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不足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_有效需求论文

有效需求不足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关性论文,产业发展论文,需求论文,我国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现在起至本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实现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转变,即由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按照经济学理论,这一时期正是社会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总的趋势是人们对物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势头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直接相关的服务品的需求将会迅速上升。体育产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产业,体育消费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然而由于体育市场运行的深层次因素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消费的有效需求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期待的快速增长态势。

1 有效需求不足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对国民收入中消费所占份额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一般为61%。据统计,1994-2003年,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份额一直在40%~50%之间(表1)。我国2003年人均GDP为9030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超过1000美元,但实际上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仅为39.3%,比国际水平低了21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

表1 1994-2003年我国人均GDP及全国居民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份额

年份GDP(亿元) 人均GDP(元)居民消费(亿元) 居民消费率(%)

1994 46759.4392320809.844.5

1995 58478.1485426944.546.1

1996 67884.6557632152.347.4

1997 74462.6605434854.646.8

1998 78345.2603836921.147.1

1999 82067.5655139334.447.9

2000 89468.1708642911.448.0

2001 97314.8765145923.347.2

2002 104790.6

818448518 46.3

2003 116694 903045842 39.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2003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1998年公布的《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我国目前体育人口数量约为全国总数的31.4%,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如美国体育人口约占美国人口的70%。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在100~200元的占27.8%,200元以上的占13.9%,100元以下的则占82.3%,而美国人均体育消费为1200美元。从西安体育学院蔡军等对我国六城市体育消费的统计数据来看,年户均体育消费额为199.91元,人均66.63元(表2)。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表2 全国六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结构(1998年)

城市

北京上海 广州 成都 西安乌鲁 六城市家庭参与体

项目木齐 育消费(年户均额)

体育观赏80.5

110.3 85.3 81.7575.962.9 82.77

体育健身 110.73

123.87

173.65104.9 95.993.8 117.14

消费总额 191.23

234.17

258.95186.65

171.8

156.7 199.91

2 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构性原因分析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消费函数公式为:

其中Ct,表示现期消费需求;a为常数,表示基本消费,即在无收入情况下,为满足生存需要也必须要付出的消费;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表示可支配收入。所以消费水平的高低与收入水平及边际消费倾向呈正相关关系。

2.1 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差距过大导致不高消费多少的背后是收入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人均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直接制约消费的增长。劳动消费增长主要靠即期消费,但高收入阶层增加收入,并不能有效增加即期消费,这需要增加中低收入阶层(主要的消费群体)的收入,但目前的情况恰恰是,中低阶层增加收入面临困难。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化,造成两极分化,使得我国居民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呈现“底部大,中、上头小”的金字塔形状区别于发达国家的菱形。(见图1)

图1 发达国家与我国居民经济阶层群体分布图

到2002年,我国尚有1900多万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下,弱势群体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缺少中产阶层,限制了消费总水平的提高。以经济发展较好的江苏省为例,2003年最高收入人群与最低收入人群收入增幅相差近30个百分点,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幅比平均数低7.8个百分点。可支配收入不高直接制约了居民的消费。

2.2 β递减,强化了有效需求不足 β—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收入中有多大比例用于消费,即增加的消费在增长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MPC)。边际消费倾向受居民收入水平、收入结构、生活和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和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近几年来出现了边际消费倾向急剧弱化的现象,其原因除了在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放慢外,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不乐观预期的影响。具体原因如下:

2.2.1 收入预期 由于我国还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阶段,居民收入水平极不稳定,因此,居民对未来收入变化的预期就直接影响着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解决我国能源消耗强度大,提高能源利用率问题的同时,可能又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预期。

2.2.2 消费预期 这又来源于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居民预期支出的过度增长,阻碍了消费预期。由于包括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意外事故等多项未来支出预期,使居民帐户上的预期支出急剧增大,这种预期导致储蓄倾向上升,消费倾向下降,这也正是我国目前超过11.4万亿元储蓄存款的主要原因。

2.2.3 消费观念滞后,阻碍了有效需求的增长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了人们“节约”、“节欲”的传统习惯,反映在消费上就是不能超前消费,一般都是要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后才消费,人们不习惯信贷消费,不敢轻易借钱消费,导致消费信贷不发达,使居民想消费却因暂时支付困难而无法实现需求,从而阻碍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2.2.4 市场秩序和信用环境不佳,在消费欲望和销售欲望实现之间构造了一道屏障,消费不能顺利进行,制约了有效需求的增长。

表3 不同国家的闲暇时间表(小时/周)

国家美国日本俄国芬兰

匈牙利瑞士中国六城市*

年份(年) 19811985198519791977 1984

1998

闲暇时间41.840.334.638.130.4   3915.8

(资料来源:引自王雪芳《消费经济》1998年第2期,*同表2)

3 制约体育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特有影响因素

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递增理论”告诉我们,满足生存需要后的人们势必会追求更全面的发展。体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而体育消费是一种观赏或参与型的耗时性的消费活动。除以上谈到的制约有效需求不足的因素外,体育消费还受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运动技能、闲暇时间和消费空间等因素的影响。

3.1 体育消费意识 消费需求是人们的消费行动以至一切行动的动机和驱动力。体育消费这种行为受个人意识的制约。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在一个人看来是有效用的东西,另一个人看来却是没有效用的。不可否认,社会上存在一部分不爱好体育的人士,即使他们具备体育消费的能力,但由于缺乏健身消费意识,他们很少进行体育消费。调查显示,在我国最具健身体育消费意识的群体呈倒金字塔分布。(见图2)

图2 我国居民健身消费意识分布图

3.2 技术支撑 必要的动作技术是参加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错误的动作技术不仅不能使参与者完成动作,达到健身、休闲娱乐的功能,可能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使消费者不能养成长期、稳固的消费习惯。消费者自身缺乏运动技能,制约了其体育消费。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一些中高档的体育消费项目中,如高尔夫、网球、滑雪以及冰上、水上高雅的益于陶冶情操的项目。随着体育休闲娱乐结构的升级,相当一部分人对这类项目有了消费意愿,但苦于缺乏必要的技能而难于消费或难以持续消费。

经营者的技术支撑跟不上。目前大部分体育产业的投资者,只把注意力放在健身中心、设备器材、广告和宣传上,而关于器材的使用、健身教练的配备、运动处方的制定,则不去顾及。他们的经营体系仅是创造一个运动天地与环境吸引你来到俱乐部交了钱就万事大吉。但是现代人参与投资健康、健美的消费,有着明确的个人目标,一旦他们发现不能满足自身目标,就会选择放弃。这是一个制约我国体育消费无法持续发展的因素。

3.3 闲暇时间 传统经济学已经把闲暇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物品,认为闲暇商品的成本完全由放弃的劳动所产生的报酬构成。闲暇时间多少以及闲暇时间如何利用,既是一个反映国家和个人经济物质水平的指标,也是一个反映精神文化水平的指标,更是体育消费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即在满足了基本和必要的消费后,还有剩余),闲暇的增多,将趋向于导致某些服务消费支出的增多。作为参与或观赏型的服务消费,人们的闲暇越多,给人们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越多,居民体育消费的机会就愈多。从表3可以看到,我国居民闲暇时间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居民的体育消费。

3.4 消费空间 消费总是在一定的位置和范围中的消费。因此当我们了解消费活动时,总要了解消费获得发生在何处。没有消费空间,何谈消费?如果说运动技能和闲暇时间是体育消费的必要条件,那么场地器材就是体育消费的重要保证。在有钱、有闲、有消费愿望后,没有相应的场地器材,体育活动就无法进行。如一些对场地要求严格的项目篮球、足球、网球等,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人均体育场地已达1,我国离这个数字还有一段距离。

消费空间的分布位置,也影响着体育消费。如果体育场馆远离消费者的工作单位或是家庭住所,势必会增加消费者参与健身消费的时间成本和路途消耗成本。一旦投资成本超过了消费者的投资阈值,消费者就会放弃这种投资,限制了有效消费需求。

4 扩大有效需求的对策分析

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为提出扩大内需的对策奠定基础。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就是要通过以实现一定经济增长目标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最终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真研究扩大有效需求的对策,确立起治理有效需求不足的清晰思路和完备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化解体育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发展体育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把高端收入变为低端消费”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宏观调控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解决收入水平低、收入差距大这两个关键问题,需要通过市场导向,把高端收入人群的钱,转化为低收入人群的即期消费。

4.2 开发市场 要在识别潜在消费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引导、造势等手段,注重开发以下各相关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一是中老年的“银发健身市场”,如气功养身、康复咨询、运动处方等保健型、康复型体育健身娱乐产品。二是日益受到男女青壮年青睐的“青春美容健身娱乐市场”,如以减肥、健美、形体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参与型体育健身娱乐产品。三是满足现代都市居民回归大自然、趣味性、休闲性较强的娱乐性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四是为高收入阶层人士休闲、健身、娱乐、公关及商务活动提供服务的“多功能高档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如高尔夫、网球、保龄球俱乐部等等。将潜在消费者满足需要的愿望引向某种特定的体育产品,形成对该种体育产品的需求。

4.3 适应市场 要求业界内人士将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的差别进行细分,并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进而选择适应体育的目标顾客的体育项目,并制定适应目标顾客的价格水平,根据目标顾客的特性进行促销。

4.4 改变居民消费观念,正确引导人们的经济预期,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通过深化改革,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规避风险,鼓励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就能进一步扩大即期消费。体育消费基本不属于千元级消费,更不是万元级消费,关键要引导居民体育消费意愿。要在引导居民“花钱买健康”的基础上,确立一个新主题,倡导四个新观念:即以“体育,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倡导健身就是素质、健身就是品位、健身就是发展机会、健身就是生活质量的新观念,树立体育消费健康、快乐、时尚的新形象,激发居民体育消费。

4.5 改革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要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大幅度增加休闲娱乐类运动项目技能教学的比重,把简易高尔夫球、网球、软网、野外生存训练等娱乐休闲类项目引入教学体系,增加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参与体育消费所必需的技能储备。体育产业的投资者,也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学习,以便指导消费者实现消费目标。

4.6 制定和完善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政策法规 由于现时市场经济秩序或信用环境不佳,在消费欲望和消费欲望实现之间构造了一道屏障,因此各级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和市场管理法规时,必须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作为着力点,把制定服务标准、开展服务等级评定工作引入到体育娱乐休闲的卫生、安全保障、服务规程中去,同时,引入国外成熟的体育保险制度,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体育经营企业对消费者的保险责任。

标签:;  ;  ;  ;  ;  

有效需求不足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_有效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