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妇幼保健院 543002
摘要:目的:探讨体位干预配合手法复位对枕后位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选取持续性枕后位产妇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分娩期常规进行护理,产妇根据自己意愿选择体位。观察组在产程不同阶段给予体位干预或手法复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第一、第二产程时间上占优势,自然分娩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产程中给予体位干预并配合手法复位有助于纠正胎儿枕后位,提高自然分娩率。
关键词:枕后位;体位干预;手法复位;分娩
分娩过程中胎先露异常是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头位难产占分娩总数的23.98%,占难产总数的81.6%[1]。枕后位是头先露中一种常见的异常胎方位,居头位难产之首。胎头在骨盆内旋转受阻造成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可影响自然分娩率。如果在产程过程中能够利用产妇体位的变化及胎儿自身重力、羊水浮力、子宫收缩力的作用使异常胎方位逐渐旋转至枕前位,将使可能发生的难产转化为顺产,提高自然分娩率。笔者回顾性对2015年在我院分娩的10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运用体位干预的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自然分娩率,缩短了产程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统计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12月在本院分娩的持续性枕后位产妇100例,分为对照组(n=50例)和观察组(n=50例),年龄18岁~35岁,平均26.7岁;临产后经四步触诊法及阴道检查确诊,均无明显头盆不称及产科并发症;骨盆测量各径线均在正常范围;依据腹部测量及B超检查,估计胎儿体重<3500g者。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潜伏期护理:胎儿确诊为枕后位时,由于胎位不正给产妇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情绪紧张、焦虑和急躁。由于先露部压迫直肠,产妇往往在潜伏期就出现便意感,而过早应用腹压,易致宫颈前唇水肿,影响宫口如期扩张,且产妇消耗体力较多,容易疲倦。此阶段做好产妇的心理指导十分重要,向产妇讲解有关分娩知识,让其了解产程进展情况;告之如紧张、焦虑情绪将对产妇、胎儿造成的危害以及过早运用腹压的弊端。在宫缩时指导产妇腹式深呼吸,宫缩间歇期运用躯体放松技术,避免加强宫缩和消耗体力,为体位的转位成功创造条件。
1.2.2 活跃早期的体位干预:宫口开大3~6cm时,经阴道检查再次确诊为枕后位。指导产妇采取体位干预,要耐心告诉产妇特殊体位纠正胎方位的原理。如为左枕后位者取右侧俯卧位;右枕后位者取左侧俯卧位。侧卧位时,产妇微躬腰部,将对侧大腿上收至与产妇脊柱纵轴成90°角,同侧下肢向后伸直,腹前壁贴向床面,使胎背依靠重力作用沿较短途径旋转至枕前位。这一体位的理论依据是“胎儿重心力恒向学说”和“胎轴迁移学说”,生活在羊水中的胎儿是可动的,胎儿的相对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是作用于胎儿的各力之间相互的结果。悬浮在羊水中的胎儿受到阻力很小,胎儿的重力和浮力若形成有效的力偶,可使胎儿绕本身的轴产生运动。侧俯卧位时,由于胎儿的重力、浮力和较强的子宫收缩力使胎儿的背部向前向内旋转,同时也带动胎头内旋转,使胎儿以枕前位娩出。另一方面,利用胎轴的前移,可避免胎轴与产轴成角,防止并纠正了胎头俯曲不良的情况。同时嘱产妇不要过早屏气用力,减少体力消耗,防止宫颈水肿,并随时告诉产妇产程进展情况,减轻其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并鼓励产妇2~3h排尿1次。在宫颈扩张早期处理,抬头未深入骨盆,此时转位成功可能性大。在此期间结合合理的干预措施能提高转位成功率:如宫缩乏力未破膜者滴注缩宫素加强宫缩;对宫颈水肿者予利多卡因封闭宫颈;宫缩乏力者人工破膜以加强宫缩。
1.2.3 活跃晚期手法干预:对体位转位失败的产妇,应给予心理安慰,应用徒手转位。操作前做好产妇思想工作,增强信心,使其积极配合。具体操作方法:在宫缩间歇时,将右手示指和中指伸入阴道内,与矢状缝平行,示指和中指与胎儿颅顶呈30°指端位于后囟处,在宫缩时给予旋转,同时嘱产妇屏气以利胎头下降,便于固定,防止胎头回转,向顺时针方向旋转135°,待胎头固定于枕前位时将手抽出,使胎头矢状缝与骨盆出口前后径向一致[2]。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娩方式对比见表1;两组产程对比见表2。
3 体会
3.1 医务人员要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在产妇分娩前应对胎儿体重作较为准确的评估,对诊断为枕后位的产妇予以重视,从潜伏期到活跃晚期,每个阶段都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变枕后位为枕前位,使胎头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降低头位难产率。
3.2 转位中必须注意的问题:(1)宫口开全之前嘱产妇不要过早屏气用力,以免引起宫颈前唇水肿,影响产程进展。(2)手法旋转复位时,要掌握恰当的转位时机,时机过早会给操作带来一定困难,不易成功;过迟则影响成功率:待宫口开全、胎头过低时,往往造成胎头紧嵌于阴道内或形成产瘤,给手法旋转带来困难;最好的时机是宫口开大6cm以上,胎头在坐骨棘平面及以下时进行。手法旋转时,如胎头深入骨盆不易旋转时,可将胎头轻轻上推,但不应高于坐骨棘水平,同时抬高产妇臀部,以防羊水排出过多或脐带脱垂。
3.3 严密观察胎心音,旋转时以一过性胎心音改变与胎头受压至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予吸氧纠正,若胎心音改变不能纠正,应考虑脐带因素,须停止旋转。
3.4 手法转位时,切忌动作粗暴,以免造成新生儿颅内损伤或宫颈裂伤等并发症。
3.5 重视产妇家庭成员尤其是其丈夫的情感支持,鼓励产妇丈夫参与产程的配合,给产妇心理安慰、鼓励,协助进食,保持身心舒适等。
4.结论
枕后位是产程中常见的胎方位,极易造成头位难产。分娩过程中,产力、产道、胎儿三者之间不断地发生动态变化,胎头位置和产力是可变因素[3],产妇的体位改变是真正的无创性人为干预,配合手法复位,能有效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对提高产科服务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范玲.头位难产早期识别和干预[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6(11):819-820.
[2]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4-195.
[3]庞小艳,曾三梅.产程中体位干预对枕后位产妇分娩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12):3146-3147.
论文作者:周水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8
标签:产妇论文; 体位论文; 胎儿论文; 手法论文; 宫颈论文; 骨盆论文; 宫缩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