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资助感恩教育的落实论文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资助感恩教育的落实论文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资助感恩教育的落实

王慧华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南宁 530008)

摘 要 :教育扶贫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在开展教育扶贫的同时更是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恩之心,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贫困学生三观的正确性,因此本文就在精准扶贫视域下对当前高校贫困资助感恩教育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以下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 :精准扶贫;贫困资助;感恩教育;现状;原因;策略

随着资助活动的开展,感恩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许多高校的感恩教育都是缺失,导致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不全面,感恩意识不强烈,所以改善当前高校的感恩教育现状,提高学生的感恩之心也是高校在开展贫困资助活动时的重要内容。

4)受冻果树萌芽后,注意选留培养根部萌蘖,对受冻坏死的植株可利用基部抽生的萌蘖待其木质化后采用劈接法培养新的主干。

1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资助感恩教育的现状

1.1 感恩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当前我国高校关于感恩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导致在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资助感恩教育不足,受资助学生的感恩之心不足,进而影响贫困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首先,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资助感恩教育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分别是感恩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教育方法缺乏长效性、教育对象不够具体。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缺乏完善的教育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缺乏感恩教育的内容,在实际教学当中,也缺乏对学生的感恩实践教学。此外,学校在感恩教育上也缺乏系统性的规划,缺乏对教师的感恩教育培训,导致教师对于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多依靠的是自己的个人知识经验。而且当前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明确规定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所以导致高校贫困资助感恩教育意识不强,缺乏相关的理论体系支撑,导致感恩教育效果不明显。

1.2 感恩教育方法缺乏长效性

当前高校的感恩教育方法也缺乏长效性,在开展贫困资助工作的时候,虽然许多高校都会结合感恩教育工作共同开展,但是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缺乏形成长效的机制,导致感恩教育开展的规范性不强。一般情况下,高校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都是伴随着贫困资助活动的开展而开展的,所以当贫困资助工作结束后,感恩教育也就结束,这样就导致学生的感恩教育缺乏长效性。而且,在大部分教师看来,感恩教育只是贫困资助活动开展的工作内容之一,导致在实际开展当中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反馈机制,使得感恩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无法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无法有效地提高受资助学生的感恩之心。此外,在实际的感恩教学当中,大部分高校都只是开展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教育,使得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甚至由于理论教育的枯燥性还会引起学生对于感恩学习的反感,进而影响高校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效果。

1.3 感恩教育对象不够具体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资助感恩教育的对象也不够具体,在感恩教育当中,辅导员应该担当起重要的责任,担当起主要策划者以及实施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保证感恩教育的实施效果。一般情况,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所负责辅导的学生人数比例约为1:200,这样就导致辅导者在开展感恩教育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辅导员不仅要做好日常的工作,还需要管理好学生,所以辅导者是缺乏一定的时间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关于贫困资助感恩教育,辅导者常常采用的方式是以班级主题活动开展,一般都是在资助活动结束后才开展,所以导致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也无法有效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此外,由于工作任务繁重,辅导员对于学生所开展的感恩教育常常知识停留在表面,也缺乏对受资助贫困学生的感恩专项教育,导致感恩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从而影响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

2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资助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学生个人心理缺陷的影响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可以发现,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但是在满足学生生理需要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学生关于归属于爱需要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恩之心,将感恩教育更加全面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以及资助工作之中,从思想上树立学生的感恩之心。首先,在资助申请阶段,要做好对学生的知恩教育。在精准扶贫视域下,坚决不能让贫困子女因贫失学,所以国家会对贫困学生进行生活费的补助,消除经济压力,让其能够顺利完成学历,而贫困学生回报国家的举动大部分都是勤奋学习,不辜负国家的付出,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申请的时候,高校就要开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让学生明确资助自己的主体是谁,明确相互之间的交换关系,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正确地理解国家、理解社会以及理解国家,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形成感恩意识,更好地保证感恩教育的效果。

2.2 家庭情感教育不足的影响

家庭的情感教育也会直接影响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情况,一般情况,贫困学生的家庭环境比较困难,所以父母常常需要将时间花费在奔波生计,对于孩子的照顾和教育时间非常少,缺乏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而且大部分贫困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情感觉悟不高,所以在情感教育上也是比较缺失的,更不用说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而且由于物质的缺失,部分学生对待父母会比较冷漠,认为这一切的贫富落差都是父母给予的,所以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少之又少,从而影响学生之后的感恩教育情况。

通过对大型卧式加工中心床身铸件进行的实型消失模工艺设计、切活料填砂设计及关键过程控制等,总结了生产此类铸件的铸造工艺及质量的控制要点,得到了合格的铸件,为此类铸件的批量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教学小学语文知识时,微课除了以上几种应用以外,还可以应用教研交流,农村地区相较于城市来说,教学水平比较落后,师资力量长期处于紧缺的状态,因此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在教学中应用微课则有助于教研交流,使得教师间的信息交流更为频繁,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2.3 高校感恩教育缺位的影响

高校贫困学生之所以缺失感恩之心,其中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也开始多元化发展,但是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影响当前人们的三观,容易对人们的三观造成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经济比较困难,意志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更是对其价值观的树立造成巨大的影响。比如随着拜金主义观念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贫困学生对于金钱的渴望,使得贫困学生变得越来越势利、越来越冷漠,导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从而大大地加剧了感恩意识缺失的情况。

2.4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精准扶贫的开展,国家宣扬智力扶贫,十分注重贫困子女的读书情况,所以从各个方面都作出相关的政策来保证贫困子女不因贫而失学,保证贫困子女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所以会从物质补贴上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所以也就导致高校在开展贫困学生资助的时候会忽视感恩教育,导致物质资助和感恩教育之间存在不同步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感恩意识不强。而且由于目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高校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不足,实践不足,缺乏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缺乏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感恩教育效果。

3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资助感恩教育落实的策略

3.1 在资助申请阶段做好知恩教育

由于家庭贫困原因,高校贫困学生在读期间会得到较多的资助,所以这些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更应该怀抱感恩之心,但是实际上,许多高校贫困学生会错误地认为国家、社会以及学校对于他们的帮助的是理所当然的,在情感表现上比较冷漠,特别是在精准扶贫视域下,精准扶贫贫困户学生不仅可以免学费,更是可以得到固定的生活费补助,感恩表现的缺失常常会令到资助者或者相关的工作人员感到心寒。之所以会导致贫困学生感恩意识不强,主要的原因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学生个人心理的问题、家庭情感教育的问题、高校教育的影响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导致许多贫困学生在物质上比较缺失,和其他经济正常的同学相比,存在较大的心理落差,这样就导致不仅在物质上存在困难,也会导致在心理上存在困难,面对着贫富差距,他们容易走偏,容易走入死胡同,导致与人交往过程心态不端正,经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平。也正是这样偏执的心理,就会导致贫困受到资助的学生认为国家、社会以及学校对于他们的关怀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是不需要具备任何感激之情,从而导致感恩教育缺失的现象发生。

3.2 在资助评审阶段做好情感教育

在资助评审阶段,高校也应当做好对贫困学生的情感教育,当满足学生的生存需要后,就需要满足学生对于归属以及爱的需要,爱的需要不仅包括接受别人的爱,更是要学会如何爱别人。由于大部分贫困学生父母和学生的交流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奔波于生计,导致学生长期处于“留守”的情况,缺乏家庭的归属范,所以班级、学校给予学生的归属感反而更加强烈。所以在贫困资助评审阶段当中,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学院、学校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评审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关怀,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关爱的环境,在提高学生对于学院、学校归属感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感激之心。学生在体会别人给予的关爱之后,更是要心存感激之心,也尝试学会如何借助自己微薄的能力去关爱别人,从而更好地营造和谐关爱的社会氛围。此外,学校也要做好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相关的沟通平台,贫困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说出自己的感激之情,从而更好地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3.3 在资助下达阶段做好感恩教育

在资助下达阶段,高校更是要做好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当下达的资助能够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之后,学校和教师更是要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恩冲动,借此冲动来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感恩回报活动,感恩回报活动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努力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有奉献的人。比如,在资助资金下达之后,为了保证资金的合理规划使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发展计划来制定资金的使用计划,从而更好地提高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此外,学校以及教师都应当鼓励贫困受到资助的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志愿者服务,从志愿者服务中感受到奉献的喜悦以及付出的不易,更好地引导贫困学生形成强烈的感恩意识,更好地鼓励学生努力奉献社会,积极传递关怀和爱给别人,进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由于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讨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转换和重构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总的来说,精准扶贫视域下,教育扶贫是最为重要的内容,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切实做好贫困学生的资助落实情况,保证实现资助的全覆盖以及足额发放。对贫困学生开展资助活动,不仅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更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在改善自己家庭经济环境的同时也成为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以及国家对自己的帮助。因此,在开展资助工作的时候,高校更是要注重感恩教育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感恩之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感恩回报行为。

参考文献

[1]武红阵.精准资助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路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04-106.

[2]钟颖.刍议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8):150.

[3]李琳.高校多元化资助体系下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探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03):32-34.

作者简介 :王慧华(1987-),女,广西合浦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秘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  ;  ;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资助感恩教育的落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