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活动体验”的活动设计和体验梯度——以《金岳霖先生》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梯度论文,为例论文,苏教版论文,金岳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苏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三种呈现方式之一,“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
下面以苏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二“一花一世界”专题中的《金岳霖先生》为例,谈谈“活动体验”的活动设计和体验梯度。
一、定位:认识文本的课程价值
第一,从“文本特征”看,《金岳霖先生》的典范性特征在于其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考虑到《金岳霖先生》的文本特征,我将其定位为“例文”,即“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①。文本定位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既然属于“例文”类型,那么选入教材的这一篇“例文”,“仅仅是多个适宜范例中的一个,替换成另外的一篇,也能够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而中选的这一篇‘例文’,用的其实也并不是整篇的‘文’,多数情况下,派用场的只是诗文或诗文读写的某一侧面的某一点或某几点”②。因此,教学这篇文章,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细节描写艺术”。
第二,从“学生需要”看,学生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遇到的最大障碍不是难以或不能领会金岳霖先生的“有趣”,而是难以领会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细节来表现。周振甫在《文章例话》中说细节有两个作用,即“搜间传神”与“推微知著”。所谓“搜间传神”就是搜求一般人不注意处以传神写照,所谓“推微知著”就是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从看似平凡的细微处发现其中的奥秘,自然也能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
第三,从“编辑意图”看,《金岳霖先生》是“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的一篇文章。该专题由三个板块组成,依次为“一花一世界”、“永远新的旧故事”和“总借俊眼传出来”,其中“一花一世界”板块又由四篇文章组成,分别是《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节选)》、《金岳霖先生》和《亡人逸事》。
从板块内涵考虑,“一花一世界”揭示的是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寻常细微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的哲理。以此观照《金岳霖先生》,“花”对应的是金岳霖先生,“世界”对应的是由金岳霖先生折射出的一个宏大世界。如果仅仅体验金岳霖先生本身,而没有深入以金岳霖先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难免有悖板块蕴涵的课程文化。
二、定向:确定活动的发展方向
“活动体验”的“活动”一般分主题设计、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成果呈现、总结反思五个阶段。
课后练习提示“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于是我将“活动主题”定为“从细节探究金岳霖先生‘大的意义’”。有了“活动主题”还不够,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有关金岳霖先生的资料,学生搜集到了许多文字和图片。
活动课最忌自由散漫,没有章法。为了将活动“活”到实处,我精心设计了如下“活动实施”简案:
1.与文本对话
金岳霖先生是________,但看起来像________。(解构)
2.与作者对话
金岳霖先生充满________趣,但骨子里有________。(建构)
3.与编者对话
金岳霖先生实际上是________的代表。(重构)
第1个问题揭示表象与本质对立统一的关系,旨在通过矛盾性的启发,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引发学生对金岳霖先生的认识冲突,解构文本,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
第2个问题也带有辩证色彩,表面上是对第1个问题的回溯,实际上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螺旋形上升态势。同时,课文首句说“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其中“很”字十分关键,不可小觑,“很”体现在何处,“趣”又有哪些,该环节正可回答这个问题。该环节直指作者的写作意图,实乃与作者对话,走的是建构之路。
第3个问题是一个概括性的问题,意在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该环节也回答了编者之所以将本文置于“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问题,可视为与编者的对话,重构意图十分明显。因为“文本研习”主要面对“文本是什么”的问题,“问题探讨”主要面对“文本对我意味着什么”的问题,而“活动体验”则主要面对的是“世界(生活)对我意味着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文本研习”强调“文本”的言意特征,“问题探讨”强调文本对“我”施加的影响,而“活动体验”强调活动对“我”的经验建构。
三个环节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同时三个问题的半开放性也有利于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体现了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
三、定级:调控体验的层次梯度
实际上,“体验”与“活动”是相伴而行的。如果说“活动实施”环节已经勾勒出了课堂活动流程的话,那么与之对应的是体验环节的层递式演进过程。
1.悦目:目察其形,形美以感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诉诸眼睛,让学生初步体验文本中的金岳霖先生。这里的文本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关金岳霖先生的画像;二是有关金岳霖先生的文字。我让学生进入文本前,先行读图,谈出体会,然后再看文本,找出差距。
对应于“活动实施”中的“与文本对话”环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畅谈初读感受。有的学生说金先生是一位教授,但看起来像一个鞋匠;有的说金先生是一位教师,但看起来像一个学生的朋友;有的说金先生是一位哲学家,但看起来像一个艺术家;有的说金先生是一个单身汉,但看起来像一个痴情者;有的说金先生是一位老人,但看起来像一个孩子;有的说金先生是一位“海归”,但看起来像一个“土著”……
目察其形,形美以感目。画像与文字形成了默契的互动关系,使人的视觉感官和思考能力得到了同步加强与提升。
2.娱耳:耳闻其音,音美以感耳
若用眼观,则“后暗前明”,加“左右旁观”也仅能见“三分之二”,因而耳根功能比眼根圆满。诉诸耳朵,让学生通过倾听,在相互作用中不断亲近对方,在碰撞中激发心灵滋生新质,从而扩大了相互的眼界,精神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和更高的层次。③成果交流时,师生一道补充了文本之外的金先生:
①金先生剪辫子:辛亥革命爆发后,金先生很快就剪掉辫子,还仿《黄鹤楼》写了一首打油诗:“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
②金先生与长筒袜:金先生年轻时历经欧风美雨的洗礼,所以生活相当西化。金先生一米八的高个头儿,平常永远是腰板笔挺,西装革履,皮鞋擦得油光可鉴。夏天穿短裤还一定要穿长筒袜,因为在当时看来,gentleman穿短裤一定要穿长袜。
③空袭中的金先生:1938年9月28日,日机首次空袭昆明,警报响时金先生正埋头写作,没有理会。陈岱荪先生目睹了这一险情:“……前后两楼被炸的声浪把金先生从思考中炸醒;出楼门才见到周围的炸余惨景;……金先生还站在中楼的门口,手上还拿着他一直没放下的笔。”
④丢了手稿的金先生:《知识论》洋洋70万言,奋斗三个春秋,于1940年完成。可惜在躲避敌机空袭时随身携带的全部手稿竟丢得一干二净!痛惜过后他决定再写,终于在1948年底再次写成。一部《知识论》写了两遍,字数多达140万,费时十余年。
对应于“活动实施”中的“与作者对话”环节,学生结合文本内外的内容,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金先生充满乐趣,但骨子里有一股清高之气;有的说金先生充满风趣,但骨子里有君子之风;有的说金先生充满雅趣,但骨子里有平民情结;有的说金先生充满童趣,但骨子里有一种孔颜之乐;有的说金先生充满情趣,但骨子里有逻辑学家的严密;有的说金先生充满异趣,但骨子里有一股洒脱之质;有的说金先生充满古趣,但骨子里有老顽童的神采;有的说金先生充满野趣,但骨子里有名士风度……
耳朵是心灵的通道,倾听是学习的精魂。一个洒脱、西化、执著、勤奋的金先生出现在学生脑海之中。学生体贴到了金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博大的知识学养,也触摸到了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精神圣地的西南联大的教授们骨子里的“士趣”。
3.赏心:心通其意,意美以感心
“活动体验”与“文本研习”、“问题探讨”不同。“文本研习”面对的是“显性的文内整体和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问题探讨”与“活动体验”面对的是“隐性的文本与文本之外各种相关因素的关系”。所以还必须联类相关内容,将金先生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中考察。
为了让学生能够体贴到位、触摸透彻,我联系孔子在其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去世时的情境:“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去世,前辈送后生,孔子反复而深情地说“老天爷要了我的命”——金先生身上不是还有万世师表的影子么?我继续利用文本内容展开联类。
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第9自然段)/张磊塘善清言,一日赴徐文贞公席,食鲳鱼鳇鱼,庖人误不置醋,张曰:“仓皇失措。”(谐“鲳鳇失醋”)文贞公从腰间扪得一虱,经齿毙之,血溅齿上,张云:“大率类此。”(谐“大虱来此”)文贞亦解颐。(《坚瓤集》)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第10自然段)/北宋处士林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
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第11自然段)/阮公(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世说新语》)
对应于“活动实施”中的“与编者对话”环节,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金先生实际上是温柔敦厚的中国人的代表,有的说金先生实际上是心忧天下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有的说金先生实际上是精神圣地“西南联大”中学术精英的代表,有的说金先生实际上是名士的代表……于是我总结道:是真名士自风流,从金先生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名士的风度,他们不拘小节,率性为人,恃才放达,金先生就是中国名士的一个缩影。
当学生体贴到位、触摸透彻后,再来思考“作者为什么‘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并且认为‘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这个问题,自然也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经历文化浩劫的中国,像金先生那样保持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义的知识分子(名士)的文化景观正逐渐成为一道远去的风景。
活动体验的过程其实就是由“文内”逐渐走向“文外”的过程。从“解答距”看,“文本研习”大致属于短解答距问题(文本内容的模仿和简单变化),“问题探讨”大致属于长解答距问题(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活动体验”大致属于新解答距问题(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答)。从“文本距”看,三者与文本的距离是由近到远的,打一个比喻,“文本研习”是在地面步行,“问题探讨”是在半空跳舞,“活动体验”则在高空翱翔。不管是在半空,还是在高空,都有一条连接地面的线。
注释:
①②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358,第33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③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第19、20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标签:金岳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