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的股权结构改革_所有制论文

论现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的股权结构改革_所有制论文

论现阶段市场取向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现阶段论文,取向论文,结构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20多年来经济改革的基本趋向是市场化。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已有的改革实践表明,市场取向改革的明显成效是所有制结构的市场化,也就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现在继续推进市场取向改革的基本方向仍然是推进所有制结构的改革。

一、深化对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江泽民在5.31讲话中提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在体制上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根本的还是所有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这就是江泽民同志所总结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实行这个基本经济制度,逐步消除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羁绊,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对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认识,我国已经经历了从“并存”到“共同发展”的深化。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在十五大以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被认定为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意味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由制度外转入制度内。现在已经形成了三大充满活力的经济,即私人经济、外资经济和上市公司经济。现在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竞争力的差别基本上可用这三大经济所占的比重来说明。

在改革初期,人们对社会主义成分与非社会主义成分共同发展的结构认识基本上还限于企业的外部,即在公有制企业外部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改革实践中,公有制企业通过吸收私人股权建立各种类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于是在同一企业内部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实践证明这种包含私人产权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现实中存在的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混合所有制企业就体现社会主义成分和非社会主义成分在同一企业内部共同发展。

在我国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取得明显进展的今天,江泽民同志再次提出要深化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认识,其背景在于,所有制结构的改革还没有到位,目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羁绊仍然是所有制结构。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就需要进一步推进所有制结构的市场化。归结起来,现阶段深化对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深化。现在,发展私人经济已经不是数量问题,而是企业规模和质量问题。目前私人企业质量不高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小,大企业(集团)不多;二是私人企业不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私人企业不多;三是私人企业集中的领域的产业等级低。因此扩大私人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所处的产业等级,应该是现阶段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主题。现有的私人企业虽然有私人产权方面的优势,但其整体竞争力不强。首先是其产权结构。许多私人企业的制度性弊端是单一私人产权。这种产权结构,既不能达到规模经济,也不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因此私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提出重建企业产权结构的要求:通过吸收其它产权主体的股权进入而建立多元股权的产权结构。其次是治理结构上的家族制。家族制在私营企业创业时期因其家族的纽带而具有凝聚力。当私营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这种家企不分的治理结构就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因此这类私人企业需要重建治理结构,克服家企不分,选择职业经理人进入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深化对所有制结构的认识,需要明确私人企业与私人经济的区别。虽然单一资本所有者的私营企业在我国目前许多地区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并非发展个体私人企业一条路径。私人经济首先是私人资本。私人资本可以被用于办私营企业,也可以进入现有的公有企业取得股权,也可以进入资本市场购买股票。这样,私人经济发展有了多种载体。

其次是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已有的市场化改革解决了公有制企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深化的内容是其产权制度特别是其股权结构的改革。面对加入WTO后的竞争态势,国有企业的改革走向有两个方面:一是向私人企业的改制;二是没有转为私人企业的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其基本思路是在企业内部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结构。含有私人产权的多元股权结构的产权结构是最有竞争力的。对还需要继续保留的国有企业来说,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基本途径是在企业中引入私人产权,并在此基础上重建治理结构。作此假定的基本出发点是:现有的国有企业并不都是像有人所说的废铜烂铁。许多先进的生产要素如较为先进的设备、人力资本还是集中在国有企业,问题是现行的产权制度束缚了其竞争力。因此对国有企业的态度不是放弃,不是任其关门破产,而是通过新的产权制度安排,来解放其竞争力。现阶段三大活力经济的存在,同时也指出了国有企业吸收私人产权的方向。

第一,国有企业吸收私人股权。这同时是发展私人经济的重要方面。发展私人经济不限于私人企业。私人经济即私人投资,包括:个体经营,私营企业,私人入股,持有上市公司股票,在各类混合所有制中的私人股权。明确这些私人经济的形式,实际上是要解决发展私人经济的多种渠道问题。正像人们在持有个人财产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在国库券、储蓄单、保险单、企业债券和股票之间进行选择一样,发展私人经济也要提供各种顺畅的投资渠道,以便私人投资者的选择。从发展趋势看,尽管目前发展私人企业仍有较大空间,除此以外的私人投资渠道可能空间更大,其意义在于对于私人投资者来说无需在经营上耗费精力,也可避免经营风险,这些私人投资进入国有企业,不仅可以使之获得更多的扩大资本规模的渠道,也可以使之因包含私人产权而得以改制。

第二,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相互融合。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在产权结构上相互融合的途径包括国有企业吸收私营企业股权,私营企业吸收国有企业股权。在相互参股的过程中,没有必要都追求国有控股。这里特别要重视私营企业通过收购、承包、租赁、参股、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重建的意义。首先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由竞争转向合作,可降低彼此间的竞争费用,其次私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能够较少摩擦地实现国有企业的改制,摆脱困境,起死回生,便于建立高效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再次能使私营企业迅速地扩大规模。

第三,国有企业与外资的合资和合作。面对加入WTO以后的国际竞争,应对加入WTO之策不只是竞争,还要主动进入全球化的分工和合作体系,在合作中求生存和发展。当然这种合作还是要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要有独到的在特定领域的竞争优势,这是合作的基础。可以料想,今后的企业结构调整和整合,各类公有资本与各类非公有资本之间的相互参股,企业之间的收购和兼并,企业内控股者的变化将是市场上的一种常态。虽然在这些过程中难以避免秩序的混乱,但从整体上说是企业结构的整合,有利于形成高效率的企业结构。

最后是对公有制为主体认识的深化。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应该作为主体而存在。但对公有制为主体含义的认识则是与时俱进的。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认相适应,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也有了科学的界定。公有制为主体含义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相关。过去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因此公有制为主体被界定在公有制企业的数量上。改革的实践突破了这个界定。公有制经济不是指公有制企业,而是指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多种形式,特别是包含了私人产权的各种类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可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因此公有制为主体不再体现在公有制企业数量上,而体现在公有资本的数量上。只要公有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优势,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从整个国民经济考虑,公有制为主体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公有制为主体就体现在公有资本在股权结构中的支配力或控股地位。

上述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的科学界定为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很大的改革空间,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改革。

首先,既然公有制为主体界定为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那么在不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国有经济就没有占支配地位的要求,于是就出现国有经济在非国民经济命脉部门中退出低效益企业、长线产业的战略性调整。退出来国有资本进入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可以加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部门的控制力。

其次,既然公有制为主体体现在企业股权结构中的控股地位和控制力,那么在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国民经济命脉部门中也不一定要国有全资,除了极少数部门必须由国有独资以外,大部分可以采取股份制形式,在保持国有资本控股的前提下让出一部分股权给非国有资本。其结果不但没有削弱国有经济,反过来还大大增强国有经济在这个领域的控制力。

第三,既然公有制为主体是资本概念而不是企业概念,公有制企业的减少,比重下降不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就加快了国有企业通过出售拍卖的途径实现的非国有化进程。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国有企业数量会减少,国有资产的比重会下降,但是在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资产实际上可能支配其它所有者的资产,由国有资产支配的资产可能会大大增加。

第四,公有制为主体被定义在资本概念上后,公有制为主体就是动态的。资本是可以流动的。国有资本可以根据需要(或者是为了效益,或者是为了控制)进行流动,或者在某个企业放弃控股,或者占据某个企业的控股地位。在这种流动中既保持公有制为主体,又可以保证国有资本的优质高效。在非国有资本积极进入的竞争过度的行业,国家可以主动地拍卖和出售国有企业(包括效益较好的企业),让非国有的资本进入这些企业。这个过程对企业来说是其资本的置换,对国有资本来说是资本由存量变为流量,由实物形式变为货币形式,是国有资本的物质承担者的改变,由此可能产生国有资本由低效益占用向高效益占用的转变的效应,国家也可以将置换出来的资本再投入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这也是对公有制为主体的具体体现。

最后要指出,公有制为主体是从国民经济总体而言的,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可以有差别。进一步说,只要在总体上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出现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现象,不会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提升私营企业竞争力

面对全球化经济格局,我国应该以更加开放的经济进入全球化经济,以更高的竞争力迎接全球化的竞争。提升竞争力涉及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水准和企业竞争力。其中核心是企业竞争力。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压力,我国企业结构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问题就逐步显露出来了。下面以江苏为例从企业结构的几种分类来分析目前企业结构的低竞争力。

从所有制结构分析。江苏过去的优势是集体经济比重大,相比国有经济比重大的地区有优势,但其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太小。缺少足够数量足够规模的私人经济,整个经济就缺少活力。从企业规模结构分析,江苏过去是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这种企业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双轨体制时具有竞争优势,有船小好调头之说。现在全面转向市场经济,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这种企业规模结构就成为竞争劣势。特别要指出的是,应对全球化,不仅是要形成几个达到足够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还要求江苏总体企业的规模得到扩大。

从企业要素结构分析,资本、技术、劳动、企业家都是投入企业的要素。在现代经济中除了劳动要素以外,其它要素都要在企业股权结构中反映出来,以足够地动员各种要素有效地投入发展过程。问题是目前企业股权结构所体现的要素结构,基本上只是资本股权,其它要素股权比重太小。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其它要素所占股权过小,意味着技术、企业家等先进生产要素对增长所起的作用太小。

归结以上三方面结构分析,加入WTO以后江苏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突出问题是:私有经济比重小,大企业少,资本以外要素的作用弱。

实践已经证明,现阶段充满活力的经济是三大经济:私人经济,外资经济和上市公司经济。这些经济之所以充满活力原因是其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私人产权。区域经济比较的结果也表明,20世纪80-90年代区域经济差距主要用发展乡镇企业的差距来说明,进入21世纪以后区域经济的差距就应该用这三种经济所占的比重差别来说明。广东、浙江和上海等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前列,原因就是广东的外资经济比重高,浙江私人经济比重高,上海的上市公司比重高。江苏要在新的形势下,创造新的竞争力,必须以此为参照系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

江苏在现阶段发展私人经济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应该有江苏的特色和水准,不能完全照搬照套其它地区的发展路子,因为发展的起点和发展的环境与过去不同,特别是江苏毕竟是在已有的苏南模式基础上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发展私人经济、外资经济和上市公司经济为目标,发展的路径则要突出将发展私人经济与公有企业的改革有机结合,突出做大做强企业,创造企业结构竞争力。其具体路径包括:私人企业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或吸收公有股权来扩大规模;国有企业可通过吸收私人资本,或直接改制为私人企业。这样,既能迅速扩大规模,又是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也就是重建企业的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西方国家掀起了重建企业的浪潮。企业重建概念的提出者迈克尔·哈默指出:进行企业重建的目标是为了具有全球性的竞争能力。(注:迈克尔·哈默:《企业重整--一场流程的革命》)就是说,重建企业的意义主要在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重建的内容很多,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要求。我国在加入WTO以后,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现实地提出了重建企业的任务,其目标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现在不仅国有企业要重建,私营企业也要重建。最为突出的是重建产权结构、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

在发展私人经济问题上一直有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之争。在改革开放20多年以后的今天,江苏人来谈温州模式,基本的态度是学习温州人的敢为天下先的观念,学习温州地区各级政府的亲商、亲私的理念和政策,但不意味着照搬照抄温州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研究发展江苏的私人经济应该有新的起点,新的高度。

江苏发展私人经济固然还有大幅度增加私人企业数量问题,即私人企业数量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主要还是提高其质量问题。据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截止2001年三季度末,全省私营企业已有21.2万户,注册资本总额达1274.8亿元,平均每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60.13万元,低于全国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68万元的水平。到2001年上半年,全省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已经有2082家,其中千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657家。就是说,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还不到。

归结起来,目前江苏私人企业质量不高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私人企业规模小,大企业(集团)不多;二是私人企业不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私人企业不多;三是私人企业集中的领域的产业等级低。因此扩大私人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所处的产业等级,应该是提升私人企业竞争力的主题。增加企业数量可以在政策放开的条件下由市场来解决。政府需要着力做的是,提供有效的政策环境和引导措施,推动私人企业向“大、强、高”的方向发展。

首先是扩大私人企业规模。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都已证明,企业单靠自身的力量和努力,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做大做强。小企业自身长不大,不仅是因为长大所需的时间长,还因为小企业总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难以长大。目前私人企业扩大规模遇到的最大障碍是金融。研究浙江经验可以发现,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地下钱庄”所提供的民间贷款。而江苏没有这种“钱庄”,银行又不愿或不敢给私营企业贷款,势必使企业只能依靠内源融资,靠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这种融资结构成为其规模扩大的障碍。因此,在金融制度上解决好企业的外源融资,提高外源融资在融资结构中的比重是做大私人企业的制度保证。私人企业的外源融资涉及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个方面。

就对私人企业的银行贷款通道来说,根据WTO的无歧视规则和国民待遇规则,私营企业在取得银行贷款方面应该具有同国有企业的平等待遇。考虑到相当部分私营企业处于初创时期,信用能力低,商业银行恐贷的现实,政府应该提供积极的鼓励和引导措施。

就股权融资来说,在一些人看来私营企业是从个体户发展起来的,省统计局数据表明江苏只有10%的私营企业是从个体户发展起来的。这意味着相当多的私营企业或者是直接建立的,或者是由原来的公有制企业改制而成的。钱德勒说,企业变大往往是通过合并方式,而不是由于内部成长变大的。按此思路,扩大规模的基本路径是资本集中,形成多元股权结合的企业制度。具体途径包括:(1)组建私人企业集团,政府对由私人企业为主组建的集团要同对由国有企业为主组建的企业集团一视同仁,采取相同的扶持政策。(2)私人企业吸收公众投资,包括吸收其它投资者的企业股权和私人企业上市。(3)鼓励私人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其中包括国有企业直接改制为私人企业,私人企业控股国有企业、控股原来由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这种途径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方面使相当部分国有企业由死变活,资产质量得到优化,另一方面私人企业的规模可以得到迅速扩大。而且这也是私人企业做大做强的捷径。国有企业本来有技术、设备和人力的优势,没有体制的优势,具有体制优势的私人企业控股国有企业,便使企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是提高私人企业所处产业的等级。波特分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企业所属的产业结构,原因是不同产业的竞争存在差异。产业等级越低,越是容易进入,竞争越是激烈,竞争费用越高。根据统计局数据,目前,江苏有80%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和40%以上的私营企业集中在以商、饮、服、修为主的传统第三产业上,2000年上半年,全省从事批零贸易、运输、仓储业和服务业的私营企业共有8.36万户,占全省私营企业数量的42.4%。全省有私营个体商业零售网点近100万个,占全省社会商业零售服务网点的80%以上。在江苏省私营企业中,50%以上为工业制造业,这些私营企业遍布了所有工业大类,但产业结构仍以纺织、冶金、机械等传统行业为主,配套和组装加工的企业较多。2000年,私营工业在纺织、机械、化工、服装等九大行业的产值占全部私营工业的三分之二,其中纺织业和普通机械制造分别占11.3%和10.1%。可见私人企业进入的行业,江苏基本上与全国一样,主要在一般制造业、餐饮、零售、生活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固然需要,但不属于重要行业,一方面其进入壁垒低,市场拥挤,另一方面产业等级低,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现在要做强私人企业,也就是寻求产业生长点,推动私人企业所处的产业升级。

在我国现阶段,私人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遇到两个方面的歧视:一是国有经济进入的,私人企业不一定都能进入;二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根据政府的承诺,外资的市场准入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放开,相比之下外资被允许进入的领域相当多的国内私人企业还不能进入。从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和私人企业的发展潜力来看,这两个方面的政策壁垒都要打破。只要是不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只要是法律允许的范围,在市场准入上,不应该再有所有制的歧视。根据WTO规则私人企业被准入过去限制进入的市场,包括过去由国有制经济垄断的领域,如大型零售业、外贸、金融、保险、通讯业等等。适应这一趋势,江苏可以明确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和市场都准许国内私人企业进入。这样,私人企业可以在以下领域迅速取得突破:一是进入高科技领域,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根据硅谷的经验,民营科技型小企业在孵化高新技术方面最为有效:对创业者的激励能力,小企业更强;创新失败的风险约束,小企业更强。二是进入国际经贸领域,赋予更多的私人企业获得进出口权和走出去的权利,鼓励和支持其与外商合资合作。三是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私人企业涉足房地产、信息咨询、科技开发、中介服务、文化教育等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

再其次是在企业制度上增强私人企业竞争力。其基本路径是企业重建。在10多年以前就开始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企业重建,缘起于蓬勃兴起的全球化和新经济。我国私营企业重建的内容涉及产权结构、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和企业信用等方面的重建。现有的私人企业虽然有私人产权方面的优势,但其整体竞争力不强。

首先是其产权结构。许多私人企业的制度性弊端是单一私人产权。这种产权结构,既不能达到规模经济,也不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因此重建企业产权结构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吸收其它产权主体的股权进入而建立多元股权的产权结构。

其次是治理结构上的家族制。家族制在私营企业创业时期因其家族的纽带而具有凝聚力。当私营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这种家企不分的治理结构就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阻力。因此重建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家企不分,选择职业经理人进入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第三是企业文化落后。私营企业在初创阶段不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由此导致的企业形象不佳削弱了其竞争力。现在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说明因素。重建企业文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提高企业文化素质、法制观念、工商管理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企业信用等等。归结起来,私人企业重建的根本性问题是有效解决高素质人才进入私人企业。在现阶段发展私人企业的资本原始积累,与其说是资本的积累,不如说是人力资本的积累。政府应该为高素质人才进入私人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许多地区的实践证明,政府官员离开政府岗位进入私人企业对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作用非常显著。

在短期内做大做强私人企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根据现代集群理论,建立私人企业开发区和产业区。从总体上说私营企业总是小企业,要它们一下子变成大企业不现实。可行的途径是让它们聚集在一起,借助集聚效应形成私人企业的合力。这就是集群理论所说的:生产经营相同或相关产品的企业聚集在同一地区和区域。企业聚集必然带来信息的聚集、市场的聚集、交易成本的降低,企业聚集引起的激烈的竞争对企业提升竞争力是强有力的推动。而且在形成私营企业集群后,政府扶持和支持私营企业发展的措施(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等)也能集中实施。私人企业集群可以通过政府建立私人企业开发区来形成,也可以让私人企业自己来建集群或开发区。江阴由申达集团举办开发区所取得的成功就足以证明这点。这就是波特针对集群所讲的:政府对集群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制定产业政策,负责基础设施、人员培训和教育,以刺激集群的发展。不过,“政府对集群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私营部门必须起带头作用,公私合作非常重要。”(注:波特:现代竞争分析。)

江苏给发展私人企业提供的环境不只是一般的环境,应该提供其做大做强做高的环境;不仅是要解决本地人举办私人企业的积极性,还要解决外地私人企业进入,及外地人进入本地创业的环境。

发展私人企业不能忽视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的相互融合。过去国有企业改革曾经提出嫁接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的改革思路。这种改革解决了企业经营的灵活性。现在提出国有企业与私人产权制度的结合,反映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在产权结构上相互融合的途径包括国有企业吸收私营企业股权,私营企业吸收国有企业股权。在相互参股的过程中,没有必要都追求国有控股。这里特别要重视私营企业通过收购、承包、租赁、参股、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重建的意义。首先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由竞争转向合作,可降低彼此间的竞争费用;其次私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能够较少摩擦地实现国有企业的改制,摆脱困境,起死回生,便于建立高效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再次能使私营企业迅速地扩大规模。

三、要素股权化

发展私营经济不只是发展私人投资,还需要根据要素私人所有的现实,依据要素所有权在企业中确定股权,即要素股权化。这种私营经济无论是在私营企业还是在国有企业都应该推进。由此使以资本投入为实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构发展到要素投入为实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构。

现在我国许多企业,无论是公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基本上还是资本金的股权结构。在现代经济中,私人产权不仅仅是投入资本金之类的物质资产,还应包括投入知识、技术和企业家要素之类的无形资产。现在大家都在谈产权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应该说这是进步,没有明晰的产权不可能有效率。问题是大家所重视的产权基本上还只是物质产权,而不是知识产权。这基本上反映旧经济时代的特征,或者说反映投资拉动型经济时代的特征。

现在以发达国家为领头,经济增长正在进入新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以知识经济为特征。虽然我国还不能说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但知识和技术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或者说投资拉动型增长正在让位于知识和技术拉动型增长。与此相应,单一的资本股权结构必须改变,形成包含各种要素特别是含有知识、技术在内的股权结构。

在要素股权化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提高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在产权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新经济理论先导的新增长理论将资本区分为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新增长理论所阐述的内生性技术进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外溢作用。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说明因素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企业家要素也可归结为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实践已经证明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的增值速度更快,增值能力更强。资本增值与其说是资本的自行增值,不如说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作用结果。因此现在所讲的资本积累更多的要突出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现代经济理论特别强调激励。在知识、技术、企业家等要素的所有权属于私人的情况下,激励理论所要解决的是,不仅要刺激劳动要素所有者的劳动投入,还要刺激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所有者的各种要素的投入。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体制上鼓励各个要素的所有者自觉地将要素投入生产力发展过程。目前的激励措施大致有以下两个:

一是要素市场化。知识、技术成果和企业家分别进入各自的要素市场出售,由此实现各自的价值。在广义的价格理论中,人们把利息率、工资、和地租分别看作是使用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这些价格分别在各自的要素市场上形成。这对于有效地配置和使用生产要素起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二是要素资本化,也就是股权化。私人所有的要素投入企业后应该在股权结构中到体现,从而在股权结构中包含技术股、经营者股权。为了便于股权分割,这些要素股权需要还原为资本股权。这种含有要素股权的结构可以为技术进步和企业家进入治理结构提供产权制度的保障。

分配是所有权的实现。按要素投入取得报酬的分配原则已经得到确认。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假定新创造价值为V+M,要素报酬是在V中实现,还是在M中实现?如果只是在V中实现,这些要素所有者所得到的只是劳动报酬,而没有分享剩余,没有成为所有者的一份子。根据现代制度理论这些要素所有者也会偷懒。因此足有成效的激励,应该是这些要素参与M的分配,其前提是要素股权化。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马克思那里得到证明。马克思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劳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注:《资本论》第一卷第369页。)既然管理作为资本职能,管理投入就应该参与资本收入(利润)的分配,而不是仅仅得到劳动收入。

在实践中,要素市场化和要素股权化可以结合起来。知识、技术和管理在股权化时应该还原为多大的资本份额,应该由要素市场上供求状况决定的要素价格来决定。我们可以预计到,根据各种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知识、技术和管理是先进生产要素,也是稀缺的要素。这些要素在股权化可能还原为较大的份额。这是市场规律所然。这些要素的所有者成为财富创造的中心,分配(收入和财产)向这部分要素所有者倾斜是非常自然的。

以上关于要素股权化的假设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在现代经济中,投入企业的资本、技术、企业家等要素实际上都会作为企业股权结构的组成部分参与分配。因此,企业就是各种要素的集合,企业中的收入分配是根据企业中投入要素的比例及相应的作用安排的。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说的:“在企业中,每种要素都是由某个人拥有的。企业只是一个合同集,而这些合同不过是规定投入品的联合方式以创造产出以及从产出中获得的收入在投入品间的分配方式。”(注:尤金·法马:《代理问题和企业理论》,载《企业的经济性质》第387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从这种合同关系中,各种要素的收入均是要素所有权收入。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明确认为,在已有市场化改革基础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特别是推进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不能仅仅限于物质资本方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还必须通过推进要素股权化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从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知识产权制度保证。

标签:;  ;  ;  ;  ;  ;  ;  ;  ;  ;  ;  

论现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的股权结构改革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