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们这么“固执”?_亲子成长论文

为什么孩子们这么“固执”?_亲子成长论文

孩子为什么这么“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反复读同一本图画书——“犟”是为了学习

如果你细细回忆一下孩子的成长轨迹,就会发现,早在孩子要求重复读故事书之前,“犟”、“固执”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那个时候,父母并不把那些现象作为固执来看待。

比如,孩子在刚学走路的时候,他千百次地抬腿,反反复复地跨上一个台阶又跨下来;刚学说话的时候,他不厌其烦地玩弄自己的舌头,咿咿呀呀地发出各种声音。除了吃喝拉撒睡,孩子剩下的活动种类几乎屈指可数,重复的数量令人咋舌!

这是因为,孩子是从一个全然皆无的起点来学习生活的。学习走路、学习说话、学习看图画书、听故事、玩某一种东西……几乎每一件事,对于他们,都是太新鲜太陌生的事。父母们能够理解孩子对于学习走路与说话进行的大量重复,是因为它是非常明显的普遍的学习过程,而一些不明显的个别的学习过程,却被父母们误解为固执了。例如有的孩子在一段时间里学习“玩公园的旋转木马”、“走过客厅去取东西”、有的孩子则在学习“椅子放在某某地方”、“从一个小角落取东西”……

对于成人来说,图画书读一两遍足够了,而对于孩子呢,完全是另一回事:他往往还不会正着拿书、不知道书要一页挨一页翻、不知道从左向右从上向下去看、不知道你讲的内容完全就是书上的、只看到图画上的一只鸭蛋却不知整个图画是什么意思、误以为你讲的“小鸭子喜欢小浣熊”里的“小浣熊”是一种蛋糕……虽然他听故事时眼睛放光、点头不止,甚至还会复述对话,事实上孩子对听到的故事的理解往往和家长讲述的故事有天壤之别。但随着每一次的重复,许多未知的东西不断地呈现在他的面前,未曾有的感受呈现在他的心中,这些都使孩子有所进步。

要求父母反复念同一个故事的孩子,总有一天会停止这一要求,就像他有一天突然对不断地上下一段小台阶失去兴趣一样。等他已经熟悉了这个故事,完成了一个自己以为可以停止的学习过程的时候,这种重复自然就停止了。因为,在每一次的重复中,他都更进一步地经历了故事中的情感、情节与情境;更多地了解了图书的开本、纸张、色彩、线条的细微之处、更多地把故事内容同图画及图上的文字对应起来。

给父母的建议:

◆当你发现,孩子不厌其烦的重复是为了某种学习时,你要做的就是同样不厌其烦地支持他。

走同一条路回家——“犟”是为了稳定

关于坚持走一条路、东西放在固定的地方等“犟”行为,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这样解释:“这个年龄的儿童会注意最小的细节上的不协调,而成人和更大一点的儿童都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例如,假如一块肥皂被放在脸盆架上而没有放在肥皂盒里,假如一只椅子被放在不恰当的地方,一个2岁的儿童会突然注意到它,并使它物归原处。”“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真正的快乐。”

怎么来理解孩子对“秩序感”的需要呢?打个比方,“不倒翁”尽可以晃来晃去而不倒,是因为它有一个比较重的底部——这是它“不倒”的把握。而对于孩子来说,生活中的某些规律性和稳定性,是他不断地外出探索的基地。有了这样一个返航的港湾,孩子才有出航的勇气。如果说反复读图画书是孩子不断探索新事物的表现的话,坚持要走同一条路则是孩子对于自身状态的更精细与确定的把握,其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安全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周围环境有太多不可知的因素,所以,追求稳定的生活秩序、可以预期的安排,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防线。

我们知道,许多婴幼儿会对一件东西产生强烈的依恋,它可能是一只布娃娃,也可能是一块小毛毯,虽然又破又旧又脏了,可是孩子却离不开它,我们称之为“依恋物”。其实,依恋物就是一种稳定生活的坐标,是心理上的安全防线。而这个生活的坐标可能是“布娃娃”、“毛毯”等依恋物,也可能是“一条依恋路”、“一个依恋的时间”。所以,走同一条路,在同一个时间做一件事,往往会成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坐标,成为孩子判断时间、空间、自我、他人等等的依据。

像每个幼儿园都有“一日常规”,规定孩子在一天当中的什么时间段里做什么事。习惯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自然就会知道:早上到了幼儿园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大约会做多长时间,在哪里活动,有谁来带领他们活动。在做一个活动时,往往已经知道接下来的时间会做什么了。如果有打破常规的活动,老师一般都会提前和小朋友打招呼,并取得他们的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养成生活的节律,给孩子能够预期并且掌握自己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权利。这对于孩子适应在家庭以外的集体非常关键,是孩子能勇敢地留在没有爸爸妈妈的幼儿园里生活的重要原因。

给父母的建议:

◆当你发现孩子对某种秩序非常敏感时,请尊重他,满足他心理安全的需要。

◆同时请给孩子提供更多其他的选择。如更有趣的玩具、更丰富的活动,并温和(而不是强迫)地诱导他的注意力。

不给买玩具就大哭——“犟”是为了要挟

卢梭在《爱弥尔》中曾说过:“当一个孩子哭着要这个那个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自从他能够用说话的方式索取他想得到的东西以后,如果他还要用哭的方式索取的话,就不论他是为了想更快地得到的那个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地加以拒绝。”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做法,在此介绍给大家。“我女儿表现固执的方式就是先说‘我就要怎样怎样,我就不干什么’;然后是哭闹,拉着大人的手强制大人按她的要求做什么,或者是无论大人怎样做她都说不好、不行。”这位妈妈是这样处理的:如果孩子仅仅是嘴上犟,就和她讲道理,一起商量怎样处理,有时按孩子的意见办,有时按妈妈的意见办。如果是哭闹,就坚决不理会孩子,直到她哭完平静下来。“我想传达的信息是:哭闹对她没有任何好处,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她不要期望通过哭闹使别人接受她的意见。”其结果是,“我女儿哭闹的次数是越来越少了,哭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

许多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比过去要固执多了”。这是因为,在父母和孩子的共处中,往往是“你进我退,你退我进”,专制型父母容易培养出怯懦的孩子,民主型父母容易培养出自信的孩子,而放任型父母则容易培养出任性的孩子。固执孩子的增多,与父母越来越放弃专制的教养方式有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但由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溺爱造成的任性,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许多孩子从“唯唯诺诺”转到“唯我是从”上来了。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需要父母有正确的教养方式。

给父母的建议:

◆“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孩子的行为规范是从小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的。所以,对孩子要有全家统一、前后一致的教育要求。

◆如果孩子以“犟”来要挟,请决不要姑息他。冷处理、讲道理、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可灵活运用。

我就想要这样——“犟”是因为性格

除了以上种种可能外,有相当部分的犟是由孩子本身的性格气质造成的。同样是犯了错误被父母惩罚不得玩玩具的两个孩子,等到父母允许他们去玩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孩子马上欢天喜地去玩玩具,而一个孩子却委曲地哭个不停,不仅不玩玩具,而且连晚饭也不要吃了。

性格“犟”的孩子,也未必没有他的好处。一般来说,犟脾气的孩子比较有坚持性,能够长时间专心地做一件事,这是一种非常重要和可贵的品质。如果父母觉得孩子犟得过头,对自身成长不利的话,也可以进行适当引导。比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邻居说:“我这儿子犟得像头驴!”或者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犟啊!真拿你没有办法。”切记,这样的做法只会强化孩子的“犟”。

给父母的建议:

◆对生就“犟”脾气的孩子宽容些,不要总想着把他“拧”过来。

◆合情合理的建议、耐心细致的说明,有时可以帮助孩子放弃某些“犟”念头或“犟”行为。

标签:;  ;  ;  ;  

为什么孩子们这么“固执”?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