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谢表文化和谢表文体形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宋代论文,文体论文,形态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4)05-0145-07 谢表是臣属向皇帝谢恩的文章,是古代公文的上行文。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凡官员升迁除授、谪降贬官,至于生日受赐酒醴、封爵追赠等等,均有谢表”。[1]明代胡松《唐宋元名表原序》称:“是学也,昉于汉魏六朝,盛于隋唐,而极于宋”。[2]“极于宋”包括用得多、文体定型、文采斐然等意。 现存宋代谢表文献较多,但未见专门的研究成果。在一些研究骈文的论著中,谢表有时会被提及,如刘麟生《中国骈文史》、[3]曾枣庄《论宋代的四六文》、[4]施懿超《宋四六论稿》[5]等。施著论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的四六文时,涉及其谢表。也有少数专题研究涉及某些谢表,如吴在庆《韩愈在潮州的思想与心态考论——以〈潮州刺史谢上表〉为中心》。[6]关于谢表的文体发展、文体形态等问题尚无专门的研究成果。本文先追究谢表的文体源流,然后对宋代谢表文化、文献、文体形态等进行研究。 一、谢表的文体源流 (一)谢章、谢表之文体发生。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将谢表的文体起源追溯到周代:“周监二代,文理弥盛。再拜稽首,对扬休命。承文受册,敢当丕显。虽言笔未分,而陈谢可见。范文澜注:《诗·大雅·江汉》第七章笺云:‘拜稽首者,受王命策书也。臣受恩无可以报谢者,称言使君寿考而已。’”[7]范注引用的例子,是口头谢恩而不是书面谢章。刘勰说的“言笔未分,而陈谢可见”,也只是说当时有“陈谢”之礼。至于致谢文书,《晋书·刘寔传》载其《崇让论》曰: 人臣初除,皆通表上闻,名之谢章,所由来尚矣。原谢章之本意,欲进贤能以谢国恩也……唐虞之时,众官初除,莫不皆让也。谢章之义,盖取于此。[8] 上古谢章无存,刘寔是根据传说对谢章进行解释。按照他的解释,上古谢章用于辞命让贤。“谢”首先是谢恩,其次是谦让谢绝。这与刘勰对汉代谢章的解释不一样,《文心雕龙·章表》: 汉定礼仪,则有四品:……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9] 从现存汉、魏、晋时期谢章和谢表文献看,“章以谢恩”是清楚的,如曹植《改封陈王谢章》《封二子为公谢恩章》、沈约《为安陆王谢荆州章》、江总《为陈六宫谢章》。“表以陈请”的情况有点复杂。“陈请”就是陈说某种诉求。如后汉蔡邕《巴郡太守谢表》,据笔者所见,这是现存最早的谢表,也是后汉现存唯一的谢表,全文392字,散文体,但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以下节录数句以明其大意及语体: ……五府举臣任巴郡太守……非所敢安……愿乞还诏命!……宣畼圣化,导遵和风,非臣才力所能供给。必以黍辱烦污圣朝。幸循旧职,当竭肝胆从事,筋绝骨破,以命继之。[10] 这篇谢表写于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内容符合刘勰说的“表以陈请”,核心用意并非受命致谢,而是不愿接受任命巴郡太守。感激涕零的话都是推辞任命的铺垫,反复陈说的目的是请求皇帝收回任命。 (二)陈请表与谢恩表。汉代礼仪“章以谢恩,表以陈请”的规定,在曹魏时期已不具制度约束力。从《曹植集》[11]可见,谢恩之文既可以用谢章,也可以用谢表,后者用得更多。谢章仅用于谢恩,表则既有陈请表,又有谢恩表。《曹植集》存有41篇表,其中31篇是陈述请求或政见的,题目不用“谢”字,如《求自试表》《谏伐辽东表》。有10篇是谢恩的,其中九篇题目有“谢”字,如《封甄城王谢表》《谢赐谷表》。陈请表的标题通常用“陈、求、谏”等诉求性标记,谢恩表标题通常用“谢”字。曹植使用表文体既陈请又谢恩,未遵守汉定礼仪“章以谢恩、表以陈请”的限定。曹植是皇室重要人物,一代文豪,他对表文体的理解和使用在当时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徐师曾《文体明辨》: 古人言事,皆称上书。汉定礼仪,乃有四品,其一曰章,用以谢恩。及考后汉,论谏庆贺,间亦称章,岂其流之浸广欤?自唐而后,此制遂亡。[12] 徐氏说的是“章”被泛用。曹植用谢表谢恩,意味着表的用途也不限于陈请。此前《后汉书·皇后纪》载:“立为皇后。辞让者三,然后即位。手书表谢,深陈德薄,不足以充小君之选。”[13]这是谢表的最早记载,但无文本流传。魏晋六朝时谢表应用广泛,明代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共有谢表65篇。 谢章或谢表都是臣属给皇帝的公文,所以形式规范、句式比较整齐,注重文采,往往有些铺张渲染谦虚的因素。因为直接涉及君臣关系、职权利害,所以遣词用语非常谨慎、准确、得体,谦卑矜持,含蓄委婉又明白可解。如西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14]文近700字,是长篇谢表。句式骈散并用,注重用典,文采斐然,内容次第清晰,包括受命、惶恐谦虚、陈述表白、颂圣感恩、表态言志等基本意思。 表的文体结构和语体形态历代有变。宋代刘应李《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诸式门·表笺式》:“《文选》载诸葛孔明、李令伯、孔文举、曹子建、羊叔子等表,体式犹未定,至陆士衡《谢官表》、刘越石《劝进表》渐有体式。”[15]他认为陆机的谢表体式渐臻完备定型。吴讷、徐师曾都认为汉、晋时期的表基本是古散体文,而六朝以下谢表逐渐骈俪化。 (三)唐代谢表。唐代谢表应用范围扩大,分类详细。《文苑英华》录唐代谢表17卷,329篇,分十类:为宰相杂谢35篇、藩镇谢官64篇、公卿杂谢54篇、谢亲属加官23篇、谢文章12篇、谢春冬衣禄廪25篇、谢茶药果子采帛23篇、节朔谢物宴赐46篇、谢追赠官丧葬26篇、谢诏敕慰问21篇。 就文体形态而言,谢表在六朝时代出现了骈文俪句的语体样式,唐代谢表继承之,结构和格式向“四六”语体发展。如李商隐《为安平公谢除兖海观察使表》: 伏惟皇帝陛下,钧陶庶汇,亭毒万方,……无任瞻天恋阙之至。谨附中使某奉表陈谢以闻。[16] 撰写谢表是幕府文职的基本功。李商隐少从名师,久在幕府,加之天赋卓越,因而能写漂亮的骈文。他的谢表中规中矩,层次分明,措辞用语得体,又适当铺排渲染,体现出非凡的文采才华,堪称典范。 不过,谢表通常是要求简洁精致的,而李商隐这篇谢表篇幅长达449字。吴讷《文章辨体》引真德秀语:“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铺叙忌繁冗”。[17]唐代谢表大多简洁明快,篇幅一般为二三百字。但也有八九百字的长篇,如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890字,大概是因为有太多的话需要借例行谢表的机会向皇帝诉说吧。 二、宋代的谢表文化 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皇帝诏命频繁,谢表随之增多。官职升迁或致仕自然要谢恩,贬谪也须谢恩,因各种原因蒙受皇帝赏赐或恩宠礼遇,也都要上谢表谢恩。宋代统治者吸取唐亡的教训,加强了中央集权,凡官职任免之命皆出于朝廷,而官员除授迁转也较前代大为频繁,因此谢表自然增多。 (一)官制与谢表。现存历代谢表,宋代最多。魏齐贤等编《五百家播芳大全文萃》,有谢表11卷,凡292篇。今曾枣庄等编《全宋文》共9204名作者,其中311人有谢表,谢表篇目总计为3482篇。兹以吕祖谦编《宋文鉴》为例,从题目可知谢表与官职的关系。该书第63至71卷为表,共收文152篇。其中标题名为“表”者149篇,其中因官职升降而作的谢表70篇,标题通常如王禹偁《滁州谢上表》、欧阳修《谢知制诰表》、苏辙《降朝请大夫谢表》。另有请求或感谢辞职、致仕的15篇,标题通常如富弼《乞致仕表》、范镇《谢致仕表》。总计因官职升降而作的谢表共85篇。 对擅长写文章的官员来说,官职越高,在职时间越长者,作谢表的机会就越多。宋代谢表今存50篇以上的有13人,都是文章家而仕途地位较高但又较多升迁贬谪者,如王安石55篇,苏轼65篇,周必大75篇。这些文化名人的写作提高了宋代谢表的文化艺术水平。 (二)科举与谢表。宋代谢表繁盛与科举制度中的词科考试有关。词科考试初名宏词科,后来名称和考试内容有三次变化:绍圣二年、大观四年、绍兴三年各改革一次。王应麟《辞学指南序》有细解。[18]词科考试名称经历了宏词科、辞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三次变化。考试文体也从九体、十体发展到十二体。其中表、露布、颂、箴、铭、序、记是不变科目。《辞学指南》引真德秀语:“十二体所急者,制、表、记、序、箴、铭、赞、颂八者而已”。又引洪咨夔语:“制、表如科举之本经,所关尤重”。[19] 《辞学指南》分体讲述词科考试,在每体之后列出历年词科考试题,谢表是表体文中考试次数最多的一种。从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至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词科考试关于表的试题共计69次,①其中35次以谢表为题,可见谢表在词科考试中的重要性。宋代词科所出谢表试题,还专以今事为题,一般为“代拟谢表”体,如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题目是《代宰相以下谢赐新修都城记表》。 在考试社会中,试题是备考的风向标。宋代词科考试重谢表,读书人谁敢不努力习之。于是谢表选本、讲解谢表的书籍就多起来,有专用于教学的书,还有记录文人闲谈文章的四六话。如王应麟《辞学指南》对谢表的论述分五方面:总结格式、点评范文、指导应试、列举名联、总结试题。比如对“破题”的讲解:“一表中眼目全在破题,二十字须要见尽题目,又忌体贴太露。”[20]又如指导阅读名家范文: 前辈表章如夏英公(竦)、宋景文(祁)、王荆公、欧阳公、曾曲阜、二苏、王初寮(安中)、汪龙溪(藻)、綦北海(崇礼)、孙鸿庆(觌)诸公之文皆须熟诵,而龙溪、北海所作,尤近场屋之体,可以为式。[21] 词科考试造就四六文名家,而谢表正是四六文之一种。洪迈《容斋三笔》卷10《词学科目》记载了大批由词科至高位的名臣,如汤邦彦、三洪兄弟、周必大、周麟之等,此外还有吕祖谦、真德秀等四六名家。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称词科考试还“将骈体文的艺术表达功能发展到了极致”。[22] (三)“四六话”与谢表。谢表是实用公文,又是美文,通常使用四六骈体,以求整饬典雅。宋代文体批评中出现了“四六话”,专以四六文为评论对象。其中对谢表的评论,体现了当时人对谢表文体的理解和审美判断。[宋]王铚《四六话》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 其书皆评论宋人表启之文……亦但较胜负於一联一字之间。至周必大等,承其余波,转加细密。终宋之世,惟以隶事切合为工。组织繁碎,而文格日卑,皆铚等之论导之也。然就其一时之法论之,则亦有推阐入微者。[23] 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清]彭元瑞纂辑的《宋四六话》: 其于宋人制诏表启之文,但知较胜负于一联一字之间,不使人镕精理以立言,未免舍本逐末之讥。惟元瑞天才敏瞻,博览群书,幼习词科,晚更内制,于骈偶之文用力独深,故其所录,间亦颇具鉴裁,不同勦说,或以见古人之巧思,或以发前贤之妙义,揽各体之菁华,存一朝之典故。[24] 两种提要颇中肯綮,但有以偏概全之嫌。仔细阅读宋人的四六话,当时人对谢表评论可分4类。 1.推崇名句和用典。如《宋四六话》录曾巩《后耳目志》:先生尝爱东坡过海谢表云:“臣无毫发之能,而有邱山之罪。宜三黜而未已,跨万里而独来。”用苏轼名句而萧然出四六畦畛之外。[25] 又如《四六话》载赵令畤《侯鲭录》一条,是对苏轼《谢赐对衣金带马表》用典的推崇:子瞻幼年见欧阳公《谢对衣金带表》而诵之,老苏曰:“汝可拟作一联。”曰:“匪伊垂之而带有余,非敢后也而马不进”。至为颖川,因有此赐用,为表谢云“枯羸之质,匪伊垂之而带有余;敛退之心,非敢后也而马不进”。[26]“匪伊垂之而带有余”出自《诗经·小雅·都人士》。“非敢后也而马不进”出自《论语·雍也篇》。这两个典故既与所赐之物密切相关,又借以表达个人情操及陈谢之意。 2.强调得君臣之体。《四六话》载:表章有宰相气骨。如范尧夫《谢自台官言濮王事责安州通判表》云:“内外皆君父之至慈,出处盖臣子之常节”。又青州刘丞相《罢省官谢起知滑州表》云:“视人郡章,或犹惊畏。谕上恩旨,罔不欢欣”。爱其语整暇有大臣气象。[27]范尧夫即范纯仁,刘丞相即刘挚。二公在朝皆以忠直见称,却遭受贬谪。其谢表表现出宠辱不惊的气节和坦然理解的态度,无抱怨之语,有感恩之心,可谓深得忠臣之体,因而被称赞为“宰相气骨”、“大臣气象”。 君子立朝,崇尚刚正之气,不能曲意逢迎讨好。这种刚正之气也是评论家们推崇的。如《宋四六话》卷五引《梁溪漫志》:前辈表章刚正之气形见于笔墨间,读之使人耸然,人主为之改容,奸邪为之破胆。元符末,刘元城自贬所起帅郓,当过阙,公谢表云:“志惟许国,如万折之而必东;忠以事君,虽三已之而无愠。”坐是遂不得入见。……此二表于用事下字亦皆精切,而气节凛凛如严霜烈日,与退之所谓“登泰山之封,镂白玉之牒”者似不侔矣。[28]刘元城即刘安世,河北元城人,学者称元城先生。哲宗时任谏官,“正色立朝,扶持公道”。[29]其谢表并不一味地讨皇帝欢心,这是忠臣气节的写照。 3.推崇学问和才华。四六骈俪的谢表,能体现才华、学问、阅历等,《四六话》特别推崇:神宗自颍王即位。元丰中,升颍州为顺昌军节镇。时元厚之罢参政,作颍守令,郡中老儒士胡士彦作谢表,公览之,以笔抹去,疾书其纸背,一挥而成。曰:“焘土立社,是开王者之封;乘龙御天,厥应圣人之作。按图虽旧,锡命惟新。”又:“兴言骏命之庆基,宜建中军之望府。谓文武之德,圣而顺,唐虞之道,明而昌。合为嘉名,以侈旧服。”[30]其才思敏捷,对偶工整,用典贴切,精确微妙,实非寻常老儒可比。 4.注重修辞用语的拿捏忖度。如《宋四六话》引《能改斋漫录》“劾张文潜谢表不钦”条:张文潜崇宁元年复值龙图阁,知颍州,谢表云:“我来自东,每兢兢而就列;炊未及熟,又挈挈而告行”。臣僚上言云:“岂有君父之前辄自称‘我’?虽至亲不嫌于无文,有时而尔汝然,非谢表所可称之辞。”[31]张耒在谢表中称“我”而被弹劾为不敬,说明谢表讲究措辞用语,关乎利害成败,体现个人修养。 君臣政治,事事敏感,最著名的例子是苏轼《湖州谢上表》:“臣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几句话被“乌台诗案”办案者指为:“以讥讽朝廷多是生事骚扰,以夺农时。”[32]苏轼的实话给了弹劾者口实。 三、谢表的文体形态 (一)谢表“三体”说。这是明代文章学家讨论谢表文体时提出的。吴讷《文章辨体》论“表”:“按韵书:‘表、明也,标也,标著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其用则有庆贺、有辞免、有陈谢、有进书、有贡物,所用既殊,则其辞亦各异焉。”[33]胡松《唐宋元名表原序》:“是学也,昉于汉魏六朝,盛于隋唐,而极于宋。彼其工拙繁简骈俪直致,要之其体不能尽同。然其意同于宣上德而达下情,明己志而述物则。”[34]徐师曾《文体明辨》论“表”则说: 至论其体,则汉晋多用散文,唐宋多用四六。……然有唐宋人而为古体者,有宋人而为唐体者,此又不可不辨也。今取汉以下名家诸作,分为三体而列之:一曰古体,二曰唐体,三曰宋体。[35] 吴讷、胡松、徐师曾都注意到不同时期表文体的语体形态和风格有所不同。徐师曾提出谢表“三体”说。他依此说选古体一篇: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唐体四篇:白居易《为宰相谢官表》等;宋体十八篇:文天祥《谢皇帝登极赦文表》等。 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在表类序文中采纳了徐师曾“三体”说,但选本只分古体、今体(贺氏自注:卷125—130“俱古体”,131—139“俱今体”),古体5篇,今体40篇。考察他们的说法及选例可以看出“三体”说的实质。古体、今体之别,或更细微的“三体”之别,主要是语体之别,区分的标准主要是看散文语体为主还是骈俪语体为主。骈俪语体又有四言为主或四六体之别。以下分别辨析。 1.古体。徐师曾说“汉晋多用散文,唐宋多用四六”(见前引)。按这样的标准,他将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归为古体。这篇谢表893字,是谢表之长篇,纯然古体,散句单行,与其倡导的古文宗旨契合。贺复征将元结《道州到任谢上表》、刘基《谢恩表》等归古体,也是根据其散文语体,而不论时代。 2.今体。以骈俪语体为主,如鲍照《谢随恩被原表》(节选):“臣言:即日被曹宣命,元统内外,五刑以下,浩泽荡汰。臣亦预焉。……大喜卒至,非愿所图。鱼愕鸡睨,且悚且惭。”[36] 3.唐体、宋体之别。徐师曾《文体明辨》主要是按声律宽松或者严格来区别的。“声”指字音之四声,自齐、梁以来渐成为约束诗、文的标准。律指句式和韵。表体公文不必押韵,所以徐氏所谓“声律”应该主要是指骈文之对仗。唐人所作谢表有古体也有今体,如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今体”部分所选张九龄《谢赐香药面脂表》(卷134),[37]不仅四六骈对整齐,甚至平仄都比较讲究。不过,唐代像这样的谢表的确不是多数。宋代谢表中,如此声律精致的作品就是多数了。比如领导古文运动的欧阳修,所作谢表都用今体,如《亳州谢上表》: 贰政非才,虽获奉身而退。分符善地,犹怀窃禄之惭。祇荷宠灵,惟知战惧。伏念臣章句腐儒之学也,岂足经邦;斗筲小器之量也,宁堪大用。而叨尘二府,首尾八年。荷三朝之误知,罄一心而尽瘁。[38] 宋代公文语体以四六骈体为主,文章家称之为“宋四六”。其中谢表一体,尤其格律精切,独具特色。[清]阮元《四六丛话序》称:“宋自庐陵、眉山以散行之气运对偶之文,在骈体中另出机杼,而组织经传、陶冶成句,实足跨越前人。”[39]这几句话包含丰富的文体批评意蕴:指出欧阳修、苏轼对宋四六的开风气作用,以散文气势作对偶之文,善用经传典故,宋四六跨越前人。但有一点他没提到:宋四六议论成分大大增加。比如谢表只是感恩之文,致谢而已,但宋人将其好议论的习惯也用于谢表。如欧阳修《谢擅止散青苗钱放罪表》,用大量篇幅议论新法的不便,被后人评为“以谢表为谏书”。[40] (二)宋代谢表的文体形态。汉魏晋唐谢表大致有一个传统相因的结构模式,宋代谢表在传统模式基础上,更加格式化。其篇幅一般在100—600字之间,多为300—400字,也有700—900字的长篇。其标题最常见的形式是“谢……表”或“……谢上表”,如《谢中书舍人表》、《谢赐汉书表》、《密州谢上表》。但在不同文献中,同一篇谢表的题目可能略有差别。如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的《除知制诰谢表》,[41]在《宋文鉴》中作《谢知制诰表》,[42]在《五百家播芳大全文萃》中作《谢除知制诰表》。[43] 关于谢表的格式,[汉]蔡邕《独断》云:“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曰:某官臣某甲上。文多用编两行,文少以五行。”[44]说的是谢表用于感遇谢恩,无需批答。[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则对谢表的书写和用印作出规定:“诸文书奏御者写字稍大臣名小书,上表仍每行不得过十八字,皆长官以臣名款其背缝,然后用印。”[45] 关于谢表正文的格式,论述者更多,如[宋]王应麟《辞学指南》、[元]陈绎曾《文筌》、[明]朱荃宰《文通》等,基本一致。《辞学指南》例举了开头和结尾的格式化用语,[46]举例颇详,兹不赘引文。陈绎曾《文筌》将谢表正文分为四部分:“一破题;二自述;三颂圣,或先颂圣后自述;四述意。”[47]这种四段式是最常见的格式,每段之前都有固定用语。一者,以“臣某言……臣某中谢”等语破题,说明事由;二者,以“伏念臣……”开头引起自述性表白;三者,以“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引起称颂圣恩;四者,以“臣敢不……”引起表达决心。下面以苏轼《密州谢上表》为例,分四段辨析。 1.破题。吴讷《文章辨体》引真德秀语:“表中眼目,全在破题,要见尽题意,又忌太露。”[48]破题文字虽然不多,但通常有四个要素。如苏轼《密州谢上表》破题部分: 臣轼言:昨奉勑差知密州军州事,已于今月三日到任上讫。草芥贱微,敢干洪造;乾坤广大,曲遂私诚。受命抚躬,已自知于不称;入境问俗,又复过于所期。臣轼中谢。[49] 其四个要素是:A.“臣轼言”:“臣”一般只写名不写姓。蔡邕《独断》说:“公卿校尉诸将不言姓,大夫以下有同姓官别者言姓”。[50]后世谢表同样遵守这一规定,只是偶有例外。B.“伏蒙圣恩……”这要区分是受命时的谢表还是到任时的谢表。前者用语是“伏奉诰命授臣……”;后者用语是“伏奉……已于某月某日上任讫”。这部分通常用散文语体,叙述所谢之事及时间等。C.用四六骈句表达惶恐震惕感激之意,通常用两组骈句。D.“臣某惶惧惶惧顿首顿首”“中谢”。此语始自汉代。“顿首”见《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51]唐宋人谢表中的“中谢”是固定用语。 2.自白。这部分进行自我介绍和表白。其篇幅长短、内容多少要视处境、事由、心情等因素而定。总之是陈情,语辞富于感情色彩。语体用四六骈文,以“伏念臣……”领起。如《密州谢上表》: 伏念臣家世至寒,性资甚下。学虽笃志,本先朝进士篆刻之文;论不适时,皆老生常谈陈腐之说。分于圣世,处以散材。一自离去阙庭,屡更岁籥。尘埃笔砚,渐忘旧学之渊源;奔走簿书,粗识小人之情伪。欲自试于民社,庶有助于涓埃。以为公朝,不废私愿。携孥上国,预忧桂玉之不充;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自惟何幸,动获所求。虽父兄所以处臣,其侥幸不过如此。虽云疏外,有此遭逢。[52] 这部分既要尽可能充分地表白,又要谦卑委婉。表面上说自己无才无德,实际是表明自己才德兼备;表面说自己有罪有错,实际可能是表白自己蒙受了委屈。这大概是汉语表达最讲究分寸技巧的范例。 3.颂圣。即称颂皇帝的功德以及对自己的恩惠。语体为四六骈文,以“此盖伏遇”领起。如《密州谢上表》颂圣部分:“此盖伏遇皇帝陛下躬上圣之资,建太平之业,以为人无贤愚,皆有可用。故虽如臣等辈,犹未尽捐。”[53]颂扬皇帝功业,感激皇帝恩惠,不惜夸张,但不能离谱。这也是要谨慎拿捏的。 4.表态。表达努力供职以谢圣恩之意,语体为四六骈文,基本形式为:“臣敢不……臣无任瞻天荷圣激切屏营之至。”结尾有时省略,只言“臣无任”。如苏轼《密州谢上表》述意部分:“臣敢不仰仞至恩,益坚素守。推广中和之政,抚绥疲瘵之民。要使民之安臣,则为臣之报国。臣无任瞻天荷圣激切屏营之至。”[54]“屏营”二字意为惶恐、彷徨。② 除谢表外,朝廷用于谢恩的公文还有状、札子、笺,可视为谢表的变体。其中,状、札子用于感激皇帝,笺用于感激皇后或太子。此外,名为《谢……表》者还有释家谢表和文人戏拟谢表等特例。 本文参考由本人指导的硕士生刘丽丽的学位论文《宋代谢表研究》(中山大学,2008年)。 ①《宋会要辑稿》对词科考试情况只记载到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 ②“王亲独行,屏营彷徨山林之中”,见《国语》卷19《吴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98页。张铣:“屏营,迴行貌。”见[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17页。宋代谢台文化与文体形式研究_宋朝论文
宋代谢台文化与文体形式研究_宋朝论文
下载Doc文档