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人民医院 普外科 四川 德阳 618100)
【摘要】目的:针对急性胃穿孔的临床治疗,比较胃大部分切除术以及单纯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式分析方法,对本院收治的急性胃穿孔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验一组患者33例实施胃大部分切除术,实验二组患者33例实施单纯修补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一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除去并发症发生率均差于实验二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式均具有一定的优点,因此其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胃大部分切除术;单纯修补术;急性胃穿孔;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3-0020-02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subtotal resection of stomach and simple repair o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gastric perfora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cute gastric perforation in our hospita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xperimental group one of 33 patients undergoing subtotal gastrectomy, 33 cas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wo patients with simple repair,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moval of a group of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 rate lower in experimental group two,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two treatment methods have some advantages, so the treat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Subtotal resection of stomach; Simple repair; Acute gastric perforation; Treatment effect
胃穿孔是胃溃疡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患者的胃酸分泌过多、且Hp感染,患者的胃黏膜保护作用也出现逐渐减弱,进而导致大量的胃液进入患者的腹腔内,对腹膜产生刺激后,导致化学性腹膜炎的发生,使患者出现剧烈的疼痛感。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慢性、亚急性以及急性三种,其中急性是最为严重的,患者的发病较快速,且若是患者在发病时不能得到有效且及时的治疗与控制,会导致患者的病情激素恶化,导致患者发生全腹膜炎[1]或者休克,严重则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就我国现在的医疗技术来说,胃穿孔手术主要分为胃大部分切除术以及单纯修补术两种,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形式进行具体的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急性胃穿孔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他们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式的研究,其中实验一组患者33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23~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7±2.3)岁;发病与就诊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小时~2.8天,平均时间间隔为(15.8±1.2)小时;实验二组患者33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25~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6±2.7)岁;发病与就诊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小时~3.1天,平均时间间隔为(13.7±1.6)小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就诊时间上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一组患者实施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前对患者的硬脊膜进行麻醉,指导患者行平卧体位,在患者的上腹正中位置取切口,采用常规的探查方式,探查患者胃穿孔的具体位置,利用生理盐水[2]将患者胃中的食物残渣以及腹腔内的积液进行冲洗,再根据患者的实际胃穿孔组织情况以及胃溃疡的情况,对其进行切除之后行十二指肠吻合或者胃空肠吻合,最后按照常规规定留置腹腔的引流管,术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给予适当的抗感染药物。
实验二组患者实施单纯修补术,在患者的硬脊膜外进行麻醉,在患者的上腹正中取切口,使用常规探查方式,探查患者的胃穿孔位置,同样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胃部以及腹腔进行冲洗,然后用7号线将患者的病灶位置缝合起来,一般情况下需要缝合3~4针,接着将大网膜覆盖在缝合处,通过结扎进行固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留置引流管。
两组患者术后都使用甲硝唑或者生理盐水再次进行冲洗,给予相同的常规抗生素预防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在患者术后初次排气后,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稳定情况,判断是否可以将引流管拔出。
1.3 观察标准
通过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大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作为治疗效果的对比值。并对患者的3个月后复发Visick分级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Visick分级标准:
Ⅰ级:手术结束后,患者的营养状态好,且患者临床无肠胃症状表现。
Ⅱ级:手术结束后,患者的肠胃功能恢复较好,营养状态较好,且无临床溃疡状态表现。
Ⅲ级:患者手术后,手术效果较好,临床无溃疡症状表现,患者有腹泻、或是腹胀等并发症出现。
Ⅳ级:患者手术结束后,有溃疡复发现象,且患者的营养状态较差,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用(%)表示,以χ2进行检验,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为计量资料用x-±s表示,以t值进行检验,P<0.05为数据之间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一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值为(138.2±15.2)小时,而实验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值为(45.6±7.33)小时;实验一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平均值为(17.33±3.2)厘米,实验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平均值为(10.3±1.4)厘米;实验一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88±0.8)天,实验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3.79±0.38)天;实验一组患者的初次下床时间为(8.92±3.12)小时,而实验二组患者的初次下床时间为(16.26±3.45)小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胃穿孔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胃肠溃疡并发症之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患者的胃酸分泌过多、且Hp感染,患者的胃黏膜保护作用也出现逐渐减弱,进而导致大量的胃液进入患者的腹腔内,对腹膜产生刺激后,导致化学性腹膜炎的发生,使患者出现剧烈的疼痛感。目前临床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或是修补治疗。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施胃大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虽然在手术时间、切口大小以及住院时间上没有实施单纯修补术的患者好,但是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实施胃大部分切除术明显优于单纯修补术,说明在急性胃穿孔的治疗上,两种治疗方法均有其自己的优点以及缺点,主要的治疗方法还是应该通过对患者的病情以及身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对于胃穿孔面积较大的患者实施胃大部分切除术是相对有效的,在患者能够忍耐的前提下提倡患者实施,而对于胃穿孔面积不大的患者,可以实施单纯修补术。
本次研究中,采取为大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的实验一组,与采取单纯修补术进行治疗的实验二组相比,实验一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以及手术后的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实验二组患者,而在治疗后的随访中,实验一组患者的复发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则明显要低于实验二组患者,表明胃大部分切术虽然治疗效果等并不明显优于单纯修补术,但治疗后患者出现复发的几率极低,其患者不易出现并发症,两种治疗方法所得差异明显,P<0.05迟疑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对于胃穿孔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面对患者选择是进行单纯修补术、或是采取胃大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只有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患者的恢复效果以及治疗效果才会出现最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江文华.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06:104-105.
[2]布和,李迎春,郑林.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15:49-50.
论文作者:黄昌纯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
标签:患者论文; 胃穿孔论文; 并发症论文; 手术论文; 切除术论文; 时间论文; 修补术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