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湖南湘西 416000
【摘 要】 目的 分析观察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冷沉淀输注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提供一定支持。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接受治疗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20例,观察这20例患者在输注冷沉淀治疗前、后24小时之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血小板、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进行冷沉淀输注后,20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减少,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得到明显的提升,D-二聚体则显著降低。输注前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治疗中采用冷沉淀输注可有效的重新建立凝血机制,从而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冷沉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输注;效果分析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亢进,形成弥漫性微血栓,器官及循环功能出现障碍并伴随明显出血的一系列病理和生理过程[1]。引起因素多包括大面积烧伤、消化道大出血、干脾破裂大出血,外伤大出血、产后大出血等,DIC的病情发展迅速,病情凶险,如果没得到及时的诊断救治,易容易造成患者死亡[2-3]。近年来,随着成分血的推广与发展,进一步结合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特征,我院在救治DIC患者的过程中采用冷沉淀补充,结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接受治疗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20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分布在18岁-55岁,平均年龄为(39.5±2.4)岁,其中大面积烧伤患者5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4例、干脾破裂大出血患者4例、外伤大出血3例、产后大出血患者4例(见表1)。
1.2 实验室检查
对20例患者在输注冷沉淀治疗前、后24小时之内进行以下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应用美国生产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电阻抗法,型号为BECKMANLH750)对患者的血常规进行检测,记录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的结果。②凝血功能:应用美国生产的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型号为BECKMANACLTOP700)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检测时需保证所用试剂均在有效期内。
1.3 冷沉淀
按照《输血技术手册》操作取400ml全血分离200ml血浆制备冷沉淀1U,其中含250mg纤维蛋白原、100UⅧ因子以及其他的凝血因子。
1.4 输注方法
在治疗原发病、补充血容量、消除诱因、纠正酸中毒、解除血管痉挛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补充1-3个治疗剂量的机采血小板(1个治疗剂量不少于27*1011个PLT)以及一定剂量(5-10U)的冷沉淀。
1.5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20例患者在输注冷沉淀治疗前、后24小时之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血小板、D-二聚体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治愈情况。
1.6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17.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则采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在输注冷沉淀前、后24小时内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在进行冷沉淀输注后,20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减少,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得到明显的提升,D-二聚体则显著降低。输注前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表2。
2.2 冷沉淀治疗的临床治愈情况
20例患者经过冷沉淀及其他相关措施治疗后临床疗效显著,均成功抢救,治愈出院,治愈率达100%,说明输注冷沉淀治疗可有效阻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进一步发展。
3 讨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由于多种因素激活凝血系统而导致全身形成微血栓,大量消耗血小板,进而引起微循环衰竭及全身出血的综征。该疾病主要是由于凝血因子的过度消耗引起的,该类疾病发展迅速,病情危急,病死率极高[4-5]。DIC治疗的关键在于消除病因,控制触发该病的病理过程,除此之外,及时补充足量的血小板及凝血因子也是抢救成功的重要因素[6]。输注冷沉淀疗法是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推广而发展起来的,冷沉淀可及时补充多种凝血因子,且含有FIB,对于FIB低于1.25g/L的患者尤为有效,输注冷沉淀可有效组织DIC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为分析探讨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冷沉淀输注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提供一定支持,特选取了我院接受治疗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20例,观察这20例患者在输注冷沉淀治疗前、后24小时之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血小板、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进行冷沉淀输注后,20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减少,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得到明显的提升,D-二聚体则显著降低。输注前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治疗中采用冷沉淀输注可有效的重新建立凝血机制,从而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敬梅,彭海云.冷沉淀在抢救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应用及实验室监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6):745-746.
[2]黄柳梅,周文娟,等.冷沉淀在抢救产科DIC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5):2113-2114.
[3]李建伟,任明臣,等.冷沉淀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6,22(23):2150-2151.
[4]王国锋,林秋泉,周金东,等.冷沉淀在多发伤并发DIC治疗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4):1681.
[5]杨志勇,黄文华,黄祥卫,等.早 期CBP治疗重症产科DIC和MODS[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123-125.
[6]张红花.冷沉淀治疗产科DIC的临床观察[J].血栓与止血学,2006,12(4):154-155.
论文作者:曾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4
标签:凝血论文; 弥漫性论文; 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时间论文; 凝血酶原论文; 血小板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