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路径探讨-以阜平县村庄迁并为例论文

河北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路径探讨-以阜平县村庄迁并为例论文

河北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路径探讨
——以阜平县村庄迁并为例

王立源

【摘 要】 无论从新型城镇化还是乡村振兴的角度,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都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路径。河北省阜平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破解了资金、土地等瓶颈,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获得了大量宝贵经验,其做法值得借鉴。同时在工作中也面临新条件、新问题,在更广范围内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需要在整体规划、积极推进、完善布局、用活政策、健全沟通机制、精准安置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等七个方面加以支持和改进。

【关 键 词】 城镇化;村庄迁并;农村新型社区

新型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2017年河北省的城镇化率55%,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城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以城带乡发展模式的典型体现。通过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让农民享受与城市人无差别的日常生活。江苏、山东等先进省市已经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上走在了前列,河北省阜平县也开始了积极探索。为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太行山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之路。

一、村庄迁并是山区乡村振兴的关键

(一)承载乡村建设的支撑平台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了通过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乡村发展。村庄迁并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落实乡村发展的实践体现,通过居民点相对集中、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带动农村生产方式变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修复,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二)推动脱贫攻坚的有效手段

太行山区农民贫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收入少,二是居住环境差。村庄迁并与新型社区建设就是要通过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配套良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非农就业产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生存生活条件,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目的。

在质量管理上,建立“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重点把好采购、施工、验收三道关口,对工程质量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同时,实行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度,即工程竣工后将工程建设总资金的5%~10%作为质量保证金,一个汛期后对工程完好、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的措施方可支付质保金。

(三)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体现了三个集中,人口集中、产业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集中,既可以有效地利用农村建设资金,也可以有效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农村新型社区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让农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机会及基础设施等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从生存环境较差的居住地搬迁到较好的居住地,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口的居住环境。

(四)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河北在国家战略中承载着生态支撑区的重要责任,太行山区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该区域承担着绿化美化、涵养水源,尤其是为下游雄安新区提供洁净水质的任务。由于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过度放牧啃食植被,生活垃圾清运不及时,面源污染严重。居民点集中后有利于山区植被恢复,生产生活垃圾处理。

二、阜平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展及存在问题

(一)阜平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展

1.规划搬迁力度大。阜平县重点实施了“整合迁并”工程,目的是将生产生活条件差的村庄进行整合;统筹推进“四个建设”,即农村整体住房建设、公共服务可及性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内在机制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基于此,保障农村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为河北省贫困县易地扶贫搬迁树立样本标杆,提供有建设性的参考。阜平县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建立“1(县城)+6(中心镇)+43(农村中心社区)+37(基层村)+32(特色保留村)”的城乡发展格局。据统计,全县计划实施迁并整合的村庄共计1092个自然村,4.7万户;这其中又包括182个行政村,共计14.4万人。充分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摆脱资金困境,加快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已启动的13个乡镇132个行政村迁并整合项目进展顺利。

5.政策衔接存在不协调现象。村庄迁并和新型社区建设涉及多个领域,牵涉到多项政策,包括人口户籍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用地指标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扶贫政策、财政投入政策以及贫困县土地占补平衡政策等,其中难免有冲突和不协调的政策衔接问题。

2.1 垃圾产量 海岛垃圾除了常住居民产生的部分外,还包括外来游客旅游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从外伶仃岛和东澳岛生活垃圾各月份产量和旅游人数(图2)可以看出,旅游人数变化对海岛垃圾产量影响较大,生活垃圾产量和游客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夏秋季高、春冬季低。通过海岛常住人口和旅游人口数量以及各月份垃圾产量,计算得出外伶仃岛和东澳岛各月份人均生活垃圾产量分别为1.147和1.093 kg/d。2个海岛人均垃圾产量高于广东省大陆农村地区产量(0.310~0.820 kg/d)[4],也高于大陆农村地区平均值(0.521 kg/d)[5]。

(二)阜平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做法

1.部分村庄规划有失科学。尽管在全县层面实施了整体规划,但每个村庄迁并和新型社区建设,都是单独组织进行的。由于规划单位和等级不同,有一些新型社区在项目选址、空间布局、建筑方案和配套产业等方面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有些社区选址过于靠近河道,有些社区迁并村落只是在本行政村范围内,向小城镇和县城集中的程度不够,因此正在建设社区需要完善规划,敢于修正偏差,并不断创造出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的经验。

2.增减挂钩政策促进易地扶贫搬迁顺利推进。通过土地整治与村庄搬迁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扶贫开发,损毁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可整理开发为新增耕地或园地,验收合格后用以保证耕地占补平衡。河北省自2014年开始允许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节余指标。阜平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全县山地面积占87%,尚未利用地面积256万亩,其中25度以下供开发利用的土地52万亩,当地大量的土地后备资源为土地政策灵活运用,发挥效果提供充足的空间支持。以楼房村为例,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9户,贫困人口214人,整合搬迁8个自然村所需投资共计8500万元,当地通过实施增减挂钩节余建设用地109亩,以每亩60万元计算,可筹集资金6540万元[1],为当地村中迁并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3.村庄搬迁整合助推生态环境优化改善。通过搬迁整合、改造提升和就地城镇化三种方式,打造太行特色的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四美”乡村。针对迁出区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计划地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积极展开荒山植树造林、林草植被恢复和小流域水环境生态治理活动。从根源上遏止了植被锐减,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有效保护和优化了迁出区的生态环境。

(三)阜平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

1.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村庄迁并整合用地需求。根据河北省阜平县进行脱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的需求,在国土资源部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当地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发展空间做出统筹安排。2015年阜平县建设用地总规模为3.14万亩,新增建设用地规模4.87万亩。为了掌握贫困人口和同步搬迁人口的土地家底,对搬迁的贫困村、贫困户进行逐村、逐户调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订中事先对集中安置区和分散安置用地做出规划,保证足够的用地空间。同时注意协调土地整治规划与城乡建设一体化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旅游规划等相关规划关系,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需要,妥善安排村庄迁并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用地。

目前河北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还停留在县级的探索阶段,在全省层面还缺少统一规划指导。应由省住建厅牵头,协调相关厅局全面调研,制定全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一项整体谋划推动的全局性工作,应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脱贫攻坚、村庄综合整治、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统一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范畴,整合资金、科学谋划。在顾整体、顾大局的总方针下,科学合理地统筹协调,依法依规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防止因为政策冲突带来的阻力。

以优化镇村空间布局,缓解贫瘠土地人口压力为目标,依据当地村庄的规模、数量、分布,确定全县村庄迁并数量、方向和时间表。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又压迫生态环境的村庄,实施生态移民、整村搬迁;对自然外迁较多,留守人口不足三分之一的村庄因势利导,实施整村搬迁;对于不足二十户人家的自然村落,向行政村范围内的主村或大村搬迁。村庄搬迁与新型社区建设、特色镇建设相结合,形成就地集中人口的较大居民点,打造成产业聚集、生态宜居、文化品位鲜明的特色镇。

3.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大规模的村庄迁并和新型社区建设,无论如何利用政策资金,客观上存在着资金中断的重大风险。阜平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三个方面: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贫困县土地占补平衡资金。2020年要实现现有标准下全部脱贫,到时贫困县土地占补平衡政策能否持续执行,尚未可知。

4.就业配套尚不健全。农民离开原来的土地进入新型社区,一个最受争议的问题就是就业配套,从目前实际运行情况看,所有的新型社区建设都配套规划了相关产业,目的就是解决进区农民的就业和生活来源问题,但是,由于各个村庄产业基础相差甚远,个别新型社区所配套的产业难以满足就业需要。

《徐州民间文化集·风土人情》[9]书中提到徐州于1992年在段庄一小,建立了全国首批“少儿京剧团”。这个京剧团一直延续到现在,“少儿京剧团”也成为了段庄一小独有的特色。所以在人们一再否认京剧受众太少的时候,应存有一些质疑,喜欢京剧的人肯定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京剧艺术所具备的群众基础仍相对广泛。

2.搬迁项目工程进展快。2016年开始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到2018年第一、二批28个项目点中,交付使用1个楼房安置点,正在装修20个安置点,主体建设4个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3个安置点,计划2018年底全部将钥匙交到搬迁户手中。近期,为完成规划确定的19488户的搬迁任务,新启动了东西二庄、马兰、店房三个项目安置点,已经开工年底完成。余下的15个集中安置项目全部完成规划选址,正在进行住房设计,预计2019年底前交付使用。

在上述过程中,过硫酸铵作为水性引发剂必须要在50°C以上才能被分解生成自由基,进而使体系发生聚合反应.若要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引发聚合,一般使用FeCl2作为助剂.FeCl2的作用是提供二价铁离子使其与过硫酸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4·自由基:

三、应对策略

(一)鼓励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2.部分群众搬迁意愿不高。一项符合发展规律的事业,一旦不被群众理解,也会出现各种阻力。绝大部分群众支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同意搬迁,也有部分群众以搬迁后住房空间小、生活不方便、后续就业不明朗、拆迁补偿少等为由拒绝搬迁,导致个别村庄迁并遇到很大阻力。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政府宣传解释不够、利益补偿存在缺失、群众参与度不高、集体决策方式欠缺,鉴于此,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同时,依靠群众参与、集体决策的方式,更有利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3.配套措施完备。为自愿搬迁至农村新型社区和镇区的搬迁户提供人均使用面积25平方米的住房;首先,实施补贴计划,即针对每户于每平方米发放20元的冬季取暖费,一个月对其补贴发放1.5元的物业费,期限为10年。其次,每户每人补贴发放安置家用费为0.8万元,60周岁以上参加过新农保的农民给予养老保险的相关补贴,50~59周岁的相关农民视同60岁以上待遇。最后,在农村新型社区中还配套建设教育、医疗、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如基础小学、学前幼儿园、社区卫生室等。同时,以“增减挂钩”政策作为支撑,有效解决了“贫困户搬不起”的问题。通过统筹整合其它政策性资金,制定了就业、养老、教育、医疗和产业扶持等后续的保障措施,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目标。

(二)积极推进村庄迁并

2)桥吊远程监控系统的完成,使得桥吊的整个运行过程都在掌控之中,实现过程监管,为生产设备实现全系统、全效率的管理奠定了基础,既提高了设备的综合效率,又降低了设备寿命周期的费用。

4.1 水肥管理:苦瓜生长期长,结果多,对肥水的需求高。定植后结合灌水,每隔15~20天追一次三元复合肥,每亩10千克。开花结果期7~10天喷施1次0.2%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

(三)合理规划社区布局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居民点大的调整,居民点布局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能随意。首先当地政府应该对农村人口迁移流动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村庄迁并、人口迁移规模,防止出现刚建成几年的社区成为未来的空心村。其次应科学选址,选择地域较为开阔、交通条件好、地质灾害少、生态环境优美、生产生活方便地方建设,不能因为拆迁困难而将就选址。第三社区内部规划合理,配套教育、医疗、养老、办事大厅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筑、街道、公园、雕塑设计应有文化内涵,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第四房屋设计应考虑到农民生活需要、老年人生活需要、残疾人生活需要,让搬迁户住的舒心、安心。

(四)用足用活现有扶贫政策

政府相关部门结合村庄迁并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政策和法规。贫困县土地指标可以在全省流转,是国家给贫困地区的特殊福利,贫困县应抓住机会,充分挖掘易地扶贫搬迁与增减挂钩政策相衔接的政策潜力,完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积累,用好用活这一政策,确保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顺利推进,贫困户顺利脱贫。同时制定整体资金筹集和使用计划,在列入财政计划的基础上,采取稳妥可行的办法支持各种政策性资金参与建设,个别配套项目可尝试吸纳公益性社会资金参与建设,避免整个建设项目拖沓延期。

(五)完善对话沟通机制

矛盾多来源于沟通不畅,村庄迁并应增加沟通联络方式,聆听村民真实心声,解决村民实际需求。可以通过深入走访、民意听证、三方调查等多种渠道,明晰村民关于搬迁的真实想法和要求,尤其是不愿搬迁的具体原因,聆听村民关于村庄房屋建设构造是否满意,聆听村民关于房屋建造地址的想法,聆听村民关于如何更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意见。

(六)准确定位安置形式

基于便于搬迁村民生产生活,促进城乡融合,以经济效益及就业机会为主要目标规划安置地址,实现将贫困村民搬迁到安置区,从而改善安置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增加搬迁村民的就业机会。重点寻求贫困家庭完全脱离贫困、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式及重新构造新型生产生活形式。

(七)以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地方政府应基于持续发展角度,有序构造并建成以产业为扶贫导向的社会联动体系,有序改进和完善安置区产业结构,以产业进步带动村庄搬迁合并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确保公共服务的基础性供给,结合村民实际技术水平进行匹配式就业指导,保证搬迁合并村民就业率,提高其不依赖传统农业生产的生产生活水平。同时加快推动山区人口向大中城市和县城、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转移。

参考文献

[1] 郑子敬.土地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阜平样本[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29(08):15-18.

Probe into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New Rural Community in Hebei Province——Taking Fuping County as an Example

WANG Li-yuan

Abstract: No matter from the Angle of new type or the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develop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a important path to improve farmers'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fuping county,cracked in the process of anti-poverty crucial bottleneck such as funds,land,etc.,promote the building of new rural community,has obtained the experience worthy of learning,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facing new conditions and new problems,and in a wider range of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need overall planning,actively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layout,the use of policy,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precision resettlement way,and promote the farmers'income in seven aspects,such as support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 Urbanization;Village relocation;New rural communities

【作者简介】 王立源,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口城镇化。

(责任编辑:耿惠斌)

标签:;  ;  ;  ;  

河北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路径探讨-以阜平县村庄迁并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