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寿险分业只是保险改革的开始 对寿险商业化经营面临竞争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寿险论文,竞争论文,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寿保险,作为是金融领域的一大支柱,又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浦东人寿保险,不仅仅是因为目前的浦东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还因为能更好地改善中外投资环境,对新区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与社会保险一起构成了社会的“安全网”、“稳定器”。
虽然,现在在浦东新区内开设的保险公司为数不多,但对浦东经济发展的推动,已初现良好态势。以成立于1991年1月的原人保上海市浦东分公司来说,是浦东新区内首家获准开业的保险公司。5年来,该公司以“忠诚服务、遵守信誉、灵活高效、开拓创新”为宗旨,以创建“实力雄厚、技术领先、设施先进、服务一流”的现代化保险公司为目标,大力开拓寿险业务,并发展迅速,为国内外客户提供良好的保险服务。特别是能注重对外形象,依法经营,重合同、守信用,5年来从未发生一宗保险法律纠纷,深得社会各界的赞誉。成为浦东新区国有保险企业的代表。
据专家预测,目前浦东新区的寿险市场比起其它金融业,如证券市场、各类银行,寿险市场发展还是缓慢。这是由于我国整个寿险业仅处于初起阶段,保险体制改革还刚起步,国民保险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寿险,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寿险市场好比是一块未经开垦的“荒芜地”。具体说来,与整个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发展、金融贸易市场相比,新区的寿险规模不大,保险机构不多,提供保险方便的服务网点屈指可数。再如险种结构单一、营销体制陈旧、竞争条件不一,寿险经营基本上还是处于以往“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的落后水平中。
欣慰的是,7月24日,我国第一家全国性寿险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宣告成立,下属新区的分支机构——浦东分公司将于近日对外挂牌。中保寿险上海浦东分公司的开业,将在开拓浦东寿险市场、促进社会安定,提供养老医疗等风险保障,改善新区中外投资环境等方面,发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的主导地位。
5年前,人保上海市浦东分公司在浦东首家成立,如今,又在新区率先完成分业经营。我们可以相信,新成立的中保寿险上海市浦东分公司有着前5年人保在浦东创业的扎实基础,有国家宏观经济好转提供的政策保证,有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契机,更有浦东开发开放的人杰地灵,一定能搞好寿险独立经营的第二次创业,并创出辉煌的明天。
面对浦东寿险市场发展的形势和机遇,本文对相关问题提出若干思考,供关心浦东寿险发展,以及新区寿险同行们思考。
思考之一:打破我国寿险市场的封闭格局 要赶上先进发达国家水平 改革任重道远
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时间不长,在保险规模、市场发育、市场体系、运行机制、法律监管、国民保险意识诸方面真正与国际保险业接轨,差距甚大。
笔者对1994年世界保费收入表进行分析,在69个保费收入达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中,各国人寿保险费人均水平是320美元。排名前4强的日本、瑞士、英国、法国,人均水平分别是3817.3美元、2205.9美元、1280.6美元和1204.7美元,而我国仅为1.3美元,寿险保险密度排名第66位,此是一。第二,各国寿险保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水平为2.07%,而我国寿险保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寿险深度排名于第53位。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城市,将来要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三个中心的上海,1995年的寿险保费也不过是占市国内生产总值0∶6%的水平。
以上数字对比分析,给我们以深沉的思考:(1)我国“九·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9%水平,目前保险业的发展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四化”建设要求很不相称;(2)我国的寿险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的国家,世界人口第一的中国寿险市场极具潜力,我们更要加快保险改革开放的步伐;(3)认清这些客观差距的意义,在于激励自我急起直追,振兴和发展我国的民族保险业。
思考之二:告别保险依赖行政垄断的历史 要走寿险商业化经营道路 面临新的竞争冲击浪
建国以来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的保险市场是独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别无分号。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保公司成为政府计划经济的附属,形成习惯依赖于行政干预的经营。再则,由于保险的特殊行业性质,与其它行业相比,如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后形成的百业经商格局,相对转轨变型起步较晚。自1991年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后,至今已先后成立了20多家保险公司,结束了原人保公司一统天下、独家经营的局面,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多种体制、多家经营的格局。
现在保险业的竞争仅仅还是刚开始。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步伐的加快,寿险独立经营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至1995年年底,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77家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了129个代表机构。一年以后的1996年,经过悄然孕育和重点选择,外商已把眼光集中地盯牢上海寿险市场的潜力。目前的上海,除了日本、美国等国际著名保险巨头已开办公司外,还有瑞士、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计33家保险公司已经开设了代表处。1996年1~6月仅仅半年间,就有70批国外高层次代表团飞抵沪上,纷纷递交落户开业的申请,大有外商异军突起,抢滩申城寿险市场的态势。
为尽快发展我国的民族保险业,追赶先进发达国家水平,我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入竞争,同时,也迎接着一个新的严峻挑战。国际同行巨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技术、灵活的营销体制,以及宽松的用人制度等优势,将形成对我国寿险市场一股不小的冲击浪。我国保险第一家实行改制的中保集团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虽然积有原人保40多年经营的基础,在寿险市场中发挥着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但与财产险综合经营的优势逐渐消失,走独立经营商业化的道路还刚起步,要真正适应新的市场变化,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此,假如我们缺乏正确的市场认识,没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感到眼花潦乱,束手无策。
思考之三:结束长期沿袭的传统经营模式 要树立现代化的经营思想 中华寿险才有新起色
现代化经营思想,是现代企业之灵魂。财、寿险分业,体制扬弃,只是我国保险业改革的开始。我国民族保险事业要有所作为,必须立意高远,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理顺国有现代化商业寿险公司经营的思路,大胆思考,努力探索。
第一、支持开拓精神,提高寿险“市场”占有率。1995年人保公司保费收入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为79%,寿险保费收入在上海市场占有率为50%。这只是一个静态、笼统的认识。如以经济发展的观点、多维角度的思考、市场细分化的方法分析,有两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1)目前我国寿险市场发育慢、规模小;同业经营历史短、基础比较差。在目前我国只有1/5的人口投保商业人身险的情况下,简单谈寿险销售额的比重,意义不是很大。(2)寿险兼有保险保障、投资返还的性质,区别于其它实物化商品,保单就是货币的一种形式。从这个角度说,寿险的真正市场占有份额,是体现于人们选择投资消费、个人金融资金中的比重。这种认识还可再深入一层,一方面是保险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寿险保费有一定提高;但另一方面,现在企业存款、城镇居民储蓄总量上升,增幅较大,纷纷“寻找”投资消费出路,如各类证券、购房等倾向上升,而寿险保费实际增幅低于前者,寿险市场占有率相对就是减少。因而开拓寿险潜在市场,值得我们重视。
第二、坚持消费第一,努力创出中国寿险的第一品牌。现在市场有些流行的促销方法,只是暂时的、不得已的手段,唯有好的产品、品牌,才真正显示企业的精神和生命力。我们赞美“春兰”精神,在于春兰公司能根据消费需求,创出“春兰”——中国空调器第一品牌。其窗式空调器在1995年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5%,柜式空调器占有率为80%,在同类进口商品激烈竞争中的市场占有份额,具有绝对优势。类似这样中国第一品牌,如长虹电视机、嘉陵摩托车、海尔冰箱等,成功范例很多,为发展我国民族家电业作出注目的贡献。而国内寿险经营历史悠久,险种百余种,要举出真正能说明问题、能得到市场认可的名牌险种,有一定的难度。社会消费的需求、企业的生存发展、民族保险的市场,呼唤着能有战略的眼光,进行调研开发,努力创出自己的第一品牌、中华第一品牌。
第三、坚持突出效益,讲求寿险,经营成果核算。过去囿于独家垄断的经营体制、国家式的“大锅饭”,保险经营徘徊在“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的水平。在保险全面推向市场的今天,要求我们认真思考效益问题,在党中央关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指引下,目前国家宏观经济基本好转,新一轮经济周期重新启动,平抑物价和控制通胀、保值贴补率行将“引退”、加之二次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得货币资金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宽松。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动作,对保险行业、效益核算、资金运用,究竟会带来什么影响、何种机遇?都值得我们用市场经济的头脑,加以超前研究和准确反应。总之,讲究效益,善于应变,寿险经营就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