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红外成像特征及抗感染效果评价的研究论文_蔡海容1,何玉明1,黄钦萍1,朱翠莲1,覃超群2,

(1广西玉林市中医医院 广西 玉林 537000)

(2北流市中医院妇科 广西 北流 537400)

(3玉林市妇女儿童医院 广西 玉林 537000)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红外成像特征及抗感染效果。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到2018年9月收治于我院的100例经妇科检查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并在急性发作期和治疗2周后两个阶段分别进行红外成像检查,检查包括下腹区、子宫区、盆底区、双附件区的温度增高值(病变热区和周边的温度差值)。结果: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急性发作期阶段患者在下腹区、子宫区、盆底区、双附件区4个区域红外线成像中的温度要显著高于治疗2周后,P均<0.05。此外温度升高幅度越大的子宫区和盆底区经抗生素治疗后,温度下降幅度越大,显著高于其余两个区域,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时包括下腹区、子宫区、盆底区、双附件区的温度会明显升高,经抗感染治疗后,温度会显著下降,其中温度升高幅度越大的区域经抗生素治疗后,温度下降幅度越大,认为这是由于局部充血,组织循环血量增加,反而提升了抗感染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期;红外成像特征;抗感染

【中图分类号】R7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1-0125-02

红外成像技术是一种基于“自回归滑动平均”谱估计的医用多幅红外热图动态分析方法。利用人体不同病灶区对外界温度激励的响应不同这一原理,评价机体对疾病的反应性[1],本次研究主要利用红外成像技术诊断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以及抗感染效果的评价,具有积极的意义,具有迫切的临床需求。以下本文就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100例经妇科检查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临床研究,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8年1月到2018年9月收治于我院的100例经妇科检查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20~61岁,平均(39.28±1.26)岁,所有患者按照美国CDC标准对慢性盆腔炎进行诊断,符合CDC诊断所表述的症状及体征。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慢性盆腔炎诊断及分级方法 所有患者按照美国CDC标准对慢性盆腔炎进行诊断[2],最低标准:宫颈触痛、或宫体压痛、或附件区压痛;附加标准:体温超过38.3℃、宫颈或阴道异常粘液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涂片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实验室证实宫颈明确病原体感染阳性;特异标准:子宫内膜活检组织学证实子宫内膜炎、阴道超声或者MRI显示输卵管积液、伴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符合输卵管炎表型。超声下分型诊断:输卵管卵巢炎主要表现为输卵管卵巢积液囊肿、盆腔腹膜炎主要表现为盆腔积液、子宫内膜炎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充血、内膜增厚。腹腔镜下诊断:对有条件或者愿意接受腹腔镜,实施腹腔镜检查,在腹腔镜下明确盆腔炎的诊断。所有慢性盆腔炎患者在未急性发作时行超声检查,在急性发作时同样进行超声检查,在急性发作后康复一个月再次复查[3]。

1.2.2红外热成像检查 对纳入并接受红外热成像扫描的患者,采用北京贝亿TSI-21制冷型热断层扫描系统,在慢性期行盆腔红外线成像,每位受试者采集10~11幅热像图,用仪器自带的软件系统,测量子宫、双侧附件、下腹、盆底4个区位的平均热值、最高热值和最低热值。在急性发病期未治疗前,做盆腔红外成像,在治疗后2周,再次做盆腔每个部位的红外成像。下腹区:以多边形选图工具截取自两髂前上棘连线沿腹壁外缘内侧、双腹股沟至耻骨联合所围成的区域。子宫区:以椭圆选图工具截取下腹部耻骨联合周围的区域。双附件区:选定膀胱子宫区后,以椭圆选图工具截取其两侧的区域。盆底区:膀胱子宫凹、子宫直肠凹两个区域。

1.2.3抗感染治疗方法 患者给予0.4%浓度的替硝唑,剂量为25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以及左氧氟沙星,剂量为0.5g,静脉滴注,每日2次。妇科千金片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共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并在急性发作期和治疗2周后两个阶段分别进行红外成像检查,检查包括下腹区、子宫区、盆底区、双附件区的温度增高值(病变热区和周边的温度差值),对比分析慢性盆腔炎和急性发作时盆腔四个不同区域的温度变化,以及经抗生素治疗后不同区域的温度情况。

1.4 疗效判定

所有患者经过经验抗感染治疗后,评价治疗效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体征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B超示:子宫附件无异常。显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超声无异常发现。有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有改善。超声较前有好转。无效:治疗后无变化,需手术切除局部肿块。

1.5 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使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内的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算,当P<0.05时,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2.结果

2.1 抗感染治疗效果

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0%,具体见表1。

表1 抗感染治疗效果情况[n(%)]

2.2 红外成像特征

在急性发作期阶段红外线热成像中患者下腹区温度增高值为(2.09±0.34)℃,子宫区温度增高值为(2.42±0.29)℃,双附件区温度增高值为(2.02±0.28)℃,盆底区温度增高值为(2.44±0.32)℃。治疗2周后的红外线成像中患者下腹区温度增高值为(0.82±0.18)℃,子宫区温度增高值为(0.40±0.12)℃,双附件区温度增高值为(0.84±0.16)℃,盆底区温度增高值为(0.42±0.13)℃。急性发作期阶段患者在以上4个区域红外线成像中的温度要显著高于治疗2周后,P均<0.05。

此外温度升高幅度越大的子宫区和盆底区经抗生素治疗后,温度下降幅度也越大,降幅值别为(2.02±0.17)℃、(2.02±0.19)℃。而下腹区与双附件区的降幅值为(1.27±0.18)℃、(1.18±0.12)℃。经Logistic回归分析,温度越高的子宫区和盆底区温度下降幅度显著大于下腹区与双附件区,P<0.05,但子宫区和盆底区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4],是妇女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性病变。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或不恰当,导致炎症迁延不愈而形成,也是造成慢性盆腔疼痛、不孕及异位妊娠的重要原因。由于其缠绵难愈,且劳累后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且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局部炎症组织充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温度升高,此种情况下使用的抗生素可以到达目标位置,增加慢性盆腔炎的治愈率。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期阶段患者在子宫、附件、下腹、盆底4个区域的红外线成像中的温度要显著高于治疗2周后,P均<0.05。这表明慢性盆腔炎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时包括下腹区、子宫区、盆底区、双附件区的温度会明显升高,经抗感染治疗后,温度会显著下降,其中温度升高幅度越大的区域经抗生素治疗后,温度下降幅度越大,认为这是由于局部充血,组织循环血量增加,反而提升了抗感染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翠平.慢性盆腔炎诊治体会[J].河北医药,2014,(14):2135-2136.

[2] Patlas M N. Invited Commentary on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with Response from Dr Revzin and Colleagues[J]. Radiographics,2016,36(5):1597-1599.

[3]骆亚平,扬君,孙娟.腹腔镜在诊治急性盆腔炎中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05,3(23):3168-3169.

[4]周庆敏.支原体感染盆腔炎行阿奇霉素联合盆腔炎2号方治疗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6,(21):170-171.

基金项目: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红外成像特征及抗感染效果评价的研究.

合同编号:玉市科20182710.

论文作者:蔡海容1,何玉明1,黄钦萍1,朱翠莲1,覃超群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  ;  ;  ;  ;  ;  ;  ;  

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红外成像特征及抗感染效果评价的研究论文_蔡海容1,何玉明1,黄钦萍1,朱翠莲1,覃超群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