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菜农为何毁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吐鲁番论文,菜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疆吐鲁番地区部分菜农因蔬菜“卖不动”而毁掉辛苦生产出来的蔬菜。为何如此?
菜农毁菜
2月17日正值元宵节,吐鲁番市亚尔乡吐外亚克村菜农邱玉国没心情过节,在蔬菜大棚里忙着起垄栽番茄苗。此前,他家种了4个大棚的秋延晚蔬菜,仅卖掉两棚,另外两棚蔬菜一部分打碎当绿肥,一部分当做垃圾扔在路边,任过往牛羊啃食。
在邱玉国的蔬菜大棚里,原本包扎好等待买家的一捆捆青笋已腐烂。邱玉国告诉笔者,自家种的生菜、油麦菜等叶菜今年没能卖出去。他掀开覆盖在垄上的塑料薄膜,从泥土里拽出一把一把被打碎的生菜叶子,心疼地说:“去年生菜收购价是每公斤2至3元,今年最高只有1元。我这批菜出棚时,5角钱都没人要。”
在邱玉国哥哥邱玉明家的大棚里,其家人肖贵荣用铁锹将一大片生菜铲掉、打碎,翻入土中,她说,为了不影响下一茬蔬菜种植,只有把菜全部挖掉。“辛苦了半天种出来的菜不仅卖不掉,还要花钱租机器把菜打碎当肥料。”肖桂荣说着,今年种的生菜一点儿都没卖出去,连投入的本钱都收不回来。
菜农刘祥华是这个村80多个大棚的总负责人,他种了3个大棚的蔬菜,只挖掉半个棚,算是少的。村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叶菜当垃圾倒了。大棚周围土地上,菜叶菜梗随处可见。
在这个吐鲁番市温室蔬菜科技示范基地,菜农因为“卖菜难”而毁菜的现象从2010年11月底就开始了。村民吴云鹏说,他家种了两个棚,其中半棚叶菜连一棵都没卖掉,只有大葱卖了点钱。
在亚尔乡亚尔呗西村,菜农徐小兵元宵夜把辛苦种的菜挖掉了。
产销“脱轨”
过去是菜商看了菜留下订金,菜农才摘菜。由于菜商购菜量大,现在大多由当地代办员替菜商到农户家选菜。代办员即蔬菜经纪人。
菜农梁明六认为,出现吐鲁番菜农毁菜现象是蔬菜产销衔接上出了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经营,蔬菜种植户大多“自种自卖”。另一方面,春节期间,经销商主要销售贮备蔬菜,同期菜农生产的蔬菜即使价格低也没销路。
2009年前,吐鲁番地区有8000多座大棚,现在猛增到41900座大棚。按照规划,从2009年起的5年内,当地将建造10万座标准大棚,其中今年上半年要建8000座。
乌鲁木齐最大的农贸批发市场“北园春蔬菜批发市场”批发商王晓惠认为,吐鲁番部分菜农销毁的多为鲜叶菜。但在当地,鲜叶菜市场需求其实很小,例如生菜、油麦菜主要是火锅店购入,市民家用需求量少。另外鲜叶菜难以存储,菜商不敢多进。
许多菜农反映,是因为“大棚太多了”导致卖菜难。但吐鲁番地区农业局党组书记陈建华认为,今年叶菜销售形势不好,除了市场上叶菜来源多以外,一些菜农自行其是,坚持种植技术含量不高的叶菜,使叶菜过多。
陈建华表示,根据吐鲁番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大棚除了种植蔬菜,更应发展反季节大棚葡萄、大棚哈密瓜等高附加值产品。
保护“两头”
新疆冬季漫长,蔬菜供应面临数量、种类、价格等难题。与菜农毁菜现象形成鲜明反差,尽管春节后乌鲁木齐等地的蔬菜价格有所回落,但蔬菜市场零售价仍高于上年同期。在吐鲁番市场,本地产生菜每公斤批发价2元,零售价3至4元。在乌鲁木齐农贸市场,每公斤生菜价格5元左右。
为了抑制菜价,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乌鲁木齐市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企业运行开展、社区出人出力的模式,先后建立170多家蔬菜直销店,要求直销店售价在一级批发价格基础上加价不超过30%。
乌鲁木齐蔬菜行业协会会长周波认为,要建立长效的蔬菜供应保障机制,有效调控菜价,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引导蔬菜大棚科学种植,实现蔬菜供应的时令互补,同时应推行区域型;产地批发型、城区供应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立稳固的直采、直供、直销渠道,保护菜农和消费者双方利益。
联系电话:0351-4282462
标签:蔬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