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对433篇不同文章的初步宏观分析*_神话论文

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对433篇不同文章的初步宏观分析*_神话论文

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对433篇异文的初步宏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文论文,洪水论文,中国论文,神话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古老中国的新发现

1872年,英国学者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从古巴比伦泥板文书上,找到了《圣经》中挪亚方舟洪水故事的来源,引起了世界的轰动。[①a]从那以后,洪水神话就一直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一百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这个流传极广的古老神话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许多成果。目前,人们在世界各地已发现无以数计形态相似而又各有特色的洪水传说,并对它的起源、传播与文化内涵等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人们对洪水神话了解越多,就越觉得它是一个难解之谜。因为它在世界上流传如此之广,以致在没有对世界各民族洪水神话的具体形态与分布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之前,它的谜底很难彻底揭开。这正如打造一条项链,只有先造好各个链环,才能将它们环环相扣起来。

对国际学术界来说,中国洪水神话至今是一个巨大的缺环。1918年,以善于搜集资料而著称的弗雷泽(Sir James George Frazcr),在《旧约中的民间传说》一书中描述了当时世界各国发现的大量洪水神话资料,将其分别归纳为以巴比伦、美洲印第安人和马来群岛为中心的三个洪水神话圈。然而,对于中国,他不无遗憾地说:

特别令人注意的是,在亚洲东部那些非常开化的民族中,例如中国人和日本人中,据我目前所知,在他们卷帙浩繁和古老的文献里,没有发现我们这里讨论的这类大洪水的任何当地传说,即整个人类或大部分人类被淹死的世界性洪水泛滥的传说。[②a]

1932年,斯蒂斯·汤普森(Stith Thompson)出版的著名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在该书的“洪水”(A1010)条下,他列举了几十个国家和民族的资料,而中国却只有两篇异文,就这可怜的两篇,还被认为是从印度传入的。[③a]

1988年阿兰·邓迪斯教授(Alan Dundes)汇集国际上一百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编成论文集《洪水神话》(The Flood Myth)书中不仅收入了对《圣经》、巴比伦、印度、希腊等地古代洪水神话的经典研究,还有对美洲、非洲、澳大利亚、东南亚、中亚等广大地区口传洪水神话研究的新成果。可是,有关中国的洪水神话,仍是一片空白。[①b]

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难道真是一块洪水没有波及的伊甸园吗?否!

本世纪初,一些中外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文献上的大禹治水、女娲补天,都应该属于洪水神话。1898年,法国人保尔·维尔(Paul Vial)记述了一篇彝族的洪水神话,这是笔者目前所知外界对中国少数民族洪水神话的最早记录。[②b]此后,法、英、日等国学者又陆续发表了少数零星的记述。1937年,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一文,引用了十多篇异文。[③b]1942年,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的异文已达48篇。[④b]从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叶,随着对少数民族的调查研究不断深入,大量洪水神话被发现和记录下来。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全国性民间文化普查。据统计,到1990年时,已采录到民间故事183万篇,[⑤b]其中有大量的洪水神话与传说。现在,经过一个多世纪好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中国洪水神话那丰富神奇的面貌,终于比较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由于大量资料的记录与发表,我们对中国各族洪水神话进行宏观考察的时机得以成熟。这里,笔者就以433篇中国洪水神话的异文为基础,运用历史地理学派方法,对其形态进行初步的分析。这些异文来自除福建和山西以外的全国各个省份,涉及43个民族,应该说,它们是具有足够代表性的。[⑥b]

简单说来,笔者的工作是:首先将这些异文从浩瀚的文献海洋中打捞出来,按民族和发表的时间加以编排;接着,抽取每篇异文中的典型母题,将其采集地点在地图上标出,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它们的基本形态区别和大概的地理分布;在此基础上,参照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确定主要的故事类型,追踪它们可能的发源地、族属、原型、传播过程、文化内蕴以及与周边洪水神话的关系,等等。这里发表的,只是有关中国洪水神话最主要的几种类型及其分布状况的初步研究。

世界各国的洪水神话,其形态无论怎样千差万别,都由两个主要内容组成:一是淹灭世界的大洪水;一是洪水后幸存的少数遗民重新繁衍出新的人类。中国洪水神话在内容上一般也由这两部分构成。不过,它们在具体表述方式和细节上又有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

中国洪水神话极为丰富多采,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四个亚型,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介绍与分析。

二、神谕奇兆亚型

这个亚型的洪水神话传说,可以归纳为下述情节梗概:

1.神谕与奇兆。两兄妹(或某个人)心地善良(或作了某件好事),神向他们透露了洪水即将到来的消息。有时,神还告诉他们洪水的前兆:a、石龟(石狮)的眼睛出血(或发红);b、城门出血;c、臼出水;d其它。

2.遗民。兄妹在大洪水后幸存。避水的方式是:a,钻进石龟(石狮)肚子里;b、上山;c、其它。

3.兄妹成亲。为了重新繁衍人类,兄妹二人必须乱伦婚配。他们为此进行了一系列难题考验,占卜天意并获得了证实。这些难题是:a、分别从山头上滚下一扇石磨,两扇石磨叠在一起;b、分别从不同山上扔出针和线,哥哥的针穿过了妹妹的线。c、兄妹分别在两座山头烧烟火,烟子在天上扭在一起。d、其它。

4.再造人类。方式:a、生育;b、捏泥人;c、其它。

我们以一篇河南北部的异文为例,看看这一亚型的现代口传形态:从前,淮阳城北有座石龟桥。伏羲女娲兄妹常从桥边过。一天,伏羲见石龟流泪,就喂了它两个馍馍。石龟忽然开口说话:“好心的人哪,今后每天给我捎一个馍馍吧!”女娲知道了,让哥哥每天捎去两个。一天,石龟告诉他们:马上就要天塌地陷。并让他俩钻进自己肚子里。等兄妹俩在龟肚里吃完以前放进去的馍馍,出来一看,到处是一片白茫茫的水,万物都灭绝了。为了延续后代,哥哥提出与妹妹结婚。妹妹不答应,提出滚磨来试天意。二人从山上各推一扇石磨滚下,石磨在山下合在一起。两人于是成亲。婚后,女娲通过捏泥人再造了人类。

神谕奇兆亚型的洪水神话,似乎是由一些古老的母题在长期传播中逐渐复合而成的。这些母题在汉族古文献上很早就有记录。它们是:

一、与女娲有关的洪水传说。它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兼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二、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最早见汉代的《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

三、伊尹出生的传说。屈原《天问》中有一段难解的话:“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对此,汉代的王逸注释道:“伊尹母妊身,梦神女告之曰:‘臼灶生蛙,亟去无顾。’居无几何,臼灶中生蛙,母去,东走,顾视其域,尽为大水。母因溺死,化为空桑之木。水平之后,有小儿啼水涯,人取养之。既长大,有殊才,有莘恶伊尹从木中出,因以送女也。”

在这个关于英雄人物神奇出生的传说中,有典型的“神谕”和“奇兆”母题,它们成为这个亚型的标志。如汉代高诱在为《淮南子》中“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作注时,提到这样一个传说:“历阳,淮南国之县名,今属江都。昔有老妪,常行仁义,有二诸生遇之,谓妪:‘视东城门阃有血,便走,上北山,勿顾也。’自此,妪便往视门阃,阃者问之,妪对曰如是。其暮,门吏故杀鸡血涂门阃。明旦,老妪早往视门,见血,便上北山,国没为湖。”这个传说中,主人公也是一个妇人,并且也有神谕和奇兆的母题。不过故事中的老妪得神谕是因为“常行仁义”,带有更多社会伦理色彩;洪水前兆也不是臼出水,而是城门阃出血。到了南北朝以后,这个母题则变成了石龟眼中流血:

和州历阳沦为湖,昔有书生遇一老妪,妪待之甚厚,生谓妪曰:“此县门石龟眼血出,此地当陷为湖。”妪后数往视之,门吏问妪,妪具答之。吏以朱点龟眼,妪见遂走上北山,顾城遂陷焉。今湖中有明府鱼、奴鱼、婢鱼。

(梁)任昉《述异记》卷一

从我们目前收集到的39篇神谕奇兆亚型的异文来看,洪水前兆以石狮眼中出血(发红)最多,共29例;其次为石龟(乌龟、金鱼)5例、石人3例、臼与老虎各1例。其中出现最早的是臼,然后是石龟。钟敬文先生在“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中曾经指出:“我以为现在汉族流行的这种类型的神话,部分记录中石狮子及其预告灾难等情节,是从较早时代地陷传说中的石龟角色及其作用所蜕变而成的。而明代小说中的石狮子及其预兆作用的叙述,正是现在这种故事有关情节的较早形态。在现代同类型神话的另外记录里,那角色仍是乌龟,这是原始说法的遗留。”[①d]我们认为这个论断是符合实际的。

四、兄妹结婚的情节。其最早文献记录是唐代的《独异志》: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谴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神谕奇兆型见于吉、辽、冀、鲁、豫、苏、浙、皖、鄂诸省,河南北部与山东、安徽交界处是其中心区域。据现有资料,这个亚型的异文总数有39个,其中除了白族1篇、满族1篇、回族2篇外,其它异文全部属于汉族。显然,这个类型起源于汉族并主要流传于汉族聚居区。其发展演变的大概轨迹可能是:它最初出现于山东、河南交界的有莘氏族故地,是一个与伊尹出身有关的地区性洪水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传说开始向四周传播,在南北朝时已达安徽、浙江和四川,近代又传到了北至吉林、南至湖北的广大区域。在传播过程中,这个传说不断变化,将女娲补天、造人和兄妹结婚的情节连缀在一起,变成一个典型的洪水遗民神话。这种从传说到神话的变化,是这个类型最令人惊奇的特点。因为比较古老的民间故事,一般来说都是从神话向传说转化的。汉族洪水传说向神话转化的原因,很可能是受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至于这种变化始于何时何地,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三、雷公报仇亚型

这个亚型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地,以贵州省西部为中心,向四周幅射。我们目前得到的这类异文一共有91篇,它们来自苗、瑶、布依、侗、仡佬、哈尼、汉、毛南、仫佬、羌、畲、水、土家、壮、黎15个民族,其中以苗族最多,达39篇。所以它是一个属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亚型。

雷公报仇型洪水神话的基本情节,可以概括如下:

1.女始祖(名叫巫娘、巫仰、龟婆、榜妹等)下了12个(或6个)蛋,孵出龙、蛇、虎、雷公、魔鬼以及人类始祖姜央(或名央、阿央、姜良、高比、果本等),他们分管天地。

2.雷公与姜央闹矛盾。原因:a、争夺掌管天地的权力;b、争官名;c、比本领;d、借牛不还;e、破禁;f、想吃雷公的肉;g、其它。

3.雷公的被捉与被放。雷公下凡劈姜央,被捉住关在笼子(谷仓)中。姜央因事外出,嘱咐孩子们(名叫伏羲、女娲,或相两、相芒,德龙、巴龙,召亚兄妹,等)看管好雷公。但兄妹俩由于怜悯心(或不懂事)而帮助雷公逃脱了。

4.雷公逃走前,送给两兄妹一颗牙齿(或葫芦籽、南瓜籽),叫他们赶快种下,并告诉他们,洪水即将淹灭天下。

5.雷公发下大洪水,人类全被淹死,只有兄妹俩躲在雷公赠送的牙齿所长出的大葫芦中幸存。

6.为了再繁衍人类,兄妹乱伦婚配。婚前以难题占卜天意:a、各在一座山头滚下一扇石磨,二磨在山下相合;b、隔河分别扔针和线,线穿进针孔;c兄妹绕山追逐(或妹藏兄寻),兄在乌龟帮助下获胜;d、让踩成几瓣的乌龟或砍成几节的竹子复活;e、其它。

7.妹妹生下一个葫芦(或葫芦形、瓜形的怪胎)。a、兄将其切碎撒在野外,第二天这些碎片全变为人类。b、从葫芦中走出许多民族的始祖。

关于雷公报仇亚型的发源地,如果将我们的类型分布图与中国的民族分布图叠合在一起,就会发现这个亚型正好与苗族的分布相重合。人们一般按方言的不同将苗族分为三个支系,即黔东方言区、湘西方言和川滇黔方言区,他们分别聚居在黔东南、湘西和四川省南部。而雷公报仇亚型的异文也多集中在这几个地区。由于这类故事在黔东南雷公山一带发现最多,形态也最为原始,并且该地区处于这个类型分布的中心,所以我们推测它可能发源于这个地区的苗族之中,然后向四周扩散。

雷公报仇亚型的特点是:首先,它是不折不扣的神话,是有关天地万物来源的系列神话的一部分。例如1979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苗族古歌》,分为四组:开天辟地歌、枫木歌、洪水滔天歌、跋山涉水歌,中间两组是洪水神话,与另两组古歌构成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系列。即使在未经整理的异文中,也有不少讲到女始祖生十二个蛋或雷公与故事的主人公是兄弟关系。其次,大洪水的起因,是人与神的斗争而不是自然的原因。第三,雷公是故事的主角,也是信仰中的主神。第四,葫芦在故事中有着重要意义,它既是避难的工具,又是人类再造的物质载体。

现在我们还不能确知雷公报仇型起源的具体时间。它的最早记录,目前所知的是英国人克拉(Samuel R.Clarke)1911年《在中国西南的部落中》一书记述的“洪水歌”。[①e]从这个类型已经流传到十多个民族并在一些民族(如布依族、壮族、瑶族等)中形成了地区亚型的情形来推测,它的历史一定是非常古老的。以《苗族古歌》为例,它主要流传于黔东南地区,是在“吃牯脏”和过苗年等重大民族节日时,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巫师、歌手来演唱的。它一代代口耳相传,我们今天很难确切地说出其产生年代。关于这个亚型的起源、传播以及由此涉及到的西南各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关系、古老的文化遗存等,是许多学者极感兴趣并正在努力研究的问题。

四、寻天女亚型

在四川南部的凉山彝族地区、云南四川交界处的纳西族地区以及云南中部的一些地区,有一个非常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洪水神话亚型流传,我们将它称为寻天女亚型。例如纳西族著名史诗《创世纪》(一译《崇邦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下面是其梗概:

1.宇宙和人类的最初由来。

2.人类的第九代祖先崇仁丽恩有五兄弟和六姐妹,他们相互婚配,秽气污染了天地,天神决定放洪水毁灭人类。

3.崇仁丽恩兄妹们开荒犁地,每天白天犁好的地,都被天神派遣(或化成)的大野猪在夜里平复。天神告诉心肠好的崇仁丽恩,大洪水将要到来,要他躲进牦牛皮制成的大鼓中。

4.大洪水。人类灭绝,只有崇仁丽恩在牛皮鼓中幸存。

5.崇仁丽恩不听神的指点,与一个直眼睛的美丽天女结婚,结果生下了蛇、蛙、猪、猴、鸡等动物和松、栗等植物,没有繁衍出人类。

6.天女变为鸟下凡来与崇仁丽恩相恋,后来将他带到天上。

7.崇仁丽恩向天女之父求婚,天神对女婿的难题考验:a、一天砍完九十九片森林;b、一天烧完九十九片荒地;c、一天撒完九十九片地的种;d、在一天内将撒出的种子拣回;e、寻回五颗被蚂蚁和斑鸠吃掉了的种子;f、企图在打岩羊时将其害死;g、企图在打鱼时将其踢下江中;h、挤三滴虎乳;i、其它。

8.崇仁丽恩在天女帮助下顺利通过考验,获得天女为妻。夫妻二人从天上迁到地下定居,天神以各种动物、植物及粮食种子为嫁妆。

9.生下三个儿子。各自成为三个民族(藏、纳西、白族)的祖先。

纳西族《创世纪》非常古老。它不仅在民间口耳相传,而且以象形文字的形式记载在宗教典籍之上,是东巴教的核心经典之一。虽然有关它起源的确切时间,学界现在尚无定说,但研究者们都相信它的历史一定很长。例如,明代正德年间出于纳西族土司木公之手的《木氏宦谱》,在叶古年之前的十多代先祖世系,就录自《创世纪》。其中几个重要年代的说明,也与《创世纪》一致。《创世纪》中不仅记载了纳西族的许多代祖先,而且在其中最后一部分,以送祖宗之魂回先祖住地的形式,记载了纳西族祖先从北到南的迁徙路线,历数了从云南到四川、青海等地的七十多个地名。显然,只有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这篇史诗才能形成。[①f]有些学者认为:“它的写定年代大约在纳西族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初期,即公元七世纪至公元九世纪之间。”[②f]

寻天女型洪水神话除了在纳西族中发现外,在彝族古代典籍和当代口头传说中也广泛流传。例如大小凉山地区流传的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其中的“洪水漫天地”里就说,人类先祖却布居木有三个儿子,他们辛劳地开荒犁地,可天神恩体格兹却每天派使者阿古叶枯变为一头野猪去拱坏他们的地。后来他们捉住了野猪,老大老二要打它。野猪告诉他们说,天神马上要发大洪水,叫他们分别躲在金柜、银柜和木柜中。结果,大洪水后,人类全被淹死,只有躲在木柜中的老三居木武吾幸存。后来,恩体格兹在天地间扯起铜线、铁线作桥梁,居木武吾上天求婚,得到了天神的小女儿为妻,然后回到地下,重新繁衍出人类。

根据有关研究,传说《勒俄特依》是彝族曲涅系著名的大毕摩(即巫师)阿什拉则根据民间口头流传的史诗整理而成,他是吴奇、布兹、舍贴几个家支的祖先,距今已有30代,约750年。[③f]据此来看,彝族的寻天女亚型洪水神话也有非常久远的历史。

在我们收集到的异文中,寻天女亚型的异文共37篇。其中彝族20篇,纳西族6篇。此外的11篇来自藏、普米、德昂、独龙、拉祜、内蒙等族,他们或是与彝族、纳西族一样,同是古代南迁的氐羌人的后裔,如拉祜族和普米族;或是采录于与彝族、纳西族杂居的地区,如从四川省木里县采录到的3篇藏族异文和2篇内蒙异文。根据这个亚型的分布状况,我们推测:这个类型大约是古代氐羌人从北向南迁徙时所携带的精神行囊之一,据有关研究,他们早在公元前就到达中国西南地区,并分化为不同的支系,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不同民族。他们在近两千年艰难的生息繁衍中,通过宗教、民俗等活动,始终保持着他们祖先创造的精神文化遗产。

五、兄妹开荒亚型

兄妹开荒型是一个很特别的类型。它的前半截有着寻天女亚型中常见的几兄弟犁地被平复的母题,而后半截却是雷公报仇亚型与神谕奇兆亚型中常见的兄妹结婚再传人类母题。显然,它是一种复合的形态。从我们的类型分布图上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个亚型的异文正好夹杂在寻天女亚型和雷公报仇亚型的中间地带,集中在川、黔、滇交界处和云南中部楚雄、弥勒彝族聚居地区。我们现在收集到属于这个亚型的异文一共有30篇,其中15篇来自彝族,10篇来自苗族,这个统计表明,它极有可能是由这两个民族所传承的不同类型洪水故事,在交叉传播中复合而成的。

关于这个亚型的内容,贵州省西部仡佬族中流传的一首《泡桐歌》,可以作为一个例子。其主要情节是:古代有一家兄妹三人,有一次,他们白天开好的地,到第二天就平复了,他们夜里躲起来看是怎么回事,发现是个白胡子老头干的。原来这老头是太白金星,他告诉这三兄妹马上要发洪水了,叫老大躲进石柜里,老二和他妹妹躲进葫芦里。大洪水后,兄妹经过三个难题考验来测天意:1.隔河来滚磨;2.隔河丢簸箕;3.丢针来穿线;得到确认后成亲。婚后生下一个儿子。天神后来派仙女下凡与其婚配,再造了新的人类。[①g]

在这首古歌中,前面几个亚型的一些母题被融合在一起。寻天女型中的兄弟开荒,变成了兄妹开荒;避水工具是葫芦,洪水后兄妹难题结婚,这些都是雷公报仇型的典型母题;然而,再造人类又回到了天女下嫁。显然,它是上述两个亚型在传播中发生融混的产物。

兄妹开荒亚型早在1911年就被英国人克拉克记录在他的著作中,而且他还是转引别人的讲述,可见这个类型早就存在。在彝族四大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梅葛》、《查姆》和《勒俄特依》中,前面两部史诗中的洪水神话部分,都属于兄妹开荒亚型,足见这个亚型的古老与重要。一般来说,这个亚型应该是产生于上两个类型之后。但即使如此,它的历史也不一定就很短。有关这个复合类型的来历,我们还需进一步研究。

六、其它亚型

在我们目前收集到的中国洪话水神传说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其亚型特征的,主要是上述四个亚型,它们的异文数合起来为196篇,约占总数的45%。其它剩下的异文,则分别属于下面几种情况。

一种是在个别民族与有限地域中流传的带有某些独特母题的亚型。例如在白族、布依、独龙、哈尼、黎、怒以及台湾一些土著民族中,各有一些类似如地区亚型的小群异文。它们或是上面四个亚型流传到某些民族和地区后的变体,或是有着自己的独立起源。

另一种是国际型的洪水故事。例如基督教的挪亚方舟故事、伊斯兰教的努哈故事,很早就随着移民和宗教的传播进入中国。古代印度的洪水神话,在中国也早就为人所知。在台湾、海南岛和云南省,有些民族的洪水故事似乎与东南亚地区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些,都是我们很感兴趣并正努力探讨的问题。

除了上述带有类型性的异文外,在中国,还有大量一般性的洪水故事流传。这些故事大都具有洪水、遗民、人类再造的主要情节,但是它们却缺乏那种能作为亚型标识的典型母题,因此我们就将它们称之为一般型。这类异文目前在我们的资料库中占有很大比重,达40%左右,并且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明确指出故事中的洪水就是原始之水。

七、初步的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与介绍,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初步的结论:

(1)中国是一个洪水神话极为丰富的国家。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中国曾饱受洪水之患,并且至今常常受到洪水的威胁。因此,中国从遥远的古代起就有大量关于洪水的神话与传说产生。更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中国的洪水神话不仅有古代的文献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在不少民族与地区以口耳相承的活形态广泛流传。近年来,中国采录发表了数以千计的口传洪水神话记录,这对于世界洪水神话研究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它必将对国际洪水神话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2)中国洪水神话绝大多数具有世界其它地区洪水神话的一般结构特征,即:认为在远古时曾有一场淹灭世界的大洪水发生,在洪水后只有个别人幸存下来,并由他们重新繁殖出新一代的人类。这种情节模式的类同,究竟是由于人类早期生活与思想的相似而产生的巧合呢?还是由于中国与其它国家和民族在相当古老的时代就存在我们现在尚不知道的文化交流呢?抑或是象有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远古时代的确有一场淹没世界的大洪水,今天的人类都是几个侥幸遗存者的后裔?随着今后对洪水神话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可能对中外远古文化关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3)中国洪水神话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态丰富多采。各种不同亚型的洪水神话,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性格,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同时,洪水神话又记录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投射出我国各族人民血肉相依的历史渊源。例如,中国洪水神话的结尾有一个常见的母题,即许多民族出自同一个始祖,他们都是洪水后那对兄妹所生,或是从同一个大葫芦中出来的。我们都知道,口耳相传的神话是研究前文字社会时期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而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直到解放前夕仍处在这一历史阶段,因此,研究洪水神话,对于了解我国一些民族的族源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在中国洪水神话传说中,有不少异文保持着非常原始的形态。我们将其内容与国外洪水神话略加比较,不难看出这种特色。例如,在著名的巴比伦、希伯来、希腊和印度洪水神话中,人们用来躲避洪水的是人工制造的船只,然而在中国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洪水神话类型里,避水工具却是葫芦、牛皮等自然物,或是神的保护(石龟、石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洪水神话中人类的再繁衍,多是现实生活中严格禁止的乱伦婚配(兄妹、姐弟、母子、父女),这与西方同类情节中的由夫妻或家庭再传人烟极不相同。其它如难题求婚、葫芦生人、切碎怪胎、泥土造人等等,都是非常原始的母题。中国洪水故事还常常与许多民族的系列创世神话结合在一起,成为其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此外,洪水神话的流传往往与各民族的原始宗教、民俗紧密相联,在有些民族中,甚至只有在某些特别的场合,如祭祖、重大节日时,才能由特定的人(巫师、长老等)来讲述。因此,中国洪水神话也是研究人类早期的宗教、民俗、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等的珍贵资料。

总之,中国洪水神话的大批发现,填补了世界洪水神话圈的缺环。对人类早期生活与文化、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关系、中外古代文化交流等,有着极重要的价值。我们这里虽然对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有关中国的洪水神话与传说的其它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它们的起源、原型、传播路线、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等等,将是一代代学人继续努力探险的目标。对此,中国学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一定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得到中国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的资助,在此致谢!

注释:

①a 参见Alan Dundes ed.,THE FLOOD MYTH,p29-48,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88。

②a Sir James George Frazer,FOLK-LORE IN THE OLD TEST AMNT,Macmillan and co。

③a Stith Thompson,MOTIF INDEX OF FOLKLITERATURE。

①b 参见Alan Dundes ed.,THE FLOOD MYTH p29-48,Universr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88。

②b Paul Vial,LES LOLOS,p8-9,Changhai,1890.转引自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载中央研究院《人类学集刊》第一集,1937年,第174页。

③b 同上注。

④b 见《闻一多全集》,第一卷,第3—68页,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

⑤b 见钟敬文“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民间文艺事业的新阶段—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会务报告”,载《民间文学论坛》1992年第一期第40页。

⑥b 这433篇异文的民族分布是:阿昌族1篇;白族8篇;保安族2篇;布朗族2篇;布依族28篇;朝鲜族2篇;傣族1篇;德昴族4篇;侗族3篇;独龙族7篇;鄂伦春族2篇;鄂温克族1篇;高山族26篇;仡佬族8篇;哈尼族7篇;哈萨克族1篇;赫哲族1篇;汉族98篇;回族3篇;基诺族2篇;景颇族2篇;柯尔克孜族1篇;拉祜族13篇;黎族6篇;傈僳族13篇;满族3篇;毛南族4篇;蒙古族2篇;苗族66篇;仫佬族2篇;纳西族9篇;怒族11篇;普米族3篇;羌族2篇;畲族1篇;水族5篇;土家族8篇;佤族3篇;瑶族24篇;彝族45篇;藏族6篇;壮族6篇;维吾尔族1篇。

①c 《中原神话》第15—18页,海燕出版社1988年版。

①d 钟敬文“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载《中国与日本文化研究》第一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页。

①e Paul Vial,LESLOLOS,p8-9,Changhai,1898.转引自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娲女羲的传说”,载中央研究院《人类学集刊》第一集,1937年,第174页。

①f 见李近春“浅谈纳西族史诗《创世纪》”,载《东巴文化论集》,第353、360页,郭大烈、杨世光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②f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第153页,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③f 徐铭,“毕摩文化概说”,见《毕摩文化论》第31页,左玉堂、陶学良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①g 见《仡佬族古歌》,第34—38页,贵州省安顺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标签:;  ;  ;  ;  ;  

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对433篇不同文章的初步宏观分析*_神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