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邑潍水学校 261300
摘 要: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凝聚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我们把经典国学渗透到常规语文学习中,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及个人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要想学好经典国学,就要用正确的方法,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思维特点、不同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特征,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了解意义,明确方法,学好国学,让国学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关键词:国学 语文 意义 方法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一、我们把经典国学渗透到常规语文学习中,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二者的相辅相成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及个人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
1.诵读经典国学过程中记忆力会明显增强。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诵读,强调的是“口诵心惟”,同时要包含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正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学习力的强力影响正是建立在对记忆力的拓展和优化基础上的,具有开发右脑的作用,具有开智的意义。
2.诵读经典国学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让孩子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韵味而感染,陶冶情操,丰富语汇,在作文中可以引经据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3.诵读经典国学能够陶冶情操,端正品行。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论语》等,趁学生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潜移默化其气质。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必可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4.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然而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
5.诵读有助于审美教育与人文思想教育,拓展思想深度。经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常规语文的核心也是将语文联系生活对人进行思想教育。其每一篇文章都往往蕴含着一个人文的思想,让我们理解课文思想更有广度与深度。
二、要想学好经典国学,就要用正确的方法,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思维特点、不同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特征,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往往是那些最具个性的方法才是最棒、最好的学习方法。
1.化整为零,积小流成江海。有些文章较长,同学们背诵时不妨化整为零,再各个击破。这样段段背、段段清,做到步步为营,最后再化零为整,“组装”成篇。如背诵《三字经》,开始“化整为零”,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每天背四句,一天就可以背二十四句,再利用每周三午读的时间复习前三天所背诵的内容。再花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组装”成篇了。
2.身教感染,与学生共诵读,共成长。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学生对古诗文感兴趣,那么首先教师就要丰厚自己的诗文底蕴,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平常要多读多诵经典的古诗文,正所谓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教师如果能随口背诵许多诗文,就容易感染学生,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对古诗文感兴趣。
3.以写助读,感官兼用。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每位学生都印发有读书月卡、经典诵读记录本,每班还有一张经典诵读记录表。诵读时一边读一边写,读读写写,这样就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这种方法还能为准确默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朱熹所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实施快乐学习法,游戏诵读,寓教于乐。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古诗文诵读有机地寓于游戏之中,就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著名作词人李谷一把经典古诗文编写成旋律优雅的歌曲,还融入了舞蹈,孩子们边唱边跳,这样既能消除学习的疲劳,又能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
5.按图索“意”,读图背文。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论文作者:马晓晖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9月总第27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1
标签:国学论文; 经典论文; 语言论文; 学生论文; 文化论文; 语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9月总第27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