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向乡镇企业的扩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工业化过程开始之前,乡镇是农业、手工业这些传统生产部门的一统开下。当工业化在县城一级开始之后,以机器大生产为特征的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仅仅存在于县办企业——地方国营企业之中,它是国家直接投资的结果。这使中国工业化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上行进,对改变全社会经济面貌的影响十分有限。从“社队企业”的萌芽,到乡镇企业的兴起,中国广大乡村、小城镇逐步卷入工业化过程中。但它不是国家直接投资的结果,而是现代产业的生产要素源(主要是国营企业),通过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动,设备的转产,技术、管理知识的扩散,产品、零部件和生产劳务的分包,使现代产业在乡镇复制出来的结果。现代产业向乡镇的扩散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涉及到人们一般提到的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小城镇里的城镇集体企业发展问题。为简便起见,本文对城镇集体企业的发展存而不论,只以提到乡镇企业为限。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现代产业的集中扩散
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归结为现代产业扩散和简单商品经济的恢复两方面。在这两条途径上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一开始就在技术起点、经济组织的规范化、生产规模和经营水平上大不一样。靠恢复简单商品经济而发展的乡镇企业很快就面临市场饱和、缺少发展的生产空间,就象手工织布敌不过机器大工业的织布一样,这类乡镇企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在竞争中被挤出市场,随着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水平的提高,靠传统生产技术制作出来的产品不再为市场所需要。这些乡镇企业只能留在国民经济的某些空隙里,生存于机器大工业不愿涉及、不能进入的少数生产空间,起着经济上的填补作用。
在现代产业扩散下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则有可能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而不断壮大。有的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等方面比之大中型国有企业而毫不逊色。有的在进口替代或出口替代上已发挥了作用。沿海地区这类乡镇企业有的已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直至从事跨国经营。
还有不少乡镇企业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因为现代产业的生产要素不同程度地进入了原来的传统生产和手工技术中,一些生产环节已运用了机器。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必须作相应的改变,要把从简单商品经济恢复中产生的名为乡镇“企业”实为作坊的生产组织,经过转型脱胎,接受现代产业经营方式的改造,才有生存的依托与发展的后劲。
现代产业向乡镇的扩散首先是分散型扩散。在这类扩散中,原来存在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现代产业生产要素是零星地扩散到乡镇中去的。扩散状态可以这样描述:人才资源靠个人流动来到乡镇企业,管理技术知识靠社会生活的变动为乡镇企业模仿学习,工业设备靠分散残缺的市场交易进行,技术的扩散通过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偶然协作和商业交易来实现。扩散中最重要的是人才资源的个人流动。从事现代产业的劳动者可以说是创办乡镇企业的第一要素。有了掌握现代产业基本生产技能的内行人,也就意味着有了一定的管理、技术知识,有了运用资金、购买设备、获取技术资料的能力。
可以看出,分散型扩散得以进行是要有前提条件的。这些前提条件是:(1)在集体经济作为唯一经营方式的时期已经办起了“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前身)。它们在为农业服务和对国营经济拾遗补缺的情况下完成了原始积累。有了接受国营企事业单位所“逸出”的人才资源的基地。(2)靠近城市,农业发达,城乡生活状况的差距不是过于悬殊。这样,国营企事业单位的退职退休人员,由于政治运动或其他社会原因在原单位无用武之地的技术人才,“星期天工程师”,就得以下乡回乡为乡镇企业出力。(3)作为长期有劳动力流动习惯的农村,一些在城市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农民或小城镇居民,把现代产业的生产技术运用到自己家乡的企业中。有了这个基础,临时工、合同工制度都有利于培养乡镇企业的内行人。(4)已经举办乡镇企业的地方,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起到自我扩散的作用。甲地乡镇企业的学徒到乙地就成了师傅。
上述条件,只要具备一两条,就可以通过现代产业的分散型扩散来发展乡镇企业。但这些条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具备的,特别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地区,没有一项条件沾边。面临全国各地农村靠乡镇企业致富的诱人前景,这些地方不得不以行政力量来组织办乡镇企业,千方百计筹资上项目。但他们很快就会限于窘境。我们来看看新疆昌吉州阜康县有关的调查是怎么说的:
“调查表明,各地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在发展乡镇企业中普遍感到:一是选项目困难,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内地考察、摸索,即使这样选择的项目,仍感到心中无底;二是选完项目后,对项目设计、选购设备、厂区布局、厂房建设、职工培训等事项也感到困难。由于没有经验可借鉴,创办乡镇企业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难。”(参见《新疆社会经济》1991年第一期55~66页)这是经济不发达农村的最大问题。
如果我们不是光看乡镇企业办成功的地方的经验,而是冷静地看那些乡镇企业办不成功的地方的教训,可以断言,靠分散型人才扩散的“星星之火”,难以形成大面积的改变乡镇企业人才奇缺局面的“燎原之势”。许多地方乡镇企业创业缺少人才,办起的往往是非现代化的、在组织上技术上都不合格的、不长命的企业。已经创办成功、已有若干年发展史的乡镇企业,也由于缺乏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的人才,难以开发高档次产品,难以用新技术设备替换老化陈旧的设备,难以实行规范的产品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进行标准化。
因此,现代产业向乡镇扩散必须走“宽行道”,不能依靠分散型产业扩散。
代替分散型的是集中扩散类型,即通过与现代产业的“生产要素源”建立联合关系。实际部门工作的同志总结出的经验是:“联老大、联老外、联老九、联老乡。”这些举措,除了有乡镇企业在经营组织形式上的变革的含义之外,其余的都表明集中接受现代产业扩散的意义,可以看成是现代产业集中扩散的“宽行道”。
二、现代产业向乡镇扩散的途径
1.与城市企业联合。城市企业与乡镇企业联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建立稳定的交易关系,开展经营性的技术交易、劳务合作,为乡镇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在这种形式中,城市企业得以发挥其人才、技术、设备的“剩余功能”,进行生产要素在功能上的扩散。它将使城市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经济资源的潜力。二是建立稳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实行生产上的联合,达到产品、生产劳务与零部件的扩散。在这种形式中,城市企业一般处于中心地位、乡镇企业进行配套生产,一直到乡镇企业成为大中型城市企业的相对独立的分厂。城市企业将在这种联合中提高本身的经济技术档次,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乡镇企业也将获得稳定的生产任务和援助。三是建立股份经济关系,联合投资、联合办厂。通过资产联合达到技术与资金的扩散。在这种形式中,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已经消除了它们原有的所有制界限,形成了多元出资者主体下的统一的资产整体。
2.与科研机构或院校联合。乡镇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院校的联合中,可获得技术服务、企业咨询、人员培训、产品开发、技术资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产品开发,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生命线。乡镇企业开发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就容易占领更多的市场,带动固定资产更新,刷新工艺流程,使企业面貌有重大改观。联合的层次可由低到高。低层次的联合是短期的、单项的联合,以一次服务、咨询,一次培训、一种产品开发、一项技术成果交易为联合内容。高层次的联合,则是双方形成科、工、贸联合体,使科技开发基地与产品生产基地,商品销售部门结合起来。这是发展后劲极强,前景无限的联合企业。
3.与外商合营。乡镇企业引进外资的优势在于:能提供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这对于外商扩散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大的吸引力。借助于外资与相关的技术、设备、销售渠道等。乡镇企业得以发展现代产业的生产活动。具体形式有:(1)发展“三来一补”,这是乡镇企业引进外资的起步。在给外商的加工装配业务中,可获得技术装备、资金投入、人员培训,并可从中了解到一定的产品规格与市场动态的业务知识。但是“三来一补”业务没有多少由乡镇企业自己经营,而没有经营的企业是没有真正生命力的。因此,广东不少“三来一补”企业,在合约期满后转为合资、合作或自营出口企业,跨进更高的层次。(2)通过“资源转换”,达到乡镇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如我方出土地、搞基建,外商出资金、设备,双方折价计股。有的乡镇企业占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可建加工区,出租厂房,或有偿转让,吸引外资,再利用外资扩大再加工区,再出租转让、滚动式发展。
4.乡镇企业自我扩散。这一途径,是乡镇企业密集区向非密集区扩散,形成“异地办企业,体外求发展”的新路子。其前提条件是,一个地方的乡镇企业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成了现代产业的生产要素源。这种方式在我国尚不普遍,典型的例子见山东烟台。该市至1994年在外地办的乡镇企业已达180多家,共投资8亿多元,投资地域广及全国十几个省、市和自治区。投资类型有:(1)资源开发型,直接把生产基地办到原料产地,跟当地发展股份制企业。(2)市场导向型,把企业办到产品需求地区,形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经营体系。(3)生产协作型。在能够建立协作关系的企业附近办企业,开展配套服务项目。(4)借地生财型。赁借本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到国家重点开发地区或边远地区购买、租赁土地进行成片开发,扩大经济发展的地盘。对这种异地办企业的发展方式,烟台市称为是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战略。它开辟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新路,使乡镇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突破了社区界限和乡土局限,真正成为全国统一市场上的生力军。反过来,对于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来说,可以找到经营机制更灵活的伙伴。
有些乡镇企业的发展,采取了几条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现代产业向乡镇扩散的力度。例如,东莞一批乡镇企业,就搞了这样的“三结合”方式:把外商的资金、技术、内地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资金、人才、科研成果,本地乡镇的地理条件和优惠政策,一齐结合起来,促进乡镇企业的高起点发展。
国家有计划地组织、调动“现代产业要素源”,向贫困地区进行多种生产要素的综合性扩散,也是一条可供选择的政策性途径。这条途径的基本做法是:国家出资金——从发展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科研机构、院校或企业科研力量出科技:国有企事业单位出人力——派出富余的技术人才;调动各种社会力量,针对经过论证的发展项目,把上述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向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投入。做到扶持一个,建成一个;扶持一片、发展一片、巩固一片,脱贫致富一片。这是难度很大的集中型扩散途径。由于有政府力量参与,搞得好可以迅速见效,搞不好造成新的浪费。因此,对这一措施必须准备周全,慎重出击。
三、现代产业向乡镇扩散的机制
改革的深化,为现代产业向乡镇扩散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微观搞活——市场竞争——横向联合,这是促进扩散的总的机制。企事业单位有越来越多的经营自主权,市场择优淘汰的机制日益成为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动力和压力,横向联合以求生存、发展和效益的局面广泛形成,这些都促进了现代产业向乡镇的扩散。
现代产业向乡镇扩散的机制来自两方面:一是现代产业要素源正在增强进行扩散的动因;二是接受扩散的乡镇蕴积着引进现代产业要素的动因。
城市企业客观上存在着生存发展的限制因素,向外扩散是消除其限制因素的办法,在消除限制因素的同时可获得经济利益。具体来看有:
1.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必须参加专业化分工协作。向乡镇企业进行生产环节的扩散,可以获得主动地位。在同乡镇企业的这类联合中,城市企业以发挥自身优势为依据,利用苦于找不到经营门路的乡镇企业进行配套生产,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相比之下,城市企业自己形成这样的协作体系可能更困难。
2.国有企业在面向市场中,存在着经营较弱、技术存量较强的特点。因此,离开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争取提高产品的技术档次,是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方向。城市国有企业把部份档次低的大路产品扩散给乡镇企业,获得扩散效益,有利于自己的生产上新台阶。有的城市企业靠转产已解决不了出路,它们要转业,利用城市的位置转向第三产业。那就更需要通过有利的方式将现代产业生产要素向乡镇扩散、以获得一次性或长期性的收益。
3.城市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受到严重束缚。有的城市企业原来就是在空间的狭缝中办起来的,即使生产规模不变,职工也会强烈要求改进生产条件,摆脱厂房的拥挤状况。借助于向乡镇扩散,才有发展的宽广天地。
4.当前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势头强和部分国有企业呈现衰落现象,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多数国有企业职工并不因为收入低而抛弃多年来的“国家职工身份”。与其让国有资产任其衰减,不如让它在与其他经济成份,特别是与乡镇企业的联合中寻找新的生机。通过职工到乡镇企业挂职工作,有组织地对乡镇企业进行人才扩散、设备租赁、技术指导,借助乡镇企业的经营优势,使国有企业的“闲置”人员与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在城市企业经济实力强的地方,现代产业向乡镇的扩散是强有力的。上海乡镇工业有70%以上的产品是为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的,直接为上海外贸出口生产的定点企业也不少。如上海服装工业生产任务已有80%以上是由上海乡镇企业生产的。此外电镀、铸造、锻压、热处理等工艺性加工则几乎全部由乡镇工业提供协作服务。90年代后,如果上海城市大工业一方面进行技术升级,一方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将有更多的城市工业生产要向效区转移。早有人提出,城市企业向乡镇扩散,本身就可获得“扩散租金”,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大变动的环境中,城市企业向乡镇扩散更是一条减少转换成本、争取额外收益的一条十分实惠的途径。
生产科技产品的单位,包括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普遍面临着追求经济收益、改变经济地位的冲动。他们不仅要在技术商品化、技术服务市场化当中取得补偿,而且要在技术股份化、智力投资化当中获得不断增值的源泉。面对经营灵活、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这是他们最好的用武之地、投资场所与合作伙伴。
现代产业的生产要素从密集区向非密集区流动,是市场经济运行在区域关系方面的表现。80年代横向经济联合是在不同地区的国有企业之间发展,再由一个地区的国有企业与另一个地区的乡镇企业之间发展,90年代出现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企业之间发展。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远见的企业家将顺乎潮流到相对落后、贫困的地方去,按照横向经济联合的方式进行投资。这些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有“生产空间”,办一个新企业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填补空白。有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最缺乏的是“自组织能力”,很难主动地办起乡镇企业。这个“自组织能力”离不开经营能力、资金、技术、信息,发达地区的企业可以担当这个角色。
现代产业向乡镇扩散中的各种客观机制,需要人们在主观上有所认识,以顺应、推动这一必然趋势。各级政府至少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来强化扩散机制,扫除扩散障碍:
1.发展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市场和资产产权市场。现代产业向乡镇扩散赖以进行的交易行为,不仅有市场本身的障碍,如信息障碍、体制障碍(“条块”分割),中介组织未建立、完善,更有交易当事人行为方面的障碍。可以说交易双方还不懂得如何在市场上转让他们的“要素”与“产权”。为此,向社会普及“要素交易”与“产权交易”知识很必要。
2.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硬环境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政策法律、完备的机构设施、政府工作效率,都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加以改善。这不论对吸引境外资本还是吸引国内的外地资本都是必要的。对于引进境外资本,投资环境要求高些,国家投入得多些,在不同地区不可能齐头并进,总会有差异;国家为改善投资环境而投入的建设资金、人才配备也不可能一齐到位、总会有先后。但对于吸引国内外地资金,地方政府都可以有所作为:改进政府、改进工作作风,抓好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生产要素流动趋势增强的今天,筑巢引凤这个策略,越来越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一项基本任务,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