们很快从感性的角度进入文本,因而能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阅读教学中,散文、诗歌和一些故事特别适合用这种方法。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发挥想象,在音乐的熏陶感染下,在阅读思考中,在教师的引导、点化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课文内容也就能被学生较透彻地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语文教学中,朗读能把作者的情感快速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通过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容易集中,借助文字的刺激,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力也就异常活跃,思维力也会更强;而充满感情的朗读,不仅能创造一种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受到感染、触动,在“读”中,作者抒发的感情会如春雨般点点滴滴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从而触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加深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掌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这一课备课时,我想到三年级学生要理解本课主题不容易,于是决定在“读”上下功夫,让学生通过 “读”走进文本,让他们在“读”中充分感受英子在同学们真诚友善、真诚鼓励的掌声中走出自卑、微笑面对生活的勇气。于是安排大家齐读、分小组读、选代表读、教师范读等方式,在读中加以指导,提醒大家注意体会英子原来的自卑、自闭、怕别人笑话的心理和后来的开朗、活泼、有自信的巨大转变。在读的过程中,特别是齐读课文的时候,当大家读到“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和“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我注意到大家的表情都非常严肃,声音低下来了,而在读“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时,大家的声音都一齐大了起来,而且显得有些激动。这时,我知道孩子们在朗读时,为英子能走出艰难的一步而激动,为同学们给予英子的鼓励而感动。我期望的效果终于达到了,我明白孩子们虽然年龄很小、阅历不多,但从他们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和情绪的变化中,我清楚作者的感情已慢慢感染了孩子们,孩子们在读中已体会到获得尊重和尊重他人的重要;孩子们也明白了“掌声”体现出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关爱、赞扬之情。在教读这篇课文时,“读”的过程也是情感的渗透过程,“读”拨动了孩子们稚嫩的“情弦”,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我想,对于这么稚嫩、很感性的孩子们,如果用“讲读”法,怕是难以达到这种效果的。

二、品读好词、好句、好段,从细处体验情感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少、知识积累有限、直觉的感知力尚且有限,抽象的能力更有限,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难度也就较大。因此,他们对于难度较大或较抽象的内容兴趣也就相对较小,这时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很难引导他们进入文本,难以引起他们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和阅读教学的特点,注重引导他们品读字、词、句、段的美点,感受字词锤炼之美,使他们在品读字、词、句、段的同时,让课文中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自己的心灵,从而触发主动探求知识的原动力,激活他们已有的经验 实现知识和意义的建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字、词、句、段是基本的教学手法,但如果方法不当,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目标。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交流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始终伴随着情感的活动。文本中的字、词、句、段是情感的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品读的过程,也就是让课文中的情感在学习主体身上慢慢渗透的过程。渗透得越深,他们越接近文本,学生的心智也正是在品读、渗透的过程中渐渐成熟起来的。

如,教授《燕子专列》(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句、段就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布置学生做了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让他们查找文段中的重要词句,理解其意义,引导他们品味这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使文中要表达的情感渗透进学生的心灵。例如“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这些词,在课文开头就营造了一种特定的氛围,我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语,把它与燕子的生存联系起来,用对话、提问等方式,启发他们对恶劣环境给燕子造成威胁的关注。接着,学生在品读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时,很快地找到了“呼吁”、“立即”、“寻找”、“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等词语,在品读中,他们很快被瑞士人民从政府到百姓对动物的博大爱心所感动。在学生受到感动后,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对瑞士人民救护燕子的高尚行为做深入的理解;促使他们理解了人类与鸟类、与动物之间的朋友关系,从而加深了他们对保护鸟类重要性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22页。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20页。

论文作者:欧阳小国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  ;  ;  ;  ;  ;  ;  ;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论文_欧阳小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