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形初现活力来——建立新型劳动制度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雏形论文,初现论文,活力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打工、下海、跳槽、竞争就业、招聘应聘、下岗再就业、劳动合同制、养老保险、上岗证书……
这些十多年前还不曾听说过的新词,如今已成为城乡老百姓街谈巷议中耳熟能详的家常话。正是这些新事物,从工作、学习等许多方面影响并且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人们也由此切实感受到了劳动力市场和新型劳动制度的活力。
改革之初,人们曾以“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来形容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劳动领域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以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发展为突破口,劳动制度改革从整体上全面推进。围绕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劳动就业、劳动用人、工资分配、社会保险、职业技能开发等各项制度改革已经并且正在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为企业改革乃至整个改革事业注入了活力。以《劳动法》颁布实施为标志,劳动制度改革进入法制化轨道,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劳动制度已经初现雏形。
从“三铁”式的僵硬死板,到市场下的勃勃生机,新型劳动制度的建立,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章。
新制度脱颖而出
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劳动者直接参与了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劳动制度改革。同时,他们又是新型劳动制度的创造者,对新制度带来的变化有着切身感受。
劳动合同制度的推行,确立了广大职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因而受到职工的普遍关注。党的十四大以来,在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下,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步伐明显加快。截至今年5月, 全国城镇已有10697万职工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占同口径职工总数的97.2%;比5年前劳动合同制职工总数增长4倍以上。与此同时,乡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职工人数,也已超过2000万人。至此,企业用人自主、劳动者择业自主的新型劳动用人制度得以全面建立。
在市场就业机制的作用下,广大职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心自身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而建立新型劳动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则是把职业培训工作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扩展,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职业技能开发制度。近年来,包括就业前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和在职培训在内的各类职业培训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国技工学校已有4800所,覆盖近30个行业和部门,在校学生达200万人。 就业训练中心及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实体接近5000所,企业职工培训基地有2万多所。如今, 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有七成接受过各类培训。与此同时,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建立起初、中、高级技术等级考核和鉴定制度。以此为契机,一大批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脱颖而出,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已形成制度,我国技术能手开始走出国门,与国际同行交流献艺。
在职业技能开发制度建立过程中,劳动预备制的提出和推行,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种针对青年落榜生实施的1至3年的职业培训和相关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且从源头上缓解了劳动力市场的压力。
近年来,在建立新型劳动制度过程中,多方面体现和维护了亿万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赢得了广大劳动者的拥护。
1995年5月1日,继1994年实行5天半工作制后, 我国工时制度作出重大改革,5天工作制开始在全国实施。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体现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已经并且正在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产生深刻影响。
安全生产环境的改善,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加强,切实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健全了劳动安全卫生监察体系,一个倡导安全文化、增强安全意识的安全生产良好氛围开始出现。
此外,工资分配、劳动争议和仲裁、劳动监察等各项制度,作为新型劳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适应劳动力市场机制要求的基础上逐步走向规范。
最令亿万劳动者欢欣鼓舞的是,1994年7月, 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劳动法》。它不仅集中体现了十多年来劳动制度改革的成果,从法律上维护和保障了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而且推动我国劳动制度改革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可以说,《劳动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颁布实施,与建立新型劳动制度相呼应,从市场规则上促进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就业找市场
中国老百姓对劳动工作的认识,最初或许是从招工开始的。尤其是对城镇居民来说,找工作是人们获取稳定收入的重要途径。找份工作,在个人和家庭看来,无疑是“天字第一号”的大事。然而,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招工凭指标,就业靠政府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就业方式已进入千家万户。
党的十四大以来,作为整个劳动制度改革的中心任务,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以劳动部门为主体、遍布城乡的职业中介网络和就业服务体系。到去年底,全国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已有3万多家,并已形成华南、华东、华北三个区域劳动力市场。 许多现代化的市场手段得到应用,招聘信息显示屏、电脑触摸式查询、岗位空缺资料储存分析等应有尽有,以市场为主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已初步形成。如今,人们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话中,获得本地乃至全国各地的招聘和培训信息。同时可以就近通过各级劳动部门及其延伸到乡镇、街道的工作机构,得到包括职业介绍、失业保险、就业训练、生产自救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就业服务。
随着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多种经济成份的活跃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作用下,劳动力的流动逐渐趋于合理。到1996年底,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3亿人, 已经接近城镇职工的总数。而改革开放前几乎不存在的城乡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也已达到6188万人。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劳动力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翼,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突出作用。近年来,我国分别在城乡实施的再就业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依托劳动力市场对城乡富余劳动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越来越多的人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有了更直接的认识。旨在解决下岗失业职工和富余职工分流安置问题的再就业工程一推开,就吸引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从空嫂、商嫂到下岗职工就业一条街,从钟点工到家庭服务员,在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各地再就业的形式在探索中不断创新,涌现出大批再就业明星和再就业先进集体,有力地支持了国有企业改革。据不完全统计,再就业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已成功地促进400 多万下岗失业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的实施,缓解了每年一度的民工潮,通过华南、华东、华北三大区域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输出地与输入地供需结合的网络,促进了几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各地创造积累了许多就地就近转移开发的新鲜经验,一些地方成功地吸引了外出打工人员“回归”办厂开店。这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工作,从源头上缓解了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筑好“安全网”
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企业有生有死,效益有好有差。破产、倒闭、兼并、重组,本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正常现象。而广大职工关心的是,退休、失业、患病、负伤、生育怎么办?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职工就没有安全感,社会也难以稳定。劳动制度改革从一开始,就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拉开了构筑“安全网”的序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着手在城镇企业中推行职工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变“企业保险”为社会保险。到今年6月底, 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已达8770万人,离退休人员达2420万人。全国所有市县基本上都实行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820 个市县实行了外商投资企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了省级统筹。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覆盖率为78%,其中,国有企业达95%以上。
党的十四大以后,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成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重大突破。最近,国务院又作出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养老保险乃至整个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至此,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化,为国企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近5年来, 失业保险的范围不断扩大,制度不断完善,与再就业工程有机结合,在分流富余职工和促进长期失业者再就业工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近年来,广大职工关注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被称为“两江经验”的九江、镇江两城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试点正在向58个城市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工伤、生育等项保险也已在全国或者部分试点地区推开,实践中创造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形成与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配套改革的态势,新型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明晰。
构筑“安全网”,既要发挥社会保险的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多条保障线。目前,我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颁布并定期调整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困难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解困工作领导责任制,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帮困资金。
“安全网”的初步形成,从多方面保障了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权益,为企业改革减轻了压力,解除了后顾之忧,也为维护劳动力市场正常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型劳动制度基本框架的初步建立,集中体现了十多年来劳动制度改革的成果。而要全面建立并完善这项制度,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还有许多新的难题需要探索。在全面建立新型劳动制度的征途上,亿万劳动者应当而且完全可以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