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传播的发展,世界各国都能有机会享受到不同文化中的美妙和蕴藏。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带一路”倡议使得我国越来越接近世界中心,为促进文化交流而努力。《离骚》是骚体诗的代表作品,作为中华文化经典,在推介至世界时需要好的英译本。本文利用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理论,结合个人理解,对《离骚》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文化交流;《离骚》;翻译对比
1 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文学翻译领域的一座宝库。《楚辞》是中国古诗词这片汪洋大海的“源头”之一,它的译介工作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翻译界,许渊冲先生一直以坚持其独有的“三美”翻译理论而闻名,即“意美、音美、形美”。《楚辞》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千百年来流传海内外,为世人传诵不息。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离骚》英译的研究,也趋于繁荣。1879年,派克尔首次发表了《离骚》的英译本,随后霍克斯等译者都有尝试。而我国1953年才有了第一版英译的《楚辞》,它是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作完成。而后,许渊冲、卓振英等翻译的版本相继问世。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考察杨宪益先生和许渊冲先生的《离骚》译本,以期促进中华文化经典走向世界,推动文化交流。
2 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理论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家,享有“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的美誉,曾做客著名主持人董卿的节目《朗读者》。许先生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系统的翻译理论支撑。具体地讲,“意美”强调“诗歌的意境之美,译者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思想、情调与感情”,使得读者能够体会原诗作者的情感,打动读者的心,真正达到翻译的目的;“音美”除了保持和原诗相似的韵脚外,还要求译者顾及到原诗节奏等方面的问题;“形美”除了译诗尽可能保持和原诗相似的形式外,还要使诗行的排列等美观问题与原诗保持一致。“三美”标准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再次。
3“三美”论观照下《离骚》英译文对比分析
3.1 意美
许渊冲将“意美”放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总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追求理想、对国家忠贞的思想感情。译者必须把传达原诗的深层结构,也就是“意美”,作为首要目标,如此才能让译语读者感受到原诗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许渊冲的翻译,对比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翻译例句: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许译:The Wooden Star appeared in spring, oh!
When I was born on Tiger’s Day.
杨、戴译:
When Sirius did in spring its light display,
A child was born, and Tiger marked the day.
在“摄提”的翻译中,两位大家给出了不同的翻译,杨、戴夫妇认为是天狼星,将其翻译为“Sirius”,即“天狼星”,中国古代星象学说中,天狼星是“主侵略之兆”的恶星,所以此翻译欠妥。而许译中翻译为“Wooden Star”,将其理解为木星。笔者在百度百科中得到这样一个解释:摄提,多为中国古星官名,也是岁星的别称,岁星即木星,所以此翻译中,许译更加符合原文的意思,更能表达原文的意义。
3.2 音美
在许渊冲的“三美”译诗思想下,“音美”是建立在“意美”之上的,同时又高于“形美”。具体来说,“音美”的传达是以“音似”为基础的。在《离骚》中,“兮”字常出现在句尾,以感叹词的作用出现,以达到先秦诗歌反复吟咏时的音律效果。同时也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哀叹和回旋的悲苦之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许译:My heart tells me it’s good and meet, oh!
I won’t regret to die nine times.
杨、戴译:
But since my heart did love such purity,
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
许译用词以单音节为主、双音节为辅,偶见多音节词汇。音节数量以8个和9个为准,与汉语中的7个汉字极为接近。而杨、戴夫妇的翻译在表现音律之美方面稍稍逊色一些。许译《离骚》多为单音节、双音节词汇,体现出汉语文字一字一顿、错落有致、声音抑扬顿挫的特点,这是译诗之中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3.3 形美
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将“形美”贯穿到翻译的过程之中去,译作形式也基本保留原作形式,这是对原作的尊重,同时也体现出译者高超的翻译水平和翻译能力。任何对诗歌的翻译,一定是三者兼顾,而不是只取其一,倘若译作的形式长短不一、结构混乱,译作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那么文化交流与传播更加无从谈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许译:The sun and the moon will not stay, oh!
Spring will give place to autumn cold.
Grass will wither and trees decay, oh!
I fear that beauty will grow old.
杨、戴译:
Without delay the sun and moon sped fast,
In swift succession spring and autumn passed;
The fallen flowers lay scattered on the ground,
The dusk might fall before my dream was found.
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中,“日月” 与“春秋”对仗工整,译文与原文内容对应,形式对应,更显美观。既保留了源语言的形式,又凸显了其魅力。结尾处两个“oh!”不仅吸引读者眼球,更流露出作者屈原的情感。此外,还有相照应的“grass, trees”,最大程度的保留了源语言的形式。而杨、戴夫妇的翻译中却没有呈现出这种形式上的顺序性。
4 结语
世界因不同而多彩,文化因不同而美丽。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建立了良好的经济文化合作关系,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播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徜徉在历史洪流之中,寻一处岸芷汀兰,又见他处郁郁葱葱,捧些许汨罗江水,感知伟人鸿鹄之志。笔者以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为指导理论,分别用“意美”、“音美”、“形美”对许渊冲先生及杨、戴夫妇翻译的《离骚》进行部分对比赏析,总的来说,在内容方面上,杨、戴夫妇过于诗意化,在译文中缺少对专有名词的注释,而许译加入了自己主观的理解,在遣词用句上注重“三美”,并且表现了骚体诗的特征。作为译员,要充分理解诗歌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将两者有机的相结合,充分向读者展示出《离骚》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将“意美”、“音美”、“形美”统筹兼顾,一定可以翻译出理想的译作,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熠熠生辉、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论文作者:马筱彤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离骚论文; 诗歌论文; 译者论文; 形式论文; 译作论文; 英译论文; 原诗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