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我国农民收入稳步回升的势头--2003年农民收入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_农民论文

保持我国农民收入稳步回升的势头--2003年农民收入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_农民论文

我国农民增收保持稳步回升势头——2003年农民增收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增收论文,稳步论文,势头论文,形势分析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内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关系到农村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一件大事。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关注农民收入的增长。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31个省(区、市)的20089个农户的调查,2003年农民收入在经历了“非典”疫情冲击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后,仍然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回升势头。

一、2003年农民增收形势概述

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18.4元,比2002年增力144.3元,增长5.8%,扣除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的因素(1月—10月为101.1),实际增长4.68%。其中:家庭经营收入为1535.3元,增加50.3元,增长3.4%;工资性收入为906.5元,增力67.1元,增长8.0%;财产性收入为59.5元,增加8.6元,增长16.9%;转移性收入为117.1元,增加18.3元,增长18.5%。

在被调查的农户中,2003年有10481户增收,占总户数的52.2%,人均增加收入526元,有9142户收入减少,占总户数的45.5%,人均减少552元,有459户收入与2002年基本持平,占总户数的2.3%。另外,有7513户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平均水平,占总数的37.4%,有12569户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占总数的62.6%。

从农民收入结构看,近年来农民增收的非农化倾向十分明显,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1535.3元,比2002年增长3.4%,其增长幅度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34.9%。家庭经营收入虽然仍为农民收入的主体,但其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60%下降到2003年的58.6%。

在农户出售农产品收入中,由于近期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人均种植业收入为917.4元,比2002年增长6.4%,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37.8%,其中粮食收入为350.3元,增长7.9%;林业由于封山育林、环境保护等原因,人均收入为24.7元,比2002年减少7.8%;畜牧业虽然经历了“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但下半年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人均收入为215.7元,比2002年增长3.7%;渔业由于大宗水产品价格低迷,人均收入为29.8元,比2002年减少8.6%。

在其他家庭经营收入中,工业收入为人均68.8元,比2002年增长4.4%,其中农副产品加工收入比2002年增长25.1%。建筑业收入48.3元,比2002年增长6.4%,交通运输邮电业收入70.5元,比2002年增长3.2%,商业饮食服务业收入110.3元,由于“非典”等因素影响,比2002年下降了12.7%。

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民外出就业的大量增加,工资性收入继续强劲拉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906.5元,比2002年增加8.0%,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46.5%。其中人均职工工资收入为410.8元,比2002年增长3.3%,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为人均495.7元,比2002年增长12.2%,继续成为2003年农民增收的亮点。

在财产性收入中,风险投资开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渠道。农民人均利息收入为10.4元,比2002年下降12.3%,伴随着利息收入的下降,由股息、租金、红利等构成的风险性收入出现了较快增长,三者总额为29.2元,比2002年增长36.4%,三者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5.4%。

在转移性收入中,依靠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或带回的收入为人均27.2元,比2002年增长9.8%,通过亲友赠送中得到的收入为人均57.2元,比2002年增长7.9%,而农民从国家得到的收入开始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人均31.6元,比2002年增长50.1%,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7.3%,成为转移性收入增加的主要源泉。

二、粮食主产区的增收形势分析

从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农民收入情况看,2003年人均收入为2507.5元,虽然与2002年同比增长5.7%,但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0.9元,亦即低4.2%。从收入构成看,2003年主产区家庭经营收入为1468.7元,与2002年同比增长2.7%,但要低于平均水平4.3%,在家庭经营收入中,虽然种植业收入由于近期主要农产品涨价因素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其中粮食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但由于二、三产业的发展滞缓,依然成为制约主产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主产区工业收入低23.3%,商业饮食服务业收入低16.3%,交通运输邮电业收入低11.1%。

在工资性收入中,2003年主产区人均880.4元,与2002年同比增长7.9%,但要低于平均水平2.9%。其中职工工资收入为人均361.2元,与2002年同比增长3%,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1%。2003年外出劳务收入为人均519.2元,不仅与2002年同比增长11.6%,而且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7%,成为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在财产性收入中,2003年主产区人均为54元,虽然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与2002年同比增长29.1%,但增势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2%。

在转移性收入中,2003年主产区人均104.4元,与2002年同比增长22.5%,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8%。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主产区从国家得到的收入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为人均35.3元,不仅与2002年同比增长63.4%,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7%。但由于其所占收入份额太少,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整个主产区农民增收下滑的趋势,从总体上讲,主产区农民增收形势并不乐观。

三、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分析

从收入的地区差异看,2003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为3510.8元,与2002年同比增长2.9%,中部地区人均收入为2403.2元,与2002年同比增长4.4%,西部地区为1915.5元,与2002年同比增长7.6%。虽然总量上东部地区收入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在发展速度上,中西部地区要高于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2002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为1.92∶1.29∶1,2003年缩小至1.83∶1.25∶1。

从收入结构看,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更多地表现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之间的差距,在家庭经营收入方面的差距并不是很大。2003年东中西部的家庭经营收入分别为人均1697.6元、1540.4元和1213.8元,差距比例为1.40∶1.27∶1。而同期的工资性收入分别为人均1509.4元、715.9元和540.2元,差距比例为2.79∶1.33∶1;同期的财产性收入分别为97.9元、35.6元和36.6元,差距比例为2.67∶0.97∶1;同期的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57.8元、86.1元和96.2元,差距比例为1.64∶0.90∶1。

在家庭经营收入方面,2003年东部地区的农业收入为人均787.4元,要低于中部地区的1114.8元和西部地区的899.6元,但在工业、建筑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方面的收入为788.8元,要大大高于中部地区的357.2元和西部地区的249.9元。东部地区由于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并形成长期积累,使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弥补的。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在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方面已经超过中部地区。

四、不同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分析

按人均收入水平分析,2003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元的农户有2985户,占总数的14.9%,人均纯收入为293.4元;500元—2000元之间的农户有7282户,占总数的36.2%,人均纯收入为1285.6元;2000元—3500元之间的农户有4978户,占总数的24.8%,人均纯收入为2633.2元;3500元—5000元之间的农户有2347户,占总数的11.7%,人均纯收入为4126.5元;5000元以上的农户有2497户,占总数的12.4%,人均纯收入为8142.8元。

从收入分布看,2003年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农户比例相差不大,但收入差距十分悬殊。农户主要集中在500元—2000元组,而不是2000元—3500元的中间组,农户的低收入化倾向十分明显。从收入与人口的关系看,从最低收入组到最高收入组的农户人口分别为4.2人、4.3人、4.1人、3.9人和3.8人,呈逐步减少的趋势。

从收入来源看,2003年最高收入组的收入来源前三项依次为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52.7%;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39.1%;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4.9%。最低收入组的收入来源前三项依次为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42.8%;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32.0%;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16.6%。虽然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最大,但内部结构并不一致,最低收入组的家庭经营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农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为77.6%。而高收入组的家庭经营收入来源比较分散,列收入来源前三项的除了农业占35.2%以外,批发零售餐饮业占19.2%,工业收入占18.6%。如何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增收困难,拓展他们的收入来源和渠道,是缩小农户之间收入差距的关键。

五、影响2003年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拉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是外出就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主要来源。2003年农民外出就业收入在经历了“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后,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人均外出就业收入为495.7元,比2002年增加53.9元,增长12.2%,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37.4%。

二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形成,提升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在2003年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为人均1187.3元,比2002年增加57.5元,增长5.1%,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39.8%,出现多年来少有的现象。

三是政策扶持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政策因素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不仅表现为间接的推动作用,也表现为直接的收入拉动。2003年农民从国家得到的收入为人均31.6元,比2002年增长10.6元,增加50.1%,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7.3%。

四是近期农产品价格上涨,是拉动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最近一段时期,我国农产品价格结束了近几年连续徘徊走低的局面,开始出现较大幅度回升,棉花、大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得到实惠。即使在全国粮食较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农民从出售粮食获得的收入仍然比2002年增长7.9%,其增幅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17.5%。

五是税费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各种减负措施的落实,也成为农民增收的组成部分。2003年农民人均上缴各种税费总额为73.5元,比2002年的106.9元减少了33.4元,减少31.2%,税费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2.8%,其减少金额直接拉动农民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是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2003年上半年,由于受“非典”影响,造成农产品价格下降、流通受阻、农民外出就业困难、农村二、三产业低迷等,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在非典肆虐的第二季度农民收入出现了负增长。在受非典影响比较大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农民人均收入为110.3元,比2002年减少16.1%,其对农民增收的负效应为11.2%。

二是粮食生产继续下滑,产量减幅较大。由于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较大幅度减少,使全年粮食产量首次降至9000亿斤以下,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尤其是种植业收入的增长。

三是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对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削弱了农民增收的基础。

六、扩大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有关要求,从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一是要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以后,更好地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加强主产区的建设,抓好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主产区的粮食转化和加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二是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进程,强化对农民工的各种培训和服务,消除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大力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三是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不同地区和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尤其要解决中西部地区和低收入农户的增收问题,重点抓好粮食主产区、纯农户和低收入农户的增收。

四是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努力拓展农业外部增收渠道

五是要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政策增收力度。

(执笔人:朱平国)

标签:;  ;  ;  ;  ;  ;  ;  

保持我国农民收入稳步回升的势头--2003年农民收入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